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子学院:墨子的兼爱非攻
4436500000024

第24章 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墨子的非命观(1)

墨子有言曰:“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

墨子在《非命》篇中强调了人在自然社会中的作用,强调一切都必须靠你自己,我们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我们才是自己灵魂的领导。

在哲学上有句格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基础。

成功者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他勤奋不辍;失败者相信命运天注定,所以他等待幸运的光临。

1.自信才能成功

【原文】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墨子·亲士》)

【译文】君子仕进顺利、有所成就时不会改变他平素进取的志向,不得志的时候也是一样,在逆境中能反思失败的原因。即使落魄地降为平民,终日与普通的平庸民众杂处在一起,终究也不会有任何抱怨的心理,也不会自暴自弃,这是因为他有自信心的缘故。

信心是一种最坚强的内在力量,它能够帮助你度过最艰难困苦的时期,直到曙光最终出现。信心从未令人失望,它会使人发现自身的价值和潜能,取得成功。卡耐基说:“自信才能成功。”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得到这样的结论。一个有魅力的人,都是绝对自信的,而那些碌碌无为的人,只要偶尔遇到一点挫折,她们就会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失败的人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自己不相信自己。

没有自信的人是很难成功的,就像没有脊梁骨的人很难挺直腰杆。

犹太物理学家埃伦菲斯特具有非凡的评价和批判能力,因此一些伟大的物理学家常常乐意征求他的意见,他还常常应邀出席科学会议,但是他也把这种严峻的批判用在自己身上。

这种过分的自我批判倾向扼杀了这位科学家的才华,使其丧失了创造才能。结果,他的思想产物还没有问世,这种过分挑剔的批判就夺走了他对它们的爱,埃伦菲斯特最后竟厌世自杀了。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谈到科学家的胆魄问题:“当你老了,你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因为你一旦有了新思想,会马上想到一堆永无止境的争论,害怕前进。当你年轻力壮时,可以到处寻求新的观念,大胆面对挑战,而年纪大了的人疲于奔波,疲于争论。我常常问自己,是否已经丢掉了自己的胆魄?”

这些事例都从反面证明了没有自信就没有胆量,没有胆量就会磨灭想像力和独创精神。所以,缺乏自信是创造力和智慧的最危险的敌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是说每个人都有某方面的不足,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缺陷和不足。但是能否敢于正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而且不被它削弱自信,却是强者和弱者的区别。强者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不为此自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而弱者恰恰相反。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就有“做伟人”的欲望。“做伟人”其实就是“成功”的集中表现。在这一理论提出之后,一些心理学家经过认真研究,也得出了一个相似的结论:不论民族、文化、历史、家庭、性别、年龄;人,天生就有爱受赞美、喜受尊重的强烈愿望和倾向。

大家都知道美国总统罗斯福是个残疾人,那他是个强者还是弱者呢?1962年,美国历史学会组织美历史学家投票,选出了五位最伟大的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排名第三,仅居于亚伯拉罕?林肯和乔治?华盛顿之后,成为美国历史上惟一一位连任四届、主持白宫时间最长的总统。

罗斯福被公认为世界历史上能够扭转乾坤的巨人之一。关于他的国内政绩,关于他在世界历史上曾经发挥的作用。另一位伟人温斯顿?丘吉尔说:“罗斯福是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一位美国人。”

最近几十年间,由于美国国力的强盛和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数任美国总统或多或少地要以“世界总统”自居,可以说,如果没有罗斯福,他们就不可能获得这样的自信。而罗斯福的这种自信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如果没有这种自信,很难想像他会在39岁患上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之后,凭着顽强的毅力积极配合治疗,终得幸免于全身瘫痪;更难想像他后来敢于拄着双拐或坐着轮椅出现在1932年总统竞选的讲坛上,并成为美国历史上惟一一位身罹残疾的总统。

自信在罗斯福一生的成长和事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他第一次就职演说中,针对当时美国社会的经济“大萧条”情景说:“首先让我们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惟一值得恐惧的东西就是不可名状的、未经思考、毫无根据的恐惧,使得转退为进所需的努力陷于瘫痪的恐惧。”

纵观罗斯福一生,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他虽然身罹残疾,但在迄今为止所有的美国总统中,远不是每一位都像他那样具有一颗如此健康的心灵。

人们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做到“进不败其志”和“内究其情”。在身处顺境时,还要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不改夙志;而身陷逆境之时,则要躬身自省,探究失败之由。此外还应做到无论何时都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到成功,才能使自己的学习和事业一帆风顺。

