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晨窗集
4385100000007

第7章 尘世杂俎(杂文卷)(6)

人长舌头是生理的正常,上下翻动以辅发音说话是人之舌头的基本功能。舌越巧,功能越强。然而,不同的“巧舌”其社会功能是截然不同的。如鲁仲连、苏格拉底、魏征、鲁迅式的舌头是舌头的优化,或给人消灾弭祸,或为人激浊扬清,或带给人以知识的启迪。这是人类的一种造化,多多益善;而赵高、李莲英、戈培尔那“巧如簧”式的舌头一多,世界将是一场灾难。

遗憾的是,今时有些舌头特别灵,能使领导者眉飞色舞,言听计从,个人得以升官、发财、封妻、荫子,一切都顺当;有些舌头专以拨弄是非为己任,说起人家的“轶事”、阴私,绘声绘色,滴水不漏;有的舌头则是“翻手为云覆手雨”,当面给你“一盆火”,背后却捅你“一把刀”;有的舌头则公开雄辩于市井,可以将错误说成正确,把事故说成功绩,亏损说成盈利,为私说成为公,浊贪说成清廉,成天吃喝玩乐可以说成是“为民操劳”,提拔夫人、小舅子可以说成是“内举不避亲”……

我常常气愤,因为这类舌头确实被牢固地安装在今时一些人尤其是一些道貌岸然、头顶映射着光环的君子的嘴巴里。

(1989.9)

“立大志”与“做小事”

人活着总是要立大志的,没有大志便无以成大业。“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要素。”巴斯德说得多好。

然而,立大志亦并非等于成大业,还需要扎扎实实地一点一滴去工作。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著名美术大师常书鸿老先生便是此道的笃持者。半个多世纪前,这位在法国留学的年轻人发现敦煌艺术这个宝库后,毅然告别了灯红酒绿的巴黎,返回祖国,直扑黄沙漫漫的敦煌。40多年来,他一直以敦煌为家,含辛茹苦地做着一件又一件细微的壁画整理、挖掘工作,使敦煌艺术重放光彩,赢得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由衷尊敬。“立大志而乐于做小事”,“做小事以遂大志”,这就是常书鸿做人、奋斗的信条。

生活中往往也有与常书鸿相反的一种人,其信条是立大志而不屑于做小事。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便是其“佼佼者”。有一位“作家迷”,创作规划做得花团锦簇,可就是沉湎在歌舞厅、麻将场中难能自拔,大著未得一字,小文不屑一顾,年复一年,马齿徒长,要想使之接受“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微”之哲理,恐怕很难。然而,你总奈何他不得,谁说我没有大志?

不由想起那则古老的“一室与天下”的故事。东汉的名臣陈蕃,年少时居家庭院龌龊不已,其父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陈答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厉声反驳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薛勤之言,很值得天下立大志者深思。

(1992.5)

哈哈镜影像的变态

儿童乐园中有哈哈镜,凡入“镜”皆变其形。于是择个礼拜日,合家前去瞻观。果真,我这个“瘦猴”便变成“猪八戒”,三岁的女儿却映成个“卖瓜婆”。这等奇乐异趣,使家中老少忍俊不禁,畅笑开怀。

这毕竟是逗人乐的玩具。生活并非这个样子。然而生活这面大镜子,有时也会像哈哈镜般折映出类似如此的变形。譬如《儒林外史》中那个翟买办,在时知县“龙驾”面前跪着不肯起来,左一句“小的”,右一句“奴才”,甚是乖觉媚人,可转过背来便对僻乡穑夫秦老爹施威厉色,又是要“整治晚饭”,又是要索取“差钱”,这种在“龙驾”和“农夫”面前判若两人的“变形”便有点似照“哈哈镜”。《唐·国史补》记一朝官有雅望,一位名叫崔昭者求谒。此公看不起崔其人,为此斥骂门房的通报。“良久,束带强出”。不料须臾竟“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令秣马,饭仆。”连其夫人亦不解:“前何倨而后何恭也?”缘由相当简单:原来崔某不是来要饭的,而是来送礼的,“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缎千匹”。在外国,则有契诃夫小说《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他处理一个人被狗咬伤手指头之案,开头便摆出架势,要给狗主人“一点颜色”看看,忽然听说这是某将军家的狗,便责备被狗咬伤的人。又有人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他那面孔又突变了,断然宣布:“这是条野狗!把它弄死算了!”后来经证实那狗虽不是将军家的,但确是将军的哥哥养的,他又对狗赞不绝口,夸它机灵,能一口就咬破人的手指头,接着又训斥那被咬的人说:“我早晚要收拾你!”这等面孔变幻术,活像那“哈哈镜”中人的标本!

