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雅正
4363400000012

第12章 卷二(5)

首先是“利见大人”,在夬姤两卦中,周族的中心城邑被占领,各地族人独自为战的时候,主人公首先要做的就是以复仇、复国的名义招拢这些地方领袖、散兵游勇,聚流成河,组建一支较正规的部队,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其次是“利贞”,要动脑子,用些办法把这些人有效团结好,形成战斗力。什么办法呢?用大牲则吉。大牲,古代特指供宴飨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在此指给大家好吃好喝,杀牛宰羊犒赏三军,以此收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斗志,这个颇有点梁山好汉的景象了。再就是“利有攸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用兵,运筹帷幄,长远规划,不能带着乌合之众去打仗。

《象》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湖水盈满,高积地面之上,犹如悬河,随时都有溃决的危险。君子观此象而有所警悟,去掉民间的武器,以防意外的发生。《象》从反观历史的角度指出,民间有兵器是祸乱之源,如果没有兵器,就无法造反。在这卦中,拥有武器、聚众起义的恰是姬昌。

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

孚,原则,诚信的意思。有孚——有诚信有原则。乱,混乱,无秩序。前一段八个字犹如一篇檄文,是给姬昌的萃聚举义找道义依据,所谓正名是也:殷商啊,我们一直奉你为宗主,年年纳税,岁岁来朝,还为你征战戎狄,保卫平安,你却不顾信义,因忌杀王,还趁机大军进犯,欲图一举消灭周族。因为你的背信弃义,才导致天下大乱,也才有了群雄四起的混乱局面。若,如,像。握,手指弯曲合拢,执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面对这种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登高疾呼者引领时代风云,才能把分散四处的群豪聚拢在一起,一握泯恩仇,混乱的局面才会重新回归秩序。恤,忧虑。既然如此,就无须顾虑什么了,前进就是,不要迟疑,不要犹豫不决,时不我待,作为先王的儿子,你姬昌义不容辞,就要挺身而出,不要在这个关键时刻优柔寡断,犯方向性错误。总之,初六描述了群雄逐鹿的场景,这是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下面就是英雄出场了,姬昌就是那个时势潮流中登高一呼者。

《象》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

其志乱,其意愿混乱,不能坚守信义。

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

引,本意是拉开弓,引申指牵拉、引导。一个引字,形象地描述了乱世中英雄豪杰的气概,指处此乱世之中,站在时代的潮头之上去引导潮流,领导群雄。无咎——不犯过失,这个时候不要退却,要当仁不让,有义不容辞的大局观。孚乃利用禴——这句话有点麻烦,咱们分解一下。孚,诚信。乃,就,于是。利用,利于使用,应当用。禴,四時之祭最薄者也,也就是说禴是最简约的祭祀,祭品菲薄、仪式简单。这样串起来直译——诚信来自于最简单的祭祀。单独从字面看很难理解,举个例子就明白了,这就好比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时,各路人马歃血为盟那个仪式。仪式不在于隆重,在于互相之间肝胆相照的诚意。孚乃利用禴,就是指会盟明誓这么一个场景。概括言之,六二是说这时主人公应当铁肩挑道义,联盟志同道合者对抗殷商,以求收复失地,恢复周族的基业。

《象》曰:“引吉无咎”,中未变也。

心中志向不变,所以要勇挑重担,义不容辞也。写作“中志未变”更直白些。

“未变”,是强调主人公“引萃”不是为了个人利益,不是为了占山为王,而是为了岐周大义。

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聚义之后,就是一致行动了,六三是对讨伐进程中内部意见分歧的描述。结合升卦九三“升虚邑”,就一目了然了。虚邑是什么呢?虚,不是说无人,是说实力薄弱。“升虚邑”的提出,说明当时至少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攻坚战,直接攻打大城邑,一种是曲线作战,先从其薄弱环节入手。这也是当年中国革命遇到的路线问题,是先占领大城市,还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

