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生意要会算计
4363100000043

第43章 打有准备之战——了解中国各地商人特征(3)

晋江恒安集团公司总经理许连捷就是一位敢为天下先、勇于冒险开拓的农民企业家。出生于闽南安海的许连捷,十几岁就开始打拼天下。他做过红薯粉条,卖过水果蔬菜,吃过不少苦头。但在那“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他发不了财。改革开放后,许连捷被压抑已久的创业欲望和经营才能一下子迸发出来。他率先在家乡办起了服装加工厂,接着内联外引,创立了以“安乐”卫生巾为主要产品的中外合资企业——恒安实业有限公司。

许连捷是一位开拓型的典型闽南商人。当公司刚刚打好基础,他就把眼光瞄准了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上海。他知道,他的“安乐”产品如果能在上海站稳脚跟,不仅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可是,黄浦江畔卫生巾的大小工厂起码有十几家,他这个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企业能挤得进去吗?恒安说要打入上海,就非打入不可。许连捷有胆有识有韬略,亲自披挂上阵,带领一批能征善战的业务员,开进了上海。然而,转眼两个月过去,磨破嘴唇踏破鞋,他们在十里洋场吃尽闭门羹,就连试一试的一位女士都找不到。许连捷不无感慨地说:“那段日子,风风雨雨,一言难尽”。但是,许连捷不灰心,不气馁。终于“上天不负苦心人”,有一家公司愿意进货,但压价太凶。当时“安乐”卫生巾算上各种费用,最少也得卖9毛,可对方只肯出8毛,多一分也不要。

俗话说:赚头生意有人做,蚀本生意没人做。但是,精明灵活的许连捷,早已对这家公司的信誉、销量了解得一清二楚,就怕你不买,等你尝到甜头还得找我。许连捷当场拍板:“卖,但只给200箱。”对方见状,立即变卦:“7毛9成交,不然不买。”商场如战场,事已至此,许连捷也只好签约交付,好一笔不公平的交易!但是,他早已成竹在胸。果然几天后,这家公司也从闽南人身上找到了赚钱的门路。于是自找上门,要求再购,并愿以每包9毛7分的价格订购2000箱。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现在这家公司已成为恒安公司的最大贸易伙伴,每年订购十万箱,成交金额上千万元。

开拓进取,敢闯敢拼,算度精深,许连捷身上体现了闽南人的商人品质。同时,一个善于做生意的人如果也具有这种精神,与闽南人合作,定然会发大财。

现在台湾中小商人在世界各地的闯荡,更展现闽南商人一往无前的逐利精神。今天,“爱拼才会赢”成为闽南人家喻户晓的格言。在某种程度上即反映闽南商人的勇于冒险进取的心态。

(2)重商与务实并进

相对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家信条,闽南商人更重事功实利,具有强烈的务实逐利心态。由于移民传统的影响和生存环境的恶劣,闽南人的价值体系更重物质利益和改善生存条件。而闽南人崇尚工商的习俗应始于宋元时期,形成于明清封建皇朝推行“重农抑商”的国策之际,与西方重商主义的兴起几乎同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西方重商主义受到新贵族与皇室的支持,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之一。而闽南人民的重商主义,却屡受中国政府海禁和抑商政策的摧残。直到改革开放年代,闽南地区的重商主义才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也是边缘文化形态派生的特色之一。

闽南地瘠民稠。戴云山之东南至海,多为丘陵山地。除漳州平原外,多为赤土黄沙。严酷的自然环境,移民的生存意识,孕育了闽南文化的务实精神。崇尚商工的传统,正是闽南人的务实精神的外化。闽南地少且贫瘠,生存空间狭迫,民以海为田,赁海为市。宋末元初,泉州港成为中国第一大港,至明代泉州港淤塞,月港及安平、东石等小港继之。诸港的繁荣,既是闽南人民世代浮瀚海、通异域所致,也培养了他们的经商传统。

重商趋利与铤而走险的精神结合,使闽南人在通商逐利时特别的无所畏惧。历史上闽南人就以敢做“杀头生意”著称于世。在18世纪以后茶叶成为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时,闽南商人是国内生产和营销出口茶叶的主要组织者。清代闽南海商不仅活跃沿海和远东水域,赴闽北经营茶叶贸易的还是闽南商人。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闽南人的重商逐利本性再次被充分激发。闽南重商精神的表现,在于民众普遍的经商意识。百万晋江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小个体企业上万家。

闽南人的重商意识,还表现于“老板意识”,即都想当“头家”,不想当“伙计”。所谓“泉州人个个猛”,“不当老板不算猛男”,“宁做鸡头,不当凤尾”等流行古今民谚,都是民风的绝妙反映。

[BT2]6.宁波商人特征:四海为家,冒险犯难

宁波商人没有太多的家园意识,他们以四海为家,没有守成享福思想,他们有了钱便立即投入更大的事业。正因为这,宁波人坚毅的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在他们的商业活动中显露无遗。

