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哲理书(写给青少年的书)
4360600000002

第2章 生活的真谛(1)

景公饮酒

春秋时期,齐景公好酒贪杯,有一次宴请群臣,竟然一连喝了七天七夜。

大夫弦章看到后非常担忧,觉得再这样下去的话,齐国早晚会成为奴隶之国,于是就向景公进谏说:“您喝了七天七夜的酒,我希望您停止!不然的话,就请赐我死。”

景公见到这种情况,就说:“你是寡人的爱臣,寡人怎么舍得赐你死呢?让寡人再想想。”

一会儿,晏子朝见,景公告诉他说:“刚才弦章劝诫寡人:‘希望您停止饮酒!不然的话,就请赐我死。’如果听他的劝告,那我就被臣下控制了;假如不听,我又舍不得处死他。”

晏子听罢,很感慨地对景公说道:“弦章遇到您这样的国君,真是幸运!”

这倒把景公弄糊涂了。“这话从何说起呢?”景公问道。

晏子回答说:“假使遇到夏桀王、殷纣王那样的暴君,弦章早就被处死了。”

于是齐景公就停止了饮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但是你的爱好对别人来说是好还是坏,应该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和劝告,不要一意孤行。

剪发退鱼

东晋人陶侃的母亲湛氏是一位贤淑仁慈、德行高尚的人。她经常告诫自己的儿子,一定要争取与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以便学习他们的长处。陶侃谨记母亲的教诲,虚心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同郡的孝廉范逵是一位贤达之士,陶侃对他很仰慕,与他结成了好朋友。

有一年冬天,范逵因为有事要去洛阳,途中经过陶家时,恰巧天色已晚,他想在陶家住下,但陶家房屋太小,又无粮米,当时正在下大雪,无法外出借贷。范逵有仆从多人,还有马匹牲畜。一时间,陶侃感到十分为难,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到里间去问母亲。

陶母听后,稍稍考虑了一会儿,就对他说:“你只管到外面招呼客人,我自有办法。”等儿子出去后,陶母就开始准备。她的头发本来又长又美,因此引起了很多人的羡慕,这时,为了能够很好地招待客人,她毫不犹豫地将它剪了下来,托邻人拿到市上卖掉,换了一些米和蔬菜。

她又把房内的柱子从中间锯开,劈下半边来烧柴,把床上铺的草苫子拿下来,切碎给马吃……就这样,饭菜马料以最快的速度准备好了,范逵及其仆从都受到了款待,马匹也吃得很饱。

范逵知道内情后十分感动,他赞叹说:“这样的母亲实在让我敬佩!”范逵到洛阳后,向一些亲友谈起此事,他们对陶母也都称赞不已。

不久,陶侃被征聘为浔阳县县吏,做了个管理渔业的小官。

有一次,鱼汛到来,陶侃指挥渔民连夜捕捞,捕获了很多鱼。陶侃看着那活蹦乱跳的鱼,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贫困的母亲,于是派人送了一罐腌鱼回家。管鱼的官员送点鱼回家,这在当时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没有想到,一天之后,腌鱼又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

来人还带来了一封陶母的信,信中说:“你身为一个官员,竟然拿公家的东西送给我,你这样做,并不是孝顺我。不但不能使我得到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希望你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以后一定要廉洁奉公,再也不要做这样的事了!”

陶侃时刻牢记这次的教训。后来,他由一个小官吏,逐步升迁为武昌太守、荆州刺史及都督八州诸军事等高官,但他总是克制自己,廉洁奉公。他的军队纪律严明,士气旺盛。在行军打仗时,他能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凡有所获,陶侃都分给士卒,自己绝不会私藏一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发现孩子的过错时,应该及时予以指正。

蔡京试孙

蔡京是北宋的奸臣,人称“六贼之首”。

他的一群孙子都是膏粱子弟,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蔡京常常在客人面前夸奖孙子们个个聪明非凡。

这一天,蔡京忽有兴致,就把孙子们叫到客厅,当众试一试。

蔡京问:“你们每天都要吃饭,试着说给我听,白米是从哪里来的?”一个孙子抢着回答:“是从石臼里出来的!”

