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维持自己荒淫无道的生活,殷纣王增收全国各种赋税,引起百姓的怨声载道,原本强大的殷商王国,很快被他弄得乌烟瘴气——百姓家破人亡,小人得道,正直的大臣得不到重用。哪个大臣如果敢劝谏他,就立刻会被殷纣王贬为平民。纣王还设置了各种严酷的惩罚制度:炮烙之法,刳胫之刑,这些刑罚都用来对付劝谏的政治大臣,人们都吓得不敢再进谏了。
殷纣王的暴行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百姓们都祈祷说:“上天啊,你快些下命令吧,将这个残暴的殷纣王消灭。”各地诸侯因为不满殷纣王的残暴,也纷纷起兵讨伐他。
当各地起兵的消息传到殷纣王耳朵里时,殷纣王仗着自己“天资聪颖,身材威猛,善于言辞”,仗着自己曾建立起“不世功勋”,对各诸侯的反抗不以为意,竟然还狂妄地说:“我是真命天子,他们能奈我何?”于是,继续沉湎于酒色,继续在全国推行残暴统治。
这时候,岐山一带的周民族发展起来,天下诸侯在周文王、周武王父子的带领下,会盟与盟津,誓师讨伐纣王。不过诸侯听说殷纣王身边还有三位贤良的大臣:箕子、微子、比干,认为天命还不到亡商的时候,誓师之后就回去了。
纣王听到这个消息,更加嚣张,以为大家都害怕自己,从此就更肆无忌惮地实行残暴统治。他的三个贤臣,也先后遭到他的迫害——比干被他挖心而死,微子逃走,箕子装疯之后被殷纣王关进监狱。
纣王迫害三贤的消息传扬开来,天下的人更痛恨他了,武王打着“替天行道”的名义,率领各诸侯国军队讨伐殷纣王。殷纣王的百姓像久旱盼春雨般热烈欢迎武王,连纣王自己的军队也不肯再为他效劳,纷纷临阵倒戈。殷纣王的京都很快被武王攻破,走投无路的殷纣王自绝于鹿台,殷商亡国。
纣王的故事,较好地解释了“亢龙有悔”。龙在飞天的时候,已经发展到鼎盛,这时候要做的事就是采取措施维持盛状,不要亢盛,否则盛极而衰,物极必反,最好的状态会变为最差的状态。殷纣王身居高位,殷商的国力又空前强大,这时候他就应该戒骄戒躁,采取积极的措施维持盛状,而不是相反做一些祸国殃民的事,否则衰退得更快,这就是为什么他一手缔造了殷商的最强盛时代,又身死亡国的原因。
箕子之明夷
明夷一卦中,说道“箕子之明夷,利贞。”
意思是说,箕子明白事理,获得了较好的结局。
这个卦爻讲的是箕子的故事。
箕子是纣王的叔父,号称中华第一哲人,善于见微知著。
殷纣王前期励精图治,重视人才,重视农耕,殷商达到了鼎盛。后期,殷纣王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很满意,变得居功自傲,不再理会朝政。
当时,殷商仍然很强盛,一般大臣没有发现殷纣王的变化。
殷纣王以为自己是“天命所归”,又建立起不世功勋,便变得骄傲起来。后来的人之所以看到殷纣王的奢侈,是因为他斥巨资修建其豪华的宫殿,酿造了许多美酒储备与大殿之中。然而这些还是后来的事,箕子早就通过一双筷子就预知了这些事。
有一次,箕子看到纣王用了一双象牙制的筷子,忧心重重地劝谏他说:“大王用了象牙筷子,就一定不满足于象牙筷子,还想用玉杯子与筷子相配。用上了玉杯子,就会想要得到更多珍奇异宝来与玉杯子相配。自然而然,大王就会想用绫罗绸缎及其他种种奢侈的物品来满足自己。我担心大王从此会沉迷于安逸的生活,不再进取了。”
纣王觉得只不过是一双筷子而已,没必要大惊小怪,因而不肯听从他的劝谏。后来,果然一切如箕子所预料的那样,纣王越来越奢侈,越来越贪图享乐,不但兴建了专供玩耍的鹿台,还设置烤肉架子,登上酒糟堆成的山丘,不再理会朝政。箕子多次劝说,纣王都不肯听从。
有人对箕子说:“大王已经不肯听从良言了,商朝恐怕将有祸患了,你怎么不逃走呢?”
