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非常重视海外市场的开发,从50年代初就开始对外扩张,1951年在巴西建立装配车间,1978年,它在巴西的子公司汽车产量达51.9万辆。目前,“大众”控制着巴西客车市场的50%以上。除此以外,它还在南、北美洲,东、西欧洲,亚太地区和非洲等地设有许多子公司。1983年,“大众”公司的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63.9%。1984年10月10日,“大众”与中国上海拖拉机汽车公司签定了一项合资生产合同,成立“上海一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资生产“桑塔纳”牌小轿车。目前该公司的年产量已达20多万辆。随后,“一汽”又引进“奥迪”、“高尔夫”、“捷达”牌轿车生产线,为发展我国的轿车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戴姆勒一奔驰”汽车公司主要是以生产高档、豪华型轿车为主,从而满足高层次人士的高消费需求的话,那么“大众”汽车公司则以生产普及型轿车为主,主要争夺普通消费者的市场,同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真是“各村的地道都有自己的高招”。
菲亚特汽车公司
在由于文艺复兴运动而揭开了人类现代文明帷幕的意大利,有一家规模巨大的汽车公司。它雇佣职员近30万人,1993年生产汽车160万辆,完成销售额347.07亿美元,它就是菲亚特汽车公司(FlAT)。FIAT全称是意大利都灵汽车制造厂,FlAT既是该公司的字母缩写,也是公司的产品商标。公司总部设在都灵。
FlAT是乔瓦尼·阿涅利于1899年7月创办的,当年雇佣50名工人手工制造2.2~4.4千瓦(3~6马力)的微型汽车8辆。以后陆续开发了车用和船用柴油机、飞机发动机、筑路机械、农用拖拉机和飞机等。“一战”期间,大量的军事订货使其获得了巨额的利润,为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提供了丰裕的资本。“二战”前夕,FIAT已成为产销一体化的垄断集团。“二战”后期,作为“轴心国”的重要工业企业,FIAT理所当然地遭受了盟军的沉重打击,损失达200多亿里拉。战后,依靠“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得以迅速恢复生产,此后,它陆续吞并了皮特蒙特、奥姆、兰宝基尼、蓝旗、法拉利等汽车公司而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FIAT是一个综合性的庞大企业集团,它包括11个生产经营部门:小客车部、商用和工业车辆部、林业和拖拉机部、建筑机械部、钢铁部、零部件部、机床和加工机械部、土木工程和土地利用部、能源部、铁道车辆部以及旅游和运输部,另外还设有财政部、其他用品公司以及一个研究中心,属于FIAT集团控制下的国内公司有600多家。虽说FlAT集团控制下的国内公司有600多家,虽说FlAT的产品范围极其广泛,但汽车拖拉机部分的销售额却占总销售额的75%左右。作为汽车产品,FIAT国外市场的重点为欧洲,但在拉美、非洲、南澳洲和亚洲地区也有许多分厂。近几年来,FlAT与我国南京汽车制造厂和上海拖拉机厂达成技术合作和转让协议,生产货车和拖拉机。
FIAT的产品销售通过三种形式实现:自有的销售机构和商店;雇佣的批发机构和零售商店;在世界各国的代理商和经纪人的销售。
FlAT在世界汽车市场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在于:一是在经营方针上坚持以“生产各种车辆和产品,满足各种需求”为宗旨,但始终不放弃制造小汽车的特长,保持小汽车与众不同的特色,即小而精(体积小、重量轻、质量好)。二是实行合理分工合作(将各生产厂分为生产单种或多种汽车零部件的专业厂,从而实现加工、装配自动化)、计划配套(以销定产、以产定购,从而避免生产滞销品,同时使成品和原料的库存保持在最低、最佳水平),同时不惜工本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以求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从原料的采购、进货、入库、存放、取料、加工、检验、试验、防护、包装,一直到发货,都有一套科学、周密的制度和程序。正是这种无所不包的制度,为FlAT生产一流的汽车产品提供了保证。
雷诺汽车公司
