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最幽默的诗赋故事
4404000000002

第2章 咏物写意篇(1)

花约

止水道人《花约》曰:

花犹美人也:可玩而不可亵,可视而不可折,可矜而不可侮,可增而不可缺。

撷花一瓣者,是裂美人之裳也;掐花一痕者,是挠美人之肤也;拗花一枝者,是折美人之肱也;以酒喷花者,是唾美人之面也;以香触花者,是熏美人之目也;解衣揎拳狼藉而对花者,是与美人裸而相角也。

语云:猛虎可惧,俗子难当。夫唯雅人,可持此约。

通篇以美人拟花,博喻连篇,生动感人。花如有灵,应引止水道人为知己。

晚秋即景

古代诗词中,咏秋之作更多。有一首回文七绝——《晚秋即景》,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究其原因,一是诗本身写得好,二是顺读倒读皆不失佳妙,三是诗中流露出的情调,暗合了当时那颗快要破碎了的心。诗曰:

烟霞映水碧迢迢,暮色秋色一雁遥。

前岭落晖残照晚,边城古树冷萧萧。

若是倒过来读,便是:

萧萧冷树古城边,晚照残晖落岭前。

遥雁一色秋色暮,迢迢碧水映霞烟。

这首回文诗,顺读倒读均如行云流水,顺理成章,实不可多得。且诗中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秋色万里,暮色沉沉,烟霞映水,碧波迢迢,一只孤雁,雁翅上映着落日的余晖,向着遥远的天边飞去。边城的古树映着夕阳的残照,越发显得萧索凄凉。山岭的那边,不时划过孤雁的哀鸣……真是一幅美妙的悲秋图啊!

咏“月”诗

此诗属于宝塔诗的范畴:

月,月。

无休,无歇。

夜东生,晓西灭。

少见团圆,多逢残缺。

偏宜午夜时,最称三秋节。

幽光可敌严霜,皓色能欺瑞雪。

穿窗深夜忽清风,曾遣离人情惨切。

书生祭鸡

有个读书人生性豪放,不拘小节。一天,他正在房中读《古文观止》,当读到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音调沉郁悲壮:“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呜呼哀哉!尚飨!”

忽然,远处的鸡鸣声打破了沉寂,他忽然想起今天还没喂家中的鸡呢。平时读书,疲倦之时,他总爱喂鸡取乐。于是掩卷跨出书房,随手抓起一把米,来到门前场地上,唤了几声,不见鸡的踪影,四处寻觅不着,最后才发现,原来鸡已倒毙在鸡棚里。

他提起鸡端详多时,搞摸不清是怎么死的。转念一想,既然鸡已死,就该饱食一顿,何苦为鸡的死而发愣呢?他随即唤来妻子,让他把鸡烹来下酒。

时至中午,鸡已烹好,香味扑鼻,读书人欣喜地自我斟上一杯,正待举箸时,骤地想起鸡死得不明不白,理当祭奠一番,于是思考片刻,喃喃有声,其词曰:

声也其鸣喈喈,死也岂无葬埋?

以我肚腹,作你棺材。

呜呼哀哉,酱油拿来!

祭鸡文中,喈喈,乃平日喂鸡时所听到的鸡鸣声,与下句一起表达出对鸡的特殊感情;呜呼哀哉,感叹词并用,其情至痛!酱油拿来,心情大快!一悲一喜,滑稽之状,跃然于纸上。

咏粥

明代解缙在朝为官,时水旱频年,岁遭荒歉,解缙甘贫食粥,作《感咏》。诗云:

水旱年来稻禾收,用来煮粥本曾稠。

人言薯插东西倒,我道米浮前后流。

棒出堂首风起浪,将来庭下月沉钧。

早间不用青铜照,眉目分明在里头。

辫子“诗”

清朝是人人要留辫子的。清朝末年,一些东渡日本的留学生率先剪去辫子,或者是入乡随俗,或者是表示革命志向。

辛亥革命剪去了辫子,而张勋不剪辫子被称为“辫帅”,于是辫子又成了复辟帝制的资本。总之,辫子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的象征。

清末有人作过一首辫子诗:

当其未生时,本来无辫子;

及其呱呱时,有发无辫子。

到了襁褓时,忽然有辫子;

集诸小辫子,为一大辫子。

偶然到日本,忽然无辫子;

