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子学院:墨子的兼爱非攻
4436500000036

第36章 学思并重——墨子的学习与教育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1)

学思并重,提高实践力行是墨子思想的一大亮点,墨子在学习中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在学习中,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墨子提出学习更要“以行为本”。(《墨子·修身》)正如有位伟人说的那样:实践出真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那种时代已经过去。在学校里若没有实践能力,那么出来的境遇就可想而知了。

1.墨子的教育思想

【原文】仁人之所以为事,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中》)

【译文】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

为了传播墨学,墨子兴利除害而“摩顶放踵”,“上说下教”。但是墨子知道,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只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要培养更多的人才共同去做,才有希望成功。因此,他除自己到各国游说之外,还派出许多弟子到各地分头讲学,宣传墨家主张,形成遍布社会各地的教育体系。

墨子非常重视学校教育,以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培养出来一批又一批的墨者,墨子办学宗旨是培养博学多能、文武兼备、能强力办事并富有“有道教人、有财分人、有力助人”精神的“兼士。”墨子对其弟子施以严格的组织纪律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授于各种专门的知识和各种生产劳动的技能技巧,使他们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各从事其所能,把他们培养成真正履行墨家道义,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政治目的而行义的“兼士。”墨子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农与工肆之人”,面向天下,在民间广泛招生。墨子的教育理想是使广大民众皆知为义,都有奋发向上以身殉义、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为他人利益而奋斗的侠义精神。学校教育力求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言行一致、义利并重、述作并重、损己利人、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兼士,具有赴刃蹈火、死不旋踵的无私奉献精神。

学校教育仅仅是短期教育,墨子将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终身,这就是终身教育。

墨子教育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强学强教。墨子认为,既然学是为义,教也是为义,那么作学生的就必须强学,作教师的就必须强教。对于强学强教的意义,墨子在《贵义》篇曾说过一段比较概括的话:“嘿则思,言则诲,动则事。使三者代御,必为圣人。”“嘿则思”属学,“言则诲”属教。整句话的意思是,沉默的时候就自己思考,讲话的时候就教诲别人,行动的时候一定符合义。做到了这三点,就可以成为圣人了。这是墨子强学强教的心得,也是他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

二、因材施教。墨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因人、因时、因事、因地的不同,而施于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弟子“能谈辩者谈办、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墨子因材施教的方法表现在根据教育对象的特长、爱好、性格的差异,施于不同的教育内容;根据教育对象的天赋资质或才能高低,予于不同的要求标准。墨子能够认识到弟子们的材资有不同并实施相应之教,这是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的结果。

三、学思并重,提倡实践力行。墨子在教学中很注重学思的结合,他认为在学习时,不但要知其然,更要认真地思考其所以然。在《墨子》书中,有许多“是故何也”、“何以为”、“何以知之”、“何自”等关于究其所以然的记载。就是要求弟子们开动脑筋,多加思考,注意学思并重。墨家是一个力行的学派,墨子论学更是着重实践力行,提出“以行为本”、“士虽有学,而行为本”(《修身》)等实践性的原则。

墨子认为出言必定守信用,行为必定要果断,使言行一致就像与符节相合一样,没有出言而不实行的。他坚决反对仅停留于言谈而不务实际。一个人说话,要是能够改善自己的行为,就不妨常说,如果不能改善自己的行为,就不必说,因为徒托空言,白费口舌,是无用的。

墨子是伟大的教育改革家,墨子善于独立思考,长于发现问题,敢于革弊立新,创立代表“农与工肆之人”利益的墨家学派。并在教育目的与方针、教学方法与内容等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2.知识就是资本

【原文】为义而不能,必无排其道。譬若匠人之斫而不能,无排其绳。(《墨子·经说下》)

【译文】行义而不能胜任之时,一定不可归罪于学说、主张本身。好象木匠劈木材不能劈好,不可归罪于墨线一样。

墨子在这里指出,做事首先要反省自己,不要怪知识的。什么是知识?