也许有人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企业都是私营的,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就是一家国营企业。
雷诺公司原是一家私营企业。路易·雷诺于1898年10月1日在法国比扬古创建了它。1899年,雷诺赛车击败所有对手一举成名。到1939年,雷诺公司成为法国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但是,“二战”之中,雷诺公司却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在1940~1944年间,它根本不顾法国人民在没有坦克和飞机的艰苦条件下与德国法西斯作战的困难,公然为德国军队生产了大量的坦克和飞机。为此,它在盟军从诺曼底登陆后的1944年9月即被法国临时政府接管,不久又被收归国有。
“二战”期间,雷诺公司80%的工业潜力被摧毁。但战后在国家的直接控制和支持下,很快得以恢复和发展。它不仅建立新工厂、增加新设备,而且吞并和参股其他公司,扩充其在国内外的势力。1982年,雷诺公司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大汽车公司,在为国家解决就业和出口创汇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被政府视为宠儿。然而,自1983年起,雷诺公司因机构臃肿、经营不佳而连年亏损,拱手让出了欧洲第一的宝座,分别被“奔驰”、“大众”、“菲亚特”等汽车公司超过。后来,雷诺励精图治,加强内部管理,经营渐见起色。1993年,公司完成的销售额为300亿美元,生产汽车176.13万辆,雇佣职员约7.2万人。
雷诺公司主要从事工商业活动,同时也兼营部分金融业务(约占销售额的10%)。在其工业产品中,主要有轿车、面包车、大客车、卡车、专用车、发动机、变速箱、机床、自动化设备、拖拉机和农业机械、标准工业产品(如轴承等)、工业橡胶、塑料、汽车电子产品等。
雷诺公司的销售活动十分活跃,遍及全国的商业网点为其产品的推销和售后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它的销售网点之多也许是世界各大汽车公司所无法比拟的(在国内拥有近万个销售点)。
雷诺公司在公司国际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产品的生产角度来说,它在国外拥有百余家子公司和装配厂,分布于欧洲、非洲和美洲;从产品的销售角度来说,它在世界五大洲的近百个国家拥有子公司建立的一万多个销售和服务网点,把产品销往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外实现的销售额约占公司总销售额的50%);从职员和投资的分配方面来说,它有约l/4的雇员和l/3以上的投资额是在国外。
雷诺公司从私有到国营的经历告诉人们: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公司的行为也必须以国家利益为重,那种为了钱不顾一切,甚至背叛国家和人民的卑劣行径终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标致股份公司集团
作为法国最大的工商业公司之一、汽车制造业第二大垄断公司,标致股份公司集团1993年生产汽车175.16万辆(占世界汽车市场的3.7%),完成营业额256.7亿美元。
1890年,阿尔芒·标致创立了标致汽车公司。在此之前,标致工厂只生产锯条、自行车和三轮车等,由于经营得法,所以发展很快。1965年,公司改组成持股公司,称“标致公司”。
1915年,安德烈·雪铁龙创建了雪铁龙汽车公司(此前,雪铁龙工厂生产包括“人”字齿轮在内的各种齿轮),这是法国第一家采用流水线生产汽车的厂家。由于经常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生意兴隆,它通过不断地吞并小型公司的方法得以发展壮大。1968年,该公司改成持股公司,称“雪铁龙公司”。在70年代中期,当雪铁龙公司遇到财务困难、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公司想趁机将其吞并时,标致公司凭借自己雄厚的财力,外加一笔政府贷款,接管了危难之中的雪铁龙公司。1976年10月,两家公司完成合并工作,组成新的持股公司,称”标致一雪铁龙公司”。1978年,当它买下克莱斯勒在英国、法同、西班牙、芬兰、意大利等西欧各国的全部子公司后,于1979年改称“标致股份公司集团”,简称“标致”(旧译“铂若”、“别儒”等)
