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农民问题
4389900000018

第18章 中国政治演进中的农民问题(4)

(1)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体系的建立,明确了政府的责任,改变了90年代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以乡镇为主”的格局。200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明确强调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要从“以乡镇为主”向“以县为主”转变。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作为本届政府的一项重大任务。建立较为完善的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资助制度,通过“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等方式加大资助力度,力争使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得到资助,切实保障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05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共覆盖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兵团)、676个项目县、2529个项目学校(其中新开工项目学校2488所)连同2004年已批复项目,“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已下达中央资金60亿元,工程建设项目学校4852所,将新建和改扩建校舍面积921.42万平方米。“两免一补”政策扩大到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覆盖的中小学生增加到3000万人。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共建成7.8万余个教学光盘播放点、5.3万余个卫星教学接收点和7000多个计算机教室,有1500多万农村中小学生受益。2005年11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发出《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通知》要求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全额承担,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由地方承担。王肃元、姚万禄、付泳.当代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131—132页.农村社会事业加速发展,2007年,全国1.5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交学杂费,并免费获得教科书。在农民受教育权保障的同时,长期以来困扰农民的教育负担问题基本解决。

(2)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突破,建立了农牧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05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后,各级政府把保障农牧民健康权利作为政府民生计划重点加以实施,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7.3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86%。2008年,全国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超过了8.1亿人。

(3)农民工工伤保险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农民工受伤赔偿权利得到制度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中对此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劳动保障部于5月17日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工“平安计划”加快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劳社部发〔2006〕19号),决定在全国实施农民工“平安计划”,即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3年行动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要求对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农民工个人不缴费,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在参保地进行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并按参保地有关规定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4)消除制度壁垒,促进农牧民社会权利平等。逐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建立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逐步建立了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和制度,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农村劳动力外出收入持续增加。2006年,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月平均工资水平为958元,比上年增加103元,增长12.1%,增幅比上年提高约6个百分点。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规定凡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工作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工,均可在当地申请落户;除家庭消亡的外,在承包期内不能收回承包地。建立了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依法明确基本工资制度、岗位工资标准、加班工资计算基数以及支付形式和支付时间等内容,合理确定计件工资单价。农牧区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农牧民物质帮助权保障水平提高,《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发〔2007〕19号)后,各级政府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纳入工作规划,3566万农村困难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008年,全国有4284万农民被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范围。

(5)农民环境权的保障纳入国家政策体系。针对农村环境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污水土壤污染、垃圾卫生污染、化肥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凸显等农村环境问题,国家提出并实施了建设“生态村”的规划,一是在以种养为主攻方向的活动中,用以草换肉的方法发展养殖业。二是发展沼气,以气代柴,用于做饭取暖,节省薪柴保护山林,节省秸杆沤肥还田,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三是农田四周建防护林带,实现林网化。以施有机肥为主,增加土壤肥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生产无污染的“绿色作物”;四是美化、香化、园林化村庄。实现对农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各地加快了农村沼气与乡村清洁工程建设。

总之,21世纪的中国农民问题,依然是政治学研究的主题,也是中国政治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是,农民问题已经从各种对立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为社会发展中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中国解决农民问题的成就

从毛泽东到胡锦涛,中国共产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选择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发展道路,使中国农民问题在良性发展的社会秩序中得到逐步解决,中国农民逐渐由生活贫困走向温饱、小康,再到公民权利全面增长。正如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的,通过30年农村改革发展,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用“三个极大”高度概括取得的伟大成就,即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

一、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讲:“中国人在十八、十九两个世纪里增加了一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0页.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大气魄响亮地回答道:“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盛、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一切悲观论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2页.半个世纪过去了,艾奇逊的唯心史观早已破产,而毛泽东的预言已在新中国的大地上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依靠农民的伟大创造,化解了农业生产矛盾,成功实现了中国粮食安全保障。199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5亿吨,比1978年增长68.1%;棉花总产量达到450.1万吨,比1978年增长1.1倍;油料总产量达到2314万吨,比1978年增长3.4倍;水果5452.9万吨,比1978年增长7.3倍;猪牛羊肉4089.5万吨,比1978年增长3.8倍;水产品产量3906万吨,比1978年增长7.4倍。林善浪等.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第10页.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庄严宣布:“现在,我国农村绝大多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12亿中国人民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具备了更为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这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这件事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千年回眸: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N].经济日报,1999—12—28.中国用世界耕地面积的7%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饥饿,这个在华夏大地上肆虐了几千年的怪兽,已经悄然地退出了中国历史的地平线。2004年—2006年,粮食产量实现了1985年以来的首次连续3年增产,三年粮食共计增产1335亿斤。2006年粮食产量达到9949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单产连续三年超过300公斤,2006年粮食单产达到314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棉、油、糖、果、蔬等经济作物生产获得较快发展,主要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的步伐加快。2006年,棉花产量达到675万吨,比2002年增长37.2%;油料产量达到3059万吨,增长5.6%;糖料产量达到11032万吨,增长7.2%;园林水果产量达到9599万吨,增长38.1%。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和优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棉花、油料、糖料单产均创历史最高纪录。畜牧产品和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06年肉类总产量达到8051万吨,比2002年增长22.2%;牛奶产量达到3193万吨,增长145.7%;水产品产量达到5250万吨,增长15.0%。农产品产量的不断增长,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先后跃上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10000亿斤4个台阶,稳定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200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0570亿斤,和2007年相比,全国粮食增产540亿斤,创造了中国粮食生产的历史最高水平,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

二、农民收入普遍提高

农民收入是综合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多方面重要决策的基本依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经过30年的量变积累,出现了质的变化。从1978年到2007年,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可以分为6个阶段:

1978年至1984年是高速增长阶段。农村改革为农民收入增长带来了强大动力,短短6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57元增加到355.33元,增长2.66倍,年均递增17.71%。

1985年至1990年是缓慢增长阶段。此阶段农民收入波动非常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397.6元增长到1990年的686.31元,扣除物价影响年均递增2.97%。

1991年至1996年是回升阶段。从1991年开始,尤其是1992年以后农村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农民收入出现了强劲的回升趋势。1992年农民收入走出了低速徘徊势头,增速达5.9%。随后几年,除1993年农民实际收入只增长3.2%以外,其余几年均超过5%,1996年达9%。

1997年至2000年是增幅持续下降阶段。1997年农民收入实际增长4.6%,比上年回落4.4个百分点。1998年继续下滑,增速只有4.3%,1999年增速进一步回落到3.8%,2000年收入增长速度只有2.1%,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下降,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第一次。

2001年至2004年是恢复性增长阶段。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66.4元,比上年增加113元,增长5%,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实际增长4.2%,扭转了增幅连续四年下滑的局面。此后几年农民收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2004年至2007年是稳定增长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量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4年超过300元;扣除价格因素,增幅实现了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4年超过6%。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5%。从改革开放30年农民收入增长看农村改革成效.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08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比2007年增加了621元。这是农民收入增加最多的一年。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比2002年增加1111元,年均增加27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由2002年的4.8%,提高到2006年的7.4%,打破了“十五”前三年收入增长缓慢格局,进入新的较快增长期。2004年—2006年农民增收连续三年超过300元,历史上前所未有。随着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农民收入结构呈现新的特点:一是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6年人均工资性收入比2005年增加200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60.2%。二是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持续下降,工资性收入比重稳定上升。2006年农户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1931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53.8%,比2002年下降6.2个百分点;人均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38.3%,比2002年提高4.4个百分点。

三、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一)高品质食品消费增加,膳食营养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