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给青少年的书)
4360800000012

第12章 春秋战国(7)

蔺相如慌忙扶起廉颇,说:“如果老将军能体谅我,我就是过府赔罪也心甘情愿,哪能怪罪您呢?您不要再难过了,让咱们俩齐心协力保护国家吧!”

从此,蔺相如和廉颇结成了生死之交,谁也不做有负对方的事情。二人和好的故事被称为“将相和”,成为赵国的一段佳话。

范雎相秦

公元前271年,有个名叫张禄的人提出要见秦昭襄王,但秦王没有理会他。

这个张禄原名范雎(音ju),本是魏国大臣须贾的门客。魏昭王想和齐国结盟,就要须贾出使到齐国。须贾知道范雎能言善辩,就请他担任自己的随从,一块儿完成使命。齐襄王与须贾、范雎交谈了一阵,觉得须贾才能平庸,范雎倒是一个有才之人,就私下赏赐给范雎一些黄金、牛肉、美酒。

范睢不敢接受齐王的厚礼,就婉言谢绝了。须贾听说了这件事,心里非常忌妒。回到魏国后,须贾就向丞相魏齐告发范雎,说他私通齐国,不然齐王不可能给他这么重的礼物。魏齐只凭须贾的一面之词,就断定范雎真是个里通外国之人,把范雎抓来,用酷刑拷打他。

范雎是个文弱之人,哪禁得起拷打,结果肋骨被打折,两颗门牙被打落,然后昏了过去。魏齐还不肯罢休,让人用一卷破席子把他裹起来,放进厕所。到了夜晚,范雎终于醒了过来,一再恳求看押他的士兵放他走。那个士兵可怜他,就让他赶快逃命。后来魏齐问起范雎,士兵就说他死了。

这时,正好秦国使者王稽到魏国出使。范雎的好友郑安平扮成士兵服侍王稽,趁机向他推荐了范雎。王稽甘冒危险,将他带到秦国。范雎到了秦国之后,改名张禄。王稽屡次举荐他,秦昭襄王却对他毫无兴趣。

为了得到秦昭襄王的赏识,范雎让人对秦王说:“现在秦国处于非常困难的时候,如果得到张禄就会变得安全,而失去张禄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他的治国之道只能对国君一人陈述。”范雎故作惊人之语,是想引起秦王的注意。可是,秦王仍然无意见他。

公元前270年,秦王的舅舅穰侯魏冉攻占齐国刚、寿两地,将这两个地方纳入自己封地的范围。范雎趁机给秦昭襄王上了道奏章,说朝中有权臣专权,对君王统治非常不利。这道奏章说到了秦昭襄王的心坎上,他终于决定在离宫接见范雎。

范雎进入离宫,正好与秦王的车子相遇。他依然往前走,并不躲避。侍从们急忙喊道:“这是大王的车驾,还不闪开!”范雎冷冷地说:“你说什么?我只听说秦国有一位穰侯,从未听说有一位大王!”秦昭襄王急忙下车,将范雎请进宫去。

等范雎在宫中坐稳,秦王就屏去左右,只留范雎一人。范雎仍然告诫他:“您要想太平无事,必须限制穰侯的权力!”秦昭襄王说:“这个我已经知道了,您还有什么话来教我?”

范雎又说道:“您要灭尽六国,一统天下,不如采取“远交近攻”之策。可以与在远处的国家交好,而用兵力来对付离秦国较近的国家,这样一来,攻下一寸土地,就扩大了一寸疆土。而现在大王用兵舍近而求远,即使得到土地,也不好管理,岂不是白白浪费兵力吗?”秦昭襄王听他说得有理,立即拜他为客卿。

后来,秦昭襄王逐步削除了魏冉的权力,并于公元前266年拜范雎为丞相。这时,魏王听说秦王有伐魏之心,就派须贾去秦国出使,了解情况。范雎故意装成一副很落魄的样子去见须贾,须贾很可怜他,就拿了件绨袍让他穿上。二人决定再次合作,去相府游说秦国丞相。

二人来到相府,范雎大摇大摆地进入,让须贾在门外等他。相府的门子好心告诉须贾:“刚才进府之人,就是我们的张丞相啊!”

