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爱
4384800000015

第15章 人情让我们聪慧明智(3)

在美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胜利之吻”的故事:1945年8月15日,日本军国主义者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行进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人们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给激动坏了,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庆祝等待已久的胜利。周围绽放着一张张笑脸,有人把帽子扔向天空,有人扭着腰姿跳起舞蹈,有人挥舞着手中的物品……一个海军士兵正好路过此处,大家互相致意,热烈的气氛深深地感染了水兵,以至于他兴奋得不知该如何庆祝胜利,便随手揽过旁边一位女护士,把自己的嘴唇压在了她红润的唇上……这一场景深深震撼了正在四处捕捉素材的摄影师埃森斯塔特的心,他迅速按下快门。很快,这个镜头便以“胜利之吻”的名称登上了美国《生活》杂志的封面。虽然镜头上看不清男女主人公的面目和表情,但世界被这一热吻打动。人们忘记去打听他和她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人们只知道,在千百万种庆祝方式里,这个方式最能让心灵酥软。

2005年8月,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美国著名的雕塑艺术家斯沃德·约翰逊根据当年杂志上发表的“胜利之吻”照片,完成了一副雕塑,并将其命名为“无条件投降”,从此,这一吻又被雕塑凝固在时代广场。雕塑中的男子帅气洒脱,女子苗条漂亮,两人的热吻动作看上去配合默契、栩栩如生,因此这个雕塑几乎成了时代广场的标志,每一个经过此处的游客都要和他们合影留念。

2005年8月15日,在时代广场,人们为这个雕塑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而揭幕者就是雕塑中的女护士、已经87岁高龄的伊迪丝·库伦·谢恩。

揭幕典礼后,伊迪丝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个水兵抓住了我并将我揽在怀中,那方式简直就像踩着音乐起舞,我紧张地闭上了双眼,接受了他的热吻。我之所以允许他亲吻我,是因为他曾在战场上为我而战、为这个国家而战、为世界和平而战,我没有为和平做什么,那就献上一吻吧!接吻之后,我们就匆匆走开了。可是,我到现在还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呢……”说这话时,伊迪丝布满皱纹的脸上透着深深的遗憾,而后,老人又讲述起陈年往事:《生活》杂志出来之后,她一眼就认出了封面照片上的女子就是自己,害羞烧红了她的双颊,她哪里还敢承认那就是自己呢?这,成了她的心中块垒。直到1979年,伊迪丝才鼓足勇气给摄影师埃森斯塔特写了一封信,坦承自己就是“胜利之吻”中的女主角。

让伊迪丝实在没有想到的是:她的采访播出后几天,竟有20多人宣称自己就是当年照片中的水兵。伊迪丝高兴坏了,因为她一直以为:他已经死了。面对20多张老态龙钟的脸孔,伊迪丝怎么能辨认出当年那张英俊的面庞、饱满的嘴唇?最后,动画专家用三维软件分析了这些人的肢体语言后确认:来自罗得岛的乔治·曼多萨才是“胜利之吻”的男主角。

终于,这个醉人的故事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82岁的乔治·曼多萨摸一把掉光了牙齿的干瘪的嘴唇,说:“我当时喝了点酒,因为大家都在举杯庆祝。我揽过伊迪丝,完全是因为我需要有人和我一起分享胜利的快乐!你们知道,我是军人,对战争更加厌恶。呵,那一吻并不代表爱情,只是表达我们向往和平的心情!”

这一吻应该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吻。一个军人和一位护士,因为一个令人开心的消息,两位陌生人亲吻了,而且是以舞蹈的动作。这件新闻事件被写成文学作品、刻成雕塑作品,充分表达了人们对于和平的无限向往之情。吻,那是特定人群之间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发生在陌生人中间,就有了新意和韵味。女人并没有抱怨这位男士,而且一直还想找到他。这里有一个理由,就是人类对美和善的向往。

当下世界,并不安宁,小国内乱,大国干预,有一些人制造战争,有更多人挽救和平。愿世界是一张嘴,能献出和平之吻。

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下车

骑车如人生,上车需要滑行和上提,肯定很费力,下车既是向舒服靠拢,又是向困境妥协。

一天晚上看中央电视台10频道的《交流》节目,现场有著名主持人、专家学者、父亲母亲以及一些十七八岁的学生。

“交流”最后,主持人请现场观众发表看法。第三个发言的是一位留着短发的漂亮女孩,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很小的时候我就特别渴望学骑自行车。开始由母亲教我,那时我个子很小而车子很大,没有学骑我已经怯了三分。学骑时,母亲总怕我摔倒,就在后面扶车,嘴里还不停地纠正着:这样捉车把不对,不要那样上车子,蹬脚蹬要用力……虽然明知母亲只是想把我的任何一个错误都消灭在萌芽状态,可是,她的纠正搞得我十分紧张,骑在车子上老想着是不是自己的姿势不对,学车兴趣大减,此后,尽管学得努力,但骑技却长进很慢,而且几次还撞在了路边的大树上。

