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
4386500000028

第28章 生活认知(4)

有一年,深山里又出现了一只异常凶猛的老虎,咬死了不少过路行人,当地的人们觉得此虎不除是不行的。于是,几个年轻的猎手联合起来,发下宏誓大愿,决心要除掉这只老虎。

经过了一场激烈的人虎之斗,老虎被猎手们追到山的深处,背靠着一个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面对着众人。它龇牙咧嘴,将眼睛瞪得溜圆,众猎手都胆怯了,没有一个人敢上前与之相斗。

这时,冯妇恰好坐车经过这里。猎手们见到他,都上前见他,请他帮忙除掉这只老虎。冯妇接受了他们的请求,立即挽起袖子与老虎搏斗起来,最后终于把猛虎打死,为老百姓除了这个祸害。猎手们对他表示感谢,可很多读书人却在背后讥笑他出尔反尔。

成语释义

比喻倚仗某种条件拼死抵抗。负:依靠。隅:山势险要的地方。

故事出处

《孟子·尽心下》:“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

出处译文

野外有许多人在追逐一只虎。老虎背靠山的角落,没有人敢靠近它。

034感激涕零

唐朝中期,叛将史思明被杀,天下复归太平。但是,各处藩镇割据,不听朝廷的指挥。

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阴逝世,朝廷不许其子吴元济继承父职。吴元济很生气,就擅自代理军务,纵兵到舞阳、叶县等地掠夺财富。朝廷多次派兵攻打淮西,都吃了败仗。吴元济见朝廷对他无可奈何,就更加不可一世。

公元816年,宰相裴度亲自督师,大张旗鼓地讨伐吴元济。大将李愬主动请命,承担平定淮西的重任。

李愬这个人很有谋略。他并没有急切地出兵征讨,而是先对军队进行整顿,使士气大振。李愬对士卒非常关心,对于来降的士兵,他让他们自己决定去留,或者留在军中,或者给粮食、布帛让其回家。由于他待人宽厚,来投降的士兵都愿意留下,并主动提供淮西的军事情况。

半年后,李愬向淮西进军,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令淮西叛军闻风丧胆。

第二年冬天,李愬亲自率领一支骑兵,顶风冒雪,夜行一百余里,终于赶到吴元济所在的治所——蔡州。

李愬来到蔡州,就展开袭击行动。这时,吴元济还在睡觉。他根本不相信官军会来得这么迅速,才如此贪睡。黎明时,他听到朝廷官兵的喊杀之声才醒了过来。但一切都已来不及。很快,官军将他活捉,予以严密看管。

老百姓听说朝廷官军占领了蔡州,纷纷走上街头庆贺。老人们见到官军收复蔡州的盛况,又回忆起吴氏父子多年来对自己的欺凌,不禁激动得老泪纵横。

成语释义

感激得流下了眼泪。形容极为感动的样子。涕:泪。零:落。

故事出处

唐代刘禹锡《平蔡州》一诗:“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出处译文

蔡州老人看到路上一队队雄赳赳的官军,勾起了往昔的回忆,不禁激动得老泪纵横。

035哄堂大笑

冯道,字可道,五代景城人。他学识广博,口才极佳,待人和气,曾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为官,侍奉过十位君主,三次被拜为当朝丞相。和凝,字成绩,五代郓州须昌人。他才思敏捷,但性情非常急躁。曾任后汉、后周两朝的丞相。

有一天,冯道与和凝在一块办公。他们两人很熟,所以无话不谈。和凝见冯道上下一身新,就问他:“冯大人,您购买新鞋花费了多少银钱?”

冯道满脸堆笑,慢慢地将左脚抬起,对和凝说:“不贵不贵,才花了九百文。”

和凝听罢,急脾气又上来了,当场把手下人叫来,大声呵斥:“冯大人买双新鞋只花了区区九百文,而我的一双新鞋却花费了一千八百文。你是怎么当差的!为什么放着便宜的鞋不要,单买贵的?等我回府后好好收拾你!”下人听了,吓得浑身打战,跪在地上一个劲地求饶。

冯道这时才略微咳嗽一声,又将右脚慢慢抬起,说道:“和大人,这只鞋也花了我九百文。”

满屋子的人听了,忍不住同时大笑起来。一只鞋价值九百文,一双鞋的价格不正好是一千八百文吗?这个冯道,性子太慢了,怎么话只说到一半就停住了?这个和凝,性子又太急了,竟然随便呵斥人!

