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
4386500000029

第29章 生活认知(5)

当时,齐威王喜欢听隐语,又喜欢醇酒妇人,却不干正事,荒废了朝政。卿大夫虽然能够处理国事,却总是找不到君王来拿主意。各国得知齐威王如此胡闹,觉得有机可乘,纷纷想打齐国的主意,所以齐国的局势越来越危急。

公元前349年,楚国派遣军队进攻齐国。齐威王害怕国破家亡,十分着急,派淳于髡到赵国去搬请救兵。

淳于髡果然不负齐威王重托,到了赵国就请来了十万大军,吓退了楚军。齐威王十分高兴,立刻摆出酒宴请淳于髡喝酒庆贺。齐威王高兴地问淳于髡:“先生要喝多少酒才会醉?”淳于髡一看这架势,知道威王又要彻夜喝酒,必定要一醉方休。他想了想回答道:“我喝一斗酒也醉,喝一石酒也醉。”威王不解其意,淳于髡解释自己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酒量会发生变化,并且说道:“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喝多了酒会让人紊乱,欢乐超过限度悲伤就会随之而来,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的。”这一席话说得齐威王心服口服,当即痛快地表示接受淳于髡的劝告,今后不再彻夜饮酒作乐,改掉这些恶习。

成语释义

欢乐到了极点就会招来悲伤的事情。亦作“乐极悲生”。

故事出处

《史记·滑稽列传》:“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出处译文

因此说喝多了酒就会让人紊乱,欢乐超过限度悲伤就会随之而来,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的。

043力不从心

东汉时,班超奉了军令,率领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屡屡创建奇功,西域各国对汉朝无不臣服。不知不觉,班超已经在西域过了二十七年。在这二十七年中,他兢兢业业,尽忠职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刚到西域时还在壮年,如今年龄很大,身体越来越衰弱。

人老了,特别想回家安度晚年。班超怀着强烈的思乡之情给皇帝写了封信,让儿子捎回长安,交给汉和帝,请求把他调回京城,不要让他这个老人再受风霜之苦了。可是这封信递上去后,却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音讯传来。

班超的妹妹班昭很希望哥哥能回家安度晚年,就上书皇帝,指出哥哥为朝廷立了大功,朝廷应该让他回来。信中有这样的几句话:“班超在一块去西域的这些人中,年龄最大,现在已过花甲之年,体弱多病,头发斑白,双手、双耳越来越不灵活,眼睛不亮,要在边境视察,必须依靠手杖……如果西域发生猝不及防的暴乱事件,班超的气力已经不能顺从心里的意愿了。这样的话,对上会使国家利益受损,对下会破坏忠臣费尽千辛万苦所取得的成果,真是教人太痛心了呀!”

汉和帝看到班昭的书信,既体会到班超的不易,又觉得让他继续留在西域对朝廷不利,就传下一道旨意,调班超归汉。

班超终于落叶归根,回到中原了。但他回到洛阳不到一个月,病情就恶化起来,不幸去世,终年七十一岁。

成语释义

人们虽然想做某件事情,却因为力量不够,愿望无法实现。

故事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

出处译文

如果西域发生猝不及防的暴乱事件,班超的气力已经不能顺从心里的意愿了。

044两败俱伤

战国时期,韩、魏两国打了一年多的仗,却还是打成了个平手。秦惠王觉得这仗老这么打下去终非了局,想出兵干涉此事,于是召集满朝文武进行讨论。大臣们众说纷纭,有的说应该出兵,有的说应该观望。秦惠王一时难以决定。

楚国的陈轸听说了此事,就给秦惠王讲了卞庄子刺虎的故事:“一次,勇士卞庄子看到两只老虎掳获了一头牛,就想拔剑出手,为百姓消灭虎患。

“有一个旅店的伙计忙阻止他,说道:‘现在这两只老虎正在吃牛肉,吃得香时,一定会争夺食物,一争食就会互相争斗。相斗之后,力量大的那只会受伤,力量小的那只会丧命。到了那时,你只要刺杀那只受伤的老虎就行了。你虽然只需刺杀那只伤虎,却会获得杀死两只老虎的威名。’

“卞庄子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便在一旁静观事态的发展。结果两只老虎果然争斗起来,而且一死一伤。卞庄子大喜,提剑将那只伤虎杀死。”

陈轸讲这个故事,其实是以两只老虎来比喻韩、魏两国,建议秦国等韩、魏两国实力衰弱之时,再发兵进攻,那样就会像卞庄子刺虎一样,获利很多。

秦惠王听后非常高兴,就采纳了陈轸的意见,决定按兵不动,待时机成熟后再出兵,争取最大的利益。

成语释义

在争斗中,双方都受到损害,没有一方获得好处。俱:都。

成浯出处

《史记·张仪列传》:“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出处译文

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立即拔剑在手,准备刺杀。店伙计忙阻止,说:“您看两只老虎,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争斗。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那时候,您刺杀伤虎,就能一举获得杀死两只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觉得店伙计的话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虎为了争肉,果然打了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受伤。卞庄子拔剑伤虎,果然一举获得杀死两只虎的功劳。

