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南风想临朝称制,就让惠帝下诏,命楚王除掉辅政大臣。楚王派兵杀掉汝南王和卫瓘,可是贾南风却说楚王擅杀大臣,解除了楚王军队的武装。楚王见势不好,逃到秦地,仍为贾南风所杀。从此,贾南风掌握了大权。
贾南风生了三个女儿,就是没生儿子。于是,晋惠帝与妃子谢玖的儿子被立为太子。贾南风假装怀孕,将妹夫韩寿的儿子抱来,冒充自己的儿子。既然有了韩寿的儿子,贾南风就不需要太子了。
一天,贾后命人以太子的语气,写了一封谋反书信,趁太子喝醉了酒,让他抄写一遍。然后,贾南风就以这封信为证据,废掉太子,将太子迁往许昌。
此时,赵王司马伦在京城驻军。东宫的很多属下要赵王帮助太子复位,赵王满口应承。赵王的亲信孙秀却对他说:“太子的才干非常突出,如果重新立他为太子,您必不能掌权。如果您等待时机,先让贾后害死太子,我们再为太子报仇,将贾后除掉。太子、贾后一死,您就成为众望所归,一定能成为辅政大臣。”
赵王觉得孙秀说得有理,就派人在京城散布谣言说:“太子无辜被废,令人愤愤不平。现在有很多大臣要帮助太子复位。”
贾南风听说有人要复立太子,就将谢玖和太子毒死了。赵王见贾后中计,就派齐王司马冏带兵进宫,废掉贾后。
贾南风非常吃惊,责问道:“齐王进宫想干什么?”齐王说道:“奉诏捉拿皇后。”贾南风知道惠帝在东堂议事,就向着东堂大喊:“现在有人要废黜我,是不是皇帝的主意?”可是中宫离东堂太远,她喊了半天也没人理会。
贾南风无奈,只得问道:“你们的主谋者是谁?”齐王答道:“是赵王让我们这么做的。”贾南风哀叹道:“系狗要先系它的头,我却只系尾巴。当初我要把这些乱臣都杀光,就不会有今日之祸了。”赵王废掉贾后,又派人将她毒死。他自封为相国,独揽朝政。
301年,赵王废掉惠帝,自己当了皇帝。各地的诸侯王见他篡位称帝,都不服气。不久,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甬(音yong)带兵向京城进攻。经过一场大混战,三位王爷杀掉赵王与孙秀,恢复了晋惠帝的帝位。
齐王攻入洛阳后,掌握了朝廷的大权。长沙王司马乂起兵攻打他,并得到成都王、河间王的响应。几年后,齐王兵败被杀,长沙王成为辅政大臣。成都王、河间王见长沙王得了势,又带兵攻打洛阳。
正当他们打得热闹的时候,居住在洛阳的东海王司马越发动兵变,迎成都王入城。长沙王被成都王的部下张方活活烧死。后来东海王起兵造反,杀死晋惠帝、成都王、河间王,又立新君即位,就是晋怀帝。东海王当了丞相,成为西晋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从291年到306年,西晋内部出现了一场大动乱。在大动乱中,带兵混战的将领有楚王、汝南王、赵王、齐王、成都王、河间王、长沙王、东海王。因此,这场动乱就被称为“八王之乱”。
谈玄之风
魏废帝曹芳正始年间,玄学开始盛行。玄学中包含着一种穷究事理的精神,导致了对于社会现象的富有现实性的清醒态度,破除了拘执、迷信的思想方法。同时,庄子所强调的精神自由,也为玄学家所赞同。
当时,有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一派,即崇奉发自内心真诚的道德,而反对人为外在的行为准则;也有主张名教与自然相统一的一派,即要求个性自由不超越和破坏社会规范。但至少“自然”这个前提是被大家所公认的。
然而,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却极其残酷。从司马懿诛杀曹爽而实际控制政权,到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的十多年间,酝酿着一场朝代更替的巨变。他们大肆杀戮异己,政治气氛极为恐怖。“天下名士,少有令者”,许多著名文人死在这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另一方面,司马氏集团为了掩盖自己的残暴行为,并为夺取政权制造舆论,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造成严重的道德虚伪现象。
西晋时期玄学家的代表人物是向秀和郭象。向秀曾注《庄子》,后来郭象又加以补充发挥。但二人此时所谈之玄与“正始”时期所谈之玄已有本质不同。他们的思想实际是代表了西晋门阀士族利益,是为现存的统治秩序辩护,是为司马氏政权歌功颂德。
