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国学语文课本趣读本
4392200000017

第17章 最有趣的对联故事(4)

一会儿,一个少爷来到庙前,和尚眉开眼笑,一副奴才相。刘毅气不过,便斥责和尚身为佛门中人,竟然也这样狗眼看人低。和尚被骂,虽然为之语塞,还强辩道:

接是不接,不接是接;

说完便拿起木槌,敲起木鱼来。刘毅再也压不住心中怒火,抢过木槌,在老和尚的头上敲了起来,还一边说道:

打是不打,不打是打。

然后,刘毅便回到家中,从此发奋读书,终成一代文豪。

013戴大宾对答如流

明代学者戴大宾,正德年间进士,从小聪明多智,勤奋刻苦,小小年纪就会对对。有一次,私塾老师指着椅子出句:

虎皮褥盖学士椅;

戴大宾应声对道:

兔毫笔写状元文。

老师听后,赞叹不已。

戴大宾的家乡有一显贵善于钻营,戴大宾对他的行为甚为鄙视。有一天,显贵来求见戴大宾的父亲。他为了讨好戴家,便故意出对子让戴大宾对,想借此夸奖戴大宾,以博得好感。显贵出对:

月圆。

大宾对道:

风扁。

显贵问:“风怎么是扁的呢?”

大宾答:“见缝就钻,不扁怎么行?”

显贵听了,很不是滋味,但并不就此罢休。

他又出:

凤鸣。

大宾对道:

牛舞。

显贵诧异地问:“牛怎么会舞?”

戴大宾说:“自古道:百兽齐舞,牛不也在百兽之中吗?”

说得显贵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

014智讨风筝

蔡锷是民国初反袁将领。他出身贫寒,小时候没钱上学堂求学,只好自己在家刻苦自学,小小年纪,就显露出了不起的才华。

有一次,蔡锷和小伙伴们外出放风筝,玩得正高兴时,风筝断了线,掉进了知府家的花园中,小伙伴们都不敢去要,唯有蔡锷不怕,他翻过花园的围墙,跳进园中,准备捡回风筝。

正好知府在园中散步,看见一个小孩跳进来,便叫家人上前驱赶。蔡锷大声嚷道:“我的风筝掉到这儿了!”

知府向周围扫视一番,果然发现小亭子旁边有个断了线的风筝,也就消了怒气,慢悠悠地说:“如果你能对得上我出的对子,风筝就还给你。”

蔡锷一扬头,自信地说:“对就对,你快出上联,他们还等着我呢!”

知府忽见墙外又冒出几个小脑袋,他触景生情,马上吟出一句上联:

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

这上联的意思是:在这六七个孩子中,数你心眼最多。

蔡锷一听,立即对出下联:

知府二千石,唯有公……

蔡锷故意留下一个字,不说出来,并调皮地眨了眨眼睛说:“我已想好两个字,现在,由你来挑。如果你还我风筝,那就对‘唯有公廉’,如果不还,那我只好对‘唯有公贪’了。”

知府没想到,一个小孩子竟如此足智多谋,面对这一“廉”一“贪”的选择,他当然将风筝送还给蔡锷。

015黄遵宪巧对讽祖父

黄遵宪以擅长外交而名闻当世,曾任驻日本参赞、美国旧金山和新加坡总领事,1896年和梁启超、汪康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提倡“民权”学说,是清末著名诗人。

黄遵宪从小聪慧过人,举凡作文吟诗,填词对句,处处显示了他的过人才华。

有一天,黄遵宪的祖父躺在床上吸食鸦片,吞云吐雾之后,得意地吟道:

龙呵气而成云;

黄遵宪对祖父抽鸦片这种不良嗜好早就深恶痛绝,见他居然还吟诗作对,陶然自得,更是反感。小遵宪思索一下,高声对道:

蚕吐丝以自缚。

祖父听了,顿时面红耳赤,无言以对。他不得不叹服小孙子的才思敏捷,所对下联意味深长。

016九节虾与五爪龙

明朝时,福建省晋江县陈家出了个聪明的孩子,姓陈名紫峰。陈紫峰家境贫寒,生活艰难。当地有“祭冬”的风俗,每年“祭冬”时节,陈紫峰看到有钱人家买鱼买肉,大办酒席,而自己家里却什么也没有,心中不乐。

九岁那年,“祭冬”又到了,小紫峰大胆地坐在祭祖的筵席上。几个乡里的老人见陈紫峰虽然衣衫单薄,但眉清目秀,活泼伶俐,便指着桌上一盘“九节虾”,开玩笑地对他说:“用这盘九节虾作对,对上了,你拿去吃,对偏了,就不能吃。”

小紫峰听了,大眼睛一转,便大大方方地伸出一只手,抓起九节虾,就往嘴里送,众人见了,忙加阻止,并问:“还没对上,怎么就抓虾吃呢?”