这一下,弄得和凝非常尴尬,不知道如何是好。

成语释义

形容满屋子的人同时大笑起来。

故事出处

《归田录·冯道和凝》:“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于是哄堂大笑。”

出处译文

冯道慢慢将右脚抬起说:“这只鞋也花了九百文。”满屋子的人听了,忍不住同时大笑起来。

036惊弓之鸟

战国末期,秦国的国势日见强盛,便想吞并其他各国,统一天下。六国决定采取“合纵”之术,联合起来抵抗强秦。这一天,赵国使者魏加来到楚国,与楚国当政者商讨联合事宜。

见面后,魏加就问楚国令尹春申君:“贵国的军队有主将吗?”春申君笑笑说:“有啊,我准备让临武君担任主将,由他来训练军队,组织大队人马攻打秦国。”

魏加一听,心里凉了半截,因为他知道临武君做主将是很不称职的。虽然他对于楚国的人事安排不满,却没有急切地提出反对意见,而是从容地给春申君讲了一个故事:“从前,魏国有个神箭手名叫更羸,他射起箭来每发必中。有一天,他和魏王一块出去游玩,见到天空中正有一只大雁飞翔,就对魏王说:‘我只用弓,不用箭,就可以射下这只大鸟。’说完,便拿出弓来试射。魏王根本不相信这种荒唐的事情,开心地笑了起来。然而,随着一声弓弦响,那大雁竟然落在地上。魏王大吃一惊。

“更羸说:‘这只大雁肯定被别人用箭伤过。你看它飞得非常慢,而且叫声相当悲凄。它伤口疼痛,又孤身飞行,想必惊魂未定。所以它听到弓弦响,为了逃命,就拼命往高处飞,可一使劲就撕裂了伤口,结果就掉下来了。’”

魏加刚把故事讲完,就转移了话题说:“临武君与秦军作战,曾经吃过败仗,心里肯定畏惧秦军。他如同受过伤的大鸟一样,若是用为主将会使楚军再次失败!”

春申君听了他的话,连连点头,觉得他虽然是外邦之人,说的话倒有几分道理。

成语释义

原意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常用来比喻受过惊吓或打击的人,遇到类似情况,就会惊恐不安。

故事出处

《战国策·楚策四》:“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出处译文

一只孤雁从东面飞来,更赢立即发了一下虚弓,大雁马上掉了下来。

037鸡犬不宁

唐朝中期,宦官把持朝政,藩镇不听朝廷的号令。统治者们为了筹措军费和享受奢侈的生活,对老百姓横征暴敛,拼命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这一年,柳宗元因为得罪了当权者,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之职。他离开朝堂,到了地方,亲眼看到了老百姓生存的艰难,就写下了着名的《捕蛇者说》,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无情地揭露。

《捕蛇者说》一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捕蛇人的故事。

这个捕蛇人姓蒋,一家三代都以捕蛇为业。捕蛇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职业,他的祖父和父亲都被毒蛇咬死了,可是他仍坚持捕蛇。这个职业既辛苦又危险,但他为什么舍不得放弃呢?

他是这样对别人说的:“虽然捕蛇这个职业很危险,但与种田相比要强得多。

“我有很多邻居世代以种田为业,与我祖父同时期的,现在十家中只剩下一家;与我父亲同时期的,十家之中只剩下两三家;与我一起居住了十二年的,十家之中也只剩下四五家了。他们要么被逼逃走,要么搬迁到别处。

“这都是因为官吏常到乡下催交赋税,而那赋税多得惊人。为了这些事,每个种田人都担惊受怕,就连鸡狗也得不到安宁。而我们这些捕蛇人,每年只要捕几条毒蛇就行了,不用交那么多的税。所以我宁肯被毒蛇咬死,也不愿放弃这个职业!”