“你懂个屁!”另一个孙子在旁边大声喊,“我看见白米是从草席里出来的!”因为当时京城里运米,都是用草席口袋包装的。

应该重视对子女的劳动教育。如果对自己的子女过分溺爱,从小养尊处优,只能使他们“不知稼穑之艰难”,缺乏劳动生活能力,对他们的前途是不利的。

友情

管仲和鲍叔牙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投缘。两人曾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拿不出多少本钱来,鲍叔牙也不在乎。如果买卖赚了钱,管仲要多分一些,鲍叔牙也心甘情愿。因为他知道管仲不是贪财,而是穷得急等钱用。他俩还一起当过士卒,打仗冲锋时,管仲在后,鲍叔牙在前;败退时,管仲在前,鲍叔牙在后。别人都说管仲是胆小鬼,但鲍叔牙却替他辩护说:管仲在家中是个独生子,家里还有一个老母亲,需要他奉养,他可不是胆小,他是个做大事的材料。管仲曾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后来,管仲因为错保公子纠而得罪于齐桓公,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力保管仲,并推荐管仲当了齐国宰相。后来管仲病重,临死时,齐桓公到病榻前询问谁可继任为宰相,管仲并没有推荐鲍叔牙,而且说:鲍叔牙为人贤良,但过于疾恶如仇,不是当宰相的材料。后来,一些小人把这话传给鲍叔牙,本来是要挑拨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关系,没想到鲍叔牙却说:管仲说得对,如果让我当宰相,我会首先把你们这些小人杀干净。

管鲍之交,成为交友的典范,流传千古。这种交情的基础不是利害关系,不是互相借重、互相吹捧,而是真心相助,不图回报。

冯玉祥择偶

1923年秋,冯玉祥将军在任陆军检阅使时,原配夫人刘德淑因病逝世,曹锟曾想招冯玉祥为婿,但因为冯玉祥的生活非常艰苦而作罢。这时候,有些原来抱独身主义的北京姑娘,放弃了永不嫁人的主张,想成为陆军检阅使夫人。

冯玉祥将军选择配偶的方法,可谓标新立异。他采取当面考试的办法以定成否。他和她们谈话时,首先问对方:“你为什么和我结婚?”这个问题,看似容易,但答起来却很困难。许多姑娘羞涩地回答说:“因为你的官儿大,和你结婚,就是官太太。”或是说:“你是英雄,我崇拜英雄。”

这样的回答,冯玉祥将军都是摇头,以表示不可!但当马伯援介绍李德全和冯玉祥将军见面,冯玉祥问李德全为什么要和他结婚时,李德全爽直恳切地说:“上帝怕你办坏事,派我来监督你!”冯玉祥将军对这一回答,频频点头,认为这个女子不凡,从而奠定了两人结婚的基础。不久,冯玉祥将军和李德全女士结为夫妇。

婚姻的幸福并不完全建筑在显赫的身份和财产上,而是建筑在彼此的信赖和互相尊敬上。这种幸福的本质是谦逊和朴实。

危机就是商机

南宋绍兴十年(1140)七月的一天,杭州城最繁华的街市失火。火势蔓延的速度很快,数以万计的房屋商铺都被大火包围,顷刻之间就变成了一片废墟。

有一位裴姓富商,苦心经营了大半生的几间当铺和珠宝店,也在那个闹市中。火势越来越猛,他大半辈子的心血眼看将毁于一旦。但他并没有让他的下人去抢救他的珠宝财物,而是不慌不忙地指挥他们赶快撤离,一副听天由命的神态,令众人感到很疑惑。

然后他悄悄地派人从长江沿岸平价购回大量木材、毛竹、砖瓦、石灰等建筑用材。这些材料买来后,他将它们堆在了家中,此后,他又归于沉寂。整天品茶饮酒,逍遥自在,好像大火压根儿与他毫无关系。

大火延续了十日之后才扑灭,但是曾经繁华的杭州城,经过大火的摧残,现在已经是一片狼藉。没过几日,朝廷下令重建杭州城。凡经营销售建筑用材者一律免税。一时间杭州城内建筑用材供不应求,价格猛涨。裴姓商人趁机抛售他的材料,获利丰厚,其数额远远大于被大火烧毁的财产。

