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知足常乐:足部健康疗法手册
4386600000007

第7章 常见病症的足部按摩(1)

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内科疾病。凡衣着过少、大汗湿身、疲劳过度、酒后当风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低下时,易致感冒。

感冒为多种病毒或细菌所引起鼻、鼻咽或咽喉部的急性感染,通称为上呼吸道感染。起病较急,常出现喷嚏、鼻塞流涕、咽痛声嘶、咳嗽、恶寒发热、关节酸痛和周身不适等症状。

感冒一般要经过5~7天才能痊愈。目前,西药对抗病毒尚未有特殊疗效,中草药对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发病期间,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足部按摩,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鼻塞、头痛等症状。

治疗

1.足部的穴位疗法。

刺激昆仑、足通谷、然谷等穴位,可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2.足部反射区疗法。

按摩足部额窦、鼻、气管、喉、扁桃体、脾脏、肺与支气管、肾脏、胸部淋巴腺等反射区,并推擦足底心,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另外,患病期间,忌食油腻之品,饮食应清淡,多喝开水,有助于康复。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病情如缓慢进展,常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

此病尤以老年人多见。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吸烟、感染、理化因素、寒冷气候、过敏因素、呼吸道局部防御及免疫功能减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治疗

1.足部穴位疗法。

刺激足窍阴、足通谷、涌泉、太溪等穴位,发热者加厉兑。

2.足部反射区疗法。

对于这种慢性疾病,首先应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并可起到预防的作用。另外,还应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因为呼吸道副交感神经反应性增高时,对正常人不起作用的微弱刺激,也可以引起支气管痉挛、分泌增多,而产生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

因此,应重点按摩腹腔神经丛(调节交感神经功能)、淋巴腺(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肾(提高机体应激阀值)、肺与气管(缓解气管痉挛,减少分泌物产生)反射区。

哮喘

哮喘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态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可自行或治疗后缓解。

哮喘发作的季节性和环境性较强,多在秋冬和春季发病。发作前,往往有先兆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或咳嗽、胸闷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出现气急、喉中哮鸣,且每有咳嗽多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严重者可出现口唇青紫、指甲紫绀。

哮喘是一种过敏反应,所以,致病原因以来自先天的体质因素居多。其诱因则多半来自外在环境。例如空气中的扁虱、尘埃、花粉等,还有食物里的青花鱼、海鲜类、各种蛋类(包括鱼卵)等,都有可能引发气喘。

这种疾病治疗起来相当困难,所需的时间也很长,并且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穴道疗法可以改善体质,对该种疾病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治疗

1.足部反射区疗法。

按摩足部肺、支气管、上身淋巴腺、肾脏、脾脏、肾上腺反射区,能增强免疫力,有利于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2.足部穴位疗法

刺激足临泣、昆仑、足通谷、隐白、然谷、涌泉、太溪等穴位,可缓解症状。

对于过敏性反应,以刺激能影响肾脏功能的肾经最为有效,所以“涌泉”、“太溪”是治疗该病的重要穴位,发作时应对上述诸穴立即进行剌激,也可使用香烟灸。

为了改善过敏性体质,平常应当对这些穴位加以适当刺激,可用手指仔细的轮流压揉,能减少发作次数、降低发作时的痛苦。除此之外,脚部的保暖也非常重要。

肺气肿

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部分,包括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

本病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大多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支气管的慢性炎症,使管腔狭窄,形成不完全阻塞。

慢性炎症破坏小支气管壁软骨,失去支气管正常的支架作用。

肺部慢性炎症使白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的蛋白分解酶增加,损害肺组织和肺泡壁,致使多个肺泡融合成肺大泡或气肿。

肺泡壁的毛细血管受压,血液供应减少,肺组织营养障碍,也引起肺泡壁的弹性减退,易促成肺气肿的发生。

肺气肿患者有反复咳嗽、咳痰或喘息的病史。疾病早期可无明显不适,随病情发展可出现气短、气促、胸闷、疲乏无力、纳差,寒冷季节或呼吸道感染时,咳嗽、咳痰和气急加剧,并可出现发绀及肺动脉高压症,最后可导致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

治疗

足部按摩可缓解气喘、气憋等症状,但只适用于缓解期,发作期病人应送往医院,经治疗缓解后,可辅以足疗按摩。

施行足部按摩,应以上身淋巴腺、气管、肺、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脾、胸部淋巴腺、胸及膈等反射区为重点。对反射区的刺激,以酸痛而能忍受为度。

另外,应锻炼身体,增强机体免疫力;注意气候变化,防止感冒;忌食生冷辛辣之品。

消化系统疾病

食欲不振

由于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富裕,美食风气越来越盛行,而且社会应酬也越来越多,面对佳肴,往往会一不小心弄坏了肠胃。

另外,中医常说:“思则伤脾。”意思是说,因某事而长期的思虑,而影响及脾的功能。中医认为,脾主管消化水谷,使之变化成精微并输送到身体的各部。如果脾的功能下降,食物则停留在胃中,失去了进食的欲望。