“怎么没对上?”陈紫峰面朝这几位老人,伸出小巴掌摇了摇,理直气壮地回答:“五爪龙,不是对九节虾吗?”

几位老人听后连连点头,称赞他对得好。这时,外面传来“祭冬”的炮声,这几位老人又出一上联:

枪装药,药装枪,射去浓烟散雾;

小紫峰听后,走到厅中央,转动着水灵灵的大眼睛,抓起八仙桌上的花瓶,摔个粉碎,随口答出下联:

瓶插花,花插瓶,打破落花流水。

众人听了,又惊又喜。

017豆角与石头巧对

一年夏天,有一位私塾先生因事外出,临行前给学生留下一道对联题,上联是:

风吹豆角豆角与豆角斗角。

先生走后,学生们冥思苦想,但总是想不出下联。由于天热,便跑出门到后山山泉里去洗澡,看到泉水冲石,忽有所悟,于是凑出下联:

水冲石头石头与石头实头。

实头为北方方言,即以头撞地。晚上,先生办完事归来,一见学生的下联,大加夸奖。

018熊廷弼幼年应对

明朝抗清名将熊廷弼,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汉)人,幼年就会对对联。有一次,熊廷弼与人同游,游侣看见农民插秧,出一联要他应对,上联是:

稻草扎秧父抱子;

熊廷弼看见路人提一篮竹笋走过,马上对出下联:

篾篮提笋母怀儿。

这副对联触景生情,颇具巧思。他还对过另一联:

雪压竹枝尖点地;

风吹荷叶背朝天。

这联描绘景物状态细致入微。

019李自成属对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陕西米脂双泉里人。据说他六岁那年的夏天,一天傍晚,雨过天晴,星月皎洁,他的老师乘兴叫他来对句。

师出上联为:

雨过月明,顷刻呈来新境界;

李自成想了许久,尚未找到恰当的下联。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霎时狂风骤起,云遮月蔽,李自成即景生情,随即对道:

天昏云暗,须臾不见旧江山!

联语含意极大,观其少年志气就不凡。

020欧阳修露锋芒

北宋欧阳修四岁而孤,其母含辛茹苦,亲自教其识字。因家贫买不起纸,只得以芦荻画地成书。贫苦的生活令欧阳修磨炼出刚强的个性,从不向恶势力低头。

一年,街上来了一个算卦者,鹤发童颜,望之有如神仙。其实那老者是一个辞官的读书人,因看破世情,隐于市井,并精研出一套处世哲学,柔能克刚。

他见欧阳修天庭饱满,他日必成大器,但过于刚强,日后仕途恐有挫折。老者有意开导他,便说道:“看你的机灵模样,想必读书不少,能对句吗?”

欧阳修当然不会在乎,老者便道出上联:

齿刚唇柔,刚者不如柔者久,柔能克刚;

欧阳修年纪还小,一时不明老者之意,还以为老者讥笑于他,于是答道:

眉先须后,先生何似后生长,后来居上。

老者点头称赞,但不禁心中暗叹。后来欧阳修果然大有作为,但由于数次直谏逆旨,屡遭贬谪,晚年锐气尽消。

021小孩对联

汉朝时期,一袁姓人家有一个九岁的男孩,这个小孩脑袋瓜儿蛮灵,小小年纪便通晓诗文。

一次,小孩子在石桥上玩石头把戏,一会儿来了几个抬轿子的人。他们刚走过石桥,小孩追上来叫他们不要走。这些人肩上抬着轿子,气都喘不过来,见这个小孩拦路,怒斥道:“哪来的野小子,瞎了眼啦?竟敢拦住丞相的轿子,快走开!”