19世纪末和20世纪40年代,宁波人曾两次大规模地漂洋过海,前往日本和欧美等地以及港澳地区创业。第一次是在光绪、宣统年间。这一时期移居海外经商的人数多达近10万人;第二次是在国民党统治行将完蛋的前夕,大批的宁波商人移居到香港、澳门,或以台湾为跳板,转向欧美及大洋洲发展。目前,据初步统计,移居港、澳、台及海外的宁波人大约有7万多人,他们遍布于日本、美国、新加坡、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加拿大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硬是在陌生的异国他乡开拓出一方方属于自己的天地。其中不少人成为当地工商界或金融界的巨子。

香港是海外宁波商人的活动基地。香港的两位“世界船王”都是宁波人。已故“世界船王”董浩云,是宁波定海人,他是董氏航运集团的创办人,其旗下有船149艘,1200万吨载重总量,是世界七大船王之一;另一位“世界船王”包玉刚,也是宁波人,是香港十大财团之一。东南亚各国也是海外宁波商人的活动区域。分布于海外各地的宁波人,始终保持经商传统。老一辈宁波商人的后代又成为新一代的商人,在海外商界形成“宁波风”。

因此,宁波商人是见过世面的,他们具有较开阔的眼界。他们领风气之先,对新生事物反应敏捷,他们敢冒传统社会之大不韪,冲破陈旧的观念藩篱,投身买办业与对外贸易业;与此同时,宁波商人并没有抛弃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东西,而是努力把中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不仅继承发扬了艰苦创业、克勤克俭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吸收以人为本的传统人本思想,而且成功地把传统家族同乡关系运用于近代商场活动中,从而使自己具有顽强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1)奋发进取,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由于宁波人经常外出,其生存处境的艰难,铸就了宁波人不怕艰苦、顽强开拓的性格。向外开拓,勇于闯荡成为历史上宁波人的一个显著特征。明清时期宁波人外出经商已蔚成风气。进入近代,外出创业更成为几代宁波人的人生抉择。宁波谚语“要想富,走险路。”;“要窜头,海三湾”,就是当年宁波人外出闯荡的形象写照。

宁波商人有了一定资本后,不是买田置地或存放到银行以求保险,而是把商业资本利润投资于产业,把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起来。不少人在有了资本后,惟恐再失去财富,因而做投资选择时,往往选择那些风险小而收益稳的行业或干脆固守原有的行业,结果是小步前进,难成大气候。宁波人敢冒风险,锐意进取,也就能够把握高风险与高收益的机会。他们之中也有败走麦城的,但成功者却是多数。宁波人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

宁波商人的开拓进取精神也充分反映在经营领域的变化与经营方法的创新上。开埠以后,商机敏捷的宁波商人及时调整经营领域与服务内容。

19世纪60年代以前,宁波商人经营的行业主要是药材业、沙船业、海味业及钱庄业等传统行业。此后,纷纷涉足对外贸易、百货零售、五金机械、工业制造等新兴行业。同时,宁波商人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传统优势行业近代化如钱庄业向近代银行业转化或渗透,沙船业向近代轮船业演变,中药业向西药业渗透,无不显示出宁波商人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应变能力。特别是19世纪末,中国人第一家自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就是由宁波商人严信厚、叶澄衷发起创办的。此后宁波人或以宁波人为主又先后创办了四明银行等一批商办银行,并在金融服务上不断创新,特别是在证券信托业、保险业独占鳌头。

因此,基于宁波人的以上特点,在与宁波人做生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学习他们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其次,要学习他们耻于安家守业,勇于拼搏的精神。再次,要大胆开拓新领域,经营新兴行业。

(2)克勤克俭,脚踏实地

“成由勤俭败由奢”。宁波商人继承了这一传统美德并加以发扬光大,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宁波商人坚信不渝的人生信条。勤与俭是宁波商人立世创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正如船王包玉刚所言“宁波人出门闯天下,别无所长,靠的就是这两个字”。尤为可贵的是他们创业的时候安贫乐道,发达了以后仍淡泊自守,自俸极俭,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旅港宁波商人赵安中“凭勤俭建立根本,靠积聚而成小康”,成为香港颇有成就的实业家后,近年来在家乡已捐资数千万元,但他在生活上一直坚持低标准。衣,只要够暖;食,只要够饱;住,只要够大……。而美国华人的佼佼者,有新加州地产大王之称的张济民,他的事例更让人啧啧称奇,这个在美国有庞大家业的亿万富翁,对自己却出奇的吝啬。对他来说,生活用品使用十几年是平常事,而一块假的劳力士手表已经戴了40年。所以1997年4月,当浙江卫视记者在旧金山其总部采访时,其员工用“赚一百万易如反掌,花一百万难上加难”来形容他们的老板,确非虚语。

