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宝宝饮食与健康
4431200000020

第20章 第7个月(1)

一、饮食营养

7个月婴儿的喂养特点

不管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的孩子。在7个月时每天的奶量仍不变。3~4次喂进。辅食除每天给孩子两顿粥或煮烂的面条之外,还可添加一些豆制品,仍要吃菜泥、鱼泥、肝泥等。鸡蛋可以蒸或煮,仍然只吃蛋黄。

在小儿出牙期间,还要继续给他吃小饼干、烤馒头片等,让他练习咀嚼。

不宜断奶的情况

婴儿如有以下情况不宜断奶。

该婴儿从未添加过辅食,消化道对断奶后食品没有适应的能力,如果采用突然断奶会给婴儿带来不利,引起消化紊乱、营养不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婴儿患病期间不应该断奶。断奶时母婴的身体都发生变化。小儿患病时,再加断奶,将使病情加重或造成营养不良。

炎热的夏天不宜断奶。夏天天气炎热,小儿消化能力差,稍有不慎,就可以引起消化道疾病,故不应断奶。

婴儿人工喂养如何进行限量

人工喂养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在客观上限制了母乳喂养,而只好采用其他乳品和代乳品进行喂哺婴儿的一种方法。人工喂养相对前两种喂养方法复杂一些,喂养效果也不如母乳喂养。

新生儿期奶量(指牛奶)可按每千克体重计算。因牛奶不易消化,新鲜牛奶可加适量的水,一般新生儿可按2∶1,即2份奶加1份水,另加糖5份。喂奶前要把牛奶煮开5分钟,这样既有利于婴儿吸收,又可以将奶中的病菌杀死。新生儿一般每天要喂7~8次,每次喂奶间隔时间为3~3.5个小时。如3千克的孩子,则需给奶为100毫升×3=330毫升,再加上150毫升水,总量为450毫升,分7~8次吃,每餐为60~70毫升。如消化功能好,大便正常,生后15天到满月可给纯奶吃,可按每千克100~150毫升计算,每顿约吃60~100毫升。

婴幼儿的牛奶不宜过浓

一些家长在给婴儿冲奶粉时,总认为冲得浓一些,营养就会丰富,其实,想法与效果背道而驰。原因是奶粉中含有较多的钠离子,若奶粉的含量过高,其中的钠离子也会增多,这些钠离子没有适当稀释,而被婴儿大量吸收,就会使血清中的钠含量升高,而对血管的压力增强,致使婴儿的血压增高,这样极易引起婴儿脑部毛细血管破裂或出血,甚而出现抽筋、昏迷。因此,小儿不宜喝过浓的牛奶。开水冲奶粉的稀释比例最好是4:l,即4分开水兑l分奶粉。

婴幼儿牛奶喂养引起腹泻的处理

以牛奶为主食的婴儿患腹泻时,要根据腹泻、呕吐、食欲和消化情况来确定饮食治疗方案。如病情较重,每日腹泻超过10次,并伴有呕吐现象,应暂时停喂牛奶,即禁食6~8小时,最长不超过12小时。禁食时可用胡萝卜汤或焦米汤替代,间隔时间和每次用量均与喂牛奶时相同。这些食物易于消化,能减轻肠道的负担。腹泻如果有好转了逐渐改用米汤、冲淡的脱脂牛奶、稀释的牛奶,最后恢复原来的饮食。如婴儿腹泻情况并不严重,每日腹泻5、6次或7、8次,比正常多2~3次,无呕吐。此时可暂用1~2日米汤,以后用冲淡牛奶或以牛奶和水多半的浓度,或制成2份牛奶1份水浓度。如婴儿偶然出现腹泻,而且病情也轻,则只需用冲淡牛奶喂1~2天即可,以后恢复正常牛奶饮食。冲淡牛奶时最好用米汤,因为米汤减少酸对肠道的刺激,有利于腹泻的治疗。

腹泻时期,无论病情轻重,辅助食品应全部停止添加。

不同日龄儿所需奶的浓度及量

出生天数奶:水糖(%)每次吃奶量(ml)1~21:15~820~403~72:15~848~808~153:15~880~10016~28全奶5~8100以上如果新生儿的消化功能好,每次的奶量和浓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增加,并在每两次喂奶之间喂少许温开水以缓解大便的干燥程度,及清洁口腔以减少鹅口疮等口腔疾病的发生。

婴幼儿营养不良的特殊信号

人们通常把消瘦、发育迟缓乃至贫血、缺钙等营养缺乏性疾病作为判断宝宝营养不良的指标。这一方法虽然可靠,但病情发展到这一步,宝宝的健康已经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只能“亡羊补牢”,这显然不是上策。

