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子学院:墨子的兼爱非攻
4436500000023

第23章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清谈墨子的生活智慧(4)

放弃一段恋情也是困难的,尤其是放弃一场刻骨铭心的恋情。但是既然那段岁月已悠然遁去,既然那个背景已渐行渐远,又何必要在一个地点苦苦地守望呢?不如冷静地后退一步,学会放弃,一切又会柳暗花明。

放弃也是一种明智。汉代司马相如所著《谏猎书》有云:“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未形。”

在日常生活中,当你与人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只要不是什么原则问题,你完全可以放弃争强好胜的心理,甚至甘拜下风,就可能化干戈为玉帛,避免两败俱伤;当你在家庭生活中发生摩擦时,放弃争执,保持缄默,就可以唤起对方的恻隐之心,使家庭保持和睦温馨。

生命和死亡一直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

小王第一次面对死亡是在14岁,爷爷过世,他第一次感到在生死之间人们真的是无能为力的,生命在那时告诉他的就是人类的渺小和卑微,没有人们能够留住的东西,几十年的生命都留不住,更不要说稍纵即逝的一种感觉。

20岁那年,无休止的生病,那整整一年的时间,亲情一层一层的把他跟外面隔离。那是一个冬天的夜晚,小王打翻了药瓶,一千多粒的白色药片(维C)洒满了房间,它们躺在地下对他露出阴冷的笑容,小王跪在冰凉的水泥地上,边拣边哭,那时,他对生命厌倦了,他看见了天堂里的春天,于是,小王吃下了几个月才吃得下的药片后还割了手腕,这是他第二次自杀。

小王在昏迷了两天之后被救了过来,醒来的时候,他看见的是一个洁白的世界和那么多带着泪水的笑脸,很多亲人同学都在小王的身边,那是他第一次看见刚毅的父亲抱着他痛哭,父亲的憔悴,母亲的悲痛欲绝,奶奶的病倒,小王在那一刹那明白了生命其实不是自己一个人的。

活着,是一种责任,对每一个爱他的人来说,活着就是对他们最根本最完整的报答,生命不是我们自己的,没有权利选择生的我们也没有权利选择死,那里不仅仅是因为道德良知,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爱,爱自己,爱别人,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有位心理学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说,累了,真的,真的不想活了,她说,死是一种解脱。是的,死仅仅对去了的人来说是一种解脱,而留下的人呢?你解脱了所带给他们的痛苦,要大于你生存的痛苦,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属于你的苦你就要承受,无论是生是死,你都不能把它们加到那些爱你关心你的人身上,因为爱毕竟没有错,活着,在你最不堪的时候,你只要做到仅仅是活着就够了,死亡只是一种诱惑,它不是牵引,什么都可以放弃,惟有生命不能。

生命是那么的脆弱,战争,疾病,车祸,事故,伤害,每天都有那么多向往阳光和空气的人在无辜地接受死亡,那是一种不得已,而我们能够平安的生活在自己的家园里,享受着家人带来的温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弃生命呢?

生命原本是简单的,很多东西我们要学会放弃,包括死亡。能够放弃就是一种跨越,当你能够放弃一切做到简单从容地活着的时候,你生命里的低谷就过去了。

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会有山山水水,风风雨雨,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只有我们学会了放弃,我们才拥有一份成熟,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13.名利会使人相互残害

【原文】大国之攻小国也,是交相贼也,过必反于国。(《墨子·鲁问》)

【译文】大国进攻小国,是相互残害,其结果必然祸及本国。

齐国打算攻打鲁国,墨子对齐将项子牛说:“攻打鲁国,是齐国的大错。从前是吴王夫差向东攻打越国,把越王勾践围困在会稽;向西攻伐楚国,楚人被迫保护楚昭王逃往随国;向北讨伐齐国,俘虏齐将国书,并把他押回吴国。结果诸侯们来报仇,百姓因疲惫不堪而不肯效力,因而国家灭亡了,吴王自己也被杀死了。从前,晋国的智伯攻打范氏、中行氏,兼并了他们两家的土地,结果引来诸侯报仇,百姓也因过于劳苦而不肯听命,因而国破家亡,自己也遭杀身之祸。所以大国攻打小国,是相互残害,灾祸必反过来殃及本国。”

墨子“非攻”的主题就是反对大国对小国的侵略,谴责大欺小、强凌弱的暴行。为了制止这种非正义的战争,墨子站在大国的角度上,从两个方面讲述了侵略他人、灾祸必将反及于己的道理。首先,大国攻打小国,不仅耗尽了本国的资财,民众也因不停的征战而疲惫不堪,怨言四起,这样就将失掉民心,虽然兼并了大批土地,也不能保有。其次,不停地攻伐他国来扩张自己的势力,必将引起天下诸侯的恐惧与愤恨。“唇亡齿寒”的道理是人所共知的,所以天下诸侯一定会群起而攻之,这样国破身亡的结局就自然不可避免了。

可惜在名与利的诱惑下,能清楚地认识这个道理的人并不多见。

有的人为了名和利铤而走险,最终身败名裂,有的人是为了名和利什么事情都敢做。

人生就是一个名利场,时时处处充斥着各种诱惑。但她又不只是一个名利场,每个人都应该想到在世上留下些什么,而不是他自己得到了什么。做人不应“享一时之寂寞,取万古之凄凉”,追名逐利时,奉劝诸君少些贪欲,多些知足,莫为名利遮望眼。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个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刘希夷写了一首诗《代白头吟》,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刘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刘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给人看。宋遂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刘希夷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