嗟,叹词。表示忧感。各路豪杰聚集在一起商讨对策,结果却是“嗟如”,让人伤心的样子,有不和谐音符,有人对前途怀疑而搞分裂。长征途中红军也曾因为张国焘的分裂而“嗟如”。意见不同,可以求同存异,形成决定之后则要坚决服从,这是军事原则,如果因为有分歧就搞分裂,作者指出——“无攸利”,对长远、对未来的发展没有好处。分裂是自毁长城,那么怎么办呢?往,前进,大家一致行动,不要因为意见不一而独自行动,要有大局观,一盘散沙的队伍是没有战斗力的。小吝,小耻辱。你放弃自己的主张而少数服从多数,服从组织原则,对自己是有点小难堪,但为了团体的利益,这一点小耻辱不算什么。

概括言之,六三是说将领中难免会有不同意见,对于决议有不同意见时,闹独立、搞小动作是对任何人都是没好处的,所以要服从决议,不要意气用事,意见没被采纳只是暂时面子上不好看而已,这点难堪比起共同的事业来说不算什么,为宗族利益,小团体的一点荣辱不要太计较。总结就是八个字:服从军令,统一指挥。对于这种松散的联盟,军纪显得更为重要。

《象》曰:“往无咎”,上巽也。

在上者巽顺,指将领们能团结协作,相互包容。

九四:大,吉,无咎。

“大,吉”,历来都是不断句的,读做大吉。其实《周易》里所有的“大吉”,都应该断句,大则吉的意思。

六三时大家团结一心,有了统一的号令,对战略方向形成了一致的意见。那么九四就是具体实践,成长壮大的阶段。无咎,不要犯错,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以致形势判断上失误。眼下埋头发展实力才是正路,先不要想着南征北战、复国报仇。这阶段好比朱、毛在井冈山上扩充人马,积聚革命力量。后来红军在苏共作战思想的指导下打阵地战、打正规战,对当时的红军状况来说就是“咎”。

《象》曰:“大吉无咎”,位不当也。

此时实力壮大,但还要小心谨慎,是因为所处位置不正当,即实力还是不足以和殷商抗衡,时刻都有被剿灭的危险。

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

这句爻辞是针对姬昌,或者义军领袖的寄语,写得意味深长。因为拉起了队伍,实力壮大,殷商无法一下子吃掉,所以派人招安说和,许诺姬昌名位,继续居有周地,从此双方罢兵言和。从文丁的角度,这实际是个缓兵之计,类似于宋徽宗招安宋江等,随后再调动军队,寻机消灭之。那么姬昌怎么办呢?和还是不和?

位,位子、位置,在此不是指称王称侯的名位,而是后起者可以与朝廷做一定抗衡的实力、资格。类似于国共第一次合作谈判时期。爻辞指出:聚义后战果累累而得到谈判的资格时,不要犯错,不要轻飘飘地不知道斤两了,要冷静地看清敌我形势,殷商根深蒂固,不是此时可以推翻的,需要从长计议。所以眼下可以接受和谈,姬昌的条件自然是:招安可以,队伍不能散。

匪孚——这并不是原则、诚信问题,只是战术选择。元,开始。永贞,咱们过去解释过,为将来做长远地打算,白话为理想。先暂时把仇恨和伤心往事放下吧,从此开始更加从容地,在另一种形式的掩护下为了理想和抱负而奋斗。如果反之呢?双方耗斗下去,虽然强大的殷商会伤筋动骨,但周族也会提前灭绝。可见,作为义军的领袖,姬昌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和敏锐的把握能力,所以才能成为周族灭商事业的奠基者。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虽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离理想的实现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志向并未发扬光大,前路依然漫长。

上六:赍咨涕洟,无咎。

赍(ji),拿东西给人,送给。咨,商议,征询。涕洟(yí),就是眼泪鼻涕,涕泪俱下的意思。流着眼泪鼻涕谋事咨政,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处理事务也。什么意思呢?恨极也,怀着满腔仇恨勤奋政务的意思。

