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送走了杜聿明,这边就开始打杜聿明家属的主意,他要将杜家属扣为人质,当时杜聿明夫人曹秀清在上海,蒋介石下来一手谕:下令曹秀清务必带着子女和婆婆,搭乘飞机去台湾,并表示保证负责他们全家的生活费用和子女的学费。蒋介石的这一目的,当然是为了扣留杜聿明家属做人质,让杜聿明在前方为其卖命。
从事后的发展看,蒋介石的这一高招确实有一定效果。
淮海战役一开始,国民党军队就陷入灾难之中,徐州失陷后,杜聿明所率兵团被包围,在突围根本没有希望的情况下,杜聿明拒绝投降:6日,杜聿明突围不成。1949年元月,杜聿明的军队一部分被歼,杜本人被俘后几次试图自杀。
【点评】对将领的贤佞与否,自古君王往往把持不定。
楚汉相争时候,“亭长何曾识帝王”的刘邦问兵马大元帅韩信自己可以带多少兵马,韩信答“十万”。于是,亭长刘邦复问韩信可以带多少兵马,韩信笑答:“臣领兵多多益善。”刘邦心里非常不快。再远一点,如商纣王将大将派出去打仗,就要将他们的家人控制起来,原因是怕那些大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蒋介石之所以这样做,也是效古人之法。
【运用】知人看交结,识人看处事。识别一个人只要看他现在的为人处事,就知道他会对你怎样了。
总是在你面前说别人闲话。记别人小账的人,在背后他必然要说你的闲话,记你的小账。整天算计别人。和别人过不去的人,与你关系再好,有朝一日你很可能要被他给算计了。对那种别人帮了他的忙不仅不感恩反而恩将仇报的人,无论如何对他不可发善心,否则倒霉的只能是你自己。
这些都是具有规律性的常识,我们不可不牢记在心里。
辨别贤佞是个大难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但从理论上讲,要辨别肯定是可以的,问题是决定于用人的人。如能以公心来对待其下属的言行。并用实践效果来检验其是否正确,贤佞自必分明。王充在他所著的《论衡·答佞篇》比较详细地探讨了这个问题。他以问答形式进行论证。
有人问佞人和谗人有否异同之处,他答道:“两者都是卑鄙的人。但表现不同。谗人是以口害人,而直言不讳;佞人以阴谋诡计害人,而隐瞒其动机。因此。谗人害人易知,佞人害人则难知”。有人质问:“这么说,佞人则不能知了?”他答道:“佞可知,人君不能知,庸庸之君,不能知贤:不能知贤,不能知佞。唯圣贤之人,以九德检其行,以其效考其言。行不合于九德,言不验于事效,人非贤则佞矣。夫知佞以知贤,知贤以知佞;知佞则贤智自觉,知贤则奸佞自行得。贤佞异行,考之一验;情心不同,观之一实。”
他认为能知贤则能知佞,知佞则能知贤,因贤佞是对立的。否定了此方则可肯定彼方。而辨别的标准是“九德”,看其言行是否符合,并用实践效果来检验其言行。贤佞则可辨别。但蒋介石不是以此来权衡属下的,其套用古人“扣押”控制将领的家属,虽失之于偏颇,但总的来讲是明智的。
亦庄亦谐令人欲说还休
【引语】卫立煌刚吃完饭,蒋介石来了电报,卫以为是“军国”大事,谁知道电文只有一句颇具幽默的话:“昨晚胜负如何?”