一朝想作官,忽然有辫子。

无论真与假,但呼为辫子。

忠君与爱国,全视此辫子。

国粹宜保存,保存此辫子。

但愿遍地球,人人有辫子。

若问尔祖父,也曾有辫子;

只怕尔孙子,渐渐无辫子。

辫子复辫子,终归跷辫子。

做诗以告哀,我亦有辫子。

把辫子当作国宝,让它“遍地球”,都是一厢情愿的事,“渐渐无辫子”,倒是让他说对了。

薄肉诗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到一个朋友家去,正赶上吃中午饭,主人留他一同进餐。董其昌看见桌上菜中的肉,切得极薄,便作了一首诗:

主人之刀利如锋,主母之手轻且松。

薄薄批来如纸同,轻轻装来无二重。

忽然窗下起微风,飘摇吹入九霄中。

急忙使人追其踪,已过巫山十二峰。

到清代,有人又根据这首诗的意思,写了四句短诗:

薄薄批来浅浅铺,厨头娘子费工夫。

等闲不敢开窗看,恐被风吹入太湖。王守仁《哭象棋诗》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自幼才思敏捷,经常逢事做诗,一首《哭象棋诗》就是他逢事而作的。

有一次,因他贪下象棋,忘了回家吃饭,母亲一气,夺了他的象棋,扔到河里。他看着象棋随水漂流,摇首顿足。哭之以诗:

象棋在手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士入三川逐浪流。

炮响一声天地震,像若心头为人揪。

诗的开头一句先点出惋惜之情,中间两句写各种兵种被流水卷走,似有千军万马之状。末一句忽然奇军突起,却是雄浑悲壮的余声。整首诗构思巧妙,纵横得体。

搓麻对韵

古代有《笠翁对韵》,开篇曰: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把曲韵分成部,用对偶语编成韵联,供儿童启蒙学习之用,流传很广,至今不衰。有人以一“搓麻”为内容,仿古人格调,作韵语曰:

西对北,南对东,白板对红中。名师对高手,赌棍对牌虫。边三万,嵌七筒,独听对双风。岗上开花险,海底捞月凶。中发白三坎齐全,称为三元会;幺到九一个不缺,叫做一条龙。每赌必输,输了又输,皆因额头有皱纹;一输就惨,惨上加惨,卖了家具当窝棚。

前五句为麻将术语,高度概括了麻将的特色。末句点晴,指出搓麻赌徒的最终下场,其毒其害,让人怵目。

一七体诗也可横写成楼梯式,如张南史写的《竹》:

竹,竹。

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

叶细枝劲,霜停露宿。

成竹处处云,抽笋年年玉。

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

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小舟晚赏荷花

天浮月影水浮天,路绕山头树绕烟。

船小小行人意适,藕花新素酒杯传。

这是宋朝的宋伯仁所做的一首诗,正反读法都够俏丽,奇巧天成,虽算不上什么佳作,倒也颇堪玩味。

书手咏茶

古时有一位文学家,他的女婿是个刀笔小吏,人称“书手”。有一次,老丈人要试一试女婿的文采,就指院中茶树为题,让他赋诗一首。

女婿慢慢地吟道:

据看庭前一树茶,如何违限不开花?

信牌既仰东风去,火速明朝便发芽。

老丈人听了说,诗非不通,只是有一股衙门气。于是又叫他咏月,小吏复吟曰:

领甚公文离海角,奉何信票到天涯?

私渡津关犹可恕,不合夤夜入人家。

丈人听罢大笑,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啊!

细一品味,“据看”、“违限”、“信牌”、“火速”和“公文”、“信票”、“私渡津关”、“夤夜入人家”等,都是旧时衙门公事中的常用语,用之于诗,固然说明“陈词滥调”之令人发笑,但同时也能说明“诗如其人”,创作与生活联系之密切。

咏土砂壶

清人张玉书,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文章冠一时。年老归林下,见一家祝寿,高悬某翰林所书寿联,某问道:“汝何人?”张应道:“诗翁。”某命以土砂壶为题做诗,张即题诗云:

腰圆肢扁土砂包,才上红炉气便豪。

小物不堪成大器,两三杯水作波涛。

郑板桥的铜壶诗

郑板桥弃官后,一日来到扬州字画社,恰逢一些文人墨客正饮酒助兴。此时,他又渴又饿,见屋内木炭炉上的一把铜壶里水已翻腾,便伸手提壶要冲茶。

忽听一阵哈哈笑声,众雅士中的一位长者道:“新来的先生请听着,想喝茶不难,要知我们有个规矩,喝前须赋诗一首。请以你手中铜壶为题,若赋得好诗,莫说是茶,即便是酒也由老身包了。”