箕子说:“身为臣子,如果大王不肯听从劝谏就选择离开,这种行为其实就相当于肯定大王那些荒唐的行为,我不能这样做。”但他又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索性装疯,甘愿当别人的奴隶,不再过问国家大事。
后来,殷商被周武王所灭,箕子被武王请来教导自己治理国家。箕子就根据自己的从政经验,告知他要遵循天地伦常。周武王对这个答案很满意,就将朝鲜这一封地赐给他,箕子从此从事朝鲜的开发,在东方建立起君子国(即“箕氏侯国”,这个国家后来被汉朝时的卫满所灭)。
箕子身为殷商遗民,又为殷商王室中人,周朝建立后原本会受到排挤,但他却“见微知著”,能预言殷商的命运,是为“大贤”。武王在孟津会师的时候,原本听说箕子、微子、比干还留在朝中做事,担心他们的贤能会对周朝不利,因而虽然大军已经浩浩荡荡地度过了黄河,还是班师回朝,由此可见武王对他们的敬重。殷商亡国之后,武王不计前嫌,不但向箕子讨教治国的道理,还将朝鲜的封地赐给他,让他拥有自己的诸侯国,结局不可谓不“贞”。
或跃在渊,无咎
乾卦第四爻说:“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这个卦爻的意思是说,距最高位置(九五爻,九五之尊)只差一步,因为还有疑惑,因此退而居渊,以退为进,为“飞龙在天”做准备。因为有所退却,没有硬闯,因此不会有灾难,是为“无咎”。
武王在盟津誓师之后又退军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卦爻。
周国在文王的时候,在诸侯国中已经拥有很高的威望,天下已经呈现出“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文王被殷纣王放回之后,广招天下人才,在国内发展经济,国力更强。文王死后,武王在姜太公、周公、召公、毕公等能人义士的辅佐下,国势更强盛。
而此时的殷纣王继续为非作歹,招来天下更多的人反对他。敌弱我强,于是在周武王即位的第十三个春天,周国的群臣都认为,是该秉承天意讨伐殷纣王了。武王虽然有担忧的地方,但天下的形式,明显对周是有利的,于是就同意了。
出征之前,要先祭祀,武王先命人搭好祭祀所用的祭台。然后,他带着文王的神位,在姜太公、周公等人的支持下,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祭祀完毕,武王对周国的全体臣民和将士进行了一番激情昂扬的演说,号召大家向殷纣王发起总攻。众将士听令,于是周国的军队就在姜太公的率领下向殷商进发。
大军将要到达孟津的时候,遇到了黄河,姜太公停下来整顿军队。他吩咐众将士准备好舟船,为渡河做准备。各地的百姓听说武王将要讨伐殷纣王,都热心地送来舟船。没有能力捐献船的百姓,干脆将自己家的门或者床拆了下来,送给周军渡河。不仅如此,青年人还踊跃参军,为讨伐武王贡献自己微薄之力。在众将士和百姓的齐心协力下,周军在短短几天内就筹备好了渡河的一切所需,很快就开始渡河。
然而,周军在渡河的时候,遇到几件怪事。
第一件怪事:武王渡河到一半的时候,一条白色的大鱼飞到他的船中,刚好落在武王的面前。武王拾起鱼,再次向天拜祭。群臣也都以为这是天意,跟着武王一起拜天。
第二件怪事:武王刚走到孟津,一切安顿好之后,在一处简陋的房子里住了下来。这时候,外面突然莫名其妙地失火了,大火从上向下,刚好落在武王所住房子的屋顶上。奇怪的是,大火突然幻化成一只红色的鸟,它发出很大的鸣叫声。这件事让武王感到很不安。
所有周军渡河完毕,武王率领众军在孟津举行盟誓,这就是著名的《泰誓》。而这时候的军队,不仅仅是周军了,除了临走参军的百姓,还有各诸侯国的大军。所有受到殷纣王残害的人,一听说武王要讨伐殷纣王,都主动前来助战。一时间,孟津汇聚了“八百诸侯”的军队,大家都信誓旦旦地表示拥护武王和讨伐纣王。
士兵突然多出来这么多,武王觉得事情可能没有那么单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武王对大家说:“以我们今天的力量,肯定能战胜殷纣王。不过殷纣王手下还有三位贤臣,比干、箕子和微子,如果我们现在就去讨伐他们的话,会让许多无辜的生命受到伤害。现在天命还不到亡商的时候,各位诸侯你们先带领自己的军队回国,等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再一举灭商。”
