陈氏兄弟,是故家世族,功臣遗荫。他们用不着考试选拔,更用不着像李斯那样搞搞老鼠哲学一套,就可以贵为辅臣心腹。因此,只要他们愿意,当会比一般人更早更快地取得显赫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
陈果夫(1892~1951),浙江湖州人。原名祖焘,字果夫。陈果夫曾与其弟陈立夫一起把持国民党党务,组织CC:系,长期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同为官僚资产阶级的代表,合称四大家族。
去台后,蒋介石为了改组国民党,并给蒋经国扫清政治道路,“二陈”即被开刀,重权尽失。陈果夫久有肺病,在陈立夫去美国后,家庭经济发生危机,无钱治疗加重的肺结核,导致病情难于控制。后虽得蒋介石特批5000银元接济,但已对病情无济于事。于1951年8月28日去世。终年只有60岁。
陈果夫生前,曾希望死后能回到故乡浙江吴兴。他写过一首《故乡》诗,字里行间寄托着他浓浓的乡情。陈立夫(1900~2001),名祖燕。浙江湖州人。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获美国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曾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组织部长、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教育部长、社会部长、立法院副院长、“总统府”资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等职。2001年2月8日在台湾台中病逝。
感恩戴德相安无事
陈果夫结识蒋介石,得益于二叔陈其美。但他自从认定蒋介石,便连一点小事都要征求他的意见,他和蒋的交往,一开始就有尊卑之感。对蒋的些许恩惠,他往往投桃报李,深得蒋的欢心。因此,兄弟俩即便犯了“天条”也相安无事。
初识蒋公与日俱进
【引语】陈其美对陈果夫介绍说:“这是我常给你提起的我的义弟蒋介石,他是浙江奉化人,对于军事颇为熟悉,是革命党人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以后你可以多多向他请教。”
【事例】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革命浪潮一日高过一日。
正在南京陆军第四中学读书的陈果夫,也按捺不住了,他热切盼望自己也能投入这一滚滚革命洪流中去,但又不知如何行动。恰好此时,二叔陈其美从上海来南京策动南京武装起义,以策应武汉。陈果夫毅然决定随叔父投身革命。于是受二叔之命,将四中的同盟会员联合起来,成立了陆军四中同盟会分部,筹划在南京发动武装起义。
10月的一天深夜,昨晚的夜雨给这座古城增添了一丝寒意,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古城是一片宁静。但在这平静的夜中,南京陆军第四中学的一间教室的窗户上却长夜辉映着昏黄的烛光。
这是陈其美正召集陆军第四中学的同盟会会员密谋起事,为避免清廷爪牙的发觉,只点了几支小蜡烛。
随着愿意革命的人数日益增多,教室已经容纳不下这么多人,以后开会只好改在操场。几乎每晚都在开会,做组织工作、宣传工作、联络工作等等。在陈其美叔侄二人的宣传鼓动下,四中同盟会会员们群情振奋,斗志昂扬,决心为争取南京光复竭尽全力,即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但不久,四中同学的革命活动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于是清军对四中加强防范,并采取行动,将储藏在四中的子弹运走,枪械也转移到秘密地方藏匿起来,同时将同情革命、与革命党人有联系的第九镇军队也陆续调往城外。此时,陈其美已回上海,陈果夫一时束手无策,只好和另外两名同学赶往上海请求指示。