在标致集团的经营活动中,汽车制造业务一直占绝对优势。两家公司合并以前,在标致公司的业务范围内,汽车占86%,自行车占6%,钢铁、工具、塑料等占5%,金融和服务业占3%;雪铁龙公司的经营收入则几乎全部依靠汽车。合并以后,集团制造汽车的能力大大提高(约占全部营业额的90%)。“标致504”、“标致505”、“标致604”、“雪铁龙”、“地平线”、“桑巴”等轿车都是该公司的产品。
标致集团控制的公司和子公司约有200家,其中,分布于欧洲、非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国外子公司约占一半,实现销售额占60%左右。在标致集团所办的国外公司中,早期主要是以商业公司为主,工业公司不多。但是,近年来由于国际汽车制造厂家之间的商业竞争日趋激烈,迫使标致集团也在国外设置了一些工业公司。1985年,标致集团与我国广州兴办了合资工厂,生产“标致504”、“标致505”轿车;1989年,我国东风汽车公司又引进其雪铁龙ZX型轿车的生产技术,生产“神龙一富康”轿车。这表明了标致集团对中国这块轿车市场处女地的高度重视。
标致和雷诺汽车公司同属法兰西共和国,一方面它们因为相互竞争而促进了各自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们又共同支撑起了国家的汽车工业。就汽车产量而言,两家公司的产量之和约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98%~99%,使法国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就解决就业而言,两家公司仅直接雇佣的职员即达30多万人,间接雇佣的则无可计数;就出口创汇而言,两家公司每年为国家创汇数日亿美元,与航空工业并驾齐驱而远远领先于久负盛名的巴黎服装和法国香水。
现代汽车公司
现代汽车公司(Hyundai Motor Company)是韩国最大的一家汽车公司,简称“现代”。1995年生产汽车122万辆,位居世界第13位,公司总部位于汉城,雇佣职员3万多人。
1967年12月,韩国现代企业集团出资成立了现代汽车公司,创建人为郑周永。“现代”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67~1970年间的创业期,在这一时期它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达成技术合作协议,以CKD方式组装“柯蒂拉”牌小轿车,并于1970年建成了年产2.6万辆汽车生产能力的蔚山工厂。第二阶段为1970~1975年间的消化吸收期,在这一阶段,“现代”花费巨额资金进行了消化吸收福特技术的工作,并于1974年投资1亿美元建成了一座年产5.6万辆汽车的新厂房,使产品的国产化率达到了100%。第三阶段是1975年以后的成熟发展期,1976年,利用日本三菱公司所提供的1.2升发动机生产技术,靠自己设计的小马牌轿车的问世标志着它的成熟。1976年6月首次将6辆小马牌汽车出口厄瓜多尔,迈出了走向世界的坚实的第一步。1977年涉足载货车和大客车的生产,1978年继续从日本三菱购买技术,开始生产大型载货车和大型客车,同年4月取得美国福特Granada牌轿车的生产许可证,进入高档轿车的生产和销售领域。根据韩国政府的“汽车工业合理化措施”,“现代”于1981年被政府指定为重点扶植对象。截止到1996年,“现代”所产汽车约占韩国汽车总产量的50%,在韩国累计出口的660万辆汽车中,“现代”的产品约占60%。
尽管“现代”的历史并不太长,但在建厂规模及参与世界汽车市场竞争方面,它都表现出了一家现代化大企业的大手笔。始建于1970年的蔚山工厂,经过后来的扩建,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汽车生产厂,分布于韩国各地的商用车厂、牙山工厂及8个研究中心和一座韩国唯一的世界水准的综合试验场等足以表明“现代”立足国内、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气魄;而在美国和日本等地建立研究中心,在北美、亚洲、非洲、欧洲、中东等地建立汽车生产基地以及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建立3660多家销售代理机构,则表明了“现代”准备全面参与世界汽车市场竞争的决心。
“现代”的生产能力现已达到145万辆,轿车主要产品有:雅坤、重音、速那达、小马等。排量从1.3升到3.5升不等。商用车产品主要有:H100微型客车、卡罗斯轻型客车、爱罗大中型客车系列等。
仅用30年时间就给了世界一个惊奇的现代汽车公司,并未满足于已经取得的辉煌成绩,它仍以改革创新和持续研究为己任,做好了进入21世纪的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