老者话音刚落,郑板桥微微一笑,即吟道:

口小腹大鼻耳高,烈火烧身称英豪。

量小岂能容大物,二三寸水起波涛。

众文人一听目瞪口呆,当众人得知此人是郑板桥后,都拱手相敬。

鸡有七德

一教馆主人待教师甚薄,教师见他家有许多肥鸡,笑着问道:“君家七德禽如此之盛?”

馆主说:“我闻鸡称五德,未喻七德之说。”

教师说:“五德之外,更有二德:我吃得,你舍不得。”

古人谓鸡有五种德行,《韩诗外传》曰:

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有此五德。

教师故意以“得”谐“德”,加上“我吃得,你舍不得”说成七德,以嘲主人之吝啬,这种措词法称为“异类并列”。

李调元诗咏麻雀

清代,李调元一次去江西主考,公毕回京时,州官在十里长亭设宴为他送行。席间,州官受举子们的邀请,站起来说道:“久闻主考大人才高盖世,诗追李杜,今日请即席赋诗一首以壮行色,如何?”

李调元请州官命题。这时正有麻雀在屋檐间跳叫,州官便指着说道:“请咏麻雀。”李调元略一思索,便慢慢念出第一句:

一窝两窝三四窝,

众人一听,无不掩口。李调元又慢慢念道:

五窝六窝七八窝,

有人再也忍不住,笑着问:“主考大人,这也是诗吗?”

李调元毫不理睬,接着吟道:

食尽皇王千钟粟,

凤凰何少尔何多?

这两句一出,众人无不惊讶,都觉得如异峰突起,有起死回生之妙,同时又觉得讽刺辛辣,因此个个都很难堪。

琵琶果

莫延韩过袁太冲家,见桌上有帖,写“琵琶四斤”,相与大笑,另一客屠赤水适到,问因何而笑,屠听后笑道:

枇杷不是火琵琶,

袁接着说:

只为当年识字差。

莫再接道:

若使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管尽开花。

讽竹

自古以来,以“松竹梅”为岁寒三友,郑板桥有《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对竹赞颂备至。

有人不以为然,作《讽竹》诗云:

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

根细善钻缝,腰柔惯鞠躬。

成群能蔽日,独立不禁风。

文人多爱此,想来声气同。

咏针讽独眼

因蒲松龄得罪了王大官人,王大官人的独眼管家便出鬼主意借请客为名来羞辱他。

这一次,王大官人把蒲松龄让到了上座。独眼管家斟酒,先从上座开始,可偏偏把蒲松龄闪下,还把壶嘴儿朝着他,在以前这是最忌讳的。

王大官人好象没看见一样,端起酒杯来说:“蒲先生,喝呀!”酒杯里没有酒怎么喝呢?

蒲松龄却笑着说:“大家先别喝酒,我先说个笑话助助兴吧。临来时,家里的正缝衣裳。现以针为题作首诗。”

说完念道:

一头尖尖一头扁,扁头只有一个眼。

独眼只把衣衫认,听凭主人来使唤。

“你们说这事可笑不可笑?”这一问,大家不禁一齐朝独眼管家望去,忍不住都笑了起来。王大官人只得把独眼管家打发走了。

桃花诗

唐代诗人崔护,年轻时英俊出众。有一年清明,独游桃花盛开的都城南庄,见一美貌姑娘,便向她讨水喝。当崔护辞别时,姑娘送他出门,如怀不胜之情而入。

次年清明,崔护又独自游到那里,想起那姑娘,径往寻找,见门已反锁,十分惋惜,便题了一首诗在门上: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那姑娘从外面回来,见了题在门上的诗,入门而病,卧床不起,求医问药均不见效。数日后,崔护又去找她,进到房内,姑娘见了,病马上就好了。姑娘的父亲大喜,于是就将她嫁给了崔护。

反七步诗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进步”的方针,与国民党实行合作,以共同抗日。

但国民党却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蓄意制造摩擦。郭沫若对此非常感慨,他根据曹植的《七步诗》,写了一首《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作毁?

