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给青少年的书)
4360800000008

第8章 春秋战国(3)

晋文公趁机向曹、卫两国国君提出恢复他们的国君之位,条件是他们与楚国绝交。两位国君真的这样做了。子玉大怒,加快了行军的速度。

晋文公听到子玉前来决战的报告,就与群臣商议。先轸提出要与楚国打一仗,彻底打败他们。子犯却说:“国君当初在楚国曾经许诺,如果遇到楚国军队,就要‘退避三舍’。现在我们立即与楚军交战,就是背信弃义。如果我们后退三舍,楚军依然不肯罢休,那我们就带兵打他们。这样一来,我们理直气壮,必定士气高涨。”

于是晋国军队就向后撤退了三舍。楚国军队见到晋国一个劲地撤退,以为晋文公胆小怯懦,更加轻敌,在后面紧紧追赶。

晋文公退避三舍后,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摆开了阵势。这时,子玉也追到这里,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第二天,晋楚军队正式交战。这场战役被称为城濮之战。

晋、楚两军交战后,晋军元帅先轸派出一支人马避实击虚,攻打楚国阵营中的陈、蔡联军。结果陈、蔡部队被打得溃不成军。这时,晋军大将狐毛冒充主帅先轸,带兵猛攻楚军,然后故意打了败仗,向后撤退。

子玉误以为狐毛率领的“败兵”是晋军的主力,就命令楚军紧紧追赶。这时候,先轸率领部队,把楚军拦腰截为两个部分。狐毛又扭头来,猛攻楚军。楚军被晋国军队杀得大败,所有军粮尽为晋军所得。

晋文公见晋国军队大获全胜,心里非常高兴,就派人对元帅先轸说:“楚军既然已经失败,您就不要再追杀他们了。当初我在楚国时,楚王待我很好,我们不能忘了他对我的恩惠。”先轸接到命令,就下令不再追赶。

子玉落荒而逃,派人向楚成王请罪,原以为楚王会给予他较轻的处分,好让他有机会戴罪立功。没想到楚成王派人对他说:“你打了败仗,还有脸回来吗?”子玉无话可说,只得自杀。

晋文公打完仗后并没有表现出兴奋的样子,听到子玉自杀的消息,才高兴地说:“楚王为我除去了一个心腹大患。”

周襄王知道晋文公打了一个大胜仗,非常高兴,就要亲自去慰劳晋国军队。晋文公大喜,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修建行宫,召集各路诸侯前来会盟。

周襄王到了践土后,晋文公率领齐、宋等各路诸侯朝见他,并将城濮之战中捉获的俘虏和缴获的财物献给他。周襄王封晋文公为“侯伯”,众诸侯也都心悦诚服。这样,晋文公成为新一代的霸主。

崤山之战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与郑国国君郑文公都死了。这时,驻守在郑国的秦国大臣杞子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郑国国君把都城北门的钥匙交给了我,如果我国军队袭击郑国,我可以充当内应。”

秦穆公早就想称霸中原,就想趁这个绝好机会,一举拿下郑国。大臣蹇叔却对他说:“主公,你派遣大军走那么远的路去袭击别国,是很难成功的。既然我们出动那么多军队,郑人一定会得到消息,如果他们早有防备,我军又怎么能轻易灭掉郑国呢?”

可是,秦穆公非常固执,听不进蹇叔的话,仍然命孟明视、西乞术率领大军进攻郑国。

军队出发那一天,在东门举行誓师大会。西乞术是蹇叔的儿子,蹇叔对着他放声痛哭,说道:“孩子啊,你们这一去,也许再也回不来了。”秦穆公非常生气,派人对他说:“你这个老不死的,你的寿命如果同一般老年人一样的话,你墓上的树木可能都有一抱粗了。”

部队出发后,蹇叔还一直赶到大路上,哭着对西乞术说:“郑国虽然不敢把你们怎么样,可晋国人一定会在崤山这个地方来打你们。那个地方是个深谷,在两座大山之间。北面是夏王皋的陵墓,南面也是一座陵墓,当年周文王曾在那里避雨。你可能会在那里丧命,我会去那儿收你的尸骨。”