045量力而行

公元前712年,郑国国君郑庄公发动人马,联合齐、鲁两国进攻许国。发兵的理由是许庄公不听命于周天子,其实这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关键是发兵的三国都想称霸中原。

郑、齐、鲁的军队团结一致,一路势如破竹,兵临许国的都城之下。双方军队展开激烈的战斗,互有伤亡。最后,三国联军攻破许国的都城,许国的国君许庄公见势不妙,拔腿就逃。

郑、齐、鲁三国获得胜利后,共同商量对许国的处置问题。齐国国君厘公认为,应该把许国交给鲁国来管理,但鲁国的国君隐公坚决不答应。最后,齐厘公说:“攻打许国的主张是郑国提出来的,而且郑国出兵最多,出力也最多。既然鲁君不爱惜土地,宁愿弃许而去,就由郑国来管辖许国吧!”

郑庄公之所以讨伐许国,就是想占领许国。他听到齐国的意见,虽然心花怒放,但还是讲究礼数,先推让一番,最后才提出意见,把许国分成东、西两部分别来管辖。

《左传》在记叙了这一历史事件后,进而评论道:“郑庄公的做法与礼法相合。他是因为许国不讲礼法才发兵征讨的。许国投降后,他就怀着仁德之心宽恕了许国,并按照各人的德行进行妥善的安置。他依据自己的力量来处理事情,根据时机行动,不连累到后人。这样做,真可谓懂得礼数啊。”

成语释义

形容做事情要考虑自己能力的大小。量:估量,考虑。

故事出处

《左传·隐公十一年》:“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出处译文

因为许国不讲礼法才发兵征讨。许国投降后,(郑庄公)就怀着仁德之心宽恕了许国,并按照各人的德行进行妥善的安置。他依据自己的力量来处理事情,根据时机行动,不连累到后人。这样做,真可谓懂得礼数啊。

046柳暗花明

南宋时期,着名诗人陆游因为仗义执言得罪了权贵,所以被削职为民。他取道隆兴,回到故乡山阴,在家待了三年。

当时,陆游一心想报效祖国,灭尽金军,却只能在家闲坐,心中抑郁难平,非常痛苦。这样几乎过了一年,他的心境终于开朗起来,就到附近各处看看山水,排解愁苦。他从小在农村生活,所以非常喜欢村民,对乡村也总是怀着喜悦之情。

四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陆游一个人出外闲游,到离家二十里之外的西山去玩儿。到西山需要翻越好几座小山头。陆游不怕辛苦,拄着拐杖顺着小河边的山坡慢慢往上走,翻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头,绕过了一道又一道河流。

最后,陆游走到一个地方,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前面再无路径。正当他打算返回时,忽然拐了一个弯,发现前面的山谷中有一块绿柳成荫、鲜花灿烂的平地,一座小村庄出现在他的视线里。

陆游非常高兴地走入村中。当地的村民天性淳朴,热情地接待了他。

陆游对这次出游有着很深的印象,回到家里就提起笔来,写了一首七言律诗——《游山西村》。

成语释义

比喻眼看事态已经没有发展的余地,忽然又绝路逢生,出现转机。暗:翠绿的颜色。明:亮丽的色彩。

故事出处

南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处译文

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发现前面有柳树,还有花,马上知道前面又有一个村子。

047论功行赏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将项羽打败,统一天下。他登基称帝,建立了西汉政权,历史上称他为汉高祖。

汉高祖觉得众将浴血沙场,立下了汗马功劳,应当评定诸位大臣的功绩大小,然后再给予封官和赏赐。

汉高祖权衡了一番,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准备封他为酂侯,赏赐他最多的封户。群臣听到汉高祖的意见,都愤愤不平起来,纷纷说:“平阳侯曹参攻打了无数城池,身受七十多处创伤,他的功劳最大,应该重重封赏。至于萧何,虽然有功,比起曹参来还要略逊一筹。”

这时,关内侯鄂千秋的意见却与汉高祖相同。他对同僚说道:“诸位大臣的看法非常不妥。曹参转战各地,攻城略地,立下无数汗马功劳,但这只是一时的事情。

“皇上与项羽大军打了五年的仗,经常损失军队,也曾几次孤身而逃。而萧何经常派遣军队到前线进行补充。他这么做并非奉了皇上的旨意,而是主动为之。汉楚两军在荥阳对峙时,军粮不足,萧何又用车船将后方的粮食源源不断地送来。

“如果失去一个曹参,汉室的损失并不大,可是如果失去了萧何,皇上怎能坐上今日的龙椅?我们绝不能让一时的功勋凌驾于万世的功勋之上。所以萧何的功绩,应当是天下第一,理应大大封赏,裂土分茅。”