“那年春节,大年初一骑车去踏青,因为被父母夹在中间,虽然我车技一般,却无大碍。没有想到,骑在我们城市最大的一条街上,前面正在舞狮子,小孩子跑前跑后,老年人引颈观看,围观者把街道占得只剩下一人宽,骑到跟前,我非常紧张,既怕撞上路人,更怕自己摔倒后难堪,正要下车,父亲轻轻地说:‘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下车。’说完这话,他竟然还要加上一句:‘快看左边,左边的那个狮子舞得最好。’我扭头看着,紧张情绪烟消云散,不知不觉中顺利地穿过了人群。那天我真的十分开心,以前我从来没有体会到原来骑车子可以这样轻松愉悦:不但可以提升行进的速度,还可以悠闲地观赏美景。

“事后,我总觉这话饱含做人的哲理,很想与父亲探讨一下,但他似乎已经永远淡忘了这件事情。与格言相比,这句话质朴得没有一点文采,平淡得缺少几许韵味,但是它真的改变了我。以后,我外出求学屡次碰壁,每每心力憔悴到绝望,耳畔回响的‘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下车’总会给我的心灵注入激情、热情和豪情,怀揣着父亲的一句话和无边的梦想,我离开家一直走到首都,如今一帆风顺。可是现在,父亲的生活却很不如意:年过半百、企业倒闭、下岗在家、生活无助、积劳成疾、身心两困,甚至悲观厌世。我知道,即便宽厚如我父、坚强如我父者也难免脆弱。虽然嘴上不肯承认,其实他们内心多么渴望援助之手,哪怕只是一句暖心的话。所以我今天想借着这个节目,向远在家乡的父亲说一句:爸爸,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下车呀!”

此言一出,掌声四起。女孩子虽然眼圈潮红,却笑颜如花。

小时候,我们常常以父母为依靠。委屈时,会对着爸爸妈妈哭泣,渴望得到安慰。长大后,当我们的肩膀足以应对人世间的风雨时,父母也已经逐渐衰老,这时,我们又成为他们的依靠。人类正是在这样的轮替帮扶中,慢慢向前。

老妈老爸语录

也许真正的文学活在农村老妪老翁干瘪的嘴巴、落齿的缝隙里。

老妈语录

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然而,母亲的好多口头禅不但语句精练,而且充满哲理。20岁以前我一直生活在她身边,因此几乎天天可以听到她的语录。在读了一些书、经历了不少事后,某天想起母亲的语录,顿觉这些话仿佛不该是出自一位农村老太之口,简直就是孔子、尼采这些哲学大师的格言。这时我才明白,也许真正的文学活在农村老妪老翁干瘪的嘴巴、落齿的缝隙里,而不是在书斋里、课堂上。

母亲论亲情1:父母心在儿女上,儿女心在石头上。

这是一个典故,说是有父母考验儿女,让他们在金钱和老人之间选择,结果儿女都选择了“金钱”,其实那只是一堆毫无生命力的石头。

人们常说亲情伟大,其实伟大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爱,而不是子女对父母的爱,不孝顺的子女多,不爱子女的父母少。刘墉有一个观点,说:人类的爱是下传的,而不是上传的。这跟我母亲的话揭示的是同一个残酷的现实,但是他的话显然没有我母亲的话有震撼力。

母亲论亲情2:(父母思念孩子时)前扯肝花后扯心。

情侣示爱多用“心肝”。生物学家告诉人们:心肝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而母亲的这话表达的却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对子女的思念、牵挂、担心,都像一把无情的大手,把父母的肝和心生生拽疼。对一个孩子的爱撕扯着父母的肝,对另外一个孩子的爱撕扯着父母的心,因此才有“前扯肝花后扯心”之说。用这话表达爱,我觉得已是绝句,没有什么句子能比它更具有杀伤力。

母亲论亲情3:要想报母恩,除非怀里抱子孙。

这是句俗语,但我是从母亲的嘴巴里知道这句话的。我女儿现在1岁半,一次受凉生病,她睡后我在旁边坐了一夜,怕她会踢掉被子加重受寒的病症。这一夜,想起母亲经常说起的这句话,我心潮涌动,眼眶发热,万般滋味在心头。

母亲论婚姻1:男人是个耙耙,女人是个匣匣。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里,男人主外,女人主内,所以男人就像个耙耙,要把钱抓回来,交给女人保管,而女人这个匣匣也要牢固结实、没有漏洞。家庭生活能否过得好,不但要看耙耙抓回来钱的多少,还要看匣匣是否善于保管。只要有一方出了问题,婚姻生活就一定会出现问题,这话深含哲学的辩证法原理。

母亲论婚姻2:夫妻两个哪有不吵架的,牙和舌头关系那么好,还有牙咬舌头的时候。

这是母亲劝慰吵架的小夫妻时常说的一句话。牙咬舌头虽然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生理现象,可没有人把它用到婚姻关系里。而母亲如此比喻夫妻关系,简直天衣无缝。牙和舌头的关系是互动关系、配合关系,两者最为亲近,完全类似夫妻关系,牙咬舌头也类似于婚姻里的吵架、夫妻间的矛盾。这种方法在文学上是比兴手法,3000年前的《诗经》里就已经在用。