墨子认为,知识由七个方面组成,即:

闻知:由传授得来的知识。如学生上学获得的书本知识。

说知:不受时空阻碍而推论出来的知识。如八月十五月儿圆,因以前每个八月十五是这样,推知今后也是如此。

亲知:由亲身经验和观察得来的知识。如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战争经验。

以上三者为知识的来源。

知名:用来表示事物的名称。

知实:用来表达某一事物的实质。

知合:名和实的相互符合。

知为:把握了事物并立志去实行。

以上四者为知识的体系及其实践意义。以“知为”作结,说明知识离不开实践,离不开人们的生产劳动等社会活动,这是极其宝贵的思想。

知此七者,便可以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

知识是成功的资本,也是赢得别人喜欢的前提,一个学问渊博的人很容易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当今社会,知识如同古代帝王一般,代表着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利。而前人也已经给我们积聚了无数的宝贵知识,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轻松掌握。俗话说得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人若没有知识,便不能一展抱负,一飞冲天。不说是别人,连自己的亲人都可能讨厌你,鄙视你。

每个人都有想要做一番大事业的理想,但是做大事必须要有一定的资本,那么你的资本在哪里呢?其实它就在你自己身上——要求你以努力的态度、负责的精神、持续不断地去学习、去读书。

自古以来,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年轻时打好根基的人,后来才能做成大事业。一般获得成功的伟大人物之所以在晚年能够收获一生的美满果实,大体是因为他们在年轻时就酷爱读书,也就是说播下了成功的种子。

一些青年人养成了急功近利的心态,这是非常不利的。他们不想读书,也认为读书是在浪费时间。其实,我们对任何事都不应该急于求成,不应该心存奢望,应该先在自己的大脑中一点点地储备知识与经验,作为将来成功的根本。要知道,今天社会上所需要的是受过良好教育、品质可靠、训练有素的人。

李嘉诚曾经说过:“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是有知识的人。”的确,过去中国的企业需要大量的工人,任何人不管受教育程度怎样,只要品行尚可、做事有条理,随时可以获得一个工作职位,但如今的情况已非昔日可比。

也许你的家境使得你无法在专门学校或高等学府学习,甚至你还可能有很沉重的负担,但是你总可以抽出一些业余时间来强迫自己读书。如果你每天都能挤出一个小时来专门学习,长此以往,最后所积累的知识必定非常可观。这样的做法与习惯,要比那些没有生活目标,每天只知吃喝玩乐、混日子的人强多了。

李嘉诚在茶楼当学徒的时候,同事们闲下来就打麻将,李嘉诚却捧着一本《辞海》啃,日日如此,翻得厚厚的一本《辞海》都发黑了。李嘉诚形容自己“不是求学,我是在抢学问。

正是靠了这种抢学问的精神,才会创造条件使幸运之神得以降临,否则,没有了精神的基础,天上掉下来的金钱也会拿不住。

一个人应时时注重充实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知识,不应该浪费自己的空闲时间。不仅如此,还经常注意与事业相关的东西,并且总能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做起事情来非常敏捷,善始善终,那么这样一个人,可以断定他将来的前途一定很光明。

最为可怜的是那些不学无术的人,上了年纪后再也无法弥补学识的不足了,加上他们没有好的经济条件,竟然连普通人的境地都达不到,他们既谈不上有什么志趣又缺乏自信,这样的人生实在没有什么意义!

我们必须懂得,平时学问上的努力和经验上的积累,才能使一个人能胜任他的工作。一个人积累的学识与经验就是他获得成功的最重要资本。所以,你要在体内积累这些资本,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集中精力、毫不懈怠、积年累月地去做。这样一旦能储蓄这些能量就是无价之宝,所以,每个人都要趁着年纪尚轻,珍惜时间,刻苦努力,否则他将来的“收成”一定十分有限。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向李嘉诚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你是华人的首富,你认为在你的创业过程中,什么对你起到的作用最大。是别人所说的幸运吗?”李嘉诚谦逊地说:“坦白地说,我在创业初期,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智慧的头脑。百分之九十得益于自己平时多读书,多思考。”

“时势造英雄”,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出现了一批领导知识经济潮流的知识英雄,他们是新的财富拥有者。他们是新技术的发明者,也可能是知识产品的创造者,或者是知识经济企业的领头人。他们均是走在知识经济前列的知识英雄。

在当今社会,知识信息和中古时代帝王的权杖一样,成为一种标志和可能——拥有知识的人,可以成为最有权力,也最具有创造财富资源的人。但是,也并不是任何形态的知识都可以“兑现”为成功,使你成为有权者。拥有知识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你必需拥有“专业知识”,有专业、特殊的才能,方可成功致富,使你成为耀眼的明星。就个人而言,当今中国最值钱的是谁呢?据一个专业的资产评估所认定,是一个叫袁隆平的人,他的名字的“品牌价值”高达1000亿人民币。

袁隆平是湖南省农科院的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人,在国际上被称为“水稻杂交之父”。在中国这样一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在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的情况下,还能够丰衣足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他使过去亩产只有300多公斤的水稻产量增加到500多公斤。而他现在正在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将把亩产进一步提高到800多公斤。为支持该项目的研究,项目报告递交的第三天,国务院总理朱铬基就直接批了1000万元人民币作为研究经费。