各诸侯国兵力都不及周国强大,现在武王决定退兵,自己也不敢恋战,于是各诸侯国纷纷退兵,武王也率领自己的军队回去了。
这次盟誓,成了一场为灭商做准备的军事演习和检阅。经过此次盟誓,虽然没有灭商,但却确立了武王盟主的地位,殷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式已经形成,为最终灭亡商朝造足了势。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进有退的。进,不一定是发展;退,也未必不是发展。有时候,稍稍的退让是为了更大的进步,是为“以退为进”。当事情的发展不太明朗时,不妨稍作让步,避免遭遇对方强有力的“前锋”。待时机成熟,力量积蓄更多时,再次整装待发,相信成功会来得更容易一些。这就是“或跃在渊,无咎”所传达的人生启迪。
利用刑人巽发蒙
蒙卦的第一爻为:“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这个卦爻的含义为:在脱去孩童的蒙昧无知之前,在脱去桎梏之前,容易发生祸患。
周成王从年幼无知到成熟,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卦爻。
武王死后,周成王继位。天下人仗着成王年幼无知,听说武王去世,竞相造反,这些造反者包括他的叔叔管叔、蔡叔、霍叔等人。
周公为人忠诚,又曾经是武王的左膀右臂,因此,周公就充当摄政王,掌握了国家大权。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如管叔、蔡叔等人,就利用成王的蒙昧无知进谗言:“周公野心勃勃,想要夺取你的王位,自己登上帝位。”最初,周成王并不相信这些谣言,相信周公对自己是忠诚的。
俗话说:谎言说上一千遍,人们就会信以为真。周成王虽然信任周公,但难以抵御奸佞小人对周公的反复造谣中伤,久而久之便对周公起了疑心。
例如,周公如果有朝政请示周成王,从前,周成王听了会说:“一切按叔父所说的办吧!”可自从对周公有所怀疑之后,周成王会说:“让我听听其他大臣的意见再下结论。”这里的“其他大臣”,指的就是那些进谗言的人,这样做往往使正确的决断被忽视。
对于周成王的怀疑,周公不是不知道。尤其是他平定了叛乱、诛杀了管叔、蔡叔之后,这种感觉更加明显。因为又有人向周成王进言道:“周公诛杀这两位有权力的叔叔,是为了彻底架空大王您,让您没有丝毫还击之力。”
眼看叔侄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周公很着急,于是就写了一首诗,名曰《鸱鸮》。诗中有两句是这样说的:“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意思是说:猫头鹰啊猫头鹰,你已夺走了我的孩子,就别再毁坏我的家室了。暗指那些散布流言的人,你们已经导致了国家的动乱,就不要再做出危害社稷的事了。周成王看到这首诗之后,仍旧不相信周公。
周公对周王室的忠心,是举目共睹的,周成王如此怀疑一位忠臣,引起了上天的不满。秋天的时候,到收庄稼的季节了,全国人民都在等待这个收获的季节。突然天降大风,顷刻之间雷电交加,正待收割的庄稼全部被风吹倒,连大树都被连根拔起。
天灾在全国造成了恐慌,周成王担心这是上天有所暗示。那些一直进谗言的人就趁机对周成王说:“上天果然发怒了,他这是警告您:怎么还不约束周公?警惕周公会篡权夺位!”周成王再次相信了奸人的话,于是就寻找古籍,希望从中找到对付周公的办法。
在寻找古籍的时候,周成王无意中发现了一篇名曰《金滕》的文章。文章出自周公,内容为周武王病危时,周公向上天祈祷,内容即愿意用自己的健康乃至性命换取武王的健康。看到这里,周成王才意识到,周公的确对周王室忠贞不二 ,自己的怀疑险些让国家失去这样一位忠臣。于是他赶紧请来周公,留着眼泪对周公说:“叔叔,您为国操劳,我小子年幼无知,误听奸人之言,险些惹起天怒人怨,还请叔父您原谅我,以后国事还有劳您多担待呢!”