无咎——不要犯过失。一卦之中有六个无咎,可谓绝无仅有。说明萃聚之时不能犯错,也犯不起错。这个时候更不能贪图安逸,要铭记仇恨,奋发图强。

总之,姬昌继位后,积极蓄聚兵力,伺机为父报仇。后来帝乙继位,为了避免东夷与西岐两方同时受敌,也为了修好因其父杀季历而紧张的商周间的臣服关系,决定将胞妹嫁与姬昌,采用和亲的办法来缓和商周矛盾,稳定全局,所以才有了帝乙归妹的故事。姬昌则审时度势,认为灭商时机远未成熟,为了稳住商王,争取充足时间,同意与商联姻,这是后话,未在爻辞中体现。

《象》曰:“赍咨涕洟”,未安上也。

不苟安于在上的地位。姬昌虽然继位为侯,官爵显赫,却心怀仇恨,时刻准备复仇,并没有贪恋于个人的荣华富贵。

本卦基本没有难解字句,只是对某些字句的理解多局限于字面,难以理解作者的意指。

比如“上六:赍咨涕洟,无咎”,多理解为“叹息流泪而不算是过失”。孰不知真要是整天叹息流泪,那真是过失了。《象》曰:“赍咨涕洟,未安上也。”叹息流泪是形容主人公不安乐于高位而卧薪尝胆的形象,所以此赍咨涕洟实为励志也。

46升卦雅正

【题解】升,上升,前进。周族此时四分五裂,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口,作为萃卦的偶卦,升卦着重指出:这个时候,不前进、不发展,结局只会是被消灭,斗争进取是唯一的出路。

瘙椡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元是开始,亨是顺利。前进,则从此顺利,开始亨通。“用见大人”的这个“用”字很特别,《周易》里除了这里,都是“利见大人”,帛书也作“利见大人”。一字之别,意义就有了微妙的区别。利见大人,是说应当拜访权贵,为了长远发展做基础也。用见大人,是说根据需要拉拢权贵。这个用,突出了投机和实用的权宜性,体现了卦的时义,权谋利益的因素更大些,也就是说,这个时候,道义其次,权变第一。所以这个“用”字,笔者宁愿相信是作者有意为之。当然写做“利”对爻辞理解也只是细微的影响。

开辟道路,根据需要拉拢当地说话有分量的头人,不要顾虑重重,拿不定主意,向南方征伐吉祥。此时迷失方向,前怕狼后怕虎的战略不清就麻烦了,良机稍纵即逝,不小心就被追兵包饺子了。

南征吉,是《周易》特有的背景。蹇卦、解卦中曾说利西、南,是相对东、北而言的。处于此时情境,从周族所处岐山的地理位置看,北方是彪悍的戎狄游牧民族,东方是强大的殷商,并且殷商正在与周族正面作战,西方是贫瘠不毛之地,当年周族就是从西边甘肃一带为避狄人侵扰迁徙过来的,只有南方是一直与周族比较友好的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可以作为暂避殷商锋锐的根据地。此“南征”之旅,相当于红军经过长征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只是规模上不像长征那般波澜壮阔。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树苗从地下长出,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君子仿效此象,顺乎天地之德,遵循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一点点积累努力,从而获得最后的成功。荀子《劝学》中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是强调成大事者要从点滴中积累,不能半途而废。

初六:允升,大,吉。

此时姬昌刚突围出来,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聚拢四散的部队,并招兵买马扩大队伍。允,本义诚信,动词指答应、认可。允升,人们一致答应其上升,指踊跃前来投奔也。大,实力强大则吉祥,要不断壮大力量。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上,指在上的将领们。允升大吉,是因为将领们能够团结共进,为了共同的理想奋斗也。