刘邦觉得鄂千秋真是和自己想到一块去了,于是评定萧何为第一功臣。群臣听了鄂千秋的话,也不与天子争执了。

成语释义

评定功绩,然后给予封爵和赏赐。论:评定。行:施行。

故事出处

《史记·萧相国世家》:“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

出处译文

汉王五年,已经杀死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按照大臣们的功绩进行封赏。

048戮力同心

桀是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据说,他是个暴虐无道之人,而且非常好色。天下百姓在他的压迫之下,日子越过越穷,真是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夏朝属下有一个诸侯国,叫做商,位于夏朝领土的东面。商的国君汤非常贤明,他联合各地诸侯,积极训练军队,准备抓住有利时机,推翻夏桀的统治,拯救万民。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奴隶伊尹才能出众,为了吞灭夏朝,他将伊尹破格录用,君臣二人同心合力,把商国治理得蒸蒸日上,日趋强盛。

既然国势强盛,与夏朝决战的时机也就成熟了。于是商汤整顿军队,决意一举灭夏。在大军出发之前,商汤在军中发布了一道誓师文告。文告写道:“夏朝君主桀坏事做绝,天都不能容他。现在,上天将贤士伊尹赐给我,要我同他齐心合力,治理天下。你们一定要奋勇战斗,帮我灭掉夏朝,让百姓过上舒心的日子。”

夏商两军交锋后,由于商军士气高涨,而夏军毫无斗志,心虚胆怯,所以商军得胜。商汤得了天下,自立为王,将桀流放到南巢。

成语释义

众人齐心合力,团结一致。戮力:合力,并力。

故事出处

《墨子·尚贤中》:“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出处译文

上天将贤士(伊尹)赐给我,要我同他齐心合力,治理天下。

049明察秋毫

一天,齐宣王向孟子询问,请教春秋时齐桓公和晋文公建立霸业之道。孟子从侧面回答,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以德治国。齐宣王愣住了,不知道怎样凭着道德统一天下。孟子说应当先使百姓生活安定,并指出齐宣王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齐宣王听不懂孟子的意思。

孟子说:“您看到屠夫杀牛时,因为看到牛浑身发抖,宁愿杀一只羊来代替。此种善心就是统一天下的资本。尽管百姓未必明白您的仁爱之心,会说您是个吝啬之人,但您又何必把百姓的糊涂话放在心上呢?”

孟子接着说:“如果有人对大王说:‘我力举三千斤,却没有力气将一根羽毛拿起;我能看清秋天鸟兽新长出来的绒毛,却对眼前的一车柴草看不清楚’,您对这种说法相信吗?”齐宣王笑了,说自己当然不信。

孟子又说:“那么,您为什么不把善心推而广之,不但使它对禽兽有益,而且使它对百姓也有益呢?其实,拿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一分力气都不肯使;看不见一车柴草,是因为根本没用眼睛去看;百姓生活不能安定,是因为您不愿意向他们施以恩惠。所以,您不以德治国,是您不愿意如此,而不是没有这种能力。而要想统一天下,需要的是王道,需要的是仁政啊!”

成语释义

原意是指目光敏锐,连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都看得非常清楚,意思是说只注意小处,看不到大处。现在一般表示人很精明,对很小的事情也能洞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来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

故事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出处译文

如果有人对大王说:“我力举三千斤,却没有力气将一根羽毛拿起;我能看清秋天鸟兽新长出来的绒毛,却对眼前的一车柴草看不清楚”,您对这种说法相信吗?

050莫测高深

西汉时期,大臣严延年刚正不阿、执法严明,在朝中名气很大。

当时大司马霍光受汉武帝托孤之命,所以权势很重。他嫌天子昌邑王不走正道,就将天子废掉,改立汉宣帝。尽管霍光的权势如此之大,严延年还是勇敢地上奏章对霍光进行批评,朝中的臣子看到他这样刚正,都对他敬佩不已。

后来,严延年做了涿郡太守。在当地的豪强地主中,东高氏和西高氏的势力非常大,他们总是欺负老百姓,做了很多为正直人所不齿的坏事。前几任太守虽然知道他们的罪行,但都惧怕权势,生怕招惹他们会丢了自己的官位。

严延年来到涿郡后,马上让属下展开调查。搜集到证据后,很快对两高氏进行严厉的处罚,同时将与本案有关的罪犯几十人全部开刀问斩。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轰动。人们通过此事,都认为自己的太守是个正直之人,有他在此地治理,大家肯定不吃亏。

三年后,他又被调为河南太守。河南郡的豪强听说严延年来了,心里都非常害怕,唯恐严延年会对他们下手。

果然,严延年到任后,严厉惩处那些触犯国法的豪强,对贫弱人家则尽力帮助。众人认为会被处死的人,有时竟会被太守释放出狱;而人们觉得罪不至死的人,有时却被太守处以极刑。这样一来,无论是官吏还是老百姓,都不能揣测出他的心意,结果都被吓得战战兢兢,再也不敢触犯国法了。

正因为严延年执法严明,除暴安良,所以许多豪强都恨他。后来,他终于死在豪强们的手里。

成语释义

原意为设法揣测究竟高深到什么程度。现在常用来讽刺某些人故弄玄虚。测:揣测,测量。也作“高深莫测”。

故事出处

《汉书·严延年传》:“众人所谓当死者,一朝出之;所谓当生者,诡杀之。吏民莫能测其意深浅,战栗不敢犯禁。”

出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