成语释义

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形容骚扰得十分厉害。宁:安宁。

故事出处

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出处译文

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这个地方,四处狂喊乱叫,到处骚扰毁坏,气势汹汹,惊骇乡里,就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啊。

038箭在弦上

陈琳是着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诗歌、散文均写得非常高妙,其中有许多是传世之作。当时群雄纷起,都想吞并天下。陈琳在河北袁绍手下充当了一名书记官,以文书写作聊以糊口。

当时,群雄之中,以袁绍的势力最为强大。他想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打败曹操,将汉献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由于袁绍有了这个念头,他就让陈琳写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来声讨曹操的罪恶。

在檄文中,陈琳沉痛地揭露出曹操的一桩桩罪行,还把曹操的祖宗三代骂了个痛快淋漓。在檄文的最后,陈琳希望天下人共同起兵,攻陷许昌,将曹操绳之以法。

当时,曹操的头痛病时时发作。一次,曹操的头又疼了,正好侍从把陈琳声讨他的檄文拿给他读。曹操读着文章,觉得这个陈琳竟然把自己的老底全都抖搂了出来,实在刻薄之至,但是这个人的文笔确实不凡,整篇文章有着一种强大的气势,令人不得不服气。

他越读心里越赞叹,赞许的是这篇文章的艺术技巧真好,叹息的是这样出众的人才竟然落在袁绍手中,难以施展才智。读完之后,他觉得头也不痛了,身体也得到了恢复。

后来,曹操将骄横无能的袁绍打败,陈琳也被迫投降。曹操责问陈琳道:“当时,你为袁绍写檄文,骂我固然可以,为何要将我的祖宗三代都骂上一通?这不是太损了吗?”陈琳向他谢罪道:“当时的情况是箭已经搭在弓弦上,不得不发射出去。我的做法,实在是为了当时的主人着想。”

曹操觉得当时陈琳只知忠心事主,现在归降自己,也会一心辅保自己。想到这里,他不但不治陈琳的罪,还对他大加重用,封他为司空军师祭酒。

成语释义

比喻情况非常紧迫,事情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或话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

故事出处

《太平御览》:“谢曰:‘矢在弦上,不得不发。’太祖爱其才,不咎。”

出处译文

(陈琳)谢罪说:“当时的情况是箭已经搭在弓弦上,不得不发射出去。”太祖(曹操)爱惜陈琳的才能,不再治他的罪。

039困兽犹斗

春秋时期,晋军出兵救援郑国,由于筹划不周密、准备不充分,被楚军杀得大败。晋军在主帅荀林父的率领下返回本国。晋景公得知他们吃了败仗,非常生气,在大殿上大发雷霆,要进行处罚。荀林父觉得这次战争失败的主要责任者是自己,便请求一死。景公越想越生气,竟然准备答应这个请求。

这时,大夫士贞子劝谏景公道:“三十多年以前,先君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将楚军打败。晋国举国都在庆祝,文公却依旧愁眉苦脸。左右之人疑惑不解,就问文公为什么打了胜仗还高兴不起来。

“文公回答说:‘这次胜利,是因为我们所采取的决策非常正确,击破了楚军的左右翼,使敌军主帅子玉完全陷于被动之中,无法转败为胜,只好退兵回国。楚军虽然吃了败仗,但主帅子玉还在,我们怎么能够放宽心呢?困在笼子里的野兽还要反抗,更何况是一国的令尹呢?他肯定会蓄积力量,等待有利时机前来报仇!我们对此不能不早作准备啊。’楚成王兵败之后非常生气,把良将子玉杀死了。文公听说子玉死了,才松了一口气。

“这样看起来,如果楚国在城濮被打败是第一次失败,杀掉子玉、自毁长城则是第二次失败。现在您只因为一次军事失利,就要杀掉荀林父,岂不是重走楚成王的老路吗?”

晋景公是个虚心纳谏之人,听了士贞子的话,终于明白过来,当场赦免了荀林父,让他努力工作,好立功赎罪。

成语释义

原意是被围困的野兽还要进行最后的搏斗。后来指陷入困境中的人不甘心灭亡,还会挣扎、反抗。困兽:被围困的野兽。犹:还。斗:搏斗、反抗。

故事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困兽犹斗,况国相乎?”