【事例】1933年11月,正当蒋介石集结重兵,对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的时候,发生了福建事变,蒋介石的后院起火。为尽快解决福建事变,他设计了3路围攻的军事计划,卫立煌被任命为总指挥。12月下旬,卫部迅速抵达福建北部,对19路军形成了包围之势,因福建人民政府中矛盾重重,战斗力不行,随即失败。卫立煌立了大功,因为卫的部队是临时组建起来的,战争一结束,各个军队都要回原来防地。解散前夕,各部师团长和参谋长、处长等,在一块喝酒,会餐之后,军队中没有别的娱乐节目,只好将麻将桌子抬出来,各部长官打了一晚上的麻将。
次日中午,卫立煌刚刚吃完饭,蒋介石来了电报,卫以为是“军国”大事,谁知道电文只有颇具幽默的话:“昨晚胜负如何?”卫当时大吃一惊,急忙召集左右商议,大家一致认为是特务告的状,但又不知道特务在哪里,急忙之中卫只好承认错误,发电告诉蒋介石说,昨天晚上是我的责任,我有错误等。蒋介石又发几近调侃的一电,称:“戏言也,勿介意,中正。”卫立煌看了之后,才放下心来,但以后带兵,总是多了一个心眼,更加小心谨慎了。
【点评】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手下的文官武将少有完全信任的。
他们常常派出耳目在大臣身边,将被监视者的一举一动都报告给自己,以防止大臣背叛自己。例如明朝的东厂即以此闻名。
蒋介石也惯于采用特务监视的方法治军。在蒋介石那里,信任跟监视是两回事,他绝对不会因为信任某人而不监视,当然也不因监视而表示已经不信任某人。因为,一旦他不信任某人,这个人肯定将失去军队了。为了防止军队产生离心倾向,蒋介石在每支军队都设置了监视人员,他们直接对蒋介石负责,一旦军队出现情况,可以立即向蒋介石汇报,这就使在前面打仗的人,人人自危,害怕特务告密,而不敢随便串联走动,更不敢有别的想法。而且,蒋的电文,亦庄亦谐,极具幽默,足令人欲说还休。
【运用】以关心他人的方式,来邀请他们和你一同笑,你就能引发出足以激励别人的幽默力量。
“我看到销售图表高到前所未有的高——不过是倒过来看的。”
或者:“我的新秘书说我这个人有点固执。因为我坚持同一个字前后两次的写法应该一样。”
不论我们如何动用幽默力量去做。不要期望每一次都得到别人齐声大笑。也许你可以学着去做个台上的喜剧演员。但是对属下的激发力量就不一定会很大了。
让你的幽默力量表现在你富有创意的行为里。
一位公司的老板带朋友参观整个办公室——包括几间隐蔽的小房间。每一个小房间里坐着一个年轻人,正拼命打字。当朋友问起这些年轻人是做什么的,老板解释道:
“他们是我的基层职员。”
“为什么他们要打字呢?”
“我自有打算。”老板回答说,“我雇一个基层职员,只需付相当于一个速记员一半的薪水!”
但是为什么要改进老板与属下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理由应该是:每一位经理和居于领导的人,都把他的将来交在属下的手中。
当你运用幽默力量去帮助别人更有成就时。你会发现不仅更容易将责任托付给人,而且能更自由地去发展创意的进取精神。幽默力量能改善你的将来——因为你的属下或同事会认同你。感谢你坦诚开放的能力。及分享笑、趣味思想、轻松面对自己的能力。
我们若不能领略别人的幽默力量对我们有所贡献,也就不太可能以自己的幽默力量来激励别人。为了表现我们重视别人带来的好处。就要与人一同笑。
有时候一句表示就可以表现幽默力量。例如小吃店门口写上“不好吃不要钱”,或者“一碗牛肉面,力拔山兮气盖世”,或者“本店征求顾客,无需经验”,顾客看到这样的标示。会先对这家店表示好感,吃起来也格外觉得好吃。
幽默力量使得给予和获得的双方体认共同的问题,能使人站在对方立场来看事情。例如垃圾车上标示着:“保证满意。否则加倍奉还垃圾。”
