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管理模式
4435600000028

第28章 社会协调管理:与人为善,畅行天下(6)

而且,怡和控股数近26%,比华资财团的控股数加起来还高得多,已优势在手。怡和售出港灯和香港电话的股权后,已从最困难的谷底走出,业务渐入顺境。怡和系尽管大量出售了香港和海外的一些企业,但仍是香港最大的综合性集团,除银行以外,其市值仅次于长实系。凯瑟克家族在海外还拥有不少非怡和系资产,有人估计,其控有的资产不在李嘉诚之下。

所以,即使华资财团能控得置地,也要经过一番血战,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这不是李嘉诚所希望的。

李嘉诚是个商战高手,而并非一个民族斗士,虽然他的收购行为在客观上起了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所以他必须权衡商业利益,而不会不顾一切地决一死战。更何况,对方虽是垂暮的老狮子,但余威犹存,反击起来也非同小可,没有必要跟它硬拼。

不过,华资财团既已退出收购,为什么还要签订带妥协性的7年不得染指怡和系股权的协议呢?应该说,怡和赎回8.2%股权的价码并不高,不足以成为换取“怡和7年太平”的条件,其原因何在,至今仍不得而知。

不过,即使没有这一附加条款,华资财团也不大可能再动置地的脑筋。首先,经过这次交锋,怡和全系控股权已相当稳固,给外强留下的可趁之机已很少了。另外,已经迁册百慕大的怡和系,从1995年起取消了其在香港的上市地位,其股票不再在香港股市挂牌买卖。这样一来,就为外强收购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也许正是考虑到以上因素,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才决定彻底放弃收购,顺便卖一个人情给置地。

李嘉诚确实是个商战高手,他凡事并不一定非要争胜不可,而是以商业利益为准绳,能赚就赚,不能赚就退出,毫不拖泥带水。

实际上,华资财团在这场战役中,虽然收购不成功,但售股的税后利润,估计也在1亿港元左右,仍然有小赚。

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恶意收购可能需要付出的高昂代价,更何况胜负难定,倘若经过一番拼杀后,华资财团不幸落败,则会遭受惨重的损失。这显然不符合李嘉诚的作风和性格。

商场同战场一样,没有常胜将军,关键在于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知己知彼,能战则战,不敌则退,保存实力,以利再战。

如前文所述,李嘉诚主持和参与了四次大规模的收购,其中既有成功,也有失利,但仅就收购方式来说,李嘉诚有着他独有的特色和风格。

综合看来,香港股市有3种典型收购方式,它们分别以包玉刚、刘銮雄,李嘉诚为代表。

包玉刚的收购,是典型的海派作风,一掷亿金,速战速决,以实力与对手较量,以绝对优势压倒对方。

有人说,包船王勇猛有余,而韬略不足。其实这并不是说包氏不善用计,而是他的性格使然,加上形势所迫,他常常要速战速决,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对手周旋。因此,包氏的收购,代价极昂,一般都要经过一番血战之后“惨胜”,或“负创取胜”。九龙仓之战就是最典型的战例。

刘銮雄曾留学海外,受西方影响较多。他最先向香港引进华尔街式的商法,那可以说是一种海盗商法。

他在收购中,先瞄准一家控股不牢、或经营不善、或内部不和的公司,暗吸其股份,等达到一定数目时,再突然发动袭击,若成功,则控得该公司:若不成功,就逼对手以高价赎回他控有的股票。

因而,刘氏即使收购不成功,也会获利丰厚,是股市人人畏惧的狙击手。公司若控在他手上,他必进行眼花缭乱的集资、分拆、股权重整等活动,搞得小股东们怨声载道,不知所措。

刘銮雄靠一个小小的电扇厂起家,几年内资产便扩张到100多亿港元,很快便跻升于富豪之列。他在股市留下的形象实在很恶劣,是一种“恶意收购”的典型。

其实,从客观上来看,刘氏是对香港证券史起过历史性作用的人物。他最先引进的新鲜战法,使香港股市的投资投机活动赶上了华尔街水平。继刘銮雄后,香港股市狙击手辈出,人们渐渐习以为常,谴责刘氏收购术的舆论自然也就少多了。刘銮雄一拳击醒众多沉睡的狮子,许多大亨们惊奇地发现,不必辛辛苦苦办实业,只需带上一笔大亨们根本就看不上眼的本金进股市,就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亿元、百亿元大亨了。