例如:他们认为一切现存的事物,如政治机构、社会组织上下之分都是合理的;现存的“名教”是“自然”的最好表现;当权的“帝王”就是最理想的圣人等等。
但是,面对恐怖和虚伪的现实,知识分子阶层的痛苦又表现得尤为尖锐、深刻。他们以清醒和理智的思维,以昂扬的姿态追求个性解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当时号称“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他们具有音乐家和诗人的气质,能融哲学、美学、音乐和诗赋为一体。于“正始”之后历史激烈动荡年代,开竹林风气与正始之青相媲美。既继承发扬正始玄学,又突破儒道思想,倡导自然与名教不可调和。他们的思想更为倾向《庄子》,对西晋之后《庄》学大兴,以及进一步冲击礼法名利,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无论从文学史还是从哲学史来看,他们都在当时有显著地位,又对后来产生深远影响。魏晋谈玄之风别开生面。《文心雕龙·时序》说:“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此所指中朝,即惠帝以后时期。《诗品·序》亦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永嘉前后,为西晋清谈盛行时期。西晋谈玄中期,谈玄名士首推王衍和乐广。
王衍崇尚玄学“贵无”思想。《晋书·王衍传》记载:“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著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来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衍甚重之。”意思就是说王衍谈玄的理论依据是王弼、何晏玄学的核心思想,即“以无为本”。王衍还“常自比子贡……唯谈《老》《庄》之事”,具有调和玄、儒的倾向。
乐广谈玄,义理较王衍高。当时谈玄,要以简练的言辞表达深远的义理,所谓“清辞简旨”、“玄约旨远”,王衍与乐广谈玄,便觉己之烦,说明他义理尚不能畅。当时谈玄,放荡不羁已成风气,而乐广反对此风。他以“名教内自有乐地”加以非难,是调和自然和名教的主张,认为旷达而不必越礼。
玄学家们当时的所谓谈玄之风,又被称为清谈之风。他们所谈内容大多是脱离现实的空发议论。清谈时,一般分主宾两方,采用“主”、“客”问难方式。谈主首先摆出一项讨论的内容并叙述自己的见解,称为“竖义”或“立义”,然后一客或数客诘难。而且主与客,特别是“竖义”的“主”必须手持麝尾做道具,以助谈锋。
西晋这股清谈之风实际上是由当时残酷的争权斗争、恐怖的政治气氛造成的。文人才士没有言论自由,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稍不留神,便有杀身之祸。他们只有以空洞的清谈聊以自慰。
李特的流民大营
西晋政权的腐朽统治和连年混战,给百姓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又加上接连不断的天灾,很多地方的农民没有粮吃,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成群结队到别的地方逃荒。这种逃荒的农民叫做“流民”。
公元298年,关中地区又闹了一次大饥荒,略阳、天水等六郡的十几万流民逃荒到蜀地,有一个氐族人李特和他兄弟李庠、李流,也跟着流民一起逃荒。一路上,流民中间有挨饿的、生病的,李特兄弟常常接济他们,照顾他们。流民都很感激、敬重李特兄弟。
蜀地离中原地区较远,百姓生活相对安定。流民进了蜀地后,就分散在各地,靠给富户人家打长工过活。
益州刺史罗尚,却要把这批流民赶回关中去。他们还在要道上设立关卡,准备抢夺流民的财物。
流民们听到官府要逼他们离开蜀地,想到家乡正在闹饥荒,回去也没法过日子,人人都发愁叫苦。
流民们向李特诉苦,李特几次向官府请求放宽遣送流民的限期。流民听到这个消息,感戴李特,纷纷投奔他。
来投奔的流民越来越多,李特就在绵竹地区设立了一个大营,收容流民。不到一个月,流民人数就达到两万。他的弟弟李流也设营收容了几千流民。
李特收容流民之后,派使者阎式去见罗尚,再次请求缓期遣送流民。
阎式来到罗尚的刺史府,看到那里正在修筑营寨,调动人马,知道他们不怀好意。他见了罗尚,说明了来意。罗尚对阎式说:“我已经准许流民缓期遣送了,你回去告诉他们吧!”
