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懂四书五经故事大全集
4391800000002

第2章 四书:《论语》(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有一天,孔子带着自己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一起闲聊。孔子问道:“不要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又虚长你们几岁,就在我面前拘谨不敢说心里话。大家平时不是老说没有人欣赏吗,如果现在有人欣赏你们,你们能有什么做为呢?”

四个人中子路最直率,孔子刚问完,他就迫不及待地回答道:“如果现在有一个千乘之国,夹在大国中间,先是遭遇战祸,后又碰到饥荒,如果交给我来治理,只需要三年的时间,我就可以让它的军队变得骁勇善战,国人也都懂得做人的道理。”对于子路的鸿鹄大志,孔子听完后只是微微笑了笑。

“冉有,你怎么说?”孔子问道。冉有说道:“如果让我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地或者五六十里地的小国,三年以后,我可以让那里的人民过上小康生活。至于教育人民礼仪方面的事,就需要等待贤德的君子来完成了。”

孔子听完,还是不置可否,又问公西华说:“赤,你的说法呢?”公西华回答道:“我不敢说我一定可以,但是我愿意学习。宗庙祭祀之事,或者是诸侯会盟的时候,我愿意做一个小小的礼仪官,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点小事。”

三人都说完了,只剩下曾皙在旁边默默无言地弹琴。孔子问他说:“点,说说你的想法。”曾皙这才停下来,有些犹豫地说道:“我和他们三个的都不一样。”孔子笑笑道:“这有什么关系?大家只不过各自说说自己的理想罢了。”曾皙这才说道:“我理想的生活,就是在暮春时节,穿着春装,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一起到郊外去春游,在沂水河里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傍晚时分再唱着歌回家去。”孔子听完后叹息道:“我很赞同你的看法啊!”

谈话结束后,几个人都起身离开。曾皙故意走在最后,问孔子道:“其他三个人的说法您有什么评价?”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言其志罢了。”曾皙又问:“老师您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答道:“治国要用礼,但是他的话一点都不谦虚,所以我才笑他。冉有说的难道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五六十里、六七十里的地方就不是一个国家?公西华说的难道也不是国家大事吗?祭祀和会盟之事,不是诸侯国之间才进行的吗?而且,如果公西华都只能做一个小小的礼仪官,那大事谁又能做呢?”

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所在的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大动荡时期。孔子所在的鲁国,大权被大夫季康子把持。季康子骄横跋扈,孔子对他很有意见。

当时,孔子的两个学生冉有和子路都在季氏的府中做家臣,他们得知季氏要讨伐颛臾的消息后,结伴来通知孔子。孔子听完两个学生的来意后,气愤地说道:“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这个国家,本来是被先王册封在东蒙山主持祭祀活动的,况且还在鲁国境内,是社稷之臣,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委屈地说:“这是季夫子的想法,我们两个也不同意这么做的。”

孔子说:“求啊!古代的史官周任曾经说过,在一定的职位上就要做好相应的事情,如果做不好就干脆不要在那个位子上坐。遇到危险你不去护持,看见别人快摔倒了却不去搀扶,那让你们来当官又有什么用呢?而且你刚说的话实在有些没道理,让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让龟甲、美玉毁在盒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又说道:“颛臾这个国家现在离我们这么近,而且又城坚墙厚,如果现在不去攻打他,恐怕会给后世子孙留下遗患。”

孔子很生气地说:“求!君子不会为了自己的欲求来找借口!我听说,治理国家的人,不担心财富的多少,却担心分配的是否平均,不害怕贫穷,却害怕动乱。分配公平了就不会有动乱,社会和谐就不用担心人少,国家安定就不必担心危险。像这样,如果远方的人不归附,就应该靠加强自己的品德来吸引他们。别人来归附,就应该让人家安定下来。现在你们两个呢,季康子在你们的辅佐下,不能使远方的人归附,不能使国家安定,现在还要在国家内部发动战争。我恐怕季氏真正应该担心的,不是颛臾,而是国内的事吧。”

孔子论诗

相传孔子到了晚年,安心地在家里整理书籍典故,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出自孔子的整理。孔子十分重视对诗的学习,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孔子对诗的评价。

《学而》篇中,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他贫富的问题,说道:“贫穷而不谄媚,富贵却不娇纵,这样怎么样?”孔子答道:“这样不错。但是不如贫穷但是快乐,富贵但是喜好礼仪。”子贡这时候引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话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听后很高兴,称赞道:“很对,以后可以和你一起讨论诗了。我只要说出前半句话,子贡就能想到后面那句是什么。”

在《为政》篇中,孔子对《诗经》进行了一个总体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对诗的评价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而《八佾》篇中,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

子夏问孔子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诗讲的是什么?”

孔子回答说:“这是在告诉我们,办事情就应该像画画一样,必须要先打好底子,然后再在画上做修饰。”

子夏又问道:“学习礼仪也是这个讲究吧?”