大体说来,食欲不振的原因约有两种:其一是因为身体疲劳,加上暴饮暴食而降低了消化功能;其二则是压力、悲伤、愤怒等精神上的原因,造成了消化系统的障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所承受的各种压力也越来越大,精神性食欲不振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了。

治疗

1.足部穴位疗法

治疗食欲不振,应依其心理或生理上致病原因,选择不同的穴位加以刺激才有效果。生理性的食欲不振,应选取胃经穴位,以“厉兑”与“足三里”效果最为卓着。若是精神方面的因素引起食欲不振,则以脚底中央部位的“心包区”最具疗效。

不过,年过三十以后的人才适合灸治“足三里”;青年人针刺尚可,不宜灸。至于小孩子,最好不要刺激此穴,以免妨碍其成长。

若想快速消除腹胀等不适感时,可用发夹刺激,注意刺激不要太强,以免引起相反的效果。“心包区”则应以推或压揉的方式,使穴位附近感到暖和为止。用吹风机使这个部位温热,也有相同效果。

2.足部反射区疗法可柔按胃、十二指肠、腹腔神经丛、脾、大脑反射区,以调整消化系统功能,增强食欲。

烧心

有些患者在饭后立即有感觉,有的则在饭后二三小时,也有的是空腹时有此症状——胸口、上腹闷胀嘈杂,像被火烧、火燎的感觉,即“烧心”的感觉。

烧心其根本原因是胃酸分泌过多,逆流至食道,导致食道周围疼痛和烧灼感,或因食道下部的粘膜过敏而引起的。

患有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后,易引发烧心症状。胃酸分泌不足,胃蠕动减弱,食物停留胃中,也易导致烧心。另外精神上的压力太大,或有强烈绝望感时,也会引起烧心的症状。

无论何种原因,难受的感觉却完全一样。如果此时能刺激相应的部位,调节胃酸分泌,则可以消除这种不适。

治疗

1.足部穴位疗法。

引起烧心的原因不同,治疗时选用的穴位也有区别。饭后一两个小时,或空腹时感到烧心,属胃酸过多,治疗的特效穴为“第三厉兑”。

反之,胃酸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烧心,往往是发生在饱食之后,治疗的特效穴为“足三里”,以手指用力按压,很快就会觉得舒畅。

2.足部反射区疗法。

可经常按摩腹腔神经丛、胃、肾、食道(食道反射区位于足底第一跖趾关节处,呈带状区域)反射区,以增强机体自身的防御功能,调节胃酸的分泌。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其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因此称为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呈世界性分布,约有10%人患过此病。其发作有季节性,秋冬和冬春之交比夏季常见。

本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了,比较明确的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非甾体消炎药、胃酸分泌过多。其他致病因素有:遗传素质、应激和心理因素、吸烟等。

吸烟的不良作用并未完全了解,但已明确烟叶中的尼古丁能轻度损伤胃粘膜,长期吸烟能使壁细胞增生和胃酸分泌增多,加重溃疡病的病情。

消化性溃疡以上腹痛为主要症状,可为钝痛、灼痛、胀痛、剧痛,但也可以仅表现为饥饿样不适感。典型者有轻度或中等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解。部分病例无上述典型的疼痛,仅表现为无规律性较含糊的上腹隐痛不适,伴胀满、厌食、嗳气、泛酸等症状。

胃溃疡疼痛多在中上腹稍偏高处,或剑突下偏左处,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出现上述节律。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在中上腹部,或脐上方偏高处,多在两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制酸药后缓解。

治疗

1.足部穴位疗法。

厉兑与足三里是治疗消化道溃疡的特效穴。因为两者都和胃部消化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另外,胃溃疡有相当多是由于精神压力造成的。因此,胃病也可以称作是一种情绪病,治疗时宜选用“第三厉兑”。

2.足部反射区疗法。

可按摩胃、十二指肠、腹腔神经丛、脾脏、上身淋巴腺反射区。另外,选配反射区时,大脑反射区也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缓解情绪,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不过,对于消化道溃疡最重要的防治法,还是要养成规则、平稳的日常生活习惯。

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是指胰腺细胞和胰管慢性进行性炎症、破坏和纤维化的病理过程,常伴有钙化、假性囊肿及胰岛细胞减少或萎缩。

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者,男性多于女性。病程常超出数年或十余年,表现为无症状期与症状轻重不等的发作期交替出现,其发作频率长短不一,也可无明显的症状而发展为胰功能不全的表现。

在病变早期,仅见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阵发性腹痛。腹痛多位于上腹正中或上腹偏左,可放射至背、两胁、前胸等处。腹痛多因饮酒、饱食或高脂肪餐诱发。疼痛与体位变换有关,平卧时加重。前倾坐位或弯腰、或侧卧卷腿时可减轻,常伴有发热。