也许他人以其幽默力量能为我们做的。最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消除因工作而来的紧张。驱逐挫折感,并解决问题。记住,只有满载小学生的校车司机才会有问题在他身后。
单有幽默的开头还不行,还要有“趣结”。如蒋再度的电文是:“戏言也,勿介意。”显得领导者风趣诙谐、和善友好、彬彬有礼。
赫伯·特鲁把演讲后期的问题归为三种:幽默失效、环境物理情况的干扰、听众故意捣乱。对它们。我们都应当用幽默术对付,以便赢得“趣结”的效果。
遭遇到幽默失灵的尴尬时刻。你要设法自我解嘲:“我们来谈个条件,如果你们听了这个故事而笑,我就答应从此不讲它。”妙语都是救星.它对任何困窘的场面都有解围的功效。而蒋介石的幽默电文,显然是一个权宜之计的杰作。
执以父礼即得锡山
【引语】蒋介石提出要拜望阎老太爷,当然不是兴趣之所致,而是其心战的重大步骤。蒋介石以后辈身份拜访阎老太爷,是对阎锡山的极大尊重,也象征着阎锡山和蒋介石的关系非同寻常,从一般的“同志”转化为“兄弟”,这对阎锡山在山西的地位也是一个巩固。当然会使阎锡山从内心感激。
【事例】在蒋介石崛起的过程中,他几乎与全中国的地方军阀都发生过冲突,双方彼此兵戎相见,欲置对方于死地的局面,在民国时期几乎天天都在上演。但在冲突同时,出于当时的政治需要,蒋介石也极力拉拢、分化、瓦解对方,除了封官许愿,给予金钱特质奖励外,蒋介石还充分利用他的面子功夫,同拉拢对象结成良好的私人关系,一方面桌下踢脚,一方面桌上握手言和。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成为反对蒋介石的核心人物,可事与愿违,阎锡山很快战败被迫逃亡大连。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内形势发生变化,阎锡山乘机从大连回到山西,重新上台。
对于阎锡山这个老狐狸,蒋介石是再了解不过了,但国内形势已经变化,是敌人还是朋友要根据政治利益来决定。阎锡山久居山西。手中实力可观,而蒋介石在华北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又在华南“围剿”红军的战争中损兵折将,拉拢阎锡山,或者至少不让其反对自己,是蒋介石的惟一选择,所以,在阎锡山复职一年之后。蒋介石决定对其做公关,拉阎锡山。
国民党宣布对阎锡山在中原大战中的“错误”既往不咎,取消了对阎锡山的通缉令,这就在政治上认可了阎锡山复职的合法性。
1934年8月,蒋介石和夫人以“与阎锡山共商国事”名义到山西访问。
蒋介石到访太原有两个目的,一是拉阎锡山,探听山西虚实,二是争取将“中央军”部署在山西周围,增加“中央”在华北的力量。
蒋介石一行到达太原这一天.太原城一片喧腾。阎锡山命令各校长亲自带队,学生一律在小北外汽车道两旁欢迎。如此高规格的迎候,显然是为委员长做面子。
蒋介石心知肚明,决定还阎锡山一个更大的面子。
蒋介石和阎锡山在阎公馆一落座,刚刚寒暄完,蒋介石突然提出要到河边村拜望阎的父亲——阎老太爷。
蒋介石提出要拜望阎老太爷,当然不是兴趣之所致,而是其心战的重大步骤。蒋介石以后辈身份拜访阎老太爷,是对阎锡山的极大尊重,也象征着阎锡山和蒋介石的关系非同寻常,从一般的“同志”转化为“兄弟”,这对阎锡山在山西的地位也是一个巩固,当然会使阎锡山从内心感激。
蒋介石来到河边村,直接来到阎府。阎锡山的父亲已经不能直立,但为了表示对蒋介石的尊重。阎锡山硬是让人将瘫痪在床的父亲抬到大门口,以迎接蒋介石一行。蒋介石迎面走来,执以父礼。为了表示尊重,蒋介石装出毕恭毕敬的样子,向阎父行了三个鞠躬礼。阎父强行站立,双手一个劲作揖,“有劳大驾,愧不敢当”,还说:“锡山不懂事,以后委员长要多担待一些”,这些不伦不类的话,直把同行的人搞得哭笑不得。
