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管理模式
4435600000002

第2章 危机管理:临危不乱,泰然处之(1)

商海沉浮,变幻莫测。在竞争日益激烈,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任何一种行业都会具有一定的风险。有风险就意味着危机的潜伏或到来。那么,如何能够临危不乱,处变不惊?李嘉诚的危机管理模式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1.面对危机,应付自如

在任何管理者的工作环境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挫折和挑战不断袭来。如何在这些打击之下能够保持镇定,从容应对,就成为衡量个人心理素质的最好标准。而李嘉诚也是在多年商场打拼过程中磨练出自己的临危不乱的良好心理素质的。

当年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刚开工,便呈现出一派产销两旺、欣欣向荣的势头,连李嘉诚自己也没想到会如此顺利。但是,在这过于顺利的背后,暗藏着危机。不久,一位客户宣布他订购的塑胶制品质量低劣,要求长江厂退货。

李嘉诚这才清醒过来,自己被一时的顺利冲昏了头脑。他太急功冒进了,单纯追求数量,却把最关键的质量问题给忽略了。然而,这时候明白过来已经晚了。此时,李嘉诚手中仍有一大把订单,客户仍在不断打电话催货。李嘉诚再也不敢有半点马虎,但现在才抓质量,就无法保证工期,延期交货就要被罚款。怎么办呢?他心急如焚,亲自蹲在机器旁监督质量,然而,靠这些老掉牙的机器,要确保质量,谈何容易?加上绝大多数工人只经过短暂培训就当熟练工使用,他们能够操作机器将制品成型,已是很不错了,岂能指望他们做得更好?李嘉诚恨不能生出三头六臂来,亲自上阵操作。

一旦问题凸现出来,危机便接踵而至。接二连三的客户纷纷拒收产品,还要长江厂赔偿损失!

长江厂的客户都是中间商,他们将产品或批发给零售商,或出口给海外的经销商。他们的信誉因长江厂的产品受到了影响,自然而然会要求赔偿损失。塑胶工厂日益增多,竞争也日益激烈,用户对塑胶制品的款式和质量越来越在意起来。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低劣产品必然会被逐出市场。所以,质量就是信誉,信誉就是企业的生命线。长江事业的航船,刚扬风帆,就遇到惊涛骇浪。

危机之中的李嘉诚,这才体会到了做老板的难处。他虽做过塑胶公司总经理,全盘掌管日常事务,可那时的重大决策仍由老板拍板。现在身为一业之主,一切风险都要由自己一人来承担。许多处于景气中的业主,他们一般都会“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防范危机。然而,李嘉诚毕竟是经验不足,过于年轻气盛,轻易就让初时的顺利冲昏了头脑,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到可能面临的困难。他万万没想到,一时的疏忽竟然带来了灭顶之灾。

企业的主人,就像一船之长,决策即是航向,任何失误,都可能把航船引向倾覆。李嘉诚后来承认,创业之初自己并不是个出色的船长,他认为自己并非天生就是优秀的经营者,他是经历过很多挫折和磨难之后,才悟出一些经营秘诀的。

这次危机使李嘉诚又一次陷入人生的大磨难中。这之前他经历的磨难应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这一次,却是由于他自己的失误造成的。

形势在继续恶化,危机在继续加重。仓库里堆满了因质量欠佳和延误交货日期而被退回的塑胶玩具,客户们纷纷上门要求索赔,还有一些新客户上门考察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见这情形扭头就走。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丢了客户,等于砸了饭碗,李嘉诚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怕没生意做,就怕做断生意。”长江厂正处于后一种情形。

产品积压,没有进账,原料商仍按合同上门催交原料货款。李嘉诚到哪去弄这笔钱?

李嘉诚被逼急了,只好说:“我实在拿不出钱,你们把我这个人带走吧。”原料商笑道:“你想得美?我们要你干什么?我们要的是钱!”原料商扬言要停止供应原料,并要到同行业中张扬李嘉诚赖货款的丑闻。这一招也真够狠,它将可能彻底葬送掉长江厂的前途。

屋漏偏逢连阴雨。银行得知长江厂陷入危机,立即派职员来催还贷款。焦头烂额、痛苦不堪的李嘉诚只好强装笑脸,恳求银行放宽期限。银行掌握着企业的生杀大权,长江厂处于被清盘的边缘。长江厂只剩下半数产品品种尚未出现质量问题,开工不足,必须裁减员工。被裁掉的人心怀不满,留下的员工更是人心惶惶。那些日子,李嘉诚的脾气也有些暴躁,常常会大声训斥手下的员工。全厂上下怨声四起,士气低落,人心浮动。