与刘銮雄的“恶意收购”正好相反,李嘉减的收购是一种善意收购。

他收购对方的企业时,一定会与对方进行协商,并尽可能通过心平气和的方式谈判解决。若对方坚决反对,他也不会强人所难。

李嘉诚富有心计,又极有耐心,擅长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最典型的战例莫过于前文所述的收购港灯之战,他从萌发念头到控其到手,先后历经几年,倒是西门·凯瑟克最终沉不住气,主动“入套”,以相当优惠的折让价出售港灯股权。

李嘉诚收购和黄时,其心术之精,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他借汇丰之力,兵不血刃,收服了资产比其大10多倍的庞然大物。李嘉诚的收购,从不情绪化,没有非买不可的心理。因为他知道,若持这种心理,往往会付出过于高昂的代价。收购遇到阻力时,他在冷静权衡利弊后,会含笑放弃,如收购九龙仓,置地,他都持此种态度。

李嘉诚的收购,不管成与不成,通常都能使对方心服口服。如果收购成功,他不会像许多新进老板一样,进行一锅端式的人事改组和拆骨式的资产调整,他总会尽可能地挽留被收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照顾小股东利益。对于股权等重大事项,一定要征得股东会议通过。

如果收购未遂,他也不会以所持股权作为“要挟”,逼迫对方以高价赎购,以作为退出收购的条件。

如在合战置地时,以李嘉诚为首的财团退出收购,将所持的置地股权售予怡和,售价只有8.95港元,仅比当日收盘价高出5分。新财团出售股票的税后利润,估计约在1亿港元。这是四家大财团先后耗费一年多精力之所得,算来实在是微不足道。

李嘉诚的形象有口皆碑,在股市从来不用担心李嘉诚会恶意收购,甚至有人曾允称,在收购战中,对方只要说一声“我不愿意”,李嘉诚就会立即放弃收购行动。

李嘉诚保住了不做狙击手的信誉。对他来说,良好的信誉,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

有一个词叫“失之东篱,收之桑榆”,意思是说,此时失利,彼时得到补偿。做生意就应像李嘉诚这样,不看重表面的输赢。如果在某件事上未能达成心愿,并不等于输了。若是因此维护了信誉,维持了人际关系,等于种下了善因,将来必结善果。反之,如果勉为其难,不顾一切地达成心愿,使名誉受损,或招致怨恨,等于种下恶果,日后难免遭报应。所以说,谁笑在最后,谁就笑得最美。

8.大家是我家

把大家当成自己家的商人,是有道义之人。在华人财富巨人中,李嘉诚在这方面做得极为突出,他时时关心大家,资助大家。把自己对社会的关爱用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尤其是他在带头复苏香港经济方面,更是从大局考虑,值得称道。

李嘉诚1999年初在一个集团高层齐集的内部活动上,形容香港是“家乡根基所在”,将继续以香港为“重要投资基地,谨慎选择优质项目积极拓展”。

据了解,长实集团举行周年晚宴,李嘉诚向出席的2000多名员工致词,讲述集团的“长期方针”。整篇演讲辞,绝大部分都是谈到香港。

李嘉诚说,“香港始终是长实的家乡及根基所在,去年集团在员工同心合力之下,在逆境中仍开展了多项投资项目,在稳健中不忘进取。”

他向员工说,“如果大家想出一些对本集团、对香港都有利的业务,我会非常重视,并乐意详细研究。”

他又形容过去一年,是“多年来未见如此困难的一年”,在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下,大家受到不同程度之影响,相信香港仍要面对一段经济低迷及困难时间。

李嘉诚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香港人素来以灵活和适应能力强见称,但环顾世界各国,在过去10多年竞争能力不断加强。以美国为例,早以价廉物美为竞争目标,大部分国民的工作表现和从前相比,无论勤奋程度、认真和研究精神,都不可同日而语,同时更以高新科技加强各项生产的增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