母亲论婚姻3:婚姻就是这么回事情:一个哭的搭一个笑的。

母亲这话论述的是婚姻里的搭配关系。中国有个成语叫门当户对,说的是婚姻里的同向匹配,但是母亲却认同这样的观点:夫妻之间应该是差异互补的关系。哭和笑是一对矛盾关系,比喻互相对立的性格。在母亲看来:互补关系更有利于婚姻的稳定。

母亲论做人1:没有的时候给一口强过有了给一斗。

这是母亲论述什么时候帮助别人才是真正的帮助。别人没有饭吃时你给他一口饭,起的是救命的效果。这和佛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是同一道理;如果这个人并不缺吃的,你给他一斗粮简直毫无效用——雪中送炭强于锦上添花。

母亲论做人2:走得端,行得正,半夜狗咬心不惊。

不做坏事,心里不会有鬼,自然没有什么好怕的。据说贪官、强盗、小偷、骗子等这些人最怕夜晚,常常失眠,而像母亲这样善良自律的百姓,苛守道德防线,心底无私天地宽,一觉会到大天亮。

母亲论人生1: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这是一句宽心的话,困顿中的人听了这句话会心平气和、直面不幸。这话同于“不如意事常八九”“幸福的家庭总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它安慰人的效果显然要好于另外两句话,因为它牵涉“家家”,而不是部分。人人看到“家家”两字,都会舒解心头的伤痛。

母亲论人生2:人世的事情没有一竿子插到底那么的顺溜,就好像竹竿,活节节,一节好,一节坏。

这话明白晓畅,说的是人生境遇有顺有逆。顺境自然好,如果遇到逆境,心态上要乐观坦然,行动上咬牙坚持。

母亲论诚信:应人是小,误人是大。

母亲从小教育我,如果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就不要答应别人。如果答应了却做不到,会对别人造成更大的伤害。母亲的心头,“大”“小”分明。这句话其实强调的是诚信,用的修辞手法是对比,说服别人的效果十分明显。

母亲论贫富:穷要有志气,富要很稳当。

人穷的时候最容易失去人格,甚至会被物质打倒。而人富的时候最容易张狂出格,骄横跋扈。穷不失志,才可能摆脱困境;富要稳当,才可以守住正果。

母亲论做官:上台时吹手喇叭,下台时石头瓦渣。

这话道出世态炎凉。你高官在位的时候,人们对你阿谀奉承,笑脸相迎;但是,你下了台,就会有人冷眼相待,甚至落井下石。一个人可以有两种境遇,一个人也可以有两张面孔。

老爸语录

老爸从来没有上过一天学,所以没有多少文化,少时做长工,休息时在作坊的墙壁上自己学着写字,因而认识了一些字。他后来学了一门手艺,就是厨师。他生性耿直,为人厚道,一副热肠,万分善良,因此朋友众多。

老爸谈人生:把话说生分,把事做长远。

这是父亲最喜欢说的一句话,而他也一直是按这句话做的。话说生分些虽然让人不舒服,却绝不会致人于死地。把事做长远些是倡导做事要厚道宽容,留下余地。其实世间最可怕的是口蜜腹剑、落井下石。

老爸谈处事:心放大,量放宽,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

人生的挫折会很多,所以,遇到挫折最重要的是能够自己解脱,所以这是父亲经常用来给自己宽心的话,这些话的确也很有效果,让老爸度过人生的许多暗礁。虽然多少含点阿Q式的幽默,可是比自暴自弃强多了。

老爸谈钱:世界上的钱挣不完,所以,不要为钱卖命。

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对钱持有如此的态度,千万不要认为他消极遁世。在我看来,内心的安静平和是老人应该享受的人生大境界。当然,市场经济了,遵守法律、合乎道德地多赚钱,我们自然应该佩服,只要不以身体为代价就好。深圳风行过这样的段子:40岁前拿命赚钱,40岁以后拿钱买命。买来买去,忙来忙去,就是没有享受生命,等于在世间白走一趟。幸福是内心的事情,身价上亿者未必比蹲在太阳底下吃一碗粘面的农村老汉更幸福。

老爸谈为人:交财遇事按人心。

多么经典的话语:与人交往,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一定看不到真正的内心世界。而在危困时刻、金钱面前,才会暴露出一个人的心底万象。所以,认识一个人,要在紧急关头听其言,观其行。

老爸论做事:弓硬费弦,人硬费钱。

弓太硬就容易折断,所以弓应该在刚性里加进柔性,人也一样,如果一个人做事太过生硬死板,很显然会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办同样的事情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更多的金钱。因此,既要有原则,又要有技巧,这样的人生自然圆通和谐。

老爸谈困难:这个困难算什么?男子汉把头割下了还能走10里路呢!

每每听到老爸说这样的话,我总会汗颜。因为即便是割破手指这样的小事也会让我一天不愉快。真的,在危难面前,一个大学老师(我)有时远远比不上一个厨师(我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