小孩一听,心里惊了一下,但转念一想,这丞相年纪一定大了,如今告老还乡,想必拦住他的轿子也没什么可怕。于是他冲着这些人说:“你们才是瞎了眼哩!把我的石桥踩坏了,我要你们赔。”

抬轿的人听说后,一时傻了眼,想走不是,不走也不是,左右为难。

坐在轿内的老丞相刚想发怒,忽听拦轿的人童音很重,感到奇怪,忙吩咐抬轿的人放下轿子。老丞相掀帘一看,果见站在面前的是一个稚气十足的小孩,这小孩生得眉目清秀,天真中带有几分聪慧。

老丞相怒气全消,乐呵呵地走出轿子,怜爱地抚摸着小孩的头问道:“我们踩坏了你的石桥,你要我们赔什么呀?”

小孩抬头看了看老丞相,觉得他很慈祥,于是很有礼貌地说:“老爷爷,我不要你们赔什么,我们来对对联,我出上联,你说下联,好不?”

老丞相听说要对对联,更感到这小孩非同一般,就爽快应道:“行啊。”

小孩看了看被踩坏的石桥,眨了眨眼睛,说:

脚踏磊桥三块石;

老丞相见小孩出了上联,忙对下联,可一连对了几句,小孩都摇头。老丞相没法,只得对小孩说:“我就住在那边的寨子,今天我对不上,明天再来吧。”小孩点头表示同意。

老丞相回到家,因为想不出下联,急得茶饭不思,夫人问道:“你刚还乡,应该高兴才是,为何这样愁眉苦脸?”

老丞相便把半路上碰见的情况跟夫人讲了一遍,夫人一听,看着自己做的针线活,想了一下,说:“有啦。”便要丞相明天照她讲的说就是了。

第二天,老丞相早早出门了,找到小孩后,高兴地将下联对出:

手剪出开两重山。

“对啦,对啦。可是这下联不是你对的,是一个妇人对的。”

老丞相听后,心想,这小孩当真聪明过人,将来一定有出息。我不如收他为养子,给他些银两,让他去读书,不是更好吗?想到这里,便把想法跟小孩说了,小孩也很乐意,高兴地答应了。

022王汝玉父子相对

王汝玉,本名王燧,明代书法家,永乐年间任翰林五经博士,参修《永乐大典》。王汝玉小时候博闻强记,有神童之称。

七岁那年,他随父亲到屋外观赏雪后的景色。太阳一照,房屋上的积雪融化,雪水从屋檐上往下滴,如同下雨。他父亲即景吟出一联:

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雨;

他让儿子对下联。王汝玉朝四处看看,只见远处有风,吹起阵阵灰尘,好似冒烟一样,便很快对出了下联:

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

023许将童年妙对

许将九岁那年夏天,跟随亲人游览白岩山后,返回途中,因食干粮,口渴难耐,于是向正在菜园围篱笆的老伯讨茶喝。

篱笆老人早就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小孩是当地有名的“神童”,并没有马上给茶,却提出条件对他说:“小哥,要喝茶当然可以,但要请你对对联,我有一个藏在心里多年对不出来的上联,你把下联对出来,我才给你茶。”

小许将虽然口渴得很,但却懂得尊重长者,就很有礼貌地说:“请老伯赐教,让小童见识见识。”

这位老伯就以自己围篱笆的事,道出上联:

一篱二苇三桩囿菜园,园种春夏秋冬菜;

才思敏捷的小许将眨眨眼,拍拍小脑袋瓜,不慌不忙地对了下联:

百架千层万卷叠书馆,馆藏古今中外书。

许将话刚说完,众人拍手称妙。围篱笆的老伯听了,也暗暗佩服。但不知他是偶然而得,还是实有其才。

于是,老伯开口说:“小哥,再赐教一对如何?”