在当今的中国,有一半的水稻种植面积和60%的水稻产量源自于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品种。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朴实的中国农民在致富的道路上没有忘记袁隆平,他们感触地说,要感谢两个“平”,一个是邓小平给政策,一个是袁隆平给种子。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公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在第19届世界水稻委员会上,所作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决策就是发展杂交水稻。为此,他不仅获得了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也获得了8个国际性大奖。人们称他领导了第二次“绿色革命”,并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国际上有人甚至认为,他的发明是继中国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袁隆平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袁隆平是当之无愧的知识英雄。

在过去,许多富翁都是历经了几代的积累才会有非凡的成就。然而在如今,成为富翁的时间越来越短,他们的年龄也越来越年轻,这足以让商场上的老前辈感叹时代的神奇,而促成这一切的只有两个字:知识。

3.学习要劳逸结合

【原文】人劳我逸,则我甲兵强。(《墨子·非攻下》)

【译文】我能让敌人疲于奔命,而我以逸待劳,则我军必定强盛。

春秋时期,各诸侯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扩大自己的地盘,便不断派兵相互攻击。这导致了天下战乱不断、百姓苦不堪言的局面。针对这一形势,墨子指出,天下处于攻伐时代已经很久了,百姓就像是被长期当做马骑的小孩子一样,早巳疲惫不堪了。因此,当政者若能改变策略,做到对内安抚百姓,对外停止征战,亲结诸侯,那么治理国家的功效就必将加倍。由此提出了停止攻伐、和平治国的战略思想。并指出了这一战略所能带来的好处:别的国家因为攻伐不止而劳顿,实力也不断地受到损伤,而我方却因为以德治国而安逸,国力也就会不断地增强。相形之下,我方兵力也就随之增强。同时,墨子还将“以逸待劳”作为一条战术应用于实际战争中,用来保卫国家,抵御侵略。墨子认为在强敌到来之际,我方应坚守不出,敌人屡攻不下,便会人困马乏,因此战斗力就会降低,从而导致敌方全军士气不振,只好罢兵回国。而我方以逸待劳,保存了实力,激发了全体将士的斗志,便可乘机出城攻击,必能大败强敌。

若将墨子“以逸待劳”应用于个人的修身与学习上,也是有现实意义的,那就是要讲求“劳逸结合”。俗话说:会休息的人才会学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的确,“强弩之末,虽缟素不能穿也”。墨子在此提出的“以逸待劳”思想,无论是用于治国、用兵,还是个人的学习都是能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的。

4.学习永远都是有益的

【原文】学之益也,说在诽者。(《墨子·经下》)

【译文】学习是有益的。因为诽谤者反对学习的言论与他们教育他人学习的行为是自相矛盾的。

春秋战国时期,大小诸侯之间相互兼并,战争频繁,“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在此情况下,老庄学派就提出了“学无益”的观点,主张“绝学无忧”,认为无知无欲才是社会安定、保全性命的良方。但墨家坚决否定这种“学无益”的思想,极为重视教育和学习的作用,指出“谤学者”以为别人不知道学习是无益的,所以告诉别人。这种使别人知道学习是无益的行为本身就是在教导他人。既然认为“学习是无益”的,又去教导人家,这就是自相矛盾,不足以服人。在此,墨家运用了逻辑的武器,批驳了“学无益”的论调,指出学习可以使人知“大”、知“义”、知“利”,也就是能使人看清事物的本质,懂得做人的道理,取得一定的成就。墨子本人是十分重视学习的,在出使各国时,仍随身携带许多书籍,不敢荒废读书学习之事。除了重视自身的刻苦学习之外,墨子也很注意帮助他人,每当看到不思学习之人,便主动引导他们,并力求使他们懂得为什么学习的道理。同时,墨子也很讲求学习的方法,认为学习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唱和,老师不唱或是学生不和,都不会取得太大的功效。此外,墨子对于教育的环境也多有论述。《墨子》一书中虽无一篇完整的、系统的以“劝学”为名目的文章,但其重视学习、强调“学有益”的思想是显而易见的。

在科技如此发达、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学习的作用更是无需多讲,稍有松懈,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在这个日新月异、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升温的今天,我们如果不每天学习、不充充电,那么很快就会落伍,就会被这个时代抛弃。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每一个人都不要忘记给自己充充电。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界,个人必须随时充实自己,奠定雄厚的实力,否则便难以生存下去,一个有干劲的人,时不时地充充电,就不会被社会所掏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