“翟买办”、某朝官式的“变形图”也好,“奥楚蔑洛夫”式的“换面孔”也罢,并不是娱乐性的哈哈镜之影像,而只能是一种变态人等在社会的“哈哈镜”中的映射。虽说两者“变形系数”是半斤八两,但它们所引起的“心理效应”和“娱乐效果”却大不一样。前者往往招妙逗趣,裨益心身;后者虽说也颇有几分滑稽感,但更多的还是令人欲笑而又恶心。

(1987.6)

人为什么下跪

人在生活中的动作甚多,跪便是其中的一种。

跪,《辞海》上说是“人两膝着地”。人类之下跪,始于何朝何代,才疏学浅如我者是无法考证的,只晓得《礼记》中有一句叫“授立不跪”的。可见,早在春秋时咱们的祖先已有下跪的了。

然而,“人为什么要下跪?”几年前一位学生的这一提问竟一时使我语塞。

事隔不久的一天,与诸友聚首,趁着酒兴,论及于此。A君说,人之所以下跪,盖因精神高度紧张所至。一语未了,顿时哄堂大笑。不料这A君不慌不忙地举出史实来。那是二千多年前的鸿门宴上,项王见怒发冲冠血眼圆睁的樊哙闯进营帐来,惊得双腿一蹬,“按剑而跽”。这个“跽”,便是现在的跪。因为那时咱们的祖先陪贵宾还是“席地而坐”。“坐”者精神紧张,便会双腿略挺,便自然而然地成了跪。不过这已是汉时的事。在有了高级沙发、桌椅的今天,是绝对不会再有这码事儿的了。

博古通今的H君却提出了他的“礼仪说”。人之所以下跪,乃为行其礼仪。其理由是,打从叔孙通制订了朝仪,文武百官朝拜君主都得下跪。跪便成了臣对君,子对父,徒对师,仆对主的一种礼仪性动作,凭此可以区分人的贵贱高下。当年的曾国藩给“老佛爷”汇报工作,一跪便是几个小时,虽手痹腿麻头昏耳鸣也不能起来,这是礼仪。相反,你不三跪九叩,那可是“大逆不道”,轻则杖三五十,重则身首异地!

素喜“抬杠”的张君却推出其“惩罚说”,大意为大凡人要惩罚他人,必要令其下跪。旧时来公堂断狱审案,那犯人总是要下跪的。这种惯例,一直延绵至“辛亥”后,阿Q被官家押进厅堂,知是受罚,便双腿一软,“扑通”跪下。旧时的学校对犯规的学生也总要罚跪。

以标新立异出名的李君则推出其“祈求哀求感恩说”,意谓大凡人在哀求或感谢他人时总得下跪。祭祀祖宗,祈求神灵赐福保佑,求签算命,无不是诚惶诚恐,以跪求灵。古时大户们逼债,贱民们总得下跪哀求,“再给宽些时日”;百姓下跪,“拦轿告状”,也多是哀求坐轿的为其申冤。一旦出现清官“为民做主”便千恩万谢总是跪。《水浒》中的鲁智深救了金老汉父女,那父女便跪着不肯起来。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哀求感恩”式的下跪。《官场现形记》中那个瞿太太,竟对着道台大人的干女儿宝小姐下跪。