公元前627年春,秦国大军来到滑国(今河南偃师东南)时,郑国商人弦高正在那里做生意,得知秦军要攻打郑国,就派人向郑君报告此事。然后,弦高带着4张熟牛皮、赶着12头牛来到秦国大营,说:“我国国君听说你们来我国作战,让我来犒劳你们。请你们不要客气啊!”孟明视大吃一惊,不敢再去郑国,就灭了滑国,然后带兵撤退。

晋国国君晋襄公采纳了先轸的意见,率领大军在崤山埋伏起来。等到秦国的大队人马一到,就把他们包围起来。孟明视吃了一惊,急忙指挥军队向外冲杀,可是已经来不及了。秦军被杀得大败,孟明视、西乞术被晋军俘获。

晋襄公的母亲就是秦穆公之女怀嬴,她见襄公打败秦军而回,就对他说:“秦国和晋国本来是亲戚之国,如果你杀了孟明视,两国就会结下深仇大恨。还是将孟明视他们释放,让秦国君主杀他们吧。”晋襄公觉得怀嬴的话非常有理,就把孟明视、西乞术等人放了。

秦穆公听说孟明视回转都城,就身穿一件白色的衣服,亲自到郊外去等候他们。孟明视、西乞术见到君主,急忙请罪。秦穆公却哭了起来,说道:“这次打仗失败,怎么能怪罪你们呢?这全怪我没有听从蹇叔的正确意见,才让你们受到那么大的耻辱!”

回都城之后,秦穆公依然让孟明视等人担任原来的职务,还像以前那样信任他们。

公元前625年,秦穆公命孟明视讨伐晋国。孟明视率领军队强渡黄河,把所有战船都烧毁了,表示断绝后路,一定要取得胜利。秦军长驱直入,深入晋国腹地二三百里,夺取了晋国的王官城。晋军知道孟明视志在报仇,没敢出城交战。

于是,秦穆公带兵与孟明视会合,奉崤山秦军遗骨而归。

秦穆公知道晋国强大,自己不能与之争雄,遂于公元前623年向西发展,吞并了西戎的十二个小国,成为西方霸主。周襄王得知后,赐他金鼓,表示祝贺。

一鸣惊人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之孙楚庄王继承国君之位。楚庄王继位时还不到20岁,朝政全由他的老师子越椒执掌。楚庄王在即位的前三年里,不是沉湎于酒色,就是外出打猎,让人觉得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他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来劝谏我,我就杀了他!”

一天,大臣伍举入宫来见庄王,对他说道:“有人跟臣说了个隐语,晦涩难懂。臣想请教大王。”楚庄王很高兴,就说:“那你姑且说来听听!”

伍举说:“有一只鸟落在一座高山的树枝上,过了三年之久,既不飞又不鸣,您说这鸟是一只什么鸟?”庄王知道他说的是自己,就说道:“这只鸟不是凡鸟。它虽然三年不飞,但一飞起来就会冲天而起;它虽然三年不鸣叫,但一鸣叫就会令人震惊。你回去等着看这只大鸟的作为吧!”

过了几天,楚庄王还是我行我素,荒于政事。大臣苏从又来劝谏他。庄王生气地责备他:“你的胆子可够大的!我曾经颁布命令,凡劝谏我的,就要处死。你今日就犯了死罪!”

苏从面不改色,说道:“我不怕死!我如果不能劝大王走上正路,活着和死了又有什么区别?现在楚国危在旦夕。大国对我国虎视眈眈,想吞并我国的疆土;小国背叛我国,去为别的国家效力。我只想以我的死来打动君王,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楚庄王听了非常羞愧,不但不治苏从的罪,而且从此以后勤于政务,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后来,楚庄王平定了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戎族。子越椒在国内趁机发动叛乱。楚庄王率得胜之师回国,彻底打垮了子越椒,将他父子杀死。满朝文武开始佩服这位改弦易辙的国君了。

楚庄王听说孙叔敖很有才华,就召他入宫。两个人见面之后,谈了很久。庄王很欣赏孙叔敖,拜他为令尹。孙叔敖掌权以后,加紧训练军队,兴修水利。楚国很快就强盛起来了。

公元前597年,庄王攻入郑国,将郑国都城新郑包围了三个多月,郑襄公派人向晋景公求救。可是等了很长时间,晋国的救兵还没有到。郑襄公无奈,只得脱光了上身的衣服,牵着羊,出城投降,请求保住郑国的疆土。