须贾得知范雎就是秦国丞相张禄,十分害怕,急忙进府,在范雎面前磕头请罪。范雎将须贾责备了一番,说道:“你今天给我披了件绨袍,倒还有不忘故人之心。我就姑且饶了你,让你给魏王捎个信,不杀魏齐,休想与秦国和好。”须贾慌忙离开秦国,回国报告情况。魏齐得知范雎已在强秦执掌政权,只得离开魏国,后来自杀而死。

长平之战

秦昭襄王根据“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与齐国、楚国交好,派兵攻打韩国。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夺取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这样一来,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就与韩国本土完全隔绝了。

第二年,韩王派冯亭到上党担任郡守,让他带领全郡向秦国投降。可是冯亭敌视秦国,带着上党17个县向赵国投诚。赵惠文王贪图眼前之利,派军队前去接收,并封冯亭为华阳君。

秦昭襄王见赵国白白捡了那么大的便宜,非常生气,就派大将王龁(音he)率兵攻打上党。此时蔺相如已死,赵惠文王命廉颇率四十五万军队前去抵抗。廉颇带兵走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市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占领。

廉颇知道与秦军硬拼不行,就坚守营垒不战。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秦、赵两国军队对峙了整整一年。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不幸逝世,其子赵孝成王即位。范雎见秦军一时难以取胜,就派人到赵国都城散布谣言说:“廉颇老迈无能,不是秦军的对手。秦国人不怕廉颇,就怕赵括。要是赵括到了前线,秦国军队就要倒大霉了!”

孝成王是个糊涂人,竟然听信了谣言,把赵括请来,请他谈谈如何对敌作战。赵括从小就喜爱军事,把兵法背得滚瓜烂熟,成年之后颇受赵人的重视。他见到孝成王,讲起兵法来高谈阔论,谁都说不倒他。

孝成王问他:“你能战胜秦军吗?”赵括非常自信,答道:“若是白起与我交战,倒不敢说谁胜谁负。至于说和别的将领交战,一定能大胜而归!”孝成王非常信任他,就拜他为大将,让他代替廉颇对付秦国军队。

赵括的母亲得知后,向赵孝成王上了一道奏章,说如果赵王非用他儿子为将,赵国必败无疑。赵孝成王非常奇怪,就把她宣入宫中,问她为什么上这道奏章。

赵母答道:“括儿的父亲赵奢临终前再三叮嘱我说:‘赵括谈起兵法来总是夸夸其谈,目中无人,这不是把打仗当成儿戏吗?如果有朝一日他做了将军,一定会将赵国的军队断送掉。’赵奢是赵国的名将,我相信他的判断。”

赵孝成王却说:“虽然如此,但我已经作出决定了。”赵母说:“那么,赵括打了败仗,能不能不牵连我?”孝成王答应了。

此时,秦昭襄王又用名将白起为大将,统率秦军。白起与赵括交战时,假装打了败仗,向后撤退。赵括中计,紧紧追赶。而白起则派两支骑兵将赵军的粮道和归路阻断。赵括攻不进秦军的大营,只好修筑营垒,等待援兵。

秦昭襄王亲自率领大军到长平,将赵国的援兵死死挡住。赵军被白起围困了42天之久,军粮断绝。赵括无奈,亲自领兵突围,死于秦兵的乱箭之下,四十五万军队只得投降。白起怕四十五万赵军降而复叛,将他们全部坑杀。

赵括死了,赵军的主力部队也损失殆尽,赵国再也无能力与秦军抗衡。后来,人们将只知空谈,全无实战能力的现象称为“纸上谈兵”。

毛遂自荐

白起在长平大获全胜后,于公元前259年率大军攻入赵国,将赵国都城邯郸团团围住。公元前257年,赵孝成王派平原君赵胜到楚国求救,平原君接受了这道命令。平原君的门客很多,他决定带二十名才能出众的门客一块儿去见楚王。可是平原君挑来选去,只找到十九人。

这时,门客毛遂对平原君说:“既然还少一人,就让我跟随您走一趟吧!”平原君说:“你在我府里待了几年?”毛遂答道:“我已经为您效力三年了。”

平原君不信任他,说道:“我听说,贤人在世上,如同一把锥子放在袋子里,不需要多长时间,它的尖就会穿透袋子,露出锋芒。你已经在我府中待了三年,却没有一个人称赞你,我也没听别人谈起你的本事。此去楚国,千难万险,只怕先生不能胜任吧!”