不要总是认为危机是件坏事,有时危机中蕴涵着商机。一旦你在危机中找到了商机,你就会获利丰厚。

晏子辞婚

春秋时期,齐景公有个女儿,从小就生得乖巧可爱,特别惹人喜欢,齐景公对她更是爱如掌上明珠。

齐景公从宫中挑选出品学兼优的女官,对女儿进行辅导培养。随着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女儿长大了,不仅相貌漂亮,而且知书达理,落落大方,成了朝野皆知的绝代佳人。渐渐地,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把齐景公愁坏了。

许多上卿、大夫都想让自己的儿子娶到这位佳人。一来可以跟国君联姻,即使以后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也不至于遭到砍头、抄家的惩罚;再者,百官知道后都会来巴结自己,能捞到很多的好处。

但是当时有个规矩,就是诸侯之女嫁给诸侯之子,可景公担心把女儿嫁到别的国家去,父女就再难见面了,而且一旦两国交战,女儿的处境就更难了,他放弃了这种想法。

他又打算把女儿下嫁给国内的臣民,这样是离女儿近一些,可以常见到女儿。但他又担心门不当户不对,被人笑话,便也放弃了这种想法。

他想来想去想到了晏子,晏子身为齐国的相国,女儿嫁过去,做一位相国夫人,也不算辱没门庭。

但他不知道晏子是否同意,不能贸然行事,必须亲自去听听晏子的意见。

这一天,齐景公坐车来到晏府。晏子见国君到来,慌忙出来拜见,说道:“不知君侯光临,有失远迎,臣罪该万死!”

齐景公说:“相国不必客气,寡人在宫中呆腻了,来到相府与相国唠唠家常,不必大惊小怪。”

晏子吩咐家人赶快摆酒,为君侯接风。既然是家宴,晏子也就不拘礼了,唤出相国夫人来给齐景公斟酒。

齐景公问:“这是相国夫人吗?”

晏子回答:“对,这是臣的糟糠之妻。”

齐景公等相国夫人退下后,说:“唉!真是又老又丑啊。寡人有个女儿,又年轻又漂亮,就把她嫁给相国做妻子吧!”

晏子离开座位,对着齐景公恭敬地回答说:“现在她是又老又丑,可我与她生活在一起已经很长时间了,因此也赶上过她又年轻又漂亮的年华。况且人都是在年轻时把将来年老时托付给对方,在漂亮时把将来丑陋时托付给对方,我已接受了她的托付,对她作出终身的承诺了。君侯想赏赐给我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难道是想让我背弃妻子的托付而抛弃她,另寻新欢吗?”

晏子说完,向景公拜了两拜,婉言拒绝了这件婚事。

夫妻之间应信守对爱情的庄严承诺,不可因对方年老色衰而喜新厌旧。

拒子入门

子发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将军。一次,他带兵与秦国作战,前线断了粮草,派人向楚王告急。使者顺便去看望子发的老母。老人问使者:“兵士都好吗?”使者回答:“还有点豆子,只能一粒一粒分着吃。”“你们将军呢?”使者回答道:“将军每餐都能吃到肉和米饭,身体很好。”

子发得胜归来,母亲紧闭大门不让他进家门,并派人去告诉子发:“你让士兵饿着肚子打仗,自己却有吃有喝,这样做将军,打了胜仗也不是你的功劳。”

母亲又说:“越王勾践伐吴的时候,有人献给他一罐酒,越王让人把酒倒在江的上游,叫士兵们一起饮下游的水。虽然大家没尝到酒味,却鼓舞了全军的士气,提高了战斗力。现在你却只顾自己不顾士兵,你不是我的儿子,不要进我的家门。”

子发听了母亲的批评,向母亲认了错,决心改正,才得进家门。

“子不教,父之过”,子女成长的好坏,长辈负有极大的责任。若要孩子成为大器之才,必须在孩子心中植下博爱之心。有了博爱之心,才有施爱于他人的可能。

珍惜

宋代著名的书法家米芾,小时候曾经跟村里的一个私塾先生学写字。学了三年,费了好多纸,却写得很平常,先生一气之下把他赶走了。

一天,有个赶考的秀才从米芾的家乡路过。米芾听说他的字写得很好,就去求教。秀才说:“要我教你,就得用我的纸才行。我的纸五两纹银一张。”米芾听后,吓得目瞪口呆。

秀才又说:“不买我的纸就算了。”

米芾急了,忙说:“我找钱去。”母亲经不住米芾的苦苦哀求,只好把唯一的首饰当了五两纹银。秀才接过银子,把一张纸给了米芾,并嘱咐他要用心写字。

这只不过是一张普通的纸,但米芾不敢轻易下笔,反复认真琢磨字帖。他用手指在书桌上画着,想着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笔锋,渐渐入了迷。

半天过后,秀才找到米芾问:“怎么不写呢?”