任何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有许多事情并不是人所能控制的。如公司经营不景气,你也许就成了被裁减的对象;或许你家人生病,另一半舍你而去、政府削减了跟你有关的福利,还有难以预料到的天灾人祸,比如地震、水灾、火灾等等,这些事情都可能使你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也许会由于这些原因,你将陷入困境,整天被烦恼困扰。

或许你所经历的只是你人生的第一次不幸的遭遇,你会用积极的心态将之一一化解。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另找一份工作,使家人康复;再结识一位伴侣,让快乐的时光重现。经过稍稍的整理,又一身轻松地奔向成功。对此,我热烈地祝贺你,并向上帝祈祷,祝你永远好运。

然而上帝也许年纪大了,他有些耳聋,他并未听见好心人为你的祈祷,他再一次挥起那把巨大的扫帚,把不幸扫向人间。偏偏凑巧,不幸的果子又落在你的家园,你又一次甚至又一次前功尽弃。命运一次又一次跟你开起了玩笑。

2.为所难者必得所欲

【原文】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墨子·亲士》)

【译文】能够做艰难困苦事情的人,就一定能得到他所想要达到的目的,得到他所想要的东西。

墨子是在谈论国君重视贤士的重要性时说到此句名言的,认为人只有经历了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成为君子,成为辅助国君治理好国家的贤才。墨子还强调说:“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就是说,没有听说过只做自己所想的事情,而能免于得到他所厌恶的后果的。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艰难困苦的考验对于成就人才的必要。

在这里,墨子所讨论的还只是从他所处的时代中,国君治理国家必须有贤士辅佐的角度出发的,而墨子在两千多年前所说的这句话,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因为不论是在墨子所处的古代,还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不论是做什么事情,要达到何种目标,都需要经历了磨难之后,才能得到好的结果,这是一条颠扑不灭的真理。不经历风雨,难得见到彩虹。只有那些能够直面困难、从困难事情做起的人,才终究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如果在遭遇艰难困苦的时候,临阵退缩,毫无进取之心,甘心被困难所折服,那么这样的人是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功的。人生存于世间,就需要具备一些与磨难斗争、抗衡的勇气和意志,毕竟经历了与困难而战的人生才会更加充实和美丽。

有位哲人说过“世界荣誉的桂冠,都是荆棘编织而成的。”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生旅程中,如同穿越崇山峻岭,时而风吹雨打,困顿难行,时而雨过天晴,鸟语花香。当苦难当道时,有的人自怨自艾,意志消沉,从此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则不屈不挠,与苦难作斗争,他们才是生活的强者。

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强者视它为垫脚石,视它为一笔财富,弱者视苦难为绊脚石、万丈深渊,被它压垮,天将降大任于人,必先苦其心志。苦难是人生的沃土,是磨练意志的试金石。不经三九苦寒,哪来傲雪梅香?没有曹雪芹贫困潦倒的磨难,哪里会有《红楼梦》?司马迁不忍受宫刑,就不会有举世不朽的《史记》;没有苦难,就没有激励几代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苦难从古至今都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勇者在苦难面前永远都不会低下高贵的头。

“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从不向命运低头。9岁时,因为家境贫困,他不得不外出赚取生活费。他远赴大阪谋职,母亲为他准备好行囊,并送他到车站。临行前,母亲饮泣地向同行的人诚恳地拜托:“这个孩子要单独去大阪,请各位在旅途中多多关照。”母亲悲凄的背影给了他深刻的印象。

不久,松下幸之助来到大阪,在船场火盆店当学徒,从此开始了艰苦的谋生。小小年纪,远离亲人,在那个陌生的世界里他感到孤单无助,似乎丧失了生活的信心。

有一次,店主叫住他,递给他一个五钱的白铜货币,说是薪水。他吃惊极了,他从来没有见过五钱的白铜货币,这对穷人家的孩子来说,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报酬激起了他工作的狂热,也扬起了他奋斗的风帆。

靠着不可思议的欲望的支持,他变得更坚强。他不辞辛苦地打杂,磨火盆,有时,一双手被磨得皮破血流,连提水打扫的活儿都干不了,但他咬牙挺了下来。渐渐地,松下幸之助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把苦难撒向人间的时候,往往准备好了厚重的回报等着勇士去拿。当苦难不期而至时,我们要视苦难为财富、为机遇,向它宣战。当你成功地征服它之后,就能拿到上帝的回报,捧起金灿灿的奖杯,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甘甜、人生的价值。

朋友,为了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向苦难宣战吧!