最后轮到F兄。这F兄往日平平无甚高论,这一回却石破天惊:“人为了活命才下跪!”论据当然有:当年邺县县令西门豹,相继将巫婆三老投入邺河。“又欲使廷椽、家长一人入趋之”,吓得那干廷椽、家长跪下叩头,直叩得“额血流地”,才算保住一条性命。《圣经》中的犹大,《红岩》中的甫志高、《红灯记》中的王连举,也都是因跪而留下性命的。记得那年报上一则新闻,说有这么几位当乡长干部的,为了保全自个儿身家性命,当着全村百姓的面向持刀闹事的歹徒下跪,一时使人扼腕沉思。

“跪”(不含项羽式的“跪”)是不平等社会愚昧、专制的特产,思想扭曲的特产。人分尊卑贵贱了,信神信鬼思想扭曲了,于是总得“扑通”下跪。如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理应没有可怜的跪了。然而偏偏“眼不作美”,还会看到人类精神文明的火炬照耀不到的角落中形形色色的新的“下跪图”知恩报恩要下跪,烧香拜佛要下跪,祈求老天爷添丁赐福要下跪,责罚孩子要下跪,为了活命要下跪……

(1992.8)

大款空虚说

现在一些大款花钱花得很吓人。一位北京大款用2万元一桌宴席招待广东大款,竟遭奚落。广东大款用6万元一桌回敬,而这位北京大款“啪”地打开密码箱,甩出35万元,气壮如牛:“今天这桌,就照这个办”!还有诸如拿人民币制成爆竹炸着玩的呀,出手几十万点一首歌呀,比赛甩人头马酒之类的唬人事亦时有出现。如此夸富斗富奢侈纵欲之事,不由令人蹙眉感慨。这难道真的像某些人所说的“如意人生”、“潇洒人生”吗?真让人大惑不解。

近日读报似乎有了点答案。原来这些款爷们夸富斗富,挥霍纵欲,不是因为别的,只缘思想“病灶”发作,精神空虚也!深圳有位早期股市且大发特发暴发了的款爷,整天除了花钱还是花钱,啥事也不想干了。此公每天除了三两个钟头打电话操纵股票买卖之外,就是泡在宾馆酒楼里喝酒一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他对朋友说他空虚极了,“空虚得有时真想自杀了事”。没有精神寄托了,人还怎么活?

“空虚”,又“空”又“虚”,活着已无多大意思,说通俗点儿,是“活腻了”。俄国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无不是精神空虚、玩世不恭地“活腻了”的“多余的人”。如今这些夸富斗富纵欲的大款们毋庸置疑是当代中国的“毕巧林”、“奥涅金”。他们活得发慌,精神贫困得一无所有,只剩下大把大把的钱。

与这号奢侈,斗富,纵欲的大款相反,思想健康,精神实在的企业家无不是生活简朴、勤俭敬业、艰苦奋斗的。加拿大的最大富豪肯·汤姆森,在全世界资产榜上名列第八,1991年他拥有的资产超过77亿美元。可这么一个大富豪说,“乱花钱是一种罪恶”。美国超级富豪威尔逊,在全球拥有连锁店1646家,财产多得不可计数,但他同样生活简朴,他的一日三餐照旧是太太动手。用他的话说是:对我来说,一元钱仍是重要的,我绝不会浪费。一些君子型的企业家,往往志存高远,宏图在胸,日理万机,运筹帷幄,集中资金扩大再生产;一些心系天下,情操高尚的企业家,富了不忘国家,不忘家乡,将大宗资金慷慨无偿地贡献给国家、家乡的文化卫生教育等公益事业。早年的华侨领袖陈嘉庚,临终前把其生前全部资金献给祖国教育事业;如今的港人大亨李嘉诚、曾宪梓等,投入数以亿计的资金在大陆办教育事业,其形象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们才是真正的强者。精神空虚得自杀了事的“款爷”们与之相比,只能是高山下的一堆粪,为人所不齿。

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晋朝,曾出现过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丑剧“石崇斗富”。如今,这号丑剧又由某些大款继续演出,实在是文明社会现代人所不堪入目的。纠正这些被扭曲的灵魂,填充其虚无缥缈的精神空间,除却这些秽不可闻的精神垃圾,国人任重道远。

(1993.11)

