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宝宝饮食与健康
4431200000004

第4章 新生儿期(4)

患儿要隔离以防止传染别人,同时也减少再感染其他疾病,卧床休息。在发热期间宜给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喝水。烧退后可恢复正常饮食。一般患儿不必住院治疗。可用青霉素注射、红霉素口服或其他抗生素治疗。用药后1~2天体温可下降,皮疹消退。这时不可停药,因体内细菌未完全杀灭。一般应治疗5~7天,症状完全消失,咽部红肿消退才可停药。经过正规足量抗生素治疗7天,无症状体征者可解除隔离。

注意事项

集体儿童发生猩红热时,部分小儿可能只表现化脓性扁桃腺炎而没有皮疹,其传染性相同,同样应隔离治疗。同班孩子和其他密切接触者应服预防药,常用复方新诺明,每天0.25~0.5g,连服3天。

新生儿发热的治疗方法

正常人腋下温度在36℃~37℃之间(试表调节时间5分钟为准)。喂奶或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都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左右。新生儿、小婴儿更容易受上述条件影响,有时甚至可达38℃以上。所以,一般认为37.5℃以上为发热。(体温在37.5℃~38℃称为低热,38.1℃~39℃称为中度热,39℃~41℃以上为高热)

发病原因

小儿发热主要是由于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如常见的流行性感冒、肺炎、败血症、痢疾等都常引起发热。发热还可由于非感染性疾病引起,如药物过敏、中暑、脱水、严重烧伤、创伤等。计划免疫疫苗接种后也可有短暂发热。

病状表现

发热既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也是机体与疾病作斗争的结果。一些身体非常衰弱的孩子或早产儿即使有严重感染也可能不发热,甚至体温低于正常。所以,不能单纯以发热高低判断病情轻重。发热时除体温升高外还可以伴有四肢发凉、脸红、呼吸急促、脉搏心跳加快、烦躁不安、消化功能紊乱如腹泻、呕吐、腹胀、便秘等症状。少数幼儿可以发生高热惊厥。发热时心跳加快、血循环旺盛、白血球增高,抗体产生增加,这些都利于机体与疾病作斗争。

注意事项

在病因不明时不能急于用大量退热药退热,这样既抑制了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又可能把热型搞乱,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即使诊断明确,用药及时,也可能要持续2~3天才能退热,有些病毒感染或较严重的细菌感染要持续3~5天甚至1周以上。对于高热39℃以上的孩子,尤其有高热抽风史的,要及时给予退热。还有一些孩子对某些退热药过敏,用药后起了皮疹、诱发哮喘等。退热药都有一定副作用,故切勿滥用。

治疗方法

(1)发热时,患者食欲明显减退,应少量多餐,可口、清爽、少油腻。

(2)小儿发热,需注意高热惊厥。体温超过39.5℃,应采取退热措施。

(3)物理降温方法:

①降低环境温度,利用风扇、空调、通风换气均可。

②利用冰块、冷湿毛巾置于大血管处,比如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降低血液温度,但注意防止冻伤。置于头部、前额降低颅内温度。

③40%~50%酒精,进行擦浴,加速散热。禁用部位,胸前区、腹部、颈后,因可引起反射性的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作用。

(4)药物退热,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处理办法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是一种以持续的黄疸、血清胆红素增高、肝或肝脾肿大及肝功能不正常为主的疾病症候群的总称。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其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除乙型肝炎病毒之外,其他多种病毒均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从而使胎儿的肝脏致病,并连累其他脏器器官。除了病毒感染外,多种细菌感染,部分先天性代谢缺陷疾病的肝脏病变,肝内外的胆道闭锁及胆汁粘稠综合征所致的肝脏损害等,均属于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范围。

新生儿发病的初期表现为黄疸显现,起病缓慢,一般在出生后数天至数周内出现,并持续不退,病情较重,伴有吃奶不好、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胀、体重不增、大便浅黄或灰白色、肝脾肿大等。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治疗,一般情况下,孩子会很快恢复健康。

给新生儿喂药的方法

新生儿对药的感觉已非常灵敏,己能够区分出甜、苦、辣、酸等味儿。若给予乳汁、糖水就张大口很喜欢吃。如果给苦味的药,酸味或味儿不好的东西,他就会用舌把喂食的匙向外推出。新生儿的味觉是相当发达的,味蕾的分布范围要比成年人大得多,占据整个舌面部,所以新生儿的味觉是很敏感的。

给新生儿喂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1)苦味药物应放少许糖以减少苦味,不致拒食。

(2)喂药前不要哺乳,以免拒食,再则饱食后再喂药会引起呕吐。

(3)喂药时禁忌捏鼻孔强行灌入,以免药物呛入气管而致窒息的危险。

(4)喂药的方法可用小匙盛药后,顺着口腔的颊侧慢慢地喂入嘴内,这样不易呛咳。

(5)喂完药后,可喂一点温开水,让口腔中的药物全部进入胃内。

(6)注意药片要磨成细粉,调成糊状才能喂。

婴幼儿生病征兆及表现特点

哭哭

是宝宝寻求帮助的唯一方式。新生儿哭时一般不流泪,因此难以知道他需要什么。正常新生儿的哭,常是因为饭、口渴或尿不湿、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引起的。

