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公司的措施尽管新颖、有效,但主要还是借助了社会的力量,自己只不过增添了一些激励因素而已。而有些厂家则干脆自己出钱培养售后服务人员,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丰田公司在50年代就创办了汽车学校,他们培养的大批汽车生产、销售、使用、维修等技术人员为公司在60、70年代的崛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得益于此的丰田公司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工作,他们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将这一措施一同输送了出去。截止到1995年,丰田公司在欧、亚、美洲的38个国家里建立了256个T-TEP(丰田技术教育系统),用以培训丰田汽车的使用与维修人才。在T-TEP,由丰田公司负责提供能够体现最新汽车科技水平的教学设备和教材,山经过丰田公司培训的当地专业人员承担教学任务,这种培训方式可以使当地的学生迎头赶上丰田汽车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1995年,丰田公司与我国交通部教育司商定,在省市级城市中选择了四所交通学校(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北京市交通学校、上海市交通学校、广东省交通学校)合作建立了4个T一TEP。
随着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售后服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因为: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汽车普及率的提高,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有可能成为汽车的拥有者或使用者,他们不可能人人都具有汽车方面的专业知识。第二,汽车新技术的大量采用,使得那些平时自己动手检修汽车的人无所适从,只好愈来愈多地依靠专业人员为其“代劳”。第三,政府部门对有害排放物等方面所制定的法令,只有专业人员才能知道该如何调整以满足要求。第四,高技术新型车的层出不穷对售后服务人员的技能要求日新月异。
因此,汽车生产厂家在以后的竞争中,必须更加注重对售后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只有及时地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才能使你所生产的汽车在发生故障以后得到及时而正确的修复,才能为你的产品树立起光辉的形象。
外商战中国
根据国外权威机构预测:到2010年,世界汽车市场的年需求量将由目前的5000万辆增至7500万辆,其中新增需求主要是来自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圈。中国到2000年汽车总保有量将达到2000万辆,年需求量为300万辆。
面对一个如此诱人的巨大市场,各汽车厂商纷纷将竞争的目光投了过来,相互之间展开了一场旨在更早、更多地占领市场的大角逐。
外商角逐中国的汽车市场,采用的手段不外乎就是产品输入和合资合作这两种竞争战略。十几年来,外商在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过程中,采用产品输入者有之,采用合资合作者有之,既想将产品输入又想采用合资合作者亦有之。综观各家表现,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建设热潮席卷华夏大地,汽车需求急剧上升。但国内厂家的同期产品,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都无法满足庞大市场的需求,供需矛盾极其尖锐,使得汽车成为了人们求之不得的热门商品。当时,日本车商以其精明和果敢,借助于我国国门洞开之际,大胆地将自己的产品输入了进来。他们实施的这种先入为主的产品输入战略,赶在了欧美厂商的前头,获得了巨大成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独霸中国汽车市场。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要求我们自己的汽车工业也必须迅速发展,当国家决定引进外国先进的汽车生产技术,加快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的步伐时,我国汽车界首先想到的就是与我们一衣带水、交通便利的日本厂商,有关方面多次向他们抛出了“引进技术、合资合作”的红丝线。但日商对我们的热情却表现得相当冷淡,丰田总裁甚至几次拒绝了中方的盛情邀请。他们自负地认为:第一,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交通便利,信息灵通,自己的产品曾经先后征服过欧洲和美国这两个最大的汽车市场,长期占领中国市场易如反掌,更何况现在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有利形势。第二,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届时汽车的进门关税将会很自然地下降到15%以下,这将进一步为日车占领中国市场提供极其有利的条件。第三,如果在中国投资建厂,必将促进中国汽车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对该产业形成事实上的扶持,这不利于日本汽车长期占领中国市场的总体战略。
然而,今天中国汽车市场的事实却跟日商开了一个大大的“国际玩笑”,就在他们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拒绝厂商的盛情邀请时,中国汽车业与外商合资合作之舟已经划向了欧美车商。
当日本厂商独霸中国汽车市场之时,欧美车商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然而,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给国内的汽车制造业提供了大发展的天赐良机,而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也令欧美车商激动不已,他们不甘心于这个巨大市场被日本车商独霸,寻找一切机会努力夺取一块市场份额。于是,美国克莱斯勒与北京联姻;德国大众与上海结盟;法国雪铁龙与二汽攀上了亲;而法国标致则“嫁”到了广东。
这样,在争夺中国汽车市场滩头阵地的大角逐中,世界各大汽车公司之间就展开了一场世纪大战。
日本人虽说进入时间最早,但由于过分的利己主义作祟,只按将“在别国投资建厂生产汽车作为市场竞争的最后一招”的传统经营模式行事,结果落在了欧美同行的后边,梦醒之后为时已晚,只好猛攻汽车零配件市场——十余家生产厂家在中国各地建立了二十多家零配件生产合资企业。
法国人虽说在中国建立了两块滩头阵地,取得了辉煌战绩,但却对日本人、美国人甚至瑞典人取得的中高档汽车订单耿耿于怀,一心想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上取得更大利润。于是,他们找代理、做广告,大张旗鼓地向中国人推销自己旗舰级的产品,而对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却不够用心,资金迟迟不能到位。几年下来,他们终于醒悟过来:“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自己费尽心机的推销收效甚微,而对合资企业的冷淡又损害了合作者及自身的利益。于是,他们重新调整了竞争战略,决定踏踏实实地与中国人合作,把已经抢占到手的滩头阵地巩固好,以求壮大发展的潜力。但是,光有美好愿望是不够的,由于法国人对与中国合资问题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最终导致了他们在广州的失利。1997年冬天,标致公司宣布自广州退出,等于承认他们在日趋看好的中国汽车市场上打了败仗。
法国人的撤离给日本人带来了机会。早在1996年底,广州就开始了寻找法国人撤离以后新合作伙伴的工作。本来,美国通用公司的欧洲的全资子公司“欧宝”是最大的热门,欧宝公司不仅开出了“购买原广州标致50%股份、承担原公司50%债务”的诱人条件,同时还志在必得地将驻中国办事处设在广州。然而,就在欧宝公司准备与广州签署合同的最后时期,原本”居高临下”的门本本田公司忽然放下了架子,主动降低谈判条件,使自己的优势得以突出。由于我国的汽车产业政策规定“汽车工业必须从零部件搞起,生产整车时国产化率应达到40%”,而在此以前本田公司已在5东惠州与东风公司合资建立了一家公司,如果广州与本田公司合作,不但可以整合广东的汽车工业,而且可以加快广州轿车的生产进程。这样,本田公司于1998年5月7日分别与广州汽车集团和东风汽车公司签约成立了“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和“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合资生产98款美国版2.3升级“雅阁”牌轿车,实现了与中国人的全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