宁波人的勤奋与实干还培养了一种可贵的敬业、乐业精神。许多宁波商人重实干,重经验,不幻想,不空谈。他们干一行,钻一行,经过日积月累,往往成为一些行业与工种的行家里手,不少人更练就了一手绝活。拜师学艺是宁波人从商的第一课。宁波谚语有“家有千金,不如薄艺在身”。可见宁波人是十分重视自立自强的。“凭手艺吃饭”是众多宁波商人的立足之本和基本精神。由此也奠定了他们日后事业成功的坚实基础。如包玉刚、邵逸夫,虽然都没有上过大学,却都有顽强的钻劲和毅力。他们兢兢业业,持之以恒,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船王、影视大王。邵逸夫很早就熟悉电影制片的每一个环节,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等,样样在行。香港民生药行董事长姚云龙长期钻研业务,数十年从未中断。从而由“识别药材的能手”成为名闻港台的“药材大王”。

(3)讲诚信,重道德

近代民族企业家都比较重视商业信用与道德问题,这方面宁波商人表现得尤为明显,且历史悠久,名闻遐迩。

宁波商人十分强调以德立业,以德兴业,做事要先学会做人。在经营价值观上,他们主张见利思义,不谋不义之财,不赚昧心钱,提倡义内求财,以义取利。“宁可清贫,不可浊富”。宁波谚语“上半夜忖忖人家,后半夜忖忖自家”,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思想的一种通俗说法,意思是做生意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也要为别人考虑。精明的宁波商人都深谙“与人方便,与己得利”的道理。

宁波商人的商业道德主要表现为信誉至上,货真价实,诚实不欺。“信”是宁波商人最看重的商业伦理,所谓“金字招牌硬黄货”,有信誉的人即使破产了也可以重再新来,而失去信誉的人则一文不值。良好的信誉无疑是其成功的基本因素。近代宁波人开设的钱庄以其信用卓著而闻名于世,人称“信用钱庄”。历史上宁波有“赊销码头”和“过账码头”之称。商业买卖多凭信用放账,从而大大方便了商业流通,使众多的客商都乐于与宁波商人打交道。

赵安中事业的成功被认为首先是他做人的成功。他有句名言“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他说“钱可以不要,路却不能没有;宁可断财,不要断路。”由于他待人以诚,执事以信,从而赢得众多真诚相待的朋友。虽历经磨难,而终能大器晚成,卒成大业。

讲诚实、重信用、求质量,是宁波人经营最基本的原则。在生意活动中,宁波有句俗语叫“天下之主,不如买主”。宁波商人在经营实践中视顾客为“衣食父母”,处处尊重买主。宁波的商业传统是待人如宾。顾客上门,不管新老,笑脸相迎,端凳请坐,敬烟献茶。货款不足,派人跟取;携带不便,送货上门;远道顾客,招待食宿;买错货物,允许调换。总之一句话,宁波人做生意很重视自己的服务,满足顾客,以诚以信赚钱。

因此,与宁波人做生意,你会感到很便利、放心,同时,也可以大胆地与他们进行业务上的合作。因为他们很守信用,也不会有欺诈之行为。

(4)稳健经营,不做投机生意

宁波人敢冒敢闯,但聪明的宁波商人并不作无谓的冒险,他们是勇者,也是智者,他们在事业有了一定根基后,多采取稳妥的经营作风,先谋后断,步步为营。

宁波商人奉行的经商法则是稳健经营。他们宁可少赚钱,也不会去冒险,他们从来不做投机性生意,每笔业务都力求稳妥可靠。经营中不可预测的风险除外,凡是可以预测到的,甚至仅是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他们都一律坚决避免。

因此,与宁波人做生意时,应注意如下几点:不要引诱他们去做投机的事情,力求给他们稳妥可靠的印象;当进行风险投资时,与他们合作,他们的稳健作风可以减少风险性。

上海商人特征:精明而敢于竞争,利益至上

全国人都知道,上海人太精了,这也是各地生意人对上海商人最普遍的评价。

上海人因为精明,被人称为“门槛精”。上海人的精明,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既包括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更包括对个人权益、利益的维护,该得到的,他们一分也不让。这使得上海人常常为一点点小利益而斤斤计较。在上海,人们经常看到一幅画面是:在菜场上,一个衣冠楚楚的男士为几分钱与菜贩子吵得不可开交。在生意场上,上海商人都是行家里手,既识货又明理,又敢于和善于据理力争。上海人的钱不好挣。为此,韩国的一家报刊称:“上海人都是经济里手,……外国人很难从上海人口袋里掏出钱来。”

上海人精明源自商业传统的熏陶。其实,中国南方商人(如广东商人、江浙商人等)的精明也是有口皆碑的,但是,作为区域整体人群的文化心理素质,上海人整体上被人们认为精明之至,精明已经成为上海商人人格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上海商人的精明是骨子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