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雅正
4363400000002

第2章 前言(2)

虽然那个时代迷信色彩还比较浓厚,但周公对待占筮已经比较理性化,这从爻辞中闪耀的理性精神可以感受到。但为了增强这部教材的权威性,周公自然会顺应时代思维而借助卜筮的神秘性来达到世代流传此书的目的,并且卜筮方式也的确有助于增强阅读此书的兴趣。这样,这部字典样式的百科全书就以卜筮书籍的面貌收进了皇家书库,并由卜筮官员研读使用以为后世参谋,其本义也就随之湮埋,至于大衍筮法等操作仪程,当是后世逐步完善的结果。

经过反复推敲,笔者认为文王演卦的卦序不会是通行本卦序,具有高度人文思想气息的通行本卦序一定是在类似卦宫次序等基础上的发挥之作,并且《杂卦传》中“乾刚坤柔比乐师忧”次序的记录也告诉我们,以两卦为一组的今本卦序不是一次成型的,也就是说,周公系辞的过程中一定排演了不少卦序,最后才确定了通行本卦序。

我们今天见到的通行本《周易》,是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后才基本定型的,这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字经过了从甲骨文、金文、各诸侯国篆隶,到秦朝统一六国文字为小篆、秦隶的复杂变迁。在那个印刷术还不见踪影的时代,这样复杂的时间跨度、这样大的战乱流离、这样复杂的文字变迁,再加上中间爻题的演变、文字的删订等过程,周公时代的《周易》版本要想通过古今嬗变而完全传通其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何况今本《周易》与汉隶之时又有诸多出入。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既然通行本已经与原始版本有出入,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去读它呢?

笔者的答案很简单:读其精神。

3传解:孔子可谓是有史可查的传《易》第一人,史料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相关言论后来形成为《易传》。需要说明的是:《易传》中部分内容(比如《小象传》)起源较古,当在孔子之先。

《论語·述而》:“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显然,导致孔子“可以无大过”的,并不是由于学会了《易》可以随时占卜预知未来而不犯错误,而是由于学到了《易》所教导的旨要,可以指导行为处事乃至树立更合理的人生观。帛书《要》中也有孔子研读此古本时说过的一段话,可谓深契周公心意者:“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

此段白话大意为:“孔子说:《周易》我撇开它的祝卜成份,我观察其中的仁义道德。幽赞于神明而通达于筮数,明了筮数而通达于德性,这就是仁者的正义行为。幽赞于神明而不通于数,那是巫的行为;明了筮数而不通达于德性,那是卜者的境界。卜者与巫术的问筮,我向往而没有追求,喜欢却不以为然。后世的人怀疑我孔丘的,或者就是因为我喜好《周易》吧!我求其德性而已,我与卜者与巫术同路而不同目标。有能力的人靠自己的品德行为去追求幸福,因此祭祀求神比较少;靠自己的仁义去追求吉利,因此卜筮求神比较少。祝巫卜筮不是放在很次要的位置吗?”

易学的精髓在于象数思维和义理发挥,而不是卜筮求问,所以孔子儒解《周易》使后人拨开卜筮的迷雾看到了易学里的哲学精华、人生智慧,功莫大焉。但《周易》作者的用意并不是着眼于易学,所以孔子儒解《周易》引发的后世“以我解易”之风气,虽然对后世理性研究易学大有好处,但也使后人更加远离《周易》文本的本义。

五、通行本的主题

古今解易,大都是着眼于其文字内涵的象数引证或义理挖掘,这类研究犹如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虽然能抽象出某种易理认知,却无法形成对《周易》内容的根本认识。

通行本的主题至今无定论,这也导致其卦序、卦爻辞意义一直无定论。其实卦序问题只是个附属问题,明序先明经,明白了《周易》的内容,卦序的内涵自然而解。而卦爻辞,也是先要知道经文背景才好定位。所以,解读《周易》,还是要像读一本完整的书一样,先了解其写作背景、整体架构和主题再究其细节。