米芾一惊,笔掉在地上,说:“纸太贵,怕废了纸。”

秀才笑到:“你琢磨了这么半天,写个字让我看看。”

米芾写了个“永”字,几乎和字帖上的字一样,可又好像不一样,真是漂亮了。

秀才说:“写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你已经懂得窍门了。”

几天后,秀才要走了,临行前送给米芾一个布包,并叮嘱要在他走后再打开。米芾目送秀才远去,打开布包一看:原来是那五两纹银!米芾不禁掉下了眼泪。此后他一直把五两纹银放在书桌上,时刻铭记那位苦心教他写字的秀才。米芾珍惜每一张白纸,勤学苦练,终于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

世间可怕的是挥霍,可贵的是珍惜。因为,挥霍导致衰败,珍惜导致兴盛。

乐师巧谏魏文侯

战国时期,有一次,魏文侯心情不错,就命乐师弹琴,魏文侯亲自起舞,诵赋。魏文侯一副全心投入的样子,使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之感动。没想到大王还有这样一手高超的诵赋本领,平日里大王在朝上很是威严,大臣们都有些害怕。今天见大王有如此闲情雅致,在场的大臣们也很兴奋。有的也不禁翩翩起舞。不会跳舞的就在旁边不住地点头,夸奖大王跳得好,诵得妙。

魏文侯看到大臣们这样欣赏自己的表演,更加高兴了。于是就即兴做了一首赋,当他朗诵到“让我的话无一人敢违背”时,乐师突然停止鼓琴,并将案上的琴举起来向魏文侯砸去。刚才那其乐融融的气氛一下子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紧张的氛围,两旁的大臣吓得瞪大了眼。魏文侯也大惊,幸亏两旁武士手疾眼快,一把抢过乐师手中的琴,并牢牢把乐师按在地上。

魏文侯实在太生气了,本来自己今天心情很好,却被乐师搞得一塌糊涂。他恨不得一口一口撕下乐师身上的肉。他坐在桌旁,吹胡子瞪眼,喘着粗气,怒视着乐师。两旁大臣都有些害怕,心想,这个乐师太大胆了,竟然敢打大王,不是找死吗?

乐师却神态自若,安静地趴在地上。魏文侯看到乐师竟然这种表情,就更加气愤了。大喊:“执法官来了没有?我要治这不知天高地厚的乐师的罪。”

执法官忙快步跑到魏文侯面前,弯腰鞠躬,问:“大王,您有何吩咐?”魏文侯说:“按照我国法律,臣属打君主,应该判什么罪?”执法官说:“禀报大王,应判死罪。”说完,魏文侯喊道:“听到没有,快把这浑蛋乐师给我拉出去,砍了!”

说完,摔袖就要走,乐师听到这,忙说:“大王,臣有一言,请您听我说完,再让我去死吧。”魏文侯不耐烦地说:“快说,快说,我一刻也不想再见到你。”

乐师说:“过去,尧、舜为君主时,唯恐自己的话没人反驳。后来桀、纣为君主时,唯恐有人反驳他的话。今天您所讲的话和讲话时的神态颇像桀、纣啊。我心中气愤,心想一定是他们的灵魂附到了您的身上,因此,我举琴就打。我是在打桀、纣的灵魂,让他们不要依附在您的身上,也使您成为暴君、昏君。我在打他们,不是在打您啊。”魏文侯听到这,知道自己错了,就命人把他给放了。

自己讲出的话不许别人反驳,这是何等的霸道,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就是如此。世上没有一个人敢保证自己说出的话百分之百正确,因而就该允许别人提出异议和意见。

鲁婴泣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