李嘉诚回到家里,强装欢颜,担心母亲为他的事操心。知儿者,莫过其母。母亲从李嘉诚憔悴的脸色和布满血丝的双眼中,觉察到长江厂遇到了麻烦。

母亲不懂经营,但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她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便用佛家故事喻示儿子。她给儿子讲了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潮州府城外的桑埔山有一座古寺。住持云寂和尚年事已高,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就把他的两个弟子召到方丈室,交给他们每人一袋谷种,要他们去播种插秧。告诉他们到谷熟的季节再来见他,到时谁收的谷子多,谁就可继承衣钵,做住持。云寂和尚整日闭门不出,诵经不止。到了谷熟之时,大弟子挑了一担沉沉的谷子来见师父,而二弟子却两手空空。二弟子惭愧地对师父说,他没有管好田,种谷没发芽。云寂便把袈裟和瓦钵交给二弟子,指定他为未来的住持。原来,云寂给他俩的谷种都是煮过的。

李嘉诚悟出了母亲话中的玄机——诚实是做人处世之本,是战胜一切的不二法门。李嘉诚为自己所做所为,流下悔恨的眼泪。

李嘉诚这种只顾质量的做法,做的可谓是一种“绝路”生意,犯了为商之大忌,可见他也不是天生就精于经商,许多经验也是从失败中学到的。这对那些有志于独立创业却信心不足的人倒是一种鼓舞,因为即使因经验不足而经历失败,也并不能说明日后不能飞黄腾达。

李嘉诚在母亲的开导下,深深懊悔自己竟铸成如此大错:他深为自己的盲目冒进而痛心疾首,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之后,他决心以坦诚面对现实,力挽狂澜。李嘉诚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负荆请罪”。

第二天清晨,李嘉诚回到厂里时,工厂仍然处于愁云惨雾之中。李嘉诚立即召集员工开会,他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经营错误,承认是自己的失误拖垮了工厂,损害了工厂的信誉,还连累了员工。

他向这些天被他无端训斥的员工赔礼道歉,并真诚地表示,待经营状况一有转机,被辞退的员工如果愿意,都可以回来上班。他还表示,从今之后,保证与员工同舟共济,绝不以损害员工的利益来保全自己,并希望大家原谅自己,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李嘉诚是个言出必行的人,大家都非常相信他,因此,他的话收到了一定效果。大家不再忧心忡忡,忐忑不安,士气也不那么低落。

职工的情绪基本稳定之后,李嘉诚便一一拜访了银行、原料商、客户,向他们认错道歉,祈求原谅,并保证在放宽的限期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款,一分一厘都不会少付。

李嘉诚还坦率地告诉了他们长江塑胶厂面临的空前危机,并真诚地向他们请教拯救危机的良策。

李嘉诚的诚实,得到他们中大多数人的谅解和同情,他们都是业务伙伴,万一长江塑胶厂倒闭,对他们也并没有什么好处,甚至还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意。因此,他们表示将尽可能地帮助李嘉诚度过难关。

银行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同意放宽偿还贷款的期限,但是在未偿还贷款前,不再发放新贷款。

原料商与银行一样,虽然同意放宽应收货款的期限,但提出长江厂需要再进原料时,必须先付70%的货款。

尽管客户们态度不一,但大多数还是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让步。

有一家客户把长江厂的次品批发给了零售商,使其信誉受损,该经理怒气冲冲地来长江厂恶语咒骂李嘉诚。李嘉诚不但没有与他计较,反而亲自上门道歉,使得该经理非常不好意思,承认他也是一时着急而过于莽撞。他也被李嘉诚的真诚所感动,认为李嘉诚是值得深交的朋友,很愿意以后继续合作,并为长江厂摆脱困境出了许多好点子。

李嘉诚的“负荆请罪”虽然达到了初步目的,但这仅仅是好转的开始,他丝毫不敢松一口气,因为银行、原料商和客户,只给了他极其有限的回旋余地,事态仍非常严峻。

李嘉诚紧接着采取的第二个步骤是立即普查库满为患的积压产品,将其分门别类、选优汰劣。

积压产品中,有些是质量不合格,有些质量并没有问题,是延误交货期的退货。李嘉诚派员工将积压品归为两类,一类是有机会作正品推销出去的,另一类是质量低劣或款式过时的。

李嘉诚又如最初的行街仔那样,走街串巷卖出了一部分正品,同时将那些次品在质检卡片上一律盖上“次品”的标记,全部以低廉的价格,卖给专营残次品的批发商。

通过一番努力,李嘉诚逐渐收回了一些贷款,分头偿还了一部分债务,解了燃眉之急,缓了一口气。

李嘉诚同时采取的第三个步骤是,利用这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对工人进行岗位技术培训,提高工人的素质和操作水平,同时筹款添置先进的新设备,以保证质量。

在危难之中,原来的一些亲戚朋友,对李嘉诚敬而远之,生怕惹上麻烦或者怕他开口借钱;而有的则积极为李嘉诚分担忧愁,献计献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李嘉诚又一次深深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但李嘉诚乃心胸宽广之人,他能容忍每个人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在他后来功成名就之时,仍不计前嫌,与那些在危难中曾疏远他的亲友保持往来。这使他们更进一步看清了李嘉诚的为人,也深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汗颜。

在危难中,向李嘉诚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毕竟还是占多数。李嘉诚正是靠着这些真诚亲友的帮助,才筹到了购买原料、添置新设备的资金。

被裁掉的员工,又回来上班了。李嘉诚还从有限的资金中,补发了他们离厂阶段的工资。

李嘉诚又一次拜访银行、原料商和客户,寻求进一步的谅解和帮助。

经过李嘉诚的百般努力,在各方人士的协助下,长江厂终于一步一步地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李嘉诚的坦诚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他从此更加坚信,锲而不舍的诚意,有着不可忽视的说服力。

终于,长江塑胶厂出现转机,产销渐入佳境。

1955年的一天,李嘉诚召开全厂员工大会。他满怀喜悦地高声宣布:“我们厂已基本还清了债款。这表明,长江塑胶厂已经走出危机!”

