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十
4427300000025

第25章 秋瑾

秋瑾,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原名闻瑾,小字玉姑,后改名瑾,字璿卿,东渡日本时别号竞雄,又自称鉴湖女侠。

1875年11月8日,秋道出生于福建厦门。她的祖父秋嘉禾在厦门府属的云霄厅任同知。由于她出身官宦人家,所以自幼就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秋瑾天赋很好,对一些古文常常能过目成诵。到十一二岁时,她还在父亲的指导下。

秋谨自幼酷爱古代的侠义小说和历史书籍。非常敬佩那些古代的游侠,希望自己能像他们那样解除人们的危难。在阅读了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人的大量诗篇后,更激发了她的爱国热情,立志将来自己也要当一个女中豪杰,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1890年,秋瑾全家返回绍兴故居。秋瑾在住外婆家时,他跟随精通武术的表兄练习拳、棒、刀、剑和骑马射箭等武艺,而对于女孩家做的针线活不屑一顾。当时好友和女伴们都称赞她“伉爽若须眉”。

1892年,秋瑾举家迁往湖南。她21岁时,由父母作主,嫁给湘潭富户王黻(fú)丞的小儿子王廷钧为妻。王廷钧是个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与侠义豪爽、才貌俱佳的秋瑾在性格和志趣上相差太远,因此婚后的家庭生活极不和谐。这种封建的包办婚姻,让秋瑾伤透了脑筋。

1902年,王廷钧花钱在北京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官,秋瑾跟着到了北京。当时八国联军已撤走,战火后的北京满目疮痍,特别是腐败的清政府为保住其统治地位,决意“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同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卖国的《辛丑条约》。中国被帝国侵略者瓜分得四分五裂,主权尽丧,清政府又腐败无能,更加盘剥百姓,看到这国破家亡的悲惨景况,秋瑾的爱国热情像洪流一样滴遍全身。她决心要挽救祖国的危亡。

在北京,秋瑾结识了思想先进的吴之瑛,吴之瑛是户部郎中谦泉的妻子她不仅文采昭耀、精通诗词而且倾向革命。秋瑾与吴之瑛一见如故,经常在一起读书吟诗、谈论时事,并在吴家阅读了一些进步书刊,如《苏报》、《罗兰夫人》、《新民丛报》、《东欧豪杰》等等,使秋瑾更加清楚的了解了世界,思想上起了较大的变化。秋瑾认识到男尊女卑的封建信条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产生了兴女权,让男女平等的思想。她不但自己不要编足,而且还联系京城的一些妇女组织“天足会”,动员更多的女子放足。此外,秋瑾还在1903年的中秋节大胆地穿起男装,到戏院看戏,这一举动曾在京城引起轰动。这些都充分表现了秋瑾思想上日趋成熟。

秋瑾的思想越来越倾向革命,这与顽固守旧的丈夫更是格格不入,无法在一起继续生活。1904年5月,秋瑾冲破封建家庭的阻挠,毅然变卖了自己的首饰作为路费,东渡日本求学,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秋瑾来到东京,在中国留学生会馆办的日语讲习所补习日语,然后进入青山实践女校。这时革命思想在东京中国留学生中传播很快,秋瑾一面学习,一面积极参加留学生组织的各种爱国活动。她经常参加集会,登台演说,其演讲饱含热情,荡人心魂,常使听众感动得流下热泪。秋瑾在从事爱国活动中,结识了宋教仁、刘道一、冯自由等一批资产阶级革命派,并与陈撷(xié)芬共同发起建立了中国妇女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共爱会”。“共爱会”由陈撷芬为会长,秋瑾任招待。它们的宗旨是推翻清廷,恢复中华。除此之外,她还为一些爱国团体积极奔走出力。

1904年9月,秋谨为了提高国人的觉悟,在东京创办了《白话报》,鼓吹反清革命,主张男女平等,1905年,她在回国筹措学费时结识了光复会的骨干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了光复会。同年7且,秋瑾再次到日本。并加入了由孙中山组织的中国同盟会,不久,她即被推举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河省的主盟人,成为同盟会的骨干。

同盟会成立后,留日学生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为了打击革命力量,清政府勾结日本文部省,颁布了一项严禁中国留学生参加革命活动的“取缔规则”。中国留学生纷纷罢课、集会,强烈要求日本政府取消“取缔规则”,但日本政府却充耳不闻,拒绝取消。在这种情况下,秋瑾不甘受辱,于1906年春毅然返回祖国。

1907年1月,秋瑾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女报》。她在该报发刊词中号召女界要“生机活泼,精神奋心,为挽救国家危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后因资金困难,《中国女报》出版两期后停刊。

秋谨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的命运,需要推翻满清的腐朽统治。她开始积筹划反清武装起义,她亲赴诸暨(jì)、义乌、金华等地广泛联络会党,组织武装起义的力量。不久,她又返回绍兴任大通学堂的监督。

大通学堂实际上是光复会的革命机关。秋谨以学堂为基地,积极训练会党骨干,并以学堂为基地,将会党力量编为光、复、汉、族、大、振、国、权八个军,统称“光复军”,并制定了《光复军军规》和《光复军起义檄稿》等文件。由徐锡麟和自己领导。

起义定于7月19日发动,计划先由秋瑾在金华发难,引诱清军调杭州的兵力救援,然后再以主力进攻杭州。如果失败,再挥师北上安庆与徐锡麟会合。

但由于机密泄露出去,使清政府有所警觉,并开始搜捕党人。在这危机时刻,徐锡麟于7月6日在安庆仓促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捕牺牲。

敌人在徐锡麟的住处搜到大批义军的文件和一些书信,从中发现这次起义与秋谨有关。于是浙江巡抚张曾扬急令清军300余人,于7月13日包围了大通学堂,将秋谨等革命党人逮捕。

秋谨被捕后,受到百般折磨,敌人用尽酷刑要她供出同党,但是秋瑾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她大声回答:“革命党的事,不必多言”,“革命党人不怕死,要杀就杀”。敌人套不出口供,只得编造秋瑾口供,于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将秋瑾杀害。

秋瑾英勇就义的消息传出后,外界舆论同声谴责清政府的残暴罪行,海外留学生也纷纷通电声讨。烈士的血没有白流,秋瑾的英雄行为,极大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浙江会党和光复会余部在一年内发动了十多次起义。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指示将秋瑾烈士遗体重新安葬在杭州西子湖畔,解放后,人民政府又在绍兴建立秋瑾纪念馆,永远纪念这位巾帼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