当时陈其美因病卧床,正与蒋介石商议杭州起事之计划。陈其美见陈果夫,立即将果夫介绍给蒋介石。
“这是我的大侄儿果夫,现在在南京陆军第四中学读书,很想参加革命。你以后可以多多帮助他。”介绍完果夫后,陈其美又转过头来对果夫说道:
“这是我常给你提起的我的义弟蒋介石,他是浙江奉化人,对于军事颇为熟悉,是革命党人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以后你可以多多向他请教。”
果夫垂着手答应道:
“是,我一定向蒋先生多多请教。”
这一次见面.因为正赶上陈其美与蒋介石商议杭州起事计划,果夫不敢多说话,只是在一旁听他们两人商讨训练军队,起义的时间、地点等。他们谈得十分投机,果夫也听得人了迷。对于这一次见面的情况,陈果夫事后回忆道:“蒋先生威毅稳重的风度。使我第一次所产生的印象非常深刻。”
这一次见面虽然彼此并没有多谈。但陈果夫既然对蒋介石“印象非常深刻”,自然为他以后投靠蒋介石作了铺垫。
陈其美死后,陈果夫也常去蒋介石处拜访,交往较前密切。他觉得与蒋介石相处受益很多。据他回忆:
“二叔殉国之后,我常常到他生前许多同志好友处拜访,屡屡见他们生活不整饬的情形,甚至有吸鸦片赌钱等腐化行为,会客的时间也无限制。其时革命环境至为恶劣,而党内一部分同志生活毫不振作,为之太息。
但每次去晋谒蒋先生时,情绪就不同了。先生生活严肃……他不在家时,我就在他的书架上抽阅很多有益身心的书籍。蒋先生生活有规律。来客到了黄昏lO时,他就请你回去,明日再谈。因此,我对他的敬重之心便与日俱进。”
【点评】在叔父的指教和影响下,陈果夫认识了蒋介石,而且对蒋“印象非常深刻”,以后又交往密切,而且觉得与蒋介石相处受益很多。这决定了他人生的方向,为他以后投靠蒋介石作了铺垫。物以类聚.同气相求,受叔父影响,受蒋介石影响,陈果夫后来投靠蒋介石也是必然的。
【运用】陈果夫也是个热血男儿。在革命浪潮中,也不甘落后。准备投身于革命的浪潮之中。但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蒋介石。而在其后受叔父的影响和蒋介石的熏陶,而转变了自己的人生观,继而投靠蒋介石。为蒋介石卖力。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位官僚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这说明了个人的意义与受什么人影响有很大关系。古人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用老百姓的大白话来说。就是:“守着什么人出什么人。”一个人的变化,与环境、交往中所受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小小事体也仰仗蒋公指点迷津
【引语】陈果夫听从岳父的劝导,选择经商工作,“但一时还不能决定,特地写信与蒋先生商量,他亦赞成我入钱庄,一面要我学一点旧式的东西,一面还希望在必要时可作我们工作的掩护。”
【事例】民国六年冬天,也就是1917年冬季的时候,陈果夫的岳父朱五楼先生以陈果夫闲居家乡并不是长久之计,从上海去信劝其经商。陈果夫后来回忆说:“愿在金融工作。因为我当时想:金融界是商业中枢,我的岳父(朱五楼)又是老金融界的领袖,与人接触的机会也许比较多。在我结婚的时间,金融界的老前辈,大半都已见过面,而且他们也知道我是革命党人,是不好惹的一个。到了第二年春天,岳父又来信说有一家银行、一家钱庄新开,都和他有关系,他要我选择一处。我因为对于银行制度,自己可以看书研究,钱庄是老式的,究竟内容如何,无书可看,不容易知道,颇希望借些机会,进去探究。但一时还不能决定,特地写信与蒋先生商量,他亦赞成我入钱庄,一面要我学一点旧式的东西,一面还希望在必要时可作我们工作的掩护。于是我正式答复岳父,愿人钱庄。这是出于他意料之外的。他以为头脑新的革命党人,总想入新的商业场所,为什么反去学习旧的东西呢?从此以后,他对我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点评】听从岳父的劝说而经商,征求蒋介石的意见而入钱庄,一是为了这闲居家乡,二是为了一面学点旧式的东西,一面在必要时做工作的掩护。陈果夫真乖!如此崇拜、听信蒋介石,也是日后为蒋所器重的原因之一。
