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莎士比亚(世界十大文豪)
4430800000010

第10章 世纪之初(1)

16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可以说是伊丽莎白时代的鼎盛期,也是英国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但是,到了90年代末,特别是进入17世纪以来,英国社会变得动荡不安。在农村,“圈地运动”加紧进行,大批农民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1594年到1598年,英国连续5年灾荒不断,气候异常,农村欠收的情况极其严重,这就使得农民的处境更加悲惨。在城市,由于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场大量出现,大批手工工人失业,再加上物价飞涨,城市人民的生活状况不断恶化。城乡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铤而走险。1596年,发生了牛津郡贫民与伦敦帮工的联合起义。他们摧毁圈地界标,杀死贵族,夺仓分粮。起义被镇压下去了,一批徒工被绞死。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与王权的矛盾也日益显露。伊丽莎白女王曾经将许多商品专卖权赏给她的亲信,引起了资产阶级的不满。他们便通过国会与女王进行斗争。这是国会与女王之间的第一次冲突。最终,女王不得不让步,答应停止这种赏赐。此外,女王与宠臣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也变得日益激化,反对女王的阴谋时有出现。最为哄动的,而且与莎士比亚有关的就是艾瑟克斯造反事件。

艾瑟克斯伯爵是女王身边的一名宠臣,他本是女王的表弟,年轻,英俊,多次为女王立下战功,做过侍从长、枢密官、外交官。有一个时期,人们传说女王准备与他结婚。然而他居功自傲,滋长了野心,以至引起女王的不满。1599年3月,他奉命担任爱尔兰总督,并率军镇压了那里的大规模叛乱。莎士比亚的保护人骚桑普顿伯爵也随他前往。出发时,伦敦市民为艾瑟克斯举行盛大的送行仪式。可是他却认为这次任命名为升迁,实为流放,因此对女王心怀不满。他想提升骚桑普顿伯爵为参谋长,也遭到女王拒绝。征战中碰到种种困难,他要求回伦敦复命,女王也不准。他无心在爱尔兰有所作为,遂于9月间与叛军首领议和,9月28日又擅自返回伦敦,不等召见,一大早便闯进女王的寝宫呈请。当天,女王虽然没有发作,第二天却将他逮捕送交军事法庭。次年6月间,他被控违抗王命,跪地受审达11小时,然后被关进监狱。8月获释,女王宣布收回原来赠送给他的甜酒专卖权。此后,他成为反对女王的首领。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对女王颇有微词的军人和清教徒,他的府邸也成了阴谋司令部。1601年初,他们以为准备就绪,亟待动手。2月6日上午,他的几个朋友来到宫内大臣供奉剧团,要求剧团于第二天上演《理查二世》。演员们认为这是一出久未演出的老戏,没有上演价值,来人说他们包赔一切损失,而且预付了40先令(超过满座时的收入)。再说来人都是一些身居高位的显贵,演员们不便一再拒绝,只得应承下来。2月7日下午,宫内大臣供奉剧团在环球剧场演出了《理查二世》。观众不多而要人不少,前来定戏的那几个贵人坐在包厢里显得特别活跃。当戏演到理查二世被废的场面时,他们大声叫好,热烈鼓掌。他们自以为,这就可以鼓动起反对女王的热情,使人们相信,对于一个喜怒无常、一意孤行的国王,国人有权逼她退位。

《理查二世》的演出立即引起了枢密院的注意,他们当夜传召艾瑟克斯伯爵。但他拒绝前往。第二天即2月8日上午,掌玺大臣、典狱大臣、大法官等4名要臣来到他的府中,以女王的名义,对他提出警告。他一怒之下,把他们扣留作为人质。然后率领二三百人马,来到伦敦市区。他们举着有艾瑟克斯纹章的旗子,边跑边喊:“伦敦的市民们,跟我们一起行动!”“拿起武器,处死伊丽莎白!”但是,市民们无动于衷,无人响应。此时,女王已早有准备,传令官出来,宣布艾瑟克斯伯爵为“叛逆”,并立刻出兵镇压。党羽们四下逃窜,伯爵跑回城堡。当晚,海军大臣的部队包围了城堡,伯爵只得投降。后来,他和骚桑普顿伯爵都被判刑,他死于伦敦塔内。骚桑普顿伯爵被判无期徒刑,关进了伦敦塔。

伊丽莎白女王在处理这一案件时,表面上装得非常镇静。处决艾瑟克斯的前夜,她故意召宫内大臣供奉剧团进白厅宫演戏,仿佛她还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第二天上午,艾瑟克斯等人被送上断头台时,她仍在寝宫里弹钢琴。但是谁都看出,她的内心是极不平静的。她最宠爱的朝臣,她自己选定的意中人,竟然成了自己的敌党。她深深知道,都铎王朝的繁荣盛世已经过去,自己的黄金时代也已结束,回想当年,朝臣们前呼后拥,万民向她欢呼的情景,不禁痛心万分。她看到了一个使她担忧的前景,人们会不会像废黜理查二世那样来对待她。为此,她对《理查二世》的演出事件耿耿于怀。当年8月间,暴动事件已经过去5个月了。女王到王家档案馆巡视,看到存放理查二世案卷的地方,突然神色严峻,冲着接待她的法学家威廉·龙巴德说:“告诉你,我就是理查二世。”龙巴德一听便懂得她指什么而言,连忙说:“只有那个曾经得到陛下恩赐的忘恩负义的人,在他那阴暗凶险的想像中才以为如此。”