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

光自己的这些人还不够,还要把其他各自为战的队伍也拉进来,才能形成合力。这句爻辞基本是重复萃卦六二后半句。用简单的仪式表明大家的诚信,不要有过失。为什么这里要特别点出要“无咎”呢?聚义盟约分寸火候很重要,因为这个时候大家基本是平等的,此时结盟可以,但要想绝对控制却还不是时机。所以这种仪式上有些想法就不能去探讨,以免引起内讧纷争。也就是说,作者认为联盟聚义时没什么其他好说的,大家团结一致是首要,而体现团结要有个象征,战争时期,仪式复杂铺张自然不合适,这种歃血为盟的简单仪式再合适不过了。各方豪杰聚集,人员复杂、事务多端,难免出乱子,作为临时的领袖,切不可因小失大,要尽量把事情摆平,这是其一,还有其二其三等。总之此时心胸要宽大、包容,才能团结群雄。

《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

九二之孚,即众路豪杰达成了盟约,这是可喜可庆之事。

九三:升虚邑。

虚,空虚。虚邑不是说无人,是比喻实力薄弱,指占领防守薄弱的城邑。初爻是草莽丛生,山头林立,群雄逐鹿;二爻是联盟聚义,好比十八诸侯伐董卓时的联合,这些都是卦辞说的“南征”之为。到了九三:升虚邑,是大军开始北上,逐步收复失地。像秋风扫落叶那样,如入无人之地也,所以叫做“升虚邑”。虚实相对,此时不是主力决战的时候,要打游击战,避其锋锐,攻其不备。

《象》曰:“升虚邑”,无所疑也。

无所疑问,是因为进攻防守空虚的地方比较有把握,难度小,自己损失也小。

六四:王用享于岐山,吉,无咎。

王,即追述文王之事。此时姬昌回到岐山祭祀先祖,说明姬昌率军打了回来,收回了西岐。何谓吉呢?沦陷区解放了老百姓欢欣鼓舞是吉,实力壮大取得阶段性胜利也是吉。这时不要犯错,不要犯什么错呢?当然是过于轻视敌人而妄然进军的错了。这个时候更是不要犯战略性错误,要冷静评估,做好战略规划,如果此时头脑发热,进而欲图东进复仇,胜利果实会转瞬即逝。

这里有一个特别要说明的字:“享”。“享”,今流行本这里大多作“亨”。参考帛书可知,凡通行本句式为“用亨”处,均应为“用享”。亨,通达,顺利。享,祭献,上供。用物品进献人,供奉鬼神使其享受。作“亨”也能勉强说过去,两字的差别只是导致细节上的细微差异,无碍大意。

为便于理解,《雅正》中凡通行本“用亨”处,均改为“用享”,并简单注明。

《象》曰:“王用亨于岐山”,顺事也。

顺应事件进展,按照形势的发展进程做当作之事。这里指收复西岐是时势所趋。

六五:贞吉。升阶。

萃卦这个时候是和谈休兵,殷商在姬昌持久战的消磨下,由于又面临东南诸方国的叛乱,为了避免东西两方同时受敌,所以暂时对西岐采取了安抚的策略,姬昌则顺势接受和谈,为周族争取了发展空间。贞,就是对此局势的缜密思考、权衡判断。前进一个台阶,更上层楼也。相对于损益二卦之时的辅宰之位,姬昌带领周族经过艰辛战斗之后,名正言顺地继承其父季历的封爵,就是进阶了。

《象》曰:“贞吉升阶”,大得志也。

殷商做了让步,文王继承了爵位,前番努力终于有了成果。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冥,昏暗,黑夜。黑暗中上升,指前进的道路上黑暗重重。不息就是不停止,坚持不懈努力向前的意思。这一爻是对萃卦上六卧薪尝胆的解说——前途未卜,应当坚定信念、勇敢地去奋争。

《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在上位而仍然认为前面困难重重,是因为欲图消除国力衰弱的现状、消除制约族人富裕安康的不利因素,可见主人公是有抱负有作为的君主。

跟上卦一样,本卦也没有什么难解字句,只是对某些字句的理解多局限于字面,难以理解作者的意指。

比如:“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通常认为是说王在岐山举行祭祀,吉祥,没有错误。孰不知在六四这个时义上,“王用亨于岐山”实际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好比1948年解放军收复延安后又把红旗插在了宝塔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