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国学语文课本趣读本
4392200000054

第54章 最智慧的奇言妙语(14)

某岁,适逢乡试之年,秋闱发榜,扬州一书生中举,闻讯大喜,喜而发狂,狂笑不止。连日四处求医,竟无可治。

不日,访遇袁氏。袁问视之下,惊叹:“此病已无可救药,算来归期只在十天半月之间。你当及早回家准备后事,否则恐怕来不及了。”

不过,袁氏让他路过镇江时,找一位姓何的名医再诊断一下,但称:“抑或尚有一线希望也未可知。”

当下修书一封,交书生投递镇江何氏。数日后,书生抵达镇江,其时狂笑症竟已不治而愈。因袁氏书札相托,书生仍遵嘱造访何氏。

何取信展阅一过,递与书生,只见其中写道:“此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合,至镇江当已愈矣。”

书生读后大为感叹,北面再拜而去。

028富翁祭文

有个恶名远扬的土豪死了,百姓本对其愤懑不已,一日,有人给他写了这样一份祭文:

呜呼先生!拥有金钱,无常一到,性命难延,空空两手,魂返黄泉,家产虽富,子孙不贤,悖入悖出,其亡忽焉。

但愿令郎,吸上乌烟,提往官厅,罚款几千。但愿天火,烧到门前,雕梁画栋,不留片椽。但愿盗贼,见而垂涎,倾箱倒柜,抢劫连连。

如是这般,不上三年,子孙流落,谁复相怜,呜呼哀哉,叫苦连天!

029麻将谜哭夫

有一对夫妻脾气相合,都是远近闻名的“麻将谜”。一次,男的连战五天五夜,由于精疲力竭,一下子昏死在桌子底下。他的妻子闻讯赶来,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道:

我的亲夫呀,你怎么忍心丢下我,就这样走了!看你双眼,睁着像二筒,鼻子像红中,歪起个脑袋像七筒,躺着身子像东风,挺起个肚脐像幺筒;你上下穿的是清一色,长手长脚一条龙,如今黄泉路上断桥会,今生再不能与你喜相逢。我的夫啊!你两手一摊全不管,丢下的田地谁来种?今后妻只有全求人,落个金鸡独立喝西风啊!

正当女人哭得起劲的时候,那男的忽然苏醒过来,感慨地说:“我本来已经死了,你哭麻将把我给唤了回来!”妻子惊诧不已,吓得直往后退。

男的接着说:“为夫还不能死,听你哭麻将经,令我好生担心。‘诈胡’是要赔钱的,不可不注意啊!”

030聂县令断钞

聂以道任江西县令,判案多智。

有一个卖菜人早出,在街上拾得至元钞(元代钱币)十五锭,他就拿回家告诉了老母。老母大怒:“拾来之钱岂可归己,用了它必招祸灾。在何处拾得,快去那里等候,必有人来寻。”子孝,不敢违母命,遂往拾钞处静候。

不一会儿,果有一人来询问卖菜者可曾拾到一沓钞票,卖菜人当即承认,并把钱全部拿出奉还。旁观的人都说,应该分一半给拾钱的人。寻钱的人仔细数了数钱,抬头对众人说:“我本丢了三十锭钱,现今才十五锭,他已留下了一半!”

卖菜人一听就火了,一把把钱抢过来,说:“你这人怎么这样说话?谁拿你一半了,我就拾了十五锭。”

寻钱的人说:“你明明藏起一半来,还不承认!”两人争吵不休。众人簇拥着他们来到县衙。

聂以道听完两人诉说,就叫人问卖菜人之母,证实拾者所得确为十五锭。于是他叫卖菜人和寻钱人各立下文书。失者写明失钱三十锭,拾者写明拾得钱十五锭。

聂以道乃判决,对失钞者说:“这十五锭不是你丢失的,乃天赐贤母养老之费。你的三十锭钱,可到别处再找去。”遂把十五锭钱赏给卖菜人,将寻钱者轰出县衙。众人听后都拍手称快。

嘲戏绮语篇

001妙批考卷

古时八股考试,答卷怪谬百出,由此也引出不少绝妙诙谐的批语。

有位考生将试卷中的古语“昧昧我思之”误写为“妹妹我思之”,阅卷先生评曰:“哥哥你错矣。”

又有以《事父母》为题之文,有考生承题曰:“夫父母,何物也?”