这首诗一反《七步诗》的原意,为豆萁鸣不平,满腔热情地赞美了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广大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惜做出巨大牺牲的高贵品质。

两句九悲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是杜甫的七律《登高》中的着名诗句。这两句诗的妙处何在呢?前人对其深刻剖析,认为它有“悲意”九层:

他乡做客,难返故里,一可悲,

经常做客,漂泊无定,二可悲,

万里做客,长期流落,三可悲,

时逢秋天,万物萧索,四可悲,

重阳佳节,登台无酒,五可悲,

亲朋寥落,独自登台,六可悲,

孤寂一躯,抱病登台,七可悲,

年过半百,人近寿终,八可悲,

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九可悲。

两句话,十几个字,却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怎能不令人称赞、千古流传呢!

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有一个地方官为了献媚朝廷,派一个名叫缅伯高的人去京城长安给皇帝进献珍禽天鹅。路经沔阳时,他给天鹅洗浴,不料偶一失慎,竟让天鹅飞跑了,只落下一根小小的鹅毛。

缅伯高无奈,只好带着这根鹅毛进京。因为怕皇帝怪罪,他就作了一首打油诗,连同鹅毛一起呈上。那打油诗是:

将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

沔阳失珍禽,奴才哭号号。

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皇帝看了这首诗,觉得情真意切,说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果然未加责罚,还赏赐了他。后来,缅伯高的打油诗一流传,便形成了一句成语: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鹭鸶冤却我偷鱼

相传明朝时候,苏州有个月舟和尚无辜卷入了一场奸污官司。长洲某知县听说这和尚能作诗,就以《鹤》为题要求吟诗一首。月舟和尚提笔写道:

素身洁白顶圆珠,曾伴山人入太虚。

昨夜藕花池畔过,鹭鸶冤却我偷鱼。

知县看后,便将其释放。

和尚以诗鸣冤,借鹤口“鹭鸶冤却我偷鱼”为自己申诉冤情,是借题发挥,“借义双关”。

元好问妹巧拒婚

金代诗人元好问有个妹妹,容貌秀美,且工于做诗,只是潜心修道。当时宰相张平章慕名欲来求婚。

元好问告诉他,如果妹妹首肯则无妨。张大喜,直接去找其妹,适逢她在修补天花板,知张来意,委婉地以诗拒婚,吟道:

补天手段暂施张,不许纤尘落画堂。

寄语新来双燕子,移巢别处觅雕梁。

张知其不肯,只好悻悻而归。

此诗一语双关,明赶燕子,暗拒张郎,委婉而留有情面。

情诗谢客

解放前,作家端木蕻良在桂林,门口贴一诗:

女儿心上想情郎,日写花笺十万行。

月上枝头方得息,梦魂又教到西厢。

此诗看似诉儿女私情,实则“谢绝来访”的告示。它暗含的意思是:主人忙于写作,请勿登门打扰。这种谢客方式,委婉含蓄,确实高明。

我侬词

相传赵子昂一度喜新厌旧,想抛弃结发妻子另结新欢。其妻得知后,便作一首《我侬词》加以规劝。词曰:

我侬两个,忒煞情多!譬将一块泥儿,捏一个你,捏一个我。忽然喜欢啊,将他来都打破。重新下水,再团再炼再调和: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那其间,我身子里也有了你,你身子里也有了我。

此词比喻、反复并用,想像丰富,构思奇特,写得情意绵绵,不由得负心汉不动情。

我儿与他儿

有一老人,儿孙不孝,心情忧郁,一次和友人谈及此事时,戏吟一诗曰:

我把我儿当宝贝,我儿视我如仇人。

我儿娶妻又生子,我儿又和他儿亲。

他儿学会我儿样,他儿又伤我儿心。

这首“打油诗”看似“戏吟”,实则满含着老人的辛酸,倾诉出老人的酸楚与无奈,感人至深。同时,也在警醒世人,养子要教。

半字谣

熊益民先生号斤酒山人,作有《半字谣》,诗曰:

半自忘形半自醉,半倒半歪举大杯。半半痴迷半半傻,半诉半笑半半啼。半齐不整无小节,半生散淡了无期。

新歌老戏各半唱,清风半袖袖渐肥。半桶浅水半知解,半做工来半做诗。半枝秃笔写山水,半枝秃笔写别离。

半斤米饭半天饱,半包烟卷半天吹。半怕酸来半怕苦,半喜辣来半喜甜。为人不会半装笑,不敢妄自半言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