(第三章)耳边麻将劈里啪啦

麻将,国产牌娱乐用具是也,此玩具未知何年何月何人发明,但早已是源远流长,众所周“乐”。论品位,此物是并不亚于桥牌的玩物之极致。136只,只只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春夏秋冬”“梅兰菊竹”什么的让你品足文化味。麻将。好玩更耐玩,有如万花筒式的变幻无穷,又如山间飞车峰回路转,让人入趣入迷而不知疲之将至。打麻将使人反应敏捷,思维缜密,智商提高,大脑得到一种良好的锻炼和完善,国人大可热忱参与,心身投入。麻将岂止是国人所兴,就连东洋日本也热中此道,某些大学还将打麻将列入必修课之一哩。

大概是国人都晓得麻将之文化裨益吧,麻将声于是乎在里巷乡间楼堂馆所劈里啪啦地响将起来。每年回老家过春节,大堂小堂左邻右舍尽是麻将世界,劈里啪啦通宵达旦没个完。去老家串门,只见一拨拨熬红了眼睛的麻将友在专注鏖战,亲一些的能对你点点头打个招呼,算是很有礼貌的了;倘若是疏些的或是输得惨的,哪里还理你这个茬。夜里到过不少机关大院,但闻四下一片“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式的麻将声。那次出发到A县城,夜宿一友人宅。对门麻将声大作,直至深夜扰人清梦,不由心烦言怨,友人见状,好言安慰道,过了三更便会安静的。谁料三更过了,不但牌声依旧,而且争吵声声,拍案踢门摔瓶子什么的令人心跳。第二天清早,听友人说,昨晚那帮麻将友们大出拳脚打起来了,出来的男女们个个鼻青眼肿。有什么办法,谁叫你赢个过瘾和输个精光。其实,这打得鼻青眼肿的还算小事呢。不久前回乡里听见这么一桩麻将趣事:一男士搓麻将搓个三日六夜,输个精光,无奈只好将那辆“铃木王”125给当了。妻子闻讯,赶到麻将场骂了几句并打了这男士一耳光。赌友见状,山呼万岁,奚落声大作,后此男子羞赧无地吊死在后山林中一棵栗树上。说实在话,天底下因搓麻将出卖家当、打老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剧知有多少?

打麻将会打出鼻青眼肿、妻离子散,毕竟还是一家子之事,而此事对国家对社稷来说同样害之至深,祸之至烈。有一部叫《夜来麻将声》的电视小品,令人抚膺沉思。某银行办事处主任夜里无趣,麻将瘾大作,则急召一职员和一出纳前来“搓”玩。然而“三缺一”怎么办?主任想到了守门的老头。老头说他重任在身,焉能离岗。主任说什么重任不重任,搓一下麻将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搓”十几圈,那职员输了个精光,欲退场回家。主任不依,便批条子让出纳员去金库取公款借给那职员。麻将大战算是美美地打下去了,然而祸从天降——大门失守,金库保险柜没关紧(出纳员因精神紧张,仓促之间没把保险柜关牢)而让盗贼乘虚入室作案。窃走数十万元现金。主任,出纳、职员等人于是乎痛哭流涕捶胸顿足坐了大牢。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齐东野说:某家全家十口人,公婆儿子儿媳姑嫂全都上麻将场拼搏,连剩下那个保姆也丢下幼婴看热闹,那幼婴不晓人事爬着爬着掉进了院里的大粪坑,一个万人唾骂的悲剧就这样发生……

写至这里,不禁心里发毛:中国,为什么这么多麻将声?记得有这么一句似歪而正的“戏说”“不在麻将声中崛起,便在麻将声中沉沦。”这不是偏激忿世的“危言”,而是直面社会的真话。

(1994.2)

庸俗和丑陋

去年写过一则《悲壮和伟大》的随笔,对体育运动史上诸如高峡漂流,攀登世界屋脊或悬崖峭岩,只身泅渡海峡之类的壮举,发出心中的感慨。人类永远怀有这么一种探索求新感、英雄感和征服欲去竞争、探险、冲刺和拼搏,尽管这些探险和拼搏是要付出代价乃至生命。倘若有人为此而死,其死之悲壮、精神之美丽是令人讴歌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