叔侄俩冰释前嫌,君臣二人从此联手,将周国打造得更强大。七年之后,周公觉得成王已经长大成熟了,有能力自己管理国家了,就自动辞去摄政王的职位,将朝政交还于周成王。有了前面的教训,周成王从此处事更谨慎,管理国家更用心,天下迎来繁荣的“成康之治”。
人在蒙昧未知的时候,遇到问题,容易受到蒙蔽或者他人的蛊惑,会导致灾难的发生。因此,当蒙昧除去的时候,就好像受刑之人去掉了枷锁,也去除了祸患。周成王年幼无知,还没有成熟的辨别是非能力,险些铸成大错。这就警告人们,有些事当自己不太确定的时候,不要听信他人的片面之辞,要多方考证,让自己的思想成熟起来,如此才可接近自己想要的目标。
王三锡命
师卦第二爻为:“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这个卦爻是说:人要自律自重,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处事要合乎为人师表的规范,这样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得到提携和重用。
召公虎的故事就能很好地诠释这一卦爻。
早在周成王时期,淮河流域一带的淮夷民族就被周成王所征服,这块土地和他们的民族就成了周天子的国土和臣民。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淮夷在贵族的煽动下闹起了独立,想要摆脱周天子的控制。于是很长一段时间,淮河流域一带的人民就处于动乱中,人们生活得非常辛苦。
周宣王继位之后,有感于淮河流域百姓的痛苦,决定派兵征讨淮夷,大将召公虎奉命前往讨伐淮夷。
召公虎率领三军,很快就赶到了淮河流域。大军稳定之后,召公虎开始着手制订作战方案,打算一战定胜负。不料一位谋士对召公虎说:“大帅,万不可这样做!否则会引起朝中大臣的嫉妒。如果他们在君王面前进谗言,您的处境就很危险了。”
召公虎听后,觉得这番话很有道理。但他又想起临行前周宣王对自己的教诲,心想: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帮助周国排忧解难才是真正应该考虑的事。因此就打消了个人安危的顾虑,义不容辞地按照既定方案,与淮夷展开搏杀。
淮夷只是周王室一个少数民族,怎么可能是周王室的对手?淮夷的军队一个月之后就被召公虎击溃,召公虎凯旋班师,指日可待。朝中一方面称赞召公虎英勇杀敌,一方面,一些小人不免因为嫉妒开始重伤召公虎,朝中果然出现了不利于召公虎的流言。有的人说:“召公虎真的打了那么多胜仗吗?恐怕他是为了讨大王您欢心而编造出来的吧!”有的人说:“召公虎手握兵权,大王您要小心提防他啊!”还有人的说:“召公虎编造胜仗的谎言,恐怕是有所图谋啊!”等等。
这些谣言很快传到召公虎的耳朵里。召公虎很担心,他想:万一大王听信了别人的谗言,我该怎么办?于是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谋士的建议。
当然,这些流言也传到了周宣王的耳中。周宣王听到这些流言,非常气愤。不过他是气愤这些乱说话的人。在上朝的时候,周宣王怒气冲冲地对众大臣说:“现在召公虎冒着生命危险讨伐淮夷,你们有些人不但不为他的安危而担心,反而散布流言中伤他,你们这是何居心?以后如果谁再敢议论召公虎的不是,我一定杀了他!”这样一来,那些人才不敢再造谣、污蔑召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