孔子觉得子夏想得很对,于是表扬子夏的时候又提到了诗,孔子是这样说的:“商(子夏的名),你才是能继承我思想的人啊!从此以后我可以和你一起谈论诗了。”

而在《泰伯》这篇,孔子讲了学习的过程,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一个人要成才,首先必须从学习诗歌开始,然后学习礼仪在社会上立足,最后一步是学习音乐。孔子把学诗放在一个成功基石的位子上,认为不学诗,就不能有成功的人生。

《子路》篇中记录了孔子和儿子孔鲤的一个小故事。

孔鲤有次从大厅里过,孔子刚好看见了他,就问道:“孔鲤啊,你开始学诗了吗?”

孔鲤回答说:“没有。”

孔子于是说道:“你不学习诗歌,我都没有话可以跟你交流。”

孔鲤听到父亲这么说,门也不出了,退回自己房里学诗去了。

《阳货》篇中,收录了孔子对弟子们的一番忠告,孔子是这么说的:“同学们啊!你们为什么不去学诗呢?诗歌,可以激发感情,可以考察世事,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发泄心中的烦恼,往小了说,可以学习其中的知识来侍奉双亲;往大了说,可以学习些辅佐君王的谋略。此外,学诗还可以多认识些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的名字呢。”

仔细研究《论语》一书,可以发现孔夫子对学诗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他不厌其烦地在自己的学生、儿子面前强调学习诗歌的重要性,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颜回好学而早死

孔子号称学徒有三千之众,这其中出名的就有七十二人,在这么多学生中间,孔老最喜欢的一个,叫做颜回。

颜回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字子渊,因此也被叫做颜渊。颜回的家里很贫穷,但是他十分好学,孔子曾经评价他说:“颜回这个人,只要给他一碗饭吃、一瓢水喝,他就能够在一间破房子里学习,还过得很安逸的样子。要是换了别人,发愁都来不及。颜回呢,不但不因为日子贫苦而烦恼,反而能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继续勤于学业,实在不能不让人佩服。我是自愧不如啊!”

颜回平时话不多,但孔子却十分喜欢和他交流。孔子曾经说过:“颜回是最能和我产生共鸣的人啊!他能够保持三个月的时间而不违背仁义之道,若换成我别的学生,能坚持一个月也就了不得了。我平时讲课的时候,他从来不发表看法,好像没听懂的样子,其实你仔细观察他就会发现,我讲的每个字,他都了然于心,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告诉大家的一些道理,也只有颜回能够毫不懈怠地去执行下去。对于受人重用就出来做官,不被人赏识就能够隐居起来研究学问这件事,恐怕也只有颜回和我可以做到了。”

孔子经常在别的学生面前夸奖颜回,惹得子路很不高兴。子路常常以自己的勇猛自负,于是问孔子:“现在如果派您去带兵打仗,您会选谁跟您一起去?”孔子回答道:“如果是那种只知道徒手打老虎,徒步去涉水过河,死了还不知道后悔的人,我是绝对不会带他去的。我要带去的人,是那种遇到事情知道担忧,然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到最好的解决方法后再去解决困难的人。”子路听完后没有再说话。

有次,孔子问子贡说:“你自己觉得你和颜回哪个更有才能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可以和颜回相比较呢。颜回这个人,如果他听到一个道理,就会自己再想出十个道理来;至于我嘛,能想出两个就了不得了。”孔子听到后竟然很不给子贡面子地说道:“对呀,我也是这么想的,你确实不如颜回。”

颜回虽然很好学,也深得孔子的喜欢,但是他身体一向不好,到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就全白了,三十二岁就英年早逝。颜回死后,孔子大哭不止,不住地哭喊道:“这是老天要亡我啊!这是老天要亡我啊!”学生们怕孔子再哭下去哭坏了身体,都纷纷劝说道:“老师您悲伤过度了。不要再哭了。”孔子哭着回答道:“悲伤过度吗?颜回这样的人死了,我如果还不尽情悲伤一次,谁死了又值得我哭呢?”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叹息着回答道:“我曾经有个学生叫颜回,这个人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生气而迁怒于别的人和事,只要犯了错就会立刻改正,不会再犯第二次,特别的谦虚好学。可惜,他不幸早逝。颜回死后,我就再也没听说过如此好学的人了。”

子路好勇

在孔子的学生中,最勤奋好学的是颜回,最勇敢直率的就是子路。子路,名仲由,字字路,又字季路,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之一,以政事见称。

子路在孔子的学生中,是个性最为鲜明的一个。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评价他道:“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很是贴切。子路比孔子小了九岁,在他十八岁那年,孔子刚好周游到他的家乡卞地。当时的子路还是一个没有受过礼仪教化的蛮人,打扮的甚至有些野人的风格,头上插着鸡羽毛,腰间佩戴着野猪的牙齿,行为粗鲁,好勇斗狠。孔子见到子路后,很是赏识,但是子路却想欺凌他,孔子对子路以礼相待,又向他展示了礼仪的风范,子路被孔子的风度所折服,于是就师从孔子,做了他的学生。