首先,《周易》是由六十四卦组成的,这六十四卦是什么呢?是在说六十四个主题。

其次,六十四卦并非线状或杂乱无章的排列,而是两卦一对互相说明补充,比较明显的如乾坤、损益、既济未济等卦,不论从卦象角度还是文本角度都是如此。

再次,一卦是由六爻组成,这六个爻是做什么的呢?六爻是将一个主题分成逻辑关联的六个部分进行分析研究,比如乾卦讲事业,六爻就分别代表从学习、工作、升职、进修,到功成名就、退休这六个阶段。

到了此时,再读卦爻辞也就不会再迷惘了。卦辞就是在讲述这一主题的要点嘛,爻辞就是在描写这一爻的要领嘛,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有人说易学本是象数之学,这样咬文嚼字,是搞不懂《周易》的。其实这是不知所以然之故。笔者建议读《周易》的时候不要有象数义理的分别,因为孔子以后,易学才有了象数、义理之争。不论象数还是义理,都只是后来学者为读易而设的一种角度,而不存在截然的分野。重象数者眼里尽是六十四卦的符号象征,重义理者眼里尽是卦爻辞的内涵。这就像看同一朵花,有的人闻到了花香,有的人看到了美丽,而花朵本身如何,则是不能这样割裂去分析的。《周易》到底写了些什么,是要透过象数义理之表象才能触摸到的。

历来研究象数的,都是从文本字句中寻踪觅迹,倒推卦象来证明其文词依据。但在文本本义尚难定论的情况下,这样预定文本意义来推卦取象就形成了一个自我论证的悖论,结果就是割裂《周易》文本的逻辑,使全文支离破碎。卦象之于卦爻辞,只是启示性、引导性的,而非逻辑性的。所以用象观辞可以,用象来说明解释辞的来历却不可,卦理如水,时变时新,《周易》文本作为一部经典,却早已定格。至于义理派,虽然有《序卦》之类串联六十四卦主题的努力,但却仅仅停留在卦名的串通上,具体解卦时注家们还是把六十四卦分解开来,根据自己的知识或者需要去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始终无法找出一个合理的义理角度来俯瞰全文。

古人以象寻意,其本质是认为象中蕴理,从而试图通过象数来以理推事。但是作为与事件沟通媒介的所占卦象与所占事件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联,笔者前面阐述过,卦象只是起到一个启迪理性思维的作用,并不能真的彰显未来图景。所以,象数是入易的门径,但也是出易的门户。浸入象数后,必须走出象数才能明白《周易》的真正境界。局限在象数里是搞不通《周易》的。义理是孔子等诸多易家读《易》的心得,他们从朴素的卜筮思维中提取出理性思维,认识到六十四卦中蕴含的哲理,但在脱离文本的情况下,这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成为一颗颗散落的自我智慧的珍珠。如果把这些珍珠串联,那么将成为一个崭新的认识体系,但却不是《周易》一书本来的含义。

周公用来串联六十四卦的是周武革命那段历史,所谓“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系辞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王之事邪?”顺着这个思路,笔者顺利地贯通了六十四卦主题及每一字句卦爻辞。六十四卦逻辑结构图如下:

从图中可见,通行本《周易》类似于一部纪传体形式的历史演义,通过描绘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全过程,展现了商周之际的历史风云。而融汇于这些故事之中的,是周公毕生的智慧菁华。

1结构

今本《周易》“非覆即反,两两相耦”的特点,实际是将六十四卦立体的编织了起来,即以奇卦为干,偶卦为枝,每一对卦相同位置的卦爻辞互相参佐,纲举则目张,整个卦序是反覆与卦义线索的结合,结构缜密流畅。可以分三层理解:

篇结构:上下篇。上篇30卦,下篇34卦。

卦结构:奇卦之间形成逻辑主干,奇偶之间形成逻辑拓展。

爻结构:从初到上反映事件渐进发展的不同阶段。

上爻:代表过度阶段

五爻:代表鼎盛阶段

四爻:代表酝酿阶段

三爻:代表有成阶段

二爻:代表前进阶段

初爻:代表开始阶段

2内容

今本《周易》的主体为60卦,乾坤、既济未济都是概论,其中乾坤是武王一生事业的概括,既济未济是文王一生事业的缩影。3卦—10卦写武王成长经历,11卦—30卦写武王灭商兴周;31卦—38卦写文王恋爱家庭,39卦—62卦写文王创业历程。

干——逻辑主干枝——方法原则

上篇

1乾 :概括武王光辉的一生2坤 :写各阶段的重要作为 ——功创帝业

3屯 :写十载寒窗勤学苦练4蒙 :写怎样做到教学相长 ——勤奋学业

5需 :写参加工作历练世故6讼 :写遇到疑难怎么解决 ——初入仕途

7师 :写姬发挂帅靖边伐逆8比 :写怎样才能带好部队 ——沙场建功

9小畜:对应下篇的渐丰巽涣10履 :写化解危机应权通变 ——中坚力量

11泰 :写秉承遗志武王接班12否 :写怎样顺利交接政权 ——武王继位

13同人:写会盟诸侯图谋天下14大有:写如何才能广泛结盟 ——十年备战

15谦 :写武王克商统一天下16豫 :写各阶段应注意要点 ——武王克商

17随 :写武王治殷恩威并济18蛊 :写如何处理战后局面 ——收拾乱局

19临 :写武王正式治理天下20观 :写怎样成为合格君王 ——君临天下

21噬嗑:写武王建规章督吏治 22贲 :写官员应当廉洁奉公 ——吏治建设

23剥 :写武王反思殷纣教训24复 :写分析历史鉴往知来 ——行政建设

25无妄:写武王致力发展经济26大畜:写怎样保证长治久安 ——经济建设

27颐 :写武王制定税赋原则28大过:写如何合理组织税收 ——税收规划

29坎 :写武王积劳成疾去世30离 :写最后时光是怎样的 ——因病辞世

下篇

31咸 :写少男少女相识恋爱32恒 :写交往时的注意事项 ——青年恋爱

33遯 :写恋爱中的分分合合34大壮:写如何对待矛盾分歧 ——磨合沟通

35晋 :写定亲拜堂结为连理36明夷:写慎重处理终身大事 ——婚姻殿堂

37家人:写家庭生活女主中馈38睽 :写如何才能治家有方 ——独立成家

39蹇 :写姬昌成年出仕创业40解 :写深入实践历练成长 ——艰苦创业

41损 :写姬昌入朝参与政事42益 :写尽职尽责勤政为民 ——入朝辅政

43夬 :写姬昌抗击殷商侵略44姤 :写劣势之下如何应敌 ——商周决裂

45萃 :写姬昌聚义力挽狂澜46升 :写审时度势以弱胜强 ——抗敌救国

47困 :写姬昌七年羑里之难48井 :写周人如何营救姬昌 ——羑里之厄

49革 :写姬昌大力推行改革50鼎 :写怎样面对复杂局面 ——变革图强

51震 :写姬昌出兵扫除逆党52艮 :写如何作战达到目的 ——征伐周边

53渐 :写胜利班师恢复生产54归妹:写如何处理战后关系 ——战后恢复

55丰 :写国势鼎盛受命称王56旅 :写经营中的注意事项 ——鼎盛时期

57巽 :写文王兵败主动求和58兑 :写如何才能减少损失 ——兵败求和

59涣 :写接受制裁文王下野60节 :写顺应形势平静面对 ——文王下野

61中孚:写文王隐居韬光养晦62小过:写低调行事蓄势待机 ——战略潜伏

63既济:回顾文王的政治生涯64未济: 写各阶段的战略思想 ——承前启后

按时间顺序,下篇是文王事迹,上篇是武王事迹,今本《周易》就应当是下篇在前,上篇在后。从法理上,武王是开国之君,有定鼎之功,类似于秦始皇的地位,所以按今本这样的顺序也无可厚非。一个是学术的次序,一个是政治的次序。在文明初期,学术附庸于政治是必然的。但我们今日读《易》,要想清晰线索,却非按先下后上的次序不可。

