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农民问题
4389900000008

第8章 中国农民问题的政治学研究(2)

农村的改革实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提供了实践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除了借鉴国外的经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外,农村改革还为其提供了实践依据。在中国率先走向市场经济的是农民,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而乡镇企业一开始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市场调节的。乡镇企业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要素从市场中来,产品到市场中去,面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接受市场的考验,成为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同时不断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产权制度改革,从利润承包到资产滚动增值承包到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的改造,一步步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带来了农村的分工分业,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使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乡镇企业的前身——社队企业,诞生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强大的人民公社体制下,1978年其产值已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8%,在社队企业劳动的农民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9%。这部分经济的产、供、销,在国家计划的“笼子”里没有任何份额,是靠市场配置的。因此,可以说乡镇企业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最早出现的市场经济,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从1978年到2007年的30年间,乡镇企业用于支农、补农、建农的资金达4012亿元,显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业技术装备。到2007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已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68.68%,成为支撑农村经济最坚实的支柱;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509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9.13%,极大地缓解了中国的就业压力,优化了农村劳动力结构,同时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乡镇企业支付职工工资达l3706亿元,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144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8%。乡镇企业的发展还冲破了中国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二元经济格局,使中国走出了一条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相互依托、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2007年乡镇工业增加值达47800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46.5%。乡镇企业在大大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大大推进了城镇化,成为小城镇建设的基本依托,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开拓了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农业部.乡镇企业30年改革发展对社会贡献巨大.来源:中国网.

二、农民问题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

21世纪,现代化大潮席卷全球,人类新文明走向新的辉煌。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不仅仅家喻户晓,而且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奋斗目标。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理论的传播,现代化已经成为一个大众化的词语。而农民问题是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解决的好坏决定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也决定了一个国家为现代化的实现所付出的代价大小。

现代化是世界性潮流,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第5页.

现代化既然是社会的全面变革,衡量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就应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但是,由于一些内容尤其是政治和思想的现代化很难量化,国际上衡量现代化的标准是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3000美元以上。第二,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2%—15%以下。第三,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45%以上。第四,非农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70%以上。第五,识字人口的比重80%以上。第六,适龄青年中大学生的比重10%—15%。第七,每名医生服务的人数1000人以下。第八,平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第九,婴儿自然死亡率3‰以下。第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0%以上。第十一,人口自然增长率1%以下。

罗荣渠先生对现代化的含义做了以下概括: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统称;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可以看作是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现代化无论如何定义,在中国,要达到现代化的标准,无不与农民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际政治环境险恶,外部市场受到封锁,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了革命性和紧迫性。中国加快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步伐,并仿效苏联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模式。但中国是在一个资源禀赋较差的发展中的农业国家搞工业化,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原始资金投入和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因此,如何组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让农业为工业化提供建设资金,成为党和政府思考农民问题的主要内容。国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由个体农民变成集体农民,通过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和统购统销体制强制进行工农两大部类交换,以“剪刀差”从农村提取积累,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巨大资金支持。在国家看来,当时的农民问题不是物质贫乏的问题,党和政府更关注的是社会的公平,是农民的政治地位,也就是说农民问题不是求富而是求公平。国家用平均分配的方式解决农民物质上的差别,用国家主人的政治地位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通过这些措施,农民由革命的主力军变成了社会主义建设者,传统的阶级对立、农民赤贫化为主要特征的农民问题得以解决,但新的农民问题为工业化建设所掩盖,实际造成另一个严重的农民问题——工业化中农民权利的损伤。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工业基础已经建立,面临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而农民的普遍贫困限制了他们的消费能力,从而制约了生产的扩大和市场的扩张。党和国家领导人逐渐认识到,人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于是开始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村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随着国家将发展重心转向城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产业化不足的农业仍没有改变弱势产业的地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与城市的差距继续扩大。如果今天的农民依然不能摆脱贫穷的困扰,现代化的成果不能为这些社会主义劳动者所享有,现代化的实现将失去其真正意义。因此,要想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内实现我们的现代化目标,必须让农民富裕起来,让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和充分就业,这正是今天举国上下热心讨论的农民问题的主要内容。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现代化就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题,然而,只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化才有了最广阔的运作空间和发展前景。当周恩来总理在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本世纪内中国发展经济的目标,明确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现代化被实质性地提上日程,其间有经验也有教训,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才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晚发外生型”的中国现代化不可避免地有着后发展国家普遍遇到的困境,更有着人口多、底子薄的特殊国情下的沉重与艰难。目前,中国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但是,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民文化水平低,使得农民问题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首要问题。

现实中的农民问题的形成是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紧密联系着的。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追求过程是农民不断成为问题的过程,同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又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解决农民问题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基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通过对农民进行政策和制度安排,希望使农民摆脱贫穷走向富裕。

三、农民问题关系到全面小康的实现

“小康”最早见于史册,是《诗经·大雅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说人民劳累困苦,希望过安逸的生活。“小康”蕴涵着富足、礼仪和公正的社会理想追求。邓小平从中国现代化的总体战略部署出发,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国情,最早使用了“小康”的概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使用“小康”这一概念,他提出:到20世纪末,使中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小康建设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上全面地提高农民素质,使他们成为新一代的中国现代化农业的生产者,农民问题是建设小康社会要解决的基本问题。1991年11月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对农村实现小康问题做出了比较完整、全面的论述,即到2000年末,总的目标是: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使广大农民的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逐步实现物质生活比较丰裕,精神生活比较充实,居住环境改善,健康水平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良好。从衡量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标准看,农村小康指标体系包括收入分配、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口素质、生活环境、社会保障与安全六个部分。收入差异则体现了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的程度,物质生活富裕是小康的核心内容,精神生活充足是实现小康的重要标志,人口素质提高是小康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活环境改善是小康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保障系统完善是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其中收入水平是实现小康的决定因素,到2000年底,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其他指标都达到或超过了标准,但是,农村还有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医疗卫生条件三项没有达到标准,其中农民收入问题是关键。

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十六大对小康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即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这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以及农村生产力仍比较落后;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因此,农民问题关系中国农村能否实现全面小康,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问题,也是小康建设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全面小康的实现,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四、农民问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理想”。中央已经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不和谐”因素,由于城乡差距拉大而造成的农民问题,就是我们走向和谐的最大障碍。如何缩小差距,跨越鸿沟,解决好农民问题,调整好城乡关系,这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农民问题是中国走向和谐社会的关键。“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国家的富强;没有城乡的和谐和乡村的和谐,也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说到底是农民的利益问题。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而社会的和谐在于缩小差距,消解矛盾,使社会进入一个公平、公正的良性运作状态。三大差别和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市民和村民之间的不平等待遇,这种不平等待遇的制度安排取决于我们对待农民的态度。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解决农民问题便成为中国走向社会和谐的重点和难点。

农民问题成为重中之重,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昭示着破解中国农民问题终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农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阶段,农民正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心情豪迈地建设和谐社会,逐步走向小康。然而,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在这大好形势的背后,千万不要忘记目前尚存在着许多非常不和谐的音调。这一系列的不和谐音符,已成为中国走向和谐社会的关键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