阎式直爽地对他说:“罗公听了别人的坏话,看样子恐怕不会饶过他们。不过我倒要劝您,不要小看了老百姓。百姓看起来是软弱的,您若逼得他们无路可走,众怒难犯,只怕对您没有好处。”
罗尚假惺惺地说:“我不会骗你,你就这样去说吧!”
阎式回到绵竹,把罗尚那里的情况一五一十告诉李特,并且对李特说:“罗尚虽然这样说,但是我们不能轻信他,要防备他偷袭。”
李特也认为罗尚的话不可靠,立刻把流民组织起来,准备好武器,布置阵势,准备抵抗晋兵的进攻。
到了晚上,罗尚果然派部将带了步兵、骑兵三万人,偷袭绵竹大营。
晋军进入李特的营地,李特故意镇静自若地躺在大营里。晋将自以为得计,一声号令,叫兵士猛攻李特大营。
三万晋军刚进营地,只听得四面八方响起了一阵震耳的锣鼓声。大营里预先埋伏好的流民,手拿长矛大刀,一起杀了出来。这批流民勇猛无比,一个抵十个,十个抵百个。晋军没有料到流民早有准备,心里一慌,已经没有斗志,被流民杀得丢盔弃甲,四散逃窜。两三个晋将逃脱不了,被流民们杀了。
流民们杀散晋军,知道晋朝统治者不会罢休,就请求李特替他们做主,领导他们抗击官府。
李特和六郡流民首领一商量,大家推李特为镇北大将军,李流为镇东将军,几个流民首领都被推举为将领。他们整顿兵马,军威大振。过不了几天,就攻下了附近的广汉,赶走了那里的太守。
李特进了广汉,学汉高祖刘邦的样子,宣布约法三章,打开了官府的粮仓,救济当地的贫苦百姓。流民组成的军队在李特领导下,纪律严明。蜀地的百姓平时受尽晋朝官府的压迫,现在来了李特,生活倒安定起来,怎么不高兴?民间编了一个歌谣说:“李特尚可,罗尚杀我。”
罗尚表面上派使者向李特求和,暗地里勾结当地豪强势力,围攻李特。李特在奋勇抵抗之后,战败牺牲。他的儿子李雄继续率领流民战斗。公元304年,李雄自立为成都王。过了两年,又自称皇帝,国号大成,后来到李雄侄儿李寿在位时,改国号为汉,所以历史上又称“成汉”。
刘渊称汉帝
西汉末年的时候,有一批匈奴人离开故土,来到北方地区居住。由于汉朝曾与匈奴和亲,一些匈奴贵族就把自己当成汉朝皇亲,改姓为刘。曹操统一北方后,将匈奴部落分为五个部,每个部设一个部帅。西晋立国以后,匈奴人得到了较大发展,出现了一位英明的领袖——刘渊。
刘渊本是五部之中的一个部帅,他读了《孙子兵法》等汉族书籍,骑射功夫也相当出色。八王之乱时,成都王见他武艺高强,就封他为五部大都督,命他驻守邺城,管理匈奴人马。
304年,刘渊对成都王说:“现在您辅佐天子,镇守邺城,与东海王争夺天下。如果您让我回到匈奴部落,我可以带领匈奴人马来给您助战。”成都王大喜,封他为左单于,让他返回左国城。
刘渊到了左国城,只用了20天的时间,就召集了5万匈奴铁骑。他带领人马直奔邺城,却得知成都王带着惠帝逃到洛阳。刘渊愤怒地说:“成都王只顾自己逃窜,不思进取,真是个奴才!”