哭还是宝宝的语言,正常新生儿每天总会哭几阵的。假如他很安静,不哭不闹,反要引起注意,要判断一下他的大脑发育是否正常。

呻吟

如果新生儿呼吸道或心脏疾患,导致肺功能明显紊乱,或因脑部有疾患,呼气时有哼哼呻吟声,这表示病情严重。持续呻吟要比间断呻吟病情更重,应毫不迟疑地送医院诊治。

呕吐和漾奶

呕吐是指乳汁自胃经口吐出,吐出时有较大的冲力,常伴有腹部肌肉的强烈收缩;漾奶是指乳汁自食道或胃经口溢出,一般用力不大,并不伴有腹部肌肉的强烈收缩。不论呕吐或漾奶,都可能是喂养方法不当,或食物摄入量过多引起,也可能是胃肠道功能紊乱或先天性肠闭锁、食道闭锁等疾病造成。一般情况,只要孩子食欲好,日见发胖,这就不要紧,但要注意喂养方法,喂奶时取右侧卧位,防止吐出物吸入呼吸道。如果呕吐或漾奶伴有下列表现时,应引起重视,请医生检查:

(1)食欲减退,精神萎靡。

(2)发烧或前囟饱满。

(3)体重减轻或有失水表现。

(4)呕吐物带血或呈黄绿色。

(5)常吐泡沫状液体或流涎。

(6)腹胀或可见到胃、肠的蠕动波形。

(7)便秘或生后未排出胎粪者。

黄疸

新生儿在生后一周左右大多出现黄疸,这是生理现象。但是,由于是新生儿的特点,使得不少疾病能引起或加重黄疸。因此,当黄疸出现时,要区分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如果黄疸具备下列情况之一时,可能并非生理性:

(1)在生后24小时内黄疸即相当明显。

(2)黄疸遍及全身,呈橙黄色,并在短期内明显加深。

(3)黄疸一度减退后又加深或生后2~3周仍很明显。

(4)大便颜色淡或呈白色,而尿色深黄。

(5)全身状况不正常:发烧,食欲不佳,精神不好,两眼发呆。

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治疗。

呼吸

新生儿正常呼吸时不费劲,每分钟40次左右。若呼吸少,有些快慢不匀,幅度时深时浅,只要不伴有皮肤青紫或心跳减慢等现象,则属正常。呼吸异常是指呼吸窘迫和呼吸暂停。

(1)呼吸窘迫:呼吸很费劲,吸气时胸廓的软组织及上腹部凹陷,呼气时发出哼哼的呻吟声;呼吸时两侧鼻翼翕动。呼吸速率明显增快(每分钟60次以上)或减慢(每分钟30次以下),常伴有皮肤青紫。

(2)呼吸暂停:呼吸暂停指病儿的呼吸停顿15秒以上,并且伴有面色青灰、心跳减慢。早产儿发生率较高。

以上两种情况都要引起注意,及时救治。

腹泻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可多达4~6次,外观呈厚糊状,有时稍带绿色,是正常的。如果大便稀薄,水分多,呈蛋花汤样或为绿色稀便则为腹泻。腹泻严重者水分甚多而粪质很少。腹泻的原因很多:病毒或细菌感染、喂奶量或乳中含糖量过多、受凉等均可引起。也有少数因对牛奶过敏或肠道缺少消化、吸收乳糖的酶所致。

食量过少时大便次数也可增多,称为“饥饭性腹泻”,这时大便较松、色绿、次数虽多但量少,应与其他腹泻相区别。

腹泻应予以治疗。

皮肤青紫

皮肤呈蓝紫色即为病变。新生儿刚出生时,由于生活环境骤然改变,心肺功能需要调整,皮肤有些青紫,但在出生20分钟以后应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可能是病态。引起新生儿皮肤青紫的原因很多:单纯青紫多为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阵阵发青则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严重感染所致。另外,环境温度低时,小儿会发生唇部及四肢末端青紫,经保暖可随之消失。有的小儿在宫内受压,局部淤血,生后面部会有紫色斑,称“损伤性出血”,生后可逐渐消失,不用担心。

皮肤苍白

皮肤和粘膜苍白也是一种病态,原因有:(1)表浅血管收缩:见于环境温度过低或孩子有疾病时。(2)贫血:因失血或溶血引起。

出现这种情况也应加以治疗。

身体发烧

发烧也是新生儿在细菌或病毒感染时的重要表现之一。常常是在吮奶时,妈妈感觉到孩子口腔发烫,才知道孩子生了病。可是新生儿感染后不一定都发烧,特别是出生体重轻或病情重的孩子,甚至体温低于平常。另外,环境温度过高,也可使体温上升,因此,不能单纯看体温判断宝宝是否生了病。

婴儿惊厥

新生儿惊厥具有典型的抽搐症状,有时只表现为:

(1)两眼凝视、震颤或不断眨眼。

(2)口部反复地作咀嚼、吸吮动作。

(3)呼吸不规则、暂停并伴有皮肤青紫。

(4)面部肌肉抽动。

(5)少数新生儿表现为:全身或一侧肢体肌肉,一阵阵地打颤或肌肉持续紧张。

惊厥是一种神经系统症状,但不一定都是脑子里有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发高烧、水电解质紊乱、先天性心脏病引起脑缺氧、黄疸太重、败血症等,一旦发生,要查清原因,及时处理,切勿延误。

新生儿在睡眠时,出现手指、足趾小抽动,醒后又一切正常,这不要误认为惊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