《周易》的故事来源于生活(典型),但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事件的抽象概括和逻辑总结。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六十四卦,才会看到每一卦都有一个完整的生发历程,也才会觉得《周易》爻辞中似乎蕴含着无穷的哲理。也许有的读者会人误解笔者是在把《周易》当作历史书来读,属于古史易学说。其实不论什么说,都只是《周易》的表现形式,深入者应当关注的是《周易》传达出来的内在深意,即其精深的人生观、社会观、科学观、世界观。理解此点,才会明白《周易》为什么会选择以史说《易》,而不是罗列卜辞来说《易》。

六、《周易雅正》体例说明

1卦名与卦辞

卦名是卦辞的一部分,提出了一卦的主题。

2元亨利贞

读作:元亨,利贞。

元,本义为头,指从此开始。

亨,通达,顺利。

元亨——从此开始顺利,指开创未来。

利,本义为刀口锋利,在此作动词,使顺利,指有利于、应当如此如此。

贞,本义为卜问(占卜、问卦),在此指思考和咨询。

利贞——应当动脑思考,指多动脑,立志深远等。

3同字同义

《周易》虽然很古,但通行本却是在西汉成书,此时文字已经基本定型,通假用法已经很少。历代解《易》常有随意性,一个字在这卦是这个意思,在另一卦又通假成了另一个意思,这实际是在重演汉初时的“古”、“今”之争。

笔者参考帛书、楚竹等版本资料后认为,在全书多处出现的字,只要字源、词性相同,其内涵必然一致,不存在一字多义的现象。

4注解形式

分《白话》和《雅正》两部分,其中《雅正》内容包括成型较早的《象传》,舍弃了孔门子弟以儒解易的《彖传》、《文言传》。

为方便理解,《雅正》按卦理次序,先下经,再上经。多现的词汇,在最早出现的卦里重点注解。由于通行本结构是每两卦为一组,所以读卦时注意两卦互参才能融会贯通。

笔者的原则是:解释的比原文还复杂,不如不解释。所以没有去罗列各家注解,而是直接道明文义,并尽量做到意尽而言白。《周易雅正》的意义在于发现了通行本暗含的写作线索,使人们得以明晰《周易》文本的真实含义。但由于笔者古文知识所限,以及上古历史资料的阙遗,虽然努力于无一字一句留悬案,细节也必然还有不少需要推敲处,有待后来诸贤完善之。

题解题解

一、《周易》本义

《周易》,古书只称《易》,《周易》之称不知何时定型,姑且当作孔子所定。所以,“易”为本名,“周”为加注,对于本经而言,“周”、“易”合称本就是乌有之事,只是后人冠名而已。单称《易》时含义当指变化。

二、雅正之《周易》本义

虽然书本无名,为方便义命名,但总要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在此从《周易雅正》的角度题解如下:

周,本义周密,也是国名,用作书名当指周朝。

易,本义交易、变更,用作书名当指改朝换代。

直译:周朝的变更,即周朝是怎样推翻殷商而取得天下的。

意译:周朝开国史。

三、别解

汉以后有“三易”之说。“变易”,上升为哲学层次后指“变化”,相当于现代哲学中的“运动”。同理,“不易”,相当于现代哲学中的“静止”。“简易”,相当但有别于现代哲学中的“运动的守恒性”。

《周易》纲要

一项事业两代传,

奇干偶枝经纬连。

六十四卦析权术,

波澜壮阔论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