刘渊回到左国城,对众人说道:“晋朝从上到下贪污腐化,失尽人心。当年汉朝立国的时间很长,直到现在,老百姓还思念汉朝宗亲。不如咱们恢复汉朝旗号,反对晋朝,也许能成就一番大业。”众人都赞成刘渊的意见,建立汉国,奉刘渊为汉王。
刘渊称王之后,带兵攻取城池,很快夺取了上党、太原、河东、平原等地,军威大振。别的少数民族军队也来投奔他。
308年,刘渊在蒲子(今山西隰县)称帝,不久又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刘渊封长子刘和为太子、大将军。刘渊的小儿子刘聪、侄子刘曜都是猛将,分别担任车骑大将军、龙骧大将军的职务。309年,刘渊派遣军队两次向洛阳进攻。但因为晋国军队仍有一定的实力,这两次军事行动都失败了。
310年7月,刘渊得病身亡,刘和继位。此时刘聪已被封为楚王、大司马,领兵十万镇守平阳近郊。刘和生性猜忌,怕刘聪起兵造反,就想夺他的兵权。刘聪得知消息后,带领大军攻入平阳皇宫,杀掉了继位只有7天的刘和,自立为帝。
311年,东海王对驻守洛阳失去信心,带兵向项城(今河南省东部)转移,而把晋怀帝留在洛阳。3月,东海王病逝,太尉王衍率领军队,扶送他的灵柩去东海埋葬。汉军大将石勒在苦县(今河南鹿邑)将王衍等人围住,射杀10万士卒。
王衍被擒后,对石勒说:“我本来无心做官,误入官场,希望您能饶恕我。”石勒说道:“你年轻时就在晋朝任职,名震四海,若说无心做官,谁能相信?晋朝就是被你这种人给败坏的!”说完,就将王衍斩首。石勒还说:“东海王无故起兵,造成战祸。我要烧掉他的尸体,为天下人报仇!”他说到做到,将东海王的尸体从棺材中拖出,用火烧化。
6月,刘聪率军猛攻洛阳。虽然洛阳军民奋勇抵抗,但由于众寡不敌,城池终于被汉军攻破,晋怀帝成了俘虏。刘聪性情残忍,竟然杀掉晋朝官员、百姓3万人,又挖掘晋帝坟墓,烧毁晋朝太庙、后宫、官署。由于怀帝的年号是永嘉,因此这一事件被称为“永嘉之乱”。
刘聪回到平阳后,让晋怀帝身穿青衣,在宴会上斟酒。晋室旧臣目睹故主受辱之状,都痛哭起来。刘聪见到晋朝的遗老遗少还有忠君之心,非常生气,就将晋怀帝杀了。
后来,驻守长安的晋朝官员又立怀帝之侄为君,就是晋愍帝。316年,刘聪命族弟刘曜率军夺取长安。晋愍帝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带领众臣投降。西晋终于灭亡。第二年,刘聪在平阳设宴,让晋愍帝清洗酒具,并为众臣斟酒。西晋被俘官员哭了起来。刘聪大怒,将愍帝杀害。
闻鸡起舞
匈奴贵族横行北方,西晋王朝面临崩溃的时候,一些有志气的将领还坚持在北方战斗。刘琨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
刘琨年轻的时候,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祖逖。当时,他们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洛阳东北)做主簿,晚上,两人睡在一张床上,谈论起国家大事来,常常谈到深更半夜。
一天夜里,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叫的声音把祖逖惊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边挂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
祖逖不想再睡,就叫醒刘琨:“你听听,这鸡叫的声音多么激越昂扬,那是在叫人发愤图强啊!”他们两人兴奋得再也睡不着觉了,就披衣起床,拔剑起舞,锻炼体魄,准备将来好为国出力。
就这样,他们一起天天苦练武艺,研究兵法,终于都成为有名的将军。
公元307年,晋怀帝任命刘琨做并州刺史。那时候,并州被匈奴兵抢夺,百姓到处逃亡。刘琨招募了一千多个兵士,冒着千难万险,转战到了并州的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晋阳城里,房屋被焚毁,满地长着荆棘,到处是一片荒凉。偶然见到一些留下来的百姓,已经饿得不像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