小许将喝不到茶,口更渴了。但还是耐着性子,恭恭敬敬地回答:“敬请老伯教诲。”

老伯就以他们今天游览胜地白岩山为题,说道:

白岩白雾白玫瑰,如观玉皿;

小许将心中有数,慢条斯理地对道:

红寺红霞红杜鹃,若赏金屏。

老伯听了,高兴得翘起大拇指,连声称妙。即刻端出上等白岩茶,小许将接过茶,正想喝,那老伯边叫:“慢!”边在茶杯里加上清香的茉莉花。

就在这时,老伯发现上弦月影映入茶杯中,触景生情,又叫一声:“慢!再对一联。”随着说了出来:

茶饮客吞杯中月;

这上联不但难住了同游的文人雅士,而且也确实难住了小许将。这时,小许将手捧香气诱人的名茶,不敢往嘴里送,他低头苦苦思索,难得佳句,只好抬头,四处寻找答对的素材,当他发现水井边有一位大嫂在打水,一时开窍!高兴地大叫:“有对了!”接着朗声说道:

水抽人吊井中星。

众人齐声叫好,老伯也高兴得连胡须都翘起来,再次高喊:“慢,小哥!”大家一怔,以为他又要出难题了。

原来老伯爱才心切,笑呵呵地又往许将茶杯里添上桂圆肉,然后说:“神童名不虚传,来日一定中状元啊!”

024偷桃作对免罚

郭沫若幼年时曾经在私塾读书,一次,他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问学生是谁偷吃了桃子,却没有人承认。

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要是能对上就不罚他。”先生说: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决定不处罚这些学生了。

025对句赢玉佩

唐伯虎小时候,有一次,几位客人到唐伯虎家中做客,他的父亲十分高兴,拿了些炒豆招呼他们。其中一位朋友知唐伯虎善于对句,便对唐伯虎道:“我出个对子,敢对吗?”

唐伯虎笑道:“我要对不上,甘愿受罚。对上了,我要你腰间玉佩为奖品。”朋友笑道:“好,要是你对不上,我就打你屁股。”

说完,顺手捻开一粒炒豆,说道:

炒豆捻开,拋下一双金龟甲;

不想唐伯虎实在聪敏过人,他话音方落,唐伯虎便手举甜瓜,说道:

甜瓜切破,分成两片玉玻璃。

众人一听,皆吃惊,想不到唐伯虎对得又快又工整。那朋友笑道:“好孩子,果然了不起。”说完便解下腰间玉佩给了唐伯虎。

026张兰张芳答武后

唐武则天时期,宣化府附近有一对神童姐妹。姐姐张兰13岁,妹妹张芳9岁,姐妹俩聪明过人,尤其善于作诗联对。

这消息传到女皇武则天耳朵里,她不太相信,便传下一道圣旨,命宣化府火速把姐妹俩送到京都。

金銮殿上,姐妹俩对武后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武后听了十分惊奇。接着,武后出联要张兰对:

河里荷花和尚掐去何人戴?

这是异字同音联,“河、荷、和、何”四字同音,出得新奇别致,要对下联很不容易。满朝文武听了,都不由得皱眉摇头,替张兰担心。没想到那张兰斜瞟了一旁为武后弹琴的美女一眼,开口就对:

情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

武后面露喜色,连连颔首。两旁的官员也扬眉舒气,低声议论“情、琴、清、青”这四字同音对得更妙。

武后接着问张芳:“朕还有一副绝对,你能不能对上?”随即吟出上联:

冰冻兵车兵砸冰冰碎兵车动;

联中“冰、兵”同音,“冻、动”同音,12个字一气呵成,珠联璧合,确是绝对。大臣们手里又捏了一把汗,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张芳的脸上,只见她歪着头,转着一对又大又亮的黑眼珠,稍稍一想即对道:

龙卧隆中隆未龙龙自隆中飞。

武后听了十分高兴。众大臣齐声夸赞:“诸葛亮隐居隆中的真情,被这小女娃一语道出了。”武后越听越高兴,即令摆酒设宴,款待这对小姐妹。

027杨继盛巧对趣话

杨继盛是明代以巧对著称的名人,出生于保定容城,嘉靖年间进士。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么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联嘲讽他:

老学生;

谁知话刚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

小进士。

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儿小小年纪,竟如此聪颖,将来必有出息!”

又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在私塾时游戏玩耍。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先生大怒,挨个罚跪,并出对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对曰:

藏形匿影;

杨继盛微微一笑,答曰:

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此乃绝对也!”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从此,杨继盛善对出了名。

在私塾从师十年间,杨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有一次,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巧酒也卖完了。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

无酒是穷主;

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

有儿为名臣。

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的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杨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