治疗

按摩足部脾、肝、肾、胰、输尿管、膀胱、十二指肠、上下身淋巴腺等反射区。刺激反射区以酸痛而能忍受为度。

慢性胰腺炎在治疗的同时,须绝对戒酒、避免饱食与高脂肪餐。尤其应注意的是,急性胰腺炎必须送往医院治疗,以免危急生命。

恶心

恶心是指强烈的想吐感觉,是由于呕吐中枢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其原因有食物中毒、脑溢血、消化系统疾病、尿毒症、眼睛疲劳、甚至各种压力过大等,既繁多又复杂。但通常以饮食过量和食物中毒较为多见。

如果怀疑是由食物中毒所引起的,只须让患者嚼生黄豆,如果立刻吐出来,基本上能够排除食物中毒的可能。因为食物中毒的人感觉不出生黄豆的腥味,而不致于当场呕吐。

治疗

1.足部穴位疗法。

消化不良或来自各种压力所致的恶心、胃部不适,可选用“第二厉兑”作为治疗主穴。另外,“第二大敦”、“里内庭”与“足三里”也是消除恶心感的重要穴位。

如果是消化不良引起的恶心,可用发夹刺激“第二厉兑”。若为慢性肠胃病而欲呕时,以香烟灸为佳。孕妇特有的恶心呕吐,如果严重干扰正常饮食,则可用香烟灸“第二厉兑”。

2.足部反射区疗法。

经常按摩脾脏、胃、腹腔神经丛、肝脏、十二指肠反射区,可获得良效。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若是食物中毒,切不可阻止病人呕吐,应尽量设法帮助病人将胃内物吐干净,并立即送入医院诊治。

痔疮

痔疮是由于肛门附近血液循环不良,静脉曲张而形成的静脉团块。痔疮患者用力排便时,腹压升高,使微血管破裂,从而导致痔疮出血。

痔疮可分内、外痔及混合痔三种,其中又以外痔患者占绝大多数。痔疮的形成与个人生活习惯等有很大的关系,如饮酒过量、嗜食辛辣、久坐缺乏运动、长期便秘或腹泻易引发痔疮。

症状轻者,休息后瘀血现象便会消失,即使略现红肿也不致妨碍生活和工作,因此很容易被患者忽略。但是,若经常不予理会,以致症状逐渐加重,则会因每次排便引起流血而导致贫血,并且引起剧烈疼痛,令人坐立不安。所以,在发现时应及时根治,以免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治疗

1.足部穴位疗法。

痔疮治疗的关键是促进血液循环。因此,“金门”和“足通谷”便成为最重要的穴位,皆宜用灸法。治疗时以病侧为重点,另一边为辅助。

2.足部反射区疗法。

经常按摩肛门、直肠、骶骨、肾、输尿管、膀胱、上下身淋巴腺反射区,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对痔疮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毫无疑问,防止痔疮最好的方法是促进肛门附近的血液循环。除了灸治按摩外,多做缩肛运动亦是不可缺少的。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症。可引起腹部胀满,甚则腹痛、食欲不振、头晕头痛、睡眠不安。长期便秘还会引起痔疮、便血、肛裂等。

便秘多是由于缺乏排便动力(如膈肌、腹肌等衰弱),肠道所受刺激不足(主要由于食物对大肠、直肠机械的或化学的刺激不足),肠粘膜应激能力减弱(各种肠粘膜的病变,如痢疾等)造成的。

老年人由于肠管紧张度低下,蠕动功能下降而产生的驰缓性便秘最多见。此种情况下的粪便粗而硬,排便需用大力气,故可导致痔疮出血。

痉挛性便秘,使用或增加缓泻药未必能使便秘得到明显改善,反而会引起腹部膨满、腹痛,肠鸣音亢进。此时因肠管紧张度增强及痉挛性收缩,粪便小而硬呈兔粪状。所以,应在使用缓泻药的同时配合应用抑制肠管运动的抗胆碱药。

如果便秘经治疗而效果不明显,而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应去医院检查。在没有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采用足部按摩法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治疗

1.足部穴位疗法。

与便秘形成最为密切的,当属脾经、胃经和膀胱经。而最重要的治疗穴位,便是位于脚趾端这三条经络的终、始点。其中“隐白”、“厉兑”、“至阴”是很重要的穴位。此外,内踝直上三横指的“三阴交”为治疗便秘的特效穴。

一般轻症,只要用手指揉、压穴位,症状便可缓解。若是好几天不排便的习惯性便秘,则用香烟灸,必定能有所改善。不过,施行穴道刺激宜在早餐前(约上午6~8时之间)。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大肠的蠕动最为活泼,产生的效果更为显着。

另外,早餐后若有入厕的习惯,可将脚先抬起,再放下,反复几次后,再以手指刺激穴位,这样做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足部反射区疗法。

按摩直肠、肛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反射区,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若结合脚踏鹅卵石的踏石保健法,则防治便秘的效果更加。

另外,多食用蔬菜、水果等纤维多的食物,早餐前饮凉水或凉牛奶,保持精神舒畅,及养成每天早晨规律性排便的习惯,对防治便秘尤为重要。

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