【运用】要想生活得成功,就需要高超的理解力。如果你的理解力不够,那就去向别人请教吧。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并不真正懂得很多事情,更可笑的是本来不懂却自以为很懂。而陈果夫能懂得借别人的智力。这是他的自知之明。同时。对于自己所崇拜的领导。当你遇到问题。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请他们“指示”,你既能得到答案,又能赢得领导的好感。这就是聪明人与愚蠢人的差别。
仗义疏财让蒋感动不已
【引语】交易所开张后大获其利,虽然蒋介石并无投资分文,陈果夫依然主张按原来所算股份分给蒋介石,这使蒋大受感动。
【事例】陈果夫在经营交易所的时候,当时蒋介石已分文无有,交易所股本资金主要由陈果夫与张静江拿出,因此,交易所成立时,张静江做了监事,陈果夫做了交易所的经纪人,蒋介石、戴季陶只附名在陈果夫户名下做投机买卖。
交易所开张后,居然大获其利,除少数应付其他外,其余全为陈果夫、张静江等人所有。虽然蒋介石并没投资分文。陈果夫与张静江依然主张按原来所算股份分给蒋介石,这使蒋介石大受感动。
陈果夫与蒋介石两人在此之前已认识近10年,但感情并不深厚,两人的深交是自经营交易所开始。在这个投机取巧的风险活动中,充满着赌博、欺骗、诱惑、冒险、凶残。陈果夫、蒋介石两人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苦心经营,在饱尝了经营中的酸甜苦辣之后结成了知己。二人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1921年6月14日,蒋介石母亲逝世,陈果夫如同自己母亲死了一样伤心。他专程赶赴奉化,代表孙中山致祭并恭读祭文。当他读到“文与郎君介石游十余年,共历艰险,出入生死,如身之臂,如骖之靳。朝夕未尝离失”时,似乎说的就是他与蒋介石的情谊,不禁真情显露,潸然泪下。他在帮助蒋介石料理丧事后,还在溪口陪蒋介石守灵数日,才返回上海。
【点评】作办交易所经纪人的陈果夫,在交易所开张后大获其利的同时,依然主张按原来所算股份分给蒋介石(可蒋没有投资分文)。想当初,蒋介石因为经济拮据,为谋生财之道才参加到交易所的,而今得到了一笔钱,又是在没有分文投资的情况下得到的,蒋介石怎么不对陈果夫大为感动呢?这不亚于雪中送炭.给人送去温暖,解除寒冷,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了。
【运用】人与人的交往。人际事物的交流。势利是其常态。纯粹只讲道义,不顾势利,是非常的变态。物以稀为贵。陈果夫与蒋不是势利之交,而是君子之交。
势利之交。古人有一特称,叫作“市道”之交。市道。等于商场上的生意买卖。只看是否有利可图而已。在战国的时候,赵国的名将廉颇,便有过“一贵一贱,交情乃见”的历史经验。如《史记》所载:
廉颇之免长平归地.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日:客退矣!客日: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廉颇平常所豢养的宾客们的对话,一点都没有错。天下人与你廉大将军的交往。本来就都为利害关系而来的。你有权势。而且也养得起我们。我们就都来追随你。你一失势。当然就望望然而他去了。这是世态的当然道理,“君何见之晚也”,你怎么到现在才知道。那未免太迟了一点吧!