楚国的大臣对庄王说:“不要听他的花言巧语,趁这个机会灭了郑国。”庄王却说:“郑国国君非常谦逊,一定能得到郑国百姓的同情,我怎能灭掉他呢?”于是,楚、郑两国结盟,郑国归附了楚国。

这时,晋国的救援军队来到了。双方在邲(今河南荥阳北)打了一仗。由于晋军将帅不听指挥,所以晋军很快吃了败仗,军队死了一半。

晋国军队急忙往后撤退,来到黄河。他们乱哄哄地开始渡河,践踏而死、落水淹死的不计其数。有的士兵用手攀援船只,船上的士兵竟然砍断他们的手指,哭叫之声此起彼伏。这场战役被称为邲之战。

这样,楚庄王终于打败强大的晋国,成为一代霸主,实现了他“一鸣惊人”的诺言。后来,人们把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称为“春秋五霸”。

晏子出使楚国

公元前531年,楚灵王带兵进攻陈国和蔡国。陈、蔡是两个小国,打不过楚军,很快就亡国了。齐景公听说后,就派大臣晏子出使楚国,了解楚国的虚实。晏子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却才华横溢,足智多谋。齐景公派他出使,可以看出他对楚国的侵伐行动非常重视。

楚灵王听说齐国使臣即将到来,就对众臣子说:“齐国是中原的大国。这回,孤王一定要让齐使出丑,挫挫齐国的威风。”

晏子来到楚国都城,只见城门紧闭,守城士兵指着城墙上新开的小洞说:“你的身材不高,从这小洞进城正合适。”晏子气坏了,说道:“这是狗门,人是不能从这里出入的。如果我到狗国出使,让我从狗门进去,倒还可以商量。可是我现在是到楚国出使。我真是搞不清楚,我来到的是楚国还是狗国?”

楚国士兵只得报告给楚灵王。灵王虽然生气,但无法反驳晏子的话,只好下令大开城门,迎接晏子进城。

晏子晋见楚灵王时,楚灵王故意嘲笑他说:“齐国难道没人了吗?为什么派一个矮子到我国出使?真是好笑!”晏子义正词严地答道:“大王岂可如此说话?我国地大人稠,怎说无人?齐国大街上的行人呵出气来,就形成一片云彩;扬起手来,能遮住太阳;挥一挥汗水,地上就如同下了一场大雨。”

楚灵王说道:“既然齐国人口众多,为什么单把阁下差遣到我国来呢?难道阁下真有经天纬地之才吗?”

晏子答道:“大王有所不知,我国有个规矩,上等人到贤明君主执政的国度,中等人到平庸君主掌权的国家,下等人只能去无能之主管理的国家。我这个人向来不会办事,我家国君十分生气,就把我派到您这里来了。”

楚灵王见晏子口如巧簧,舌如利刃,只得以接待贵宾之礼来对待他,还摆下酒宴进行款待。二人边吃边谈,在兴致正浓之际,堂下突然来了两名武士,押着一个囚犯。楚王装作很生气,斥责道:“我正陪齐国客人吃酒,你们为何前来打扰?”

两位武士答道:“我们所押之人来自齐国,他们来到我国后以偷窃为业,名声很坏,我们抓来请大王处置。”楚王看了看晏子,说道:“大人,想不到你们齐国人竟然喜欢偷东西,这真叫孤王大开眼界啊!”