女王听了,恶狠狠地冲着他咆哮起来:“忘了上帝的人也将忘掉自己的恩主。理查二世这出悲剧竟然在街头、在室内上演了40场。”谁也不知道她怎么打听到《理查二世》上演的次数,估计是她命令特务机关作了调查的结果,原来不只是2月7日演的一场。她看到反王权的力量在她的宝座下活动,自己的王位已经不稳。

艾瑟克斯伯爵并不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但是,他从得宠、叛变到上断头台,这种大起大落的经历,加上他的地位和名声,确能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产生一种强烈的反应。它使不少人看到了宫廷中的黑暗面,剥去了伊丽莎白女王头上那圈圣洁的光环。它也使人们从对西班牙海战胜利的乐观梦境中惊醒过来,再加上不断发生的城乡骚动和国会内外的争斗,人们普遍地发觉,都铎王朝的盛世已经结束。许多人对现实失去了信心,一种忧郁的情绪浮现于人们的心头。

对于现实变化十分敏感的莎士比亚,早已感到了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看出现实远非他所愿望的那么美好。因此,在他的那些表现理想美好的最优秀的喜剧中,出现了忧郁的阴影,在《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中无不流露出这种情绪。即使他在那100多首充满着欢快、乐观情绪的十四行诗中,竟然也出现了这样一首表现极度悲观失望、情绪阴暗的诗篇:

厌了这一切,我向安息的死疾呼,比方,眼见天才注定做叫花子,无聊的草包打扮得衣冠楚楚,纯洁的信义不幸被人背弃,金冠可耻地戴在行尸的头上,处女的贞操遭受暴徒的玷辱,严肃的正义被人非法地诟让,壮士被当权的跛子弄成残缺,愚蠢摆起博士架子驾驭才能,艺术被官府统治得结舌钳口,淳朴的真诚被人瞎称为愚笨,囚徒“善”不得不把统帅“恶”伺候。

厌了这一切,我要离开人寰,但,我一死,我的爱人便孤单。

他看到了一个是非颠倒、罪恶横行的世界。理想中的美好事物在这个世界中横遭摧残,善良与正义在这个世界中被人践踏。

艾瑟克斯事件中,莎士比亚几乎被卷进政治风暴。他知道,在女王的专制政权之下,如果被人确认为参与谋叛阴谋,那将是什么结果。现在,厄运虽过而惊魂未定。他的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原来把女王的统治看得那样神圣,对女王本人也无比敬仰。他相信有女王这样英明的君主,美好的理想总能实现。现在,他发现了朝廷上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事实。他突然有一种天崩地塌的感觉,他发现自己过去只是以美好的愿望来看待现实,以至在他眼里,一切都蒙上了一层玫瑰色,变得美好、和谐。近来发生的事情,使他拨开了这一层玫瑰色的迷雾。这才发现,世间充满了罪恶与欺骗,现实原来是一片混乱与丑恶。他的理想大厦整个儿垮了!

自从1587年托马斯·基德的《西班牙悲剧》演出成功以后,伦敦舞台上不断有这类流血复仇型悲剧上演,观众也百看不厌。16世纪末17世纪初,这类剧本更为流行,伦敦的各家剧院都在上演复仇剧。

一天,莎士比亚的好朋友理查·伯比奇给他送来一个剧本演出稿,并告诉他,这是十几年前有人演过的旧本子,演出效果很好,作者可能就是那个基德。现在这一类剧本在伦敦走红,能不能把它改编一下,供剧团上演。

莎士比亚拿起剧本,一看剧名《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复仇记》,立刻激动了起来。剧中那个主人公的名字与他自己刚刚死去不久的儿子的名字几乎相同(他的儿子的名字是哈姆奈特)。一种忧伤的情绪不由得袭上心头,一连串令他伤怀的事情都涌进脑海。他定了定神,然后从头到尾把剧本看完。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12世纪丹麦学者萨克索·格拉马提库在他的《丹麦史》中已有记载。后来法国作家贝尔福莱的《悲剧故事集》中也曾出现。他看到的剧本是英国剧作家的作品。剧中写到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从国外赶回来参加父亲的葬礼,叔叔已经夺走王位,母亲也已改嫁新王。后来他见到了父王的鬼魂。鬼魂向他悲惨地高叫:“哈姆莱特,复仇啊!”

他用装疯、争取母亲等办法进行复仇行动,新王也用偷听、美人计、借刀杀人等办法来对付他。明里暗里,双方进行了多次交手。最后,他与敌人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