阎锡山为蒋介石夫妇设宴款待,特别备家乡饭菜,如馒头、黄米米饭,外加“五盔四盘”的山西地方名菜。蒋介石夫妇赞叹不已。
【点评】蒋介石山西之行,主要是为了拉拢阎锡山,在华北作为一个依靠。但蒋介石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觉得单纯地给银子、给军火,还不能达到目的,所以就上演了这场戏。给阎锡山以天大面子。也使阎锡山从内心对蒋介石心存感激。此后,蒋介石与阎锡山之间虽然争斗不已,但却没有兵戎相见。在西安事变中,阎锡山对蒋介石表示支持,虽然都是因为政治利益上的考虑,但蒋介石看望阎父的行为,对阎锡山的选择自然有潜移默化之功。
【运用】中国人最讲究“面子”。古代人说:“宁输千金,不输人”。
即使是损失了金钱,也不能让自己的面子受损。所谓“面子”。就是让别人尊重自己。看得起自己。当然讲究面子。也并非中国人独有。如果在公众场合,自己的亲属、乡亲被别人轻视、看不起,就算失掉了面子。对于死要面子的中国人来说,这可以说是最大的人生失败。因此而引起的敌对、仇视。
甚至是杀杀砍砍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是不计其数的。
众所周知,美国总统里根和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罗多是老乡。因此在美加外交关系上。两位首脑就没少利用这个优势“求同”。特罗多曾特意请里根到自己的老家。并以老乡的身份盛情款待。宾主不亦乐乎。其乐融融。当里根以美国总统的身份第一次访问加拿大期间。他自然少不了发表演说。
可加拿大的百姓一点也不可怜他们的总理。许多举行反美示威的人群不时地打断这位明星总统的台词,特罗多深感不安。倒是里根洒脱,笑着对陪同的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罗多说:“这种事情在美国时有发生。我想这些人是特意从美国赶到贵国的。他们想使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紧皱双眉的特罗多顿时眉开眼笑了。
仅此一笑,竟然挽回了两个政府首脑的体面。
用小人不可使其擅政
【引语】蒋介石和黄郛谈话时,哀叹人才难得,黄乘机提出海内有杨永泰,是“天下奇才”,希望蒋介石能够使用他。杨永泰见到蒋介石后,谈起天下大势。条理清楚。视野开阔,很多政治见解与蒋介石十分相同,蒋一时之间有相见恨晚之感,立即邀请杨永泰担任重要官职。
【事例】蒋介石的用人策略在杨永泰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当时,蒋介石的把兄弟黄郛跟杨永泰相熟,黄郛表示要给杨永泰引见。一天,蒋介石和黄郛谈话时,哀叹人才难得,黄乘机提出海内有杨永泰,是“天下奇才”,希望蒋介石能够使用他。杨永泰见到蒋介石后,谈起天下大势,条理清楚,视野开阔,很多政治见解与蒋介石十分相同,蒋一时之间有相见恨晚之感,立即邀请杨永泰担任重要官职。洞悉蒋介石心理的杨永泰表示不愿意做官,声称中国问题太过于复杂,国民党内派系复杂,只愿意以在野之身,为蒋介石尽力。杨永泰的这般表白使蒋介石十分高兴,蒋介石用人向来不用那些视官如命的人,现在看到杨没有名利思想,更是想给他以名义,他将自己比喻成刘备,将杨比喻成诸葛亮。杨永泰看到蒋介石已经上钩,随即表示愿意违背自己的人生信条,为蒋介石效命。
杨永泰上任之后,为蒋介石铲除异己,消灭军阀势力献计献策,深得蒋介石欣赏。中原大战的时候,他主张不吝惜一切代价收买张学良,在蒋介石“剿共”的时候,主张“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并提倡“新生活运动”,这些都被蒋介石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