其实,宝宝营养状况滑坡,往往在疾病出现之前,就已有种种信号出现了。父母若能及时发现这些信号,并采取相应措施,就可将营养不良消灭在“萌芽”状态。专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以下信号特别值得父母们留心:

情绪变化

美国儿科医生的大量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当宝宝情绪不佳、发生异常变化时,应考虑体内某些营养素缺乏。

(1)宝宝郁郁寡欢、反应迟钝、表情麻木,提示体内缺乏蛋白质与铁质,应多给宝宝吃一点水产品、肉类、奶制品、畜禽血、蛋黄等高铁、高蛋白质的食品。

(2)宝宝忧心忡忡、惊恐不安、失眠健忘,表明体内B族维生素不足,此时补充一些豆类、动物肝、核桃仁、土豆等含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大有益处。

(3)宝宝情绪多变,爱发脾气则与吃甜食过多有关,医学上称为“嗜糖性精神烦躁症”。除了减少甜食外,多安排点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也是必要的。

(4)宝宝固执,胆小怕事,多因维生素及钙质摄取不足所致,所以应多吃一些动物肝、鱼、虾、奶类、蔬菜、水果等食物。

行为反常

营养不良也可引起宝宝行为反常,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不爱交往,行为孤僻,动作笨拙,多为体内维生素C缺乏的结果。在食物中添加富含此类维生素的食物,番茄、桔子、苹果、白菜与莴苣等为最佳食疗食物。这些食物含丰富的酸类和维生素,可增强神经的信息传递功能,缓解或消除上述症状。

(2)行为与年龄不相称,较同龄宝宝幼稚可笑,表明体内氨基酸不足,增加高蛋白食品如瘦肉、豆类、奶、蛋等。

(3)夜间磨牙,手脚抽动、易惊醒,常是缺乏钙质的信号,应及时增加绿色蔬菜、奶制品、鱼肉松、虾皮等。

(4)喜欢吃纸屑、泥土等异物,称为“异食癖”。多与缺乏铁、锌、锰等微量元素有关。海带、木耳、蘑菇等含锌较多,禽肉及海产品中锌、锰含量高,应是此类宝宝理想的“盘中餐”。

过度肥胖

以往常将肥胖笼统地视为营养过剩。最新研究表明,营养过剩仅是部分“胖墩儿”发福的原因。另外一部分胖宝宝则是起因于营养不良。具体说来就是因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造成某些“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所致。“微量营养素”不足导致体内的脂肪不能正常代谢,只得积存于腹部与皮下,宝宝自然就会体重超标。

因此,对于肥胖儿来说,除了减少高脂肪食物(如肉类)的摄取以及多运动外,还应增加食物品种,做到粗粮、细粮、荤素之间合理搭配免除上面所提的微量营养素的缺乏情况,给婴儿一个合理的营养膳食。

婴儿大脑发育营养保证的措施

婴儿从第3个月起脑细胞发育逐渐趋向高峰。为促进脑发育,除了保证足量的母乳外,还需要给母亲添加健脑食品,以保证母乳能为宝宝的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

常用的益智健脑食品有:

(1)动物脑、肝、血、鱼肉、鸡蛋、牛奶。

(2)大豆及豆制品。

(3)核桃、芝麻、花生、松子、各种瓜子。

(4)金针菇、黄花菜、菠菜、胡萝卜。

(5)桔子、香蕉、苹果。

(6)红糖、小米、玉米。

二、疾病预防

婴儿出大汗的原因及措施

孩子比较爱出汗,这是因为小儿体内的新陈代谢旺盛,产热多。出汗是体内散热的主要方式,再加上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调节功能差,因此爱出汗。

如果孩子只是出汗多,但精神、面色、食欲均很好,吃、喝、玩、睡都正常,一般就不是有病。

患有活动性佝偻病、结核病和其他神经血管疾病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孩子汗多,特别是夜间入睡后出汗多,同时伴有其他症状,如低烧、食欲不振、睡眠不稳、易惊等,应该去医院检查,找出病因,及时治疗。

婴幼儿急性阑尾炎的治疗方法

急性阑尾炎是小儿最常见的腹外科疾病,可发生于小儿任何年龄,最常见于5~12岁,10~12岁发病率最高,3岁以下则很少见。

病因

小儿急性阑尾炎的发病原因较复杂,目前仍不够了解,但最有可能的是以下几种因素:

(1)阑尾腔梗阻。阑尾腔机械性阻塞,分泌物滞留,腔内压力增高,阑尾壁血运发生障碍,有利于细菌的侵入。最常见的梗阻原因是粪石、异物(果核、蛔虫)、阑尾扭曲、管腔癜痕狭窄等造成。