3.言信行果,立身处世之道

【原文】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墨子·兼爱下》)

【译文】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要使讲话和做事一致,就如同使符节相合一样毫无间隙,不要只说不做。

墨子针对当时社会纷乱、国家之间互相攻伐的局面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反对“交相恶”,并一再强调应“以兼易别”,兼,就是相爱,别,就是相恶。墨子倡导人们以相爱来取代相恶,认为厌恶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厌恶他,给别人带来伤害的人,别人也会反过来伤害他。

在《兼爱下》篇,墨子反复论证了“以兼易别”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他列举了许多种情况,指出有些人虽然口口声声反对“兼”(相爱),认为“兼”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如果让他来选择是把亲人托付给主张“兼”(相爱)的人,还是托付给主张“别”(相恶)的人,那么他肯定会选择前者。在这里墨子严厉批判了这些言行不合的人,因为在他看来,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言必信,行必果”、“无言而不行也”,而这些嘴上主张“别”(相恶)的人,实际上心里也是希望别人能“兼相爱”的。通过这种对比揭露,墨子进一步提出“兼相爱”是可以行得通的。“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这句名言在《墨子·兼爱下》篇中主要是用来证明其“兼爱”理论的可行性,用的是这句话的本来意义。在今天这句名言的意义没有什么变化,仍是指人们为人处事要言行合一,这是对人们最基本的要求,人们都应该把“言必信,行必果”、“言行合一”作为一条人生准则来要求自己,完善自己。

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注重讲信用,守信义。清代顾炎武曾赋诗言志:“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表达了自己坚守信用的处世态度和内在品格。因此,中国人历来把守信作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言必行,行必果。中国古人有言:“君子以诚信为本,小人以趋利为务。”可见,处之本,在于诚信。为人处世决不能见利忘义,不讲信用。

做人最根本的一条是诚信。一个人如果时时、处处、事事讲信用,那么他的事业将会走向成功,人生将会亮丽多姿。

诚信乃做人之本,这是多少成功人士恪守的人生准则。人生向上的基础是诚、敬、信、行。诚是构成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也是中国伦理哲学的标志。诚是率真心、真情感,诚是择善固执,诚是用理智抉择真理、以达到不疑之地。不疑才能断惑,所谓“不诚无物”就是这个道理。而“信”则是指智信,不是迷信、轻信,这种信依赖智慧的抉择,到达不疑,并且坚定地践行。

为人处事,信守诺言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受欢迎的人,常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把他们的特点展现在人们面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便是任何时候都有守信、遵约的美德。

东汉时,汝南郡的张劭和山阳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学业结束,他们分别的时候,张劭站在路口,望着天空的大雁说:“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见面……”说着,流下泪来。范式拉着张劭的手,劝解道:“兄弟,不要伤悲。两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会。”

落叶萧萧,篱菊怒放,这正是两年后的秋天。张劭突然听见天空一声雁叫,牵动了情思,不由自言自语地说:“他快来了。”说完赶紧回到屋里,对母亲说:“妈妈,刚才我听见天空雁叫,范式快来了,我们准备准备吧!”“傻孩子,山阳郡离这里一千多里路,范式怎会来呢?”他妈妈不相信,摇头叹息:“一千多里路啊!”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诚恳、极守信用,不会不来。”老妈妈只好说:“好好,他会来,我去备点酒。”其实,老人并不相信,只是怕儿子伤心,宽慰宽慰儿子而已。

约定的日期到了,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旧友重逢,亲热异常。老妈妈激动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泪,感叹地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范式重信守诺的故事一直为后人传为佳话。

在现实生活中讲信用,守信义,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己的尊重。但是,我们反对那种“言过其实”的许诺,也反对使人容易“寡信”的“轻诺”;我们更反对“言而无信”、“背信弃义”的丑行!

天下没有一种广告能比诚实不欺,言行可靠的美誉更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好感。诚信之人一时可能会丢掉芝麻,但最终他会拾得西瓜。

在社会交往中,如果真能主动帮助朋友办点事,这种精神当然是可贵的。但是,办事要量力而行,说话要注意掌握分寸。因为,诺言的能否兑现不仅有个自己努力程度问题,还有一个客观条件的因素。有些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办到的事,后来由于客观条件起了变化,一时办不到,这种情况是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朋友面前,不要轻率地许诺。有的事,明知办不到,就应向朋友说清楚,要相信朋友是通情达理的,是会原谅的,千万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在朋友面前逞能,轻率许诺。这样,不但得不到友谊和信任,而且反而会失去朋友。

4.胜败的关键在于条件是否适宜

【原文】五行毋常胜,说在宜。(《墨子·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