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刘希夷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人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顿生同情之心,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的新解法,将成果据为己有,他的做法虽然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现在,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宋之问、卡尔丹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是很有建树的人。就宋之问来说,纵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糟糕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出名之事也能迷住心窍,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咱们老百姓都不齿的肮脏事情,美名变成恶名。

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分追求,若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生邪念,走歪门。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遗臭万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虚名,弃君子之道,做小人勾当。古今中外,为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思;有的人已小有名气,还想名声大振,于是邪念膨胀,连原有的名气也遭人怀疑,何其可悲。

14.勤俭节约则昌

【原文】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节用中》)

【译文】节俭的就昌盛,淫佚的就灭亡。

这一点宋儒司马光有过很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当时“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随,吾不以为病,……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看当时就有人讥笑司马光为糊涂,不开化,但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有道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人生活上俭,需求上就少,欲望少,就可直道而行;而人若多欲,则必贪富贵,想富贵,但钱不够用,这样在官则必贪,在民则必盗。

司马光的要义在崇俭鄙奢,以为俭乃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美德,弃俭而尚奢,无异于本末倒置,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十分有害的。

从老年人的角度视之,年轻一代不知世事艰难,更不明“梁肉不企骄奢,而骄奢自来”的道理。且年轻人正在长知识、求进取之时,在物质享受上耽陷太多的精力,过于追求美食、鲜服,就会徒耗许多宝贵时间。其实这不仅仅是家庭和个人经济条件如何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风气和修养的问题。司马光在这里对当时风俗侈靡,请客送礼,大肆铺张,使坚持淳厚风俗、以俭为美者成了鲜有和罕见者,大为感慨。这使我们很自然地就联想起今天的情况来。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人们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了。年轻人讲享受,谈消费,与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在观念上完全不问了。司马光若能看到今天的情况,真不知该发何议论!或有人会说,时代不同了观念自然要变,对物质享受的要求也是会随之变化的,有何可非议的呢?其实,这里边有个作风的问题。过于吝啬自然可笑,肆意铺张浪费则更属可恶。穿着细事之中,礼尚往来之际,确有个修养问题。将物质文明孤立起来,抽掉了精神文明,无论如何总是一种缺憾。司马光“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的说法就非常可取,无论朋友亲戚,常聚常会,年节假日纪念性或象征性的礼品相酬,彼此其乐融融。情厚不在礼重,反之,情薄而处利害中倒可能要以厚礼维系。那种以厚礼相交的友情不是很悲哀、很尴尬的事吗?

司马光还列举了大量正反两面的例子,说明了“由俭人奢易,由奢人俭难”的道理。“以俭立名,以侈自败”,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恐怕亦不乏实例,差不多人人都可以举出一些。说到底,俭是一种克制,奢是一种放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没有克制和自持,是不可想象的。明代姚舜牧说得好:“惟清修可胜富贵,虽富贵不可不清修。”洋人歌德说得亦好:“低等动物受它的器官的指导;人类则指导他的器官并且还控制着它们”“毫无节制的活动,无论属于什么性质,最后必将一败涂地。”司马光文中历数了不少一败涂地者,这是很值得那些在物质欲望方面恶性膨胀之辈深思的。

15.分出生活的轻重缓急

【原文】择务而从事焉。(《墨子·鲁问》)

【译文】选择最重要的事情进行。

人生有很多事情要等你去完成,然而生命有限,时间不等人,你不可能每件事都能完成。所以就分出轻重来,事有轻重缓急。

哲学上讲究“两点论”和“重点论”,既要抓重要点又要顾及全面,主张在保证大局无碍之时先做些重点紧急之事,而后再做其他的事,目标的实现就容易多了。人生的事情也应如此。

根据你的人生目标,你就可以把所要做的事情制订一个顺序。有助你实现目标的,你就把它放在前面,依次为之,把所有的事情都排一个顺序,并把它记在一张纸上,就成了事情表。养成这样一个良好习惯,会使你每做一件事,就向你的目标靠近一步。

我们可以每天早上制订一个先后表,然后再加上一个进度表,就会更有利于我们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了。

美国的卡耐基在教授别人期间,有一位公司的经理去拜访他,看到卡耐基干净整洁的办公桌感到很惊讶。他问卡耐基说:“卡耐基先生,你没处理的信件放在哪儿呢?”

卡耐基说:“我所有的信件都处理完了。”

“那你今天没干的事情又推给谁了呢?”老板紧迫着问。

“我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完了。”卡耐基微笑着回答。看到这位公司老板困惑的神态,卡耐基解释说:“原因很简单,我知道我所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但我的精力有限,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情,于是我就按照所要处理的事情的重要性,列一个顺序表,然后就一件一件地处理。结果,完了。”说到这儿,卡耐基双手一摊,耸了耸肩。

“噢,我明白了,谢谢你,卡耐基先生。”几周以后,这位公司的老板请卡耐基参观其宽敞的办公室,对卡耐基说:“卡耐基先生,感谢你教给了我处理事务的方法。过去,在我这宽大的办公室里,我要处理的文件、信件等等,都是堆得和小山一样,一张桌子不够,就用三张桌子。自从用了你说的法子以后,情况好多了,瞧,再也没有没处理完的事情了。”

这位公司的老板,就这样找到了处事的办法,几年以后,成为美国社会成功人士中的佼佼者。我们为了个人事业的发展,也一定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制出一个事情表来。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制订一个顺序表,你会对突然涌来的大量事务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