出处译文

困在笼子里的野兽还要反抗,更何况是一国的令尹呢?

040劳而无功

春秋末年,中国正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诸侯国之间经常爆发战争,各国国君都想夺取他国领土,建立霸业。于是天下大乱。

着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孔子,主张用仁义道德来治理国家。他认为,只要天下恢复周朝的礼制,老百姓就会过上太平的日子。

有一次,孔子准备带着学生到卫国去游说那里的国君,学生颜回向鲁国一个叫太师金的官吏征求意见。他问道:“我的老师孔子想用仁义开创一个太平天下,现在他要到卫国宣扬他的政治主张,依你之见,这次卫国之行会顺利吗?”

太师金听后,把头摇了又摇:“我看这一趟恐怕得碰壁。现在各国国君的私心杂念太重,整天忙着打仗抢地盘,如何能接受你的老师?如何会用不合时宜的‘仁义道德’治理国家?如果你们去卫国游说,不会产生什么好结果。这就如同硬要把船弄到陆上去运货,肯定是白费力气,劳而无功,而且还可能招来不可预料的灾祸。难道你们忘记了吗?当初你们去陈国游说,不但没人理你们,而且七天都吃不上饭。这个教训可不能忘啊!”

颜回想起老师在陈国的遭遇,非常担心。他回去见了孔子,将太师金的话转述了。孔子虽有感触,但他还是想为安定天下而尽力,所以依然去了卫国。结果孔子的卫国之行,根本没有产生任何效果。

成语释义

付出了劳动却收不到成效。形容白费力气。

故事出处

《庄子·天运》:“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

出处译文

这就如同硬要把船弄到陆上去运货,肯定是白费力气,劳而无功。

041老生常谈

三国时候,魏国出了一个通晓神秘文化的人,名叫管辂。他的脑筋转得很快,从小就对天文产生兴趣,十五岁时就将《周易》读得滚瓜烂熟,通晓占卜术。后来,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传到吏部尚书何晏、侍中尚书邓飏耳朵里去了。这二人是重臣曹爽的心腹,终日横行无忌,为所欲为。管辂早就听说了他们的劣迹。

一日,正好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这两个官员大吃一顿后,觉得闲着无聊,便召来管辂替他们算命,想以此来开开心。管辂本来很讨厌他们,想了想还是去见他们了。他想借占卜的机会教训教训他们。

管辂一进府,何晏就大声嚷道:“听说你给人算命很灵,快给我算一算,我今后能不能再高升一步。另外,我最近做了一个怪梦,梦见苍蝇飞到我的鼻子上,这到底说明什么?”

管辂略一思索,就说:“以前周公忠厚正直,帮助周成王稳坐太平天下,使百姓快快乐乐地生活。现在你也有很高的地位,可是对你感激的人很少,惧怕你的人却非常多。至于你做的那个梦,绝不是什么好兆头!看来你要倒霉了。要想摆脱厄运,只有向周公等圣贤学习,做一个心善之人。”

邓飏听了这话,不禁打起了哈哈:“你的话都是些老生常谈,什么意思都没有!我听着都烦了!”管辂笑了起来:“我说的话虽然是老生常谈,要轻视它可会自惹灾祸呀!”

没想到新年刚过,大臣司马懿就将何晏、邓飏与曹爽抓起来,硬说他们谋反,将他们全都杀死。听到这个消息,管辂叹了一口气,说道:“这些人竟然不理睬老生常谈,可谓蠢到了极点,有此下场也就不足为怪了!”

成语释义

老书生常讲的话,没有新意。常用来比喻陈旧的、令人生厌的内容或谈话。

故事出处

《三国志·魏书·管辂传》:“此老生之常谈。”

出处译文

这是老书生常讲的话,没有新意。

042乐极生悲

战国时期,淳于髡口才极佳,后来入赘到齐国,很得齐威王的赏识。他曾多次以齐国使节的身份,到各诸侯国进行联络,由于说话得当,从来没有受到过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