(2)细菌感染。细菌可经破溃或损伤的粘膜及血循环到达阑尾,引起急性炎症。如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3)神经反射。当胃肠道机能发生障碍时,常伴有阑尾肌肉和血管的反射痉挛,阑尾腔发生梗阻及血运障碍引起炎症。

病状表现

典型阑尾炎有腹痛、发热、胃肠道症状及右下腹部压痛和肌紧张四大症状。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许多病都可以有腹痛,阑尾炎腹痛的特点是转移性腹痛,即开始时在心口窝或肚脐附近,经过几个小时或半天左右转到右下腹痛,即肚脐右下方。少数患者也可以一开始就是右下腹痛。疼痛呈持续性,不太剧烈。如果是由于蛔虫钻入而引起者,可有阵发性剧痛。患儿常屈着右腿侧躺着,不敢直腰走路。幼儿说不清疼痛部位,婴儿则常常蜷着腿哭闹不安。

小儿阑尾炎发烧比成人出现早,一般于发病几个小时后即可出现发烧,体温38℃左右,重症可达39℃以上。多数患儿病初就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有些患儿还有便秘或腹泻。右下腹部压痛是比较可靠的体征,如果还有肌肉紧张、抵抗,那么诊断就更明确了。有些阑尾炎症状可以不典型,年幼者不典型症状更多见。比如有的一开始就只是腹泻,常以为是肠炎,如果同时有咳嗽、嗓子痛,病初容易认为是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等。但随着病情发展,大多会出现上述阑尾炎症状。

治疗方法

对小儿腹痛应特别注意,凡是腹痛或哭闹2~3小时以上,应怀疑有阑尾炎(或其他腹部外科病),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小儿阑尾炎一般需要手术治疗。轻症或早期症状还不典型者也必须在医生严密观察之下用抗菌素保守治疗。切不可大意。

婴幼儿急性肾炎的治疗方法

急性肾炎一般见于3岁以上小儿,多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或与其他细菌、病毒感染有关。由抗原一抗体复合物沉着在肾小球基底膜,使基底膜受损而发病,病程中可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高血压脑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可转为慢性肾炎。

症状表现

患儿发病时除可有低热、头昏、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一般症状外,突出的表现有:

(1)浮肿、少尿。浮肿多由眼睑部开始,1~2日内渐及全身,用指压时无明显凹陷。于浮肿同时,尿量明显减少,甚至尿闭,1~2周内尿量逐渐增多,浮肿也随之消退。

(2)血尿。所有病例均有血尿,严重者为肉眼血尿,尿呈鲜红色或洗肉水样,也可呈浓茶样;轻者为显微镜下血尿。肉眼血尿通常在1~2周内消失,显微镜下血尿一般在1~3个月内消失,少数病例可持续半年或更久。

(3)高血压。大部分患儿在病初数天可有高血压,随着尿量增多,浮肿消退,血压也随之下降。如血压过高或上升过急,则要警惕并发高血压脑病或心力衰竭的可能性。

若能及时控制并发症,本病预后良好,一般病程约1~1.5个月,浮肿、高血压症状常先消退,其次为肉眼血尿,但显微镜下血尿常可持续3~6个月或更久。

治疗

本病典型病例极易诊断,但有些病例尚需与尿路感染、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病毒性肾炎等作鉴别。

由于本病是一种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的肾病病变,所以预防感染对本病的发生有直接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急性扁桃体炎、猩红热、脓皮病等感染应及时应用青霉素等治疗。

注意事项

虽然目前对急性肾炎尚缺乏特效药物治疗,但是为了减轻病情,促进痊愈,防止严重并发症,需注意以下几点:

(1)休息。起病1~2周内,不论病情轻重均需卧床休息,轻症患儿可让其在床上作轻微活动,待浮肿消退,肉眼血尿消失,血压正常,才可允许逐步在室内活动或户外散步,血沉正常后恢复上学,但仍应避免剧烈的体力活动,直至尿液检查多次正常才算痊愈。

(2)饮食。病初浮肿明显、尿量减少时应限制水、盐、蛋白质的摄入,可给高糖无盐或少盐饮食,浮肿消退、血压正常后即应逐渐由低盐过渡到正常饮食,不需限制至病愈,因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较多的盐和蛋白质,过久的限制对之不利,另应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充分补充维生素C。

(3)药物应用。本病是免疫性疾病,抗菌药物对疾病本身无治疗作用,但为了彻底清除病灶或残存的病原菌,可在病初用青霉素(如青霉素过敏可用红霉素)7~10天。

如有心力衰竭、高血压或高血压脑病、急性肾功能不全等时,应立即住院抢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