做了孔门学生的子路,并没有从此改掉自己直率、坦诚的性格,根据《论语》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中唯一一个敢正面批判自己老师的人。有一次,季氏的家臣公山弗在费地搞叛乱,征召孔子前去做官。一心想施展自己理想的孔子心动了,打算前往,这时候子路很不高兴地对孔子说:“您就是再没地方去,也不能投靠这个反动分子啊!”听到子路的这番话后,孔子急得连忙解释道:“我去那个地方,是为了能够复兴周朝的礼仪啊!”结果最后孔子也没有去成。还有一次,卫灵公的宠妾南子召见孔子,南子当时深受卫灵公的宠爱,要想受到卫灵公的召见与重用,必须通过南子这关。孔子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只好硬着头皮去了。子路知道这件事后,很不高兴,认为孔子做了违背礼仪道德的事,孔子知道后,急得他在子路面前指天发誓道:“我如果做了什么违背礼的事情,就叫老天抛弃我好了!让老天抛弃我!”

子路做了孔子的学生后,不仅仅只是跟着孔子学习知识,还兼职扮演着保镖、车夫的角色。孔子周游列国时,子路总是在他身边陪伴。很多以前嘲讽、欺负孔子的人,因为忌惮子路的勇猛威武,都不敢再轻看孔子了,孔子还曾经感慨道:“自从我得到子路以后,就没有再听到那些恶言恶语了。”子路和孔子,既是师徒,也是朋友,更是亲密的战友。子路敬佩孔子,忠于孔子,但这种忠诚又不同于一味地盲从,更为难能可贵。孔子曾经说过:“如果我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要到海外去避世,到时候还能跟随我去的,恐怕只有子路了。”

后来子路到卫国做了大夫孔俚的宰相,孔俚的母亲伯姬跟人谋划立自己的弟弟蒯聩当国君,于是胁迫孔俚弑杀卫出公,卫出公听到消息后就逃跑了。子路当时在外面,听到消息后就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人击落了子路的帽子,子路目呲尽裂,严厉呵斥道:“大丈夫就算死去,也要堂堂正正地带好帽子再死!”说完很认真地将落地的帽子捡起戴好,从容赴死。

子贡善辩

端木赐,字子贡,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中成就最大的一个。

子贡是一个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的人,他文化知识丰富,政治才能突出,口才很好,是一个优秀的外交家,此外,子贡还是一个成功的商人。由于篇幅有限,现在我们只介绍一下子贡的口才。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子贡的评价是:“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子贡的才华是得到孔子的肯定的,孔子对《诗》评价甚高,曾说出“不学诗,无以立”这样的话,但他曾经这样评价过子贡:“始可与言诗矣。”对于孔子来说,这样夸一个人应该是不常见的。

齐国的田常想要搞动乱,于是打算将军队派到鲁国去挑衅,然后自己好在国内行动。孔子知道这件事后,问手下的弟子谁愿意前往处理这件事,好几个人都毛遂自荐,但孔子一直没点头,直到子贡说自己愿意前往后,孔子才同意。子贡先后出使了齐国、晋国、吴国和越国,他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利益关系揭示给各国看,结果鲁国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没有招致祸患,齐国被扰乱,晋国、吴国、越国也因为子贡的这次活动,势力发生了不小的变更。司马迁评价这次行动说:“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在这次活动中,子贡善辩的特长被发挥到最高水平。

凭借自己的才华,子贡很快就谋到了一个很好的官职,名声一度响亮得盖过了自己的老师。孔子被困于陈蔡时,最后还是凭借子贡去求楚王才得以脱险。但成功的子贡并没有骄傲自满,他还是一样的谦虚仁厚,一样的尊师敬长。孔子曾问过子贡,他和颜回比,谁更优秀。子贡的回答是:“当然是颜回更优秀。他听到一个道理可以自己再联想到十个,我最多也就能想出一两个。”有人在子贡面前诋毁孔子,子贡总是挺身而出,说道:“孔子是无法诋毁的。别的贤人,最多就像丘陵一样,虽然有高度,但都是可以越过去的,孔子不一样,他就像是天上的日月一般,是无法超越的。”

孔子死时,子贡不在身边,于是在别的学生守完孝的三年后,子贡又守了三年孝。

管仲一匡天下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得以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管仲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他有一个好朋友叫鲍叔牙,两人曾一起合伙做生意,管仲每次都会多拿一些收益,而鲍叔牙知道管仲的难处,所以很理解他。后来,这两个朋友各为其主,管仲跟随了公子纠,鲍叔牙跟随了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在王位的争夺中取得了胜利,因而管仲成了阶下囚。鲍叔牙很欣赏管仲的才华,极力向做了齐桓公的公子小白推荐他。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拜管仲为相。管仲果然是个相才,在他的辅佐下,齐国一天天强盛起来,连周王也不得不看齐桓公的脸色,其他的诸侯王更是纷纷向齐桓公进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