毛遂见平原君瞧不起他,既没生气,也没着急,对他说道:“您说的话有些道理。可是,我的锋芒没从袋子里透出来,是因为您从来不把我放到袋子里面。今天,您如果给了我这个机会,我的表现定会使您惊讶。”

平原君见毛遂的态度这样坚决,也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平原君带领二十名门客杀出重围,往楚国而去。

到楚国后,平原君劝楚烈王与他结盟,发兵救赵。楚烈王畏秦如虎,不敢出兵相助。两人的谈话从清晨一直持续到中午,仍然没有结果。毛遂气坏了,快步走进二人谈话的房间,大声说道:“大王!赵楚两国联合,对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这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情况,为什么您犹豫不决,以致我家主公空费唇舌,说了又说?”

楚王见他这样盛气凌人,很不高兴,问平原君:“这个大汉到底是什么人?”平原君答道:“他是我的门客毛遂,脾气向来急躁,让大王见笑了。”楚烈王大声呵斥毛遂:“现在我正与你主人谈要紧的事情,你为何过来胡闹?这里没你的事,赶快离开这里。”

毛遂紧握剑柄,向前挨近楚烈王,说道:

“我好心提醒大王,大王却呵斥我,难道是因为贵国的军队多吗?可是,现在我与大王之间仅有十步的距离,您的性命就握在我的手中。贵国兵马虽多,难道有机会救大王吗?我家主公苦口婆心地劝您联赵抗秦,您却用粗俗的言语辱骂我,分明是在羞辱我家主公。您真是太无礼了!”

楚烈王真怕毛遂伤害他,于是说道:“寡人错了。先生有什么高见,请说出来,寡人洗耳恭听。”

毛遂说道:“商汤王原来的领地非常小,只有区区七十里,后来却灭掉夏朝,统治天下。周文王原来的领地也只有一百里,却使天下诸侯依附于他。这两位圣君的成功,不是以强凌弱,而是顺应形势发挥威力。楚国的土地本来有五千里,军队有百万之众,足可称霸天下。秦将白起只率几万军队,就夺取了楚的都城郢地,烧毁了您列祖列宗的坟墓。可是,大王虽与秦国有刻骨之仇,却只想苟安于一时,不想报仇雪恨。这真让人替你们害羞。如今,我家主公请大王发兵抗秦,不光是为了赵国的利益,也是为了楚国的尊严。您仔细想一想吧!”

楚烈王被毛遂一席话说动,便与平原君签订了共同抗秦的盟约。于是,楚国大军不分昼夜,前往邯郸城外,准备与秦军决一死战。

窃符救赵

楚国派遣军队救赵的同时,魏安釐(音xi)王也派大将晋鄙(音bi)统率十万大军伐秦救赵。秦昭襄王得知魏、楚两国发兵的消息,亲自到邯郸督战,还派人对魏安釐王说:“邯郸早晚会被秦国占领。谁要是敢去救邯郸,我灭赵之后就派兵攻打他。”

安釐王怕秦国攻打魏国,就传下一道命令,叫晋鄙按兵不动,观察秦赵作战的形势。晋鄙本来很快要到邯郸了,接到魏王命令后就向后撤退,在邺城驻扎下来,不再前进。

平原君从楚国回来后,听说魏国的军队不敢救赵,心里非常着急,就给安釐王的弟弟信陵君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我本来非常敬重您,认为您对朋友非常讲义气,会在别人危难之时伸出援助之手。可是,现在您置赵国危难于不顾,全无半点义气可言。你就是不考虑我,也应为你的姐姐想一想啊。”

原来,平原君的夫人就是信陵君的姐姐,所以信陵君是一定会为赵国想办法的。信陵君接到信后,果然一再央求安釐王下令进兵。魏王非常胆小,就是不肯让晋鄙救赵。信陵君只好对门客们说:“大王不想得罪秦国。可是我却不能坐观成败,所以想去赵国,与赵人共存亡。你们可愿跟我前去?”很多门客都愿意跟信陵君一块儿去赵国。

大梁东门有个小官,名叫侯嬴,信陵君对他很好。信陵君既然决定到赵国去,就向他告别。没想到,侯嬴冷淡地对他说:“我老了,不能跟随公子上阵杀敌了。”信陵君离开侯宅,走到半路上,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于是又回去找侯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