员工们掌声雷动,欢呼雀跃。

李嘉诚心里更是激动万分,满含热泪对全厂员工深深地三鞠躬,感谢大家在长江厂最困难的时候同心协力。之后,李嘉诚又亲手给全厂每一个员工分发红包。

灾祸和磨难能够使人灭亡、消失,但也能够使人振奋。

经过这次挫折和磨难,李嘉诚更成熟了。正是这次反向的动力,促使李嘉诚由一个余勇可贾、稳重不足的小业主迅速蜕变为一个成熟的商人。后来,李嘉诚说:“我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因为有那一次挫折作为基础。”

这次变故,也使李嘉诚更加清楚认识到了成功路上的艰难险阻,对今后航程上可能遇到的风浪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长江号航船,只能说暂时避免了倾覆之危,只能说取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今后的航程,还会遇到急流险滩、暗礁风暴。他知道,作为船长,切不可陶醉在小小胜利之中,须胸怀大志,头脑冷静,行为稳重。

李嘉诚由此给自己立下了座右铭:“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这也成了他一生的行动准则。

人的天性是:渴望成功,害怕失败。实际上,我们大部分的人生经验是从失败中得来的。因为从成功中得来的经验,往往让人并不十分重视,转眼即忘,只有从失败中得来的经验才印象深刻,经久不忘。一个在少年时代、青年时代极少失败的人,往往是非常脆弱的,到输了的时候,往往会因缺乏承受失败的能力而被一击即垮。所以,对年轻人来说,重要的是未来,绝不可因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虽然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失败,但也没有必要害怕失败。

商场如战场,你一帆风顺别人自然眼红,会想方设法压制你、打击你,有时候还可能出现一些非正当竞争。在李嘉城刚刚摆脱危机,元气尚未完全恢复之时,一些同行业的竞争对手企图趁机再度搞垮长江塑胶厂。

他们雇用了一些人到长江塑胶厂拍照,企图用揭短的方式使长江厂信誉扫地。

果然,没过多久,他们拍摄到的照片就在报纸上刊登出来了,画面上是长江厂那破旧不堪的厂房。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以此彻底打消顾客对长江厂产品的信心。

李嘉诚自然再明白不过,对方是想用这种反面宣传的方式整垮长江厂。

刚刚经历了一番阵痛的李嘉诚,渐渐变得稳健起来。他的头脑很冷静,积极筹思对策。

最后,他决定再次利用自己的坦诚做一次反宣传,以争取主动,变不利为有利。

于是,李嘉诚拿着这份报纸,背上自己的产品,走访了香港上百家代销商。

李嘉诚很坦率地对他们说:“不错,我们尚在创业阶段,厂房比较破旧。但请看看我们的产品,我相信质量能够证明一切。我欢迎你们到我们厂实地考察,满意了,再向我们订购。”

代销商们被李嘉诚这些诚恳的话语所感动,更被他的优质产品所折服,他们也非常敬重李嘉诚有如此敏慧的商业头脑,并且有如此魄力敢于将自己的弱点示于人,于是纷纷到长江厂参观订货。长江厂的生意反而空前红火。那些人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精明的李嘉诚适时借助了这场恶意宣传带来的反作用力,为长江厂作了一次相当实惠的广告宣传,这一招颇似太极推手中的借力打力,费力少而收效大,堪称高明。

这件事同时告诉我们,在碰到不利情况时,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只顾着愤怒沮丧,更不要为此而气馁,一蹶不振。而要多思考用什么办法可以扭转被动局面,这才是面对困境时应持有的积极态度。只要我们认真面对困境,研究困境;只要我们斗志不灭,雄心犹在,就一定能找到破解困境之法,变被动为主动,甚至还可以将坏事变成好事。

2.只重小利,难成大气

欲成大事者是必有广阔胸襟,他们不汲汲于蝇头小利,斤斤计较是街头小商小贩之所为。目光短浅,患得患失注定了一个人不会取得大成就。而不计眼前得失,不为近期小利而迷失方向,才是李嘉诚做生意所表现出来的大家风范。当亚洲的金融危机过去之后,李嘉诚领导下的和黄奉行“继续扎根香港,但同时也不排除在海外寻求投资机会”的经营策略,加快了向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李嘉诚早就认识到了科技的力量,并悄然着手在欧洲、美洲、亚洲以及非洲扩建自己的“通信产业王国”。

1989年,李嘉诚在英国和记电讯注资84亿港元收购一家英国电讯服务公司,开始涉足于英国的电讯市场。然而此番出师却不利,新购公司处于长期亏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