晏子放下餐具,站立起来,说道:“我听别人讲橘产于淮南可以叫橘,如果产于淮北,味道就变了,只能称为枳(音zhi),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水土不和。齐国人在本国向来不偷东西,可是到了楚国却变坏了,这是楚国的环境造成的,不能因此而怪罪齐国。”

楚灵王没有办法侮辱晏子,只得说道:“晏子真是圣贤啊!孤王又怎么能使他屈服呢?”晏子回到齐国,向齐景公汇报了自己此次出使的所见所闻,说道:“楚灵王狂妄自大,朝中没有贤能之士,所以不足为虑。”齐景公对晏子此行的表现非常满意,便封他为丞相。

不久,楚灵王之弟公子弃疾趁灵王侵伐别国时夺取了政权,杀了灵王的两个儿子。朝中文武群臣枉食俸禄,竟然不能平息叛乱。楚灵王无法回国,只得拔剑自杀。公子弃疾当了楚王,就是楚平王。而齐国在晏子的治理之下,国势越来越强盛。

伍子胥复仇

楚平王统治楚国的时候,喜爱奸臣费无极。这时候,秦国国君将女儿孟嬴嫁给楚国的太子建。费无极知道孟嬴十分美丽,就用一个宫女代替她,将真的秦国公主送入平王宫中。后来,太子建与老师伍奢去城父(今河南襄城西)镇守。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怕太子建了解真情后造反,就把伍奢调入京城郢(音ying,今湖北荆州西北),让他承认太子谋反。伍奢不肯诬告太子,楚平王就将他关入大牢。费无极给楚平王出了个主意,强迫伍奢写信,召他的儿子伍尚、伍子胥入京。

楚平王又派司马奋扬去城父调太子建入京。太子建不肯上当,趁着黑夜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往宋国避难。

伍尚、伍子胥接到书信后,伍子胥识破了费无极的奸计,对哥哥说:“看起来大王听信了奸臣的谗言,要把咱们抓去杀死。咱们还是想办法逃走吧。”伍尚相信弟弟的判断,对他说:“还是我去郢都陪父亲,以尽孝道。为父报仇的事,就落在你的肩上了。”

结果,伍尚入京,与伍奢一起遇害。而伍子胥逃往宋国,与太子建会合。

后来,太子建来到郑国,想夺取郑国的国君之位,结果被郑国人杀了。伍子胥只得带着年幼的公子胜,逃出郑国,来到楚国昭关。

伍子胥想通过昭关,到吴国借兵报仇。可是昭关非常险要,驻扎于此的右司马盘查得很紧,伍子胥知道自己很难通过。这时,一个好心人东皋公收留了伍子胥。伍子胥在他家住了几个晚上,连胡子、头发都愁白了。

东皋公有个好朋友,长得跟伍子胥很相似。东皋公就叫他假冒伍子胥过关,故意让官兵逮住,让伍子胥趁乱混出关去。

伍子胥果然出了昭关,到了吴国。当时,吴国君主是王僚。公元前515年,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荐勇士专诸,让他刺杀王僚,然后公子光夺取了王位。公子光就是吴王阖闾(音he lu)。

阖闾即位之后,封伍子胥为大夫,让他处理吴国的内政。后来,伍子胥向阖闾推荐了一位贤才,就是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孙武将自己的著作《孙子兵法》给阖闾看。阖闾大喜,封孙武为将军,让他掌握兵权。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与他们率领一支军队攻打楚国。吴军与楚军在柏举交战,楚军失利,纷纷溃退,楚昭王逃到随地。吴军一鼓作气,攻入了楚国京城郢都。

伍子胥没有放过死去的楚平王,将他的坟刨开。楚平王虽已死去多年,但因为用水银处理过,所以尸体还很完整。伍子胥拿起一根皮鞭,把平王的尸首鞭打了三百下,然后将他的首级砍下。

后来,楚国大臣申包胥跑到秦国,请秦哀公派兵赶跑阖闾。秦哀公不答应。申包胥竟然跪在朝堂上不吃不喝,连哭了七天七夜,哭得眼睛都流血了。秦哀公见申包胥对楚国如此忠心耿耿,很受感动,就同意带兵救楚。

这时,吴国的将士们在胜利之后忘乎所以,非常轻敌。秦、吴两军相遇后,打了一仗,吴军失利。这时,吴国发生了内乱,阖闾马上回国。孙武与伍子胥商量了一下,就和秦国讲和,也带领人马撤退了。

卧薪尝胆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之后,孙武便回乡隐居去了。

公元前496年,阖闾听说越王允常逝世,就想趁越国国丧之机攻打该国。伍子胥认为这样做不够仁义,但阖闾还是坚持要打这一仗。结果,吴、越两军在槜(音zui)李打了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