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三国时期,蜀国国力最弱。自从蜀国丞相诸葛亮死后,蜀国国力一落千丈,大不如昔,蜀将姜维虽然骁勇,但也不能抵挡强大的魏军。
司马昭见蜀国日益衰弱,立即命钟会、邓艾为大将,兵分两路进攻蜀国。姜维接到军报,马上率军在阳平关抗守,使钟会20万大军受阻不能前进。
邓艾避开姜维正面主力,抄小路偷袭阴平,阴平陷落,魏军长驱直入,逼近成都。诸葛亮的儿子率军抗敌,不幸战死,刘禅被迫开城投降。
刘禅被俘后,来到魏国都城许昌,司马昭建议魏主曹髦封他为安乐公。
刘禅的随行大臣正为他献计,说:“如司马昭问起你,想不想回蜀国,你就说‘父母的坟墓都在那里,哪有不想回去的道理’,然后你就痛哭流涕。司马昭也许心一软,会放你回去。”
几天后,司马昭举行宴会招待刘禅,酒席间,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回蜀国。刘禅把正教的一席话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然后装出很悲哀的样子,用衣袖掩住眼睛,假装擦眼泪。
司马昭听了刘禅的回答,不动声色地说:“我听这话好像是正的口气。”
刘禅吃惊地放下袖子说:“是正说的,您怎么会知道?”
司马昭很欣赏刘禅的诚实,没有往下追究,放松了对刘禅的戒备,并关照手下人好好照料他,安排好饮食起居,刘禅的生活优越,心情非常愉快。
过了些天,司马昭再度举行宴会,请刘禅及蜀国归降的官员一同赴宴。宴会上司马昭特地命人演奏蜀国音乐。蜀国官员听到故乡音乐,都黯然神伤默默不言,惟独刘禅谈笑风生。
司马昭又问刘禅还想不想蜀国,刘禅很满意地说:“在这里很舒服,蜀国有什么好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