古今中外,在官场,在商场。在情场,都如剧场一样,是看得最明显的地方。在人际关系上。不因贵贱、荣辱而保持道义的。诸葛亮曾有一则名言。可为人们学习修养的最好座右铭。如云: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如。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
历坦险而益固。
人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得到人的帮助,谁都会感激的,患难识知己嘛。
人在为事业奋斗的过程中。困难、挫折、坎坷、不遇,是会经常遇到的,如果遇到一位好人帮助,那就会时来运转,离成功不远了。
开采“革命之矿”立下“汗马功劳”
【引语】在广州的蒋介石得知陈立夫回国后,先后两次给他发来电报,邀他南下。第—次接电报后,陈立夫既感谢“蒋三伯伯”的器重和盛情相邀,又实在不愿放弃苦学多年的心爱专业,便婉言相辞了。不料没过多久。
蒋介石第二次来电相召,以长辈的口吻告诫说:“现在是革命需要你的时候,你还开什么矿?!要开矿,就开革命之矿。”一番话,说得陈立夫深为汗颜,感到再也不能把“蒋三伯伯”的电召拒之门外了。
【事例】1923年在美国度过了一年学习和实习生活,陈立夫获得硕士学位。本来,他想留在美国当一名工程师,从事他热爱的专业技术工作,不料,这时美国发生了煤矿大罢工。他眼看着谋生之道被堵塞.正在发愁之际,忽然接到一份国内发来的电报,这是他的哥哥陈果夫从上海发来的,催他早日回国,还说这是“蒋三伯伯”——蒋介石召他回国服务。
陈立夫从小就认识了蒋介石。因为蒋介石和陈其美是结拜兄弟,常在陈家出入,住在二叔家中的陈立夫按辈分就称呼蒋介石为“蒋三伯伯”。蒋介石见他聪明伶俐,也十分喜欢,视为子侄辈,还慷慨解囊帮助他求学。陈立夫对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1924年,意气风发的陈立夫回到了祖国。在码头上与前来迎接的哥哥陈果夫见面后,两兄弟热烈拥抱,互诉思念之情。陈果夫问他回国后有何打算,并讲了“蒋三伯伯”现在广州,任黄埔军校校长,目前正是用人之际,很希望他能前往广州。
陈立夫摇摇头,说:“我读了那么多年书,对政治并不感兴趣,我的志向是实业报国,做一名矿冶工程师,这样也能学有所用。”
当时像陈立夫这样具有外国硕士学位的工程师在国内堪称凤毛麟角。很快,他被颇具规模的中兴煤矿聘为工程师。
在广州的蒋介石得知陈立夫回国后,先后两次给他发来电报,邀他南下。第一次接电报后,陈立夫既感谢“蒋三伯伯”的器重和盛情相邀,又实在不愿放弃苦学多年的心爱专业,便婉言相辞了。不料没过多久,蒋介石第二次来电相召,以长辈的口吻告诫说:“现在是革命需要你的时候,你还开什么矿?!要开矿,就开革命之矿。”一番话,说得陈立夫深为汗颜,感到再也不能把“蒋三伯伯”的电召拒之门外了。
1925年年底,陈立夫离开锦绣江南,来到了南国广州。陈立夫第一眼见到蒋介石时,感到这位几年不见的“蒋三伯伯”真是“鸟枪换炮”了。他身穿笔挺的戎装,脚蹬擦得锃亮的马靴,一副严肃的军人神态。
蒋介石见陈立夫终于到来,显得十分高兴,便让他在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室当秘书兼英文翻译。陈立夫原先对政治不感兴趣,当了蒋“校长”的秘书后,一有空仍津津有味地看英文小说。一天,蒋介石来到他的办公室,看到他正在看小说,脸上顿时露出不悦之色,命他把小说收起来。随后,对他说:“这是军界,不是文化界。不要有书卷气。”接着他叫人搬来一大叠文件报告,吩咐陈立夫认真阅处,把秘书工作做好。陈立夫和他哥哥陈果夫一样,老成世故,沉默寡言,让人有猜不透的神秘,此时,他只说了句:“听蒋三伯伯的。”就看起文件来。
这时的广州,各派政治力量明急暗斗十分激烈。处在各种矛盾中的蒋介石,寝食不安,日思夜想,谋划着摆脱困境夺取胜利的办法。随侍在他身边的秘书陈立夫,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一天,蒋介石突然把陈立夫找到跟前,说:“我已决定离开广州,经汕头去上海。你速去购买2张日本轮船‘庐山丸’的船票.并准备携带3万元现款,和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