阅者评曰:“父,阳物也;母,阴物也。阴阳配合,而乃生此怪物也。”

又有以《鸡》为题的文章,有考生文中曰:“其为黑鸡耶,其为白鸡耶,其为不黑不白之鸡耶?”阅者评其曰:“芦花鸡。”

对比曰:“其为公鸡耶,其为母鸡耶,其为不公不母之鸡耶?”阅者评其曰:“阉鸡。”

考生乏才,谬语百出,先生因其谬而作怪批,讽刺绝妙。

002你家兄不聪明

周通为官贪污受贿被人告发,监察官核实,就将周通降职处分,调他到一个小县城去当知县。

县里有一个狡猾的吏员,专摸上司的脾气爱好。周通上任没几天,这个吏员就用银子铸造了一个一斤重的银孩儿,放在周通客厅的桌上,然后告诉周通:“我家兄在老爷客厅等您去取。”周通来到客厅,一看是个银孩儿,便明白了吏员的用心。

成公绥的文章《钱神论》有句说:“见我家兄,莫不惊异。”“家兄”,就是代指钱。周通知道吏员是给他送礼,便二话不说,把小银孩儿收了起来。

吏员见周通收了他的银孩儿,办事便毫无顾忌。他想:钱能通神,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县官大人既然收了贿赂,就得事事替我担待。一些小小违法的事儿,周通确也为吏员进行了遮掩。可是吏员得寸进尺,以至无法无天,终于有一天被人告发。

周通审案将要判决时,吏员发现县官大人似乎近于铁面无情了,便大喊:“请老爷看家兄面上宽恕。”

周通回答说:“你家兄不聪明,一去之后,再不来与我相见,这次实在不能替你担待了。”

003禅讽

清人吴园次来游广州,寓居长寿寺。寺中住持和尚法号大汕,极好风雅,亦喜攀附权贵。闻知吴公为两广总督吴留村同谱旧好,更殷勤款待。

每日晨夕,大汕必叩见请安,二人亦常坐聊诸事。言谈中,大汕时时攒眉叹苦,诉称总督、巡抚大人三日两头召见,三司各府动辄宴请,尽日忙于应酬,六时不得安生。自谓苦不堪言。

吴公笑曰:“你于此间周旋俗务,受诸苦恼,何不出家了事?”大汕赧然语塞。

附注:此语讽意绝妙,劝和尚“出家”,谓其枉为佛界中人,实可谓禅门棒喝。大汕,俗姓徐,名石濂,清康熙时人。其自称名僧觉浪和尚法嗣,混迹丛林,以追逐名利,世人颇有訾议。

昔诚斋诗曰:“袈裟未着言事多,着了袈裟事更多。”即此辈俗物之谓。

大汕中年后到广州,投平南王尚之信门下,倚仗尚藩势力攫取长寿寺住持一职。曾应越南阮氏王朝之邀,赴顺化授戒传法。归国后撰录《海外纪事》一书,大言欺世,纰谬迭出,有学者潘耒曾著《救狂砭语》驳之。

004国泰民安

旧戏文中,说到“风调雨顺”,必连举“国泰民安”,此语常用以称颂为政者之治绩,本来是阿谀颂扬的套话。

某县令在任期间作威作福,却一无建树。去任之日,衙署中三班六役列队送行。县令问众人:“本官来此地三年,外间议论如何?”

众答曰:“自大人到此,风调雨顺。”

县令面露喜色,十分自得。又问:“今我去离此地,外间议论又如何?”

众答曰:“如今大人去此,却也国泰民安。”

先说一句好听的,转过来一个“反手巴掌”,敲打得很妙。

005亲妻

古时候,山东有一位学官,在一次阅卷时,看到有份考卷里夹着一张字条,上面写道:“同邑某相国,生童系其亲妻(戚)。”

这张条子的用意非常明显,无非表明自己系权贵宗亲,要学官在阅卷时笔下留情,以便获得录取资格。但是学官不畏权贵,秉公办事,不但没有照顾这位考生,而且还在这份考卷上加了两句批语:

该童既系相国亲妻,本院断不敢娶。

学官巧妙地利用一个“娶”字,对考生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006忌讳父名

古人很讲究忌讳,对于人的名字,说法就更多。其中的一条是,儿子所取得的功名、所授的官职,名称中不能与父亲姓名中的字相同,也不能同音。

于是,就出了不少避讳的事,比如:吕公著的儿子,因父名中有“著”字,只好辞去著作郎的官;袁高的儿子,在重阳节时不敢在家吃糕(与高同音);刘岳的儿子不能听音乐(与岳同音),也不能游嵩山、华山,因为它们属于五岳之列……

这种忌讳,严重影响了人的才能发挥和正常生活。唐朝李贺是个才子,七岁时便作得一手好诗。就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李贺就一辈子不能考进(与晋同音)士。

为此,许多当时的文豪都为他鸣不平,韩愈就和主管考试的人辩论过,说:“父亲名字中有‘晋’字,就不举儿子为进士;倘若父亲名字中有‘仁’字,难道就不许儿子做人了吗?”

007大葫芦种

北宋诗人黄庭坚性诙谐,善谑。有相士黄某为其算命,称日后必有富贵。黄氏书法冠绝一时,相士特求书一幅。

黄为之书曰:“黄生相予,官为两制(中书为外制,翰林为内制,总称两制),寿至八十,是所谓大葫芦种也,一笑。”相士得之欣然。当时士大夫皆不解其意。

有人见问,何为“大葫芦种”?黄笑曰:“乃一时戏言耳。余早年曾见汴京相国寺有人卖大葫芦种,身背一葫芦,硕大无朋。其一粒种子值百钱,而购者甚众。其实,结出瓠瓜仍如通常一般。”

此所谓“大葫芦种”,乃讥讽相士之言虚妄不实。

008义和拳咒语

清末义和拳源于天理教,以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卦为符号,分支设坛。北京义和拳教授拳法时,教师会在学拳的人耳边念咒语。其中有一种咒语是:

天灵灵,地灵灵,奉请祖师来显灵,一请唐僧猪八戒,二请沙僧孙悟空,三请二郎来显圣,四请马超黄汉升(即黄忠),五请济颠我佛祖,六请江湖柳树精,七请飞镖黄三太,八请前朝冷于冰,九请华佗来治病,十请托塔天王、金吒、木吒、哪吒三太子,率领天上十万神兵。

009结婚祝词

抗日战争时期,有对都是汉奸的新婚夫妇,在他们举行婚礼的那天,有痛恨其卖国求荣者,托人送一祝词,曰:

宾朋济济,军乐洋洋,一双怨偶,也算鸳鸯,鸳鸯交颈,终不久长,不有天灾,必有人殃!祝君夫妇,一倒一僵;祝君夫妇,一死一丧;祝君夫妇,一聋一盲;祝君夫妇,一参一商;祝君夫妇,一盗一娼。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作者以嬉笑怒骂之词对其进行抨击,吐出了胸中一口恶气。

010方口与尖口

唐代有个姓“單”(简体为单)的进士,主考官就试时,误将“單”中的方形“口”写成了尖口“厶”。

单生告诉他说:“我单氏虽然卑微,但姓氏不愿被人转换。”

主考官轻率地说:“方口、尖口有什么值得辨别呢?”

单生回答说:“如果不值得辨别,那么把‘台州吴儿县’改做‘吕州矣儿县’,可以吗?”主考官无言以答,露出一副窘态。

清代著名才子纪晓岚,于乾隆二十四年担任山西乡试主考时,发现一个考生将“口”写成“厶”。出于关心,纪晓岚便找那考生谈话,指出他的书写不规范。

那考生不知厚薄,极力狡辩,硬说“口”与“厶”可以通用。纪晓岚于是将那考生呵斥出去,并附给一纸,上书16个字:

私和句勾,吉去吕台,

汝若再辩,革去秀才!

“口”与“厶”显然不相同,不可随便混淆。若将汉字部首张冠李戴,语言文字系统的规范化势必会被破坏。

011孔子之后有孔明

桐城张廷玉的侄子张若霈健谈善论,以部郎的身份出任山东济南府知府。当时有个姓阿的藩司,胸无点墨,好以门阀自矜。

一日,阿某在府衙中演剧,遍邀同僚宴饮。当时演的是《孔明借箭》,阿某笑着对在座的宾客们说:“孔子之后,乃有孔明,可见善人自有善报。”

众人自知其谬误,可是没有谁敢指出来。唯独张若霈起身道:“岂独善人有善报?试观秦始皇之后,乃有秦桧,岂非恶人亦有恶报乎?”

藩司阿某再三点头称是。

把孔明说成是孔子之后,实是可笑。而借其话题,硬把嬴姓的秦始皇与秦桧扯为同姓以归其谬,真是妙语!

012蛤蟆送入湿地

清末名妓赛金花幼年即在苏州为妓,15岁时嫁同治七年状元洪钧为妾。洪钧死后,赛金花在上海重操旧业,后辗转至北京。

八国联军入侵时,赛金花因与某外国军官有旧,能在侵略军中说得上话,故而声名大振,嫖客盈门。赛金花蓄养雏妓数人接客,只有达官贵人光临时,才亲自出马。

赛金花貌若天仙,而生性阴残。1903年因虐待雏妓致死而入狱。刑部办案司员认为她犯了故意杀人罪,依律当判死刑。消息传出,求情函朝着刑部源源而来。

关节一经打通,刑部将赛金花改定为误伤人命罪,内定将她充军三千里,编管黑龙江。黑龙江是苦寒之地,赛金花如何受得了,何况入籍之后,不知何日才能重返花花世界。

于是,她的那些“恩客”又展开了新一轮的人情攻势,“铁面无私”的刑部最后宣布:赛金花递解回原籍苏州。

苏州是赛金花的发祥地,地面繁华,其时妓院行情牛气冲天。时任五城巡城御史(负责北京外城治安)的陈庆恒一直关注着此案,看了这最后的判决,慨然笑道:“蛤蟆送入湿地矣!”

013县官审盲人

一个盲人被无辜地牵涉到一场官司中。开堂审判的时候,盲人被带到县衙堂上。

他辩解道:“我是一个盲人,怎么可能去干这事?”

县官厉声责问道:“混账!看你好好的一双清白眼,怎么能说没有眼睛呢?”

盲人回答:“虽然我有眼睛,老爷看小人是清白的,小人看老爷却是糊涂的。”

014而已而已

从前,有位塾师不管授课还是批卷,都好用“而”字,有时也真用得出神入化,相当巧妙。他的学生见了,也在作文中乱用一通,老塾师在学生的卷上批道:

而不知而可而而不而不可而而而而而今而后而已而已。

学生见了莫名其妙,只好拿着卷子去问老师。老师告诉他,应该这样读:

而不知而:可而而不而,不可而而而而。而今而后,而已而已!

第一、第七个“而”字是“尔”的假借字,同“你”;第二个“而”是名词,指“而”的用法;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个“而”字用如动词;第四、第八个“而”是转折连词;第十、第十一个“而”是陪从连词;第十二、第十三个“而”是语气词。

在短短的二十三个字中,用了十三个“而”字。意思是:你不知道“而”字有多种用法,应该用“而”的地方你不用“而”,不该用“而”的地方你却用了“而”。从今以后,罢了罢了!

老师问学生:“你明白了吗?”

学生一琢磨,说:“懂了。”

015请到我贵府做客

古时候有个财主,才疏学浅,却偏爱假充斯文,人们投其所好,寻求开心,故称其为斯文财主。

有一次,斯文财主到一个新认识的朋友家去做客,朋友在门前迎接他说:“今蒙先生光临敝舍,顿觉蓬荜生辉。”

斯文财主对于这一文雅的谦逊之词感到恍恍惚惚,闷了一会儿才说:“你家敝舍不错,我能光临敝舍,实在感到荣幸!”朋友一听,不觉哑然失笑。

进屋坐定后,财主与朋友共话家常。朋友说:“听说令郎在外求学,前途无量!老夫无能,犬子也不求上进,实在惭愧!”

斯文财主似懂非懂,只好顺着朋友的话意答道:“听说老夫的犬子聪明伶俐,我家令郎哪能比得上?”朋友一愣,暗自好笑。

不一会儿,饭菜上桌。朋友谦虚地说:“很是寒酸,唯有便饭小菜而已。”

斯文财主尝了两口,连忙应声说:“哪里,哪里,这些而已鸡、而已鱼不酸不咸,非常好吃!”

朋友不禁大笑:“过奖,过奖!”

斯文财主临别时,握住朋友的手说:“打扰了,改日请到我贵府做客!”

016误解诗句

过去科举考试有“经”科,专考四书五经,考生往往因能敷衍经义而中举,被任命为地方官。但他们除了对经书了解外,对其他诗文往往不晓,如果他们以不知为不知倒也好,偏偏有一些人强不知以为知,这就闹出了笑话。

有两位官员,都是经生出身,一次在饮宴上忽然扯起文学来。其中一个人炫耀自己知诗甚多,就极口称赞晚唐杜荀鹤诗作如何老辣,并顺口吟出一句“也应无计避征徭”的诗,说这句诗就是杜荀鹤的名句。

另一个人却大不以为然,说:“我没听说过杜荀鹤,再说这诗句也大不通。赋税徭役也征不到野鹰(也应)身上啊,看来贤兄一定记忆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