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破译成功人生的个性密码
432800000021

第21章 适势持“度”把握局面 (2)

第四章第一节适势持“度”把握局面 (2)

任何有所为的人,都不是在一切领域里都能有作为的。即使在某一领域里,也不是每一方面都能有所建树。想全知全能,不过是天真的幻想。聪明的人,绝不会四处出击,样样都深入,门门争第一。你的每一种欲望,都会跟你的另一些欲望发生冲突。如果你穷于应付,你就会被折磨得烦恼丛生。长期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你的心,甚至会被撕成碎片,你的精力,被空耗至尽,最终将一事无成。

除了极少数才能极高的天才,能在不少领域创获极丰外,多数人,即使是才气过人的智者,都不可能样样都精通。

老舍是个大作家,他的文史知识、社会经历丰富,各个时代的人物都活灵活现地跃动在他的笔底波澜之中。然而,他的几个孩子谈起自然科学的话题时,他却插不上嘴。因为这方面他知之甚少。夏衍写作戏剧、报告文学、杂文等,是轻车熟路。然而他对京剧门类却是外行,一次在审查一台出国演出的京剧剧目时,讲了不少外行话,结果被老友抢白了一顿。

看来,企求全知全能是不现实的。任何人才,总是聚焦于某一处而作出成就的。

高尔基说得实在:“天文学和物理学家,不一定要懂得地质学和医学;火车头和桥梁的建造者也许不必懂得人种学或动物学。”

德国诗人歌德形象地说:“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限制里方显出大师的身手。”

我们不可能无限地拥有生命,人的精力、时间总是有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只有科学地管理好自己的精力,开发好自己的精力,只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于某一项工作,才能取得突破的进展,才能获得持久的成功。

从千百万个成功者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事实,他们几乎都是从自己的兴趣,特长起步,果断进行自己的战略决策,明确自己的主攻目标,再“缩小包围圈”,向此目标步步逼近,最后终于一举成功。

那些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无不是知道限制自己的人。无不是在确立了明确目标后,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和现实的需要,在众多的选择中,撷取其一,集中“优势兵力”,围追攻克某一领地。他们都是会聚起自己所有的精力,倾心相投,目标如一,敬业不渝,终有所成。

有些人在一生中,任何时候都懂得取舍的辩证,知道自己应追求什么,舍弃什么?总是将自己的精力、才能集中于一个领域,创出骄人的业绩。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终生在哲学的矿藏中掘进,终成大师。他的体会非常实在:“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情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他必须专注于一事,而不可分散他的精力于多方面。”

不拘于“偶然”的成败

明人吕坤说,事有当然,有自然,也有偶然。有见识的人做事,都是尽力按应该的做法,即“当然”去做。在做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而对于偶然发生的情况,不要被它迷惑,干扰自己做事。

而有些人却不是这样。如“守株待兔”中的那个人,偶然白捡个兔子,就死抱着“偶然”不放了,放弃了原来“靠劳作致富”这个“当然”。结果呢,田荒了,兔子也没有再来。

可见,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把握好“当然”“自然”和“偶然”。

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这是不言而喻的。“强扭的瓜不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光有成功的愿望是不行的,比如打仗,自己力量太弱,非要跟强敌硬碰硬,非输不可,只能按客观规律办事,避敌锋芒,寻找敌人的弱肋出拳,慢慢积小胜为大胜。毛泽东在井冈山时的兵法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还有,有时在努力的过程中,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来可能成功的事做不成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只好重作调整。比如大家知道的相声演员李文华老师,原来和姜昆合说相声,在相声舞台上一步步走向更大成功时,突然发现得了喉癌。李文华装上了人工喉管,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潇潇洒洒说相声了。他尽了“当然”,但也不得不“听其自然”。这些年,我们看到他又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做广告,或给相声段子配默声表演。他顺其自然,在积极寻求另外的发展之路。

李文华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听其自然”并非“听天由命”,只要在不违背自然的前提下,一个人的成功之路仍是宽广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不必因此而灰心,放弃在另一条路上“尽当然”的努力。

在处理“当然”“自然”和“偶然”的问题上,吕坤尤其对“拘泥于偶然”的人提出了批评。他说,这样的人,不但“偶然”得不到,连应该做的“当然”也一并失去了,真是可悲呀。

生活中不就有这样的人吗?有人一心要当影视明星,起先还能踏踏实实拜师求艺,刻苦训练,尽着“当然”。偶尔一次,在一部电视剧中走红。他便以为自己的演技已是“腕儿级”,从此不再“尽其当然”,而是忙于到处走穴、签名、当嘉宾……这样的人被偶然的成功所迷惑,不再努力,很快就会成为生活中昙花一现的可悲角色。

拘泥于偶然,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遇到失败和犯错误。再高明的骑手,也难免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常胜将军也有可能打败仗。这时候决不可惊慌失措,一蹶不振。你只需坚定地继续努力,就能走出失败和错误的阴影,重铸辉煌。

现实生活中,有的年轻人高考落榜,就走上轻生的不归路;有的人一次生意失败,就萎靡不振;有的人遭遇几次退稿,当作家的梦就幻灭……这样的人太看重了生活中的“偶然”因素,他们的命运是可悲的。

歌手刘欢有一首歌是唱给那些遭遇了下岗的人的,这首歌叫《从头再来》。这首歌表达了一种信念:对生活中的挫折,无需悲观,这不过是偶然的事件,人要坚定自己的意志,一切可以从头再来——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

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中又走入风雨。

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挚爱的亲人。

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要把胜利和成功看做命运的偶然的赐予,把失败和挫折看做生活对我们的考验,永远不放弃朝着理想“尽其当然”的努力,这样,我们才会获得梦想的成功。

成功失败,从容对待

我们经常为成功的故事献上美妙的赞歌,但却很少为失败的事例送上鼓励的祝愿。不久前在欧盟青年企业家研讨会上,提出了一个口号,很得与会者一致的认同:“敬佩成功,容忍失败。”

我们的青少年从小就是在一个很害怕失败的环境中长大,所以当他们长大之后,往往在面对成功或面对失败时,就缺少从容对待的态度。

社会上,人们的目光像一架架照相机的镜头,喜欢争相瞄准摆满鲜花的奖台,而没有关注连接它很远的那条满是泥泞的土路,就像人们厚爱秋天的果实,而忽视严冬的孕育一样。然而,失败对于成功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积蓄、转化与萌发。

失败向成功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如果失败了就放弃,那就真正地失败了。如果把失败看做是一种尝试和积累,失败就变成了成功的序曲。

一位在跨国公司任职的技术人员,有一次在工作中不小心把一台珍贵的仪器搞坏了。老板不仅没有批评他,还对这个因差错而懊丧的雇员给予鼓励:“现在你是最有资格使用这台仪器的,因为只有你有这样的经验。”后来这位技术人员果然干得非常出色。

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之一英特尔公司有一条经验,就是鼓励员工为发展高科技产业冒险,并不因他们冒险失败而受惩罚。有人曾想把芯片融入手表,投了许多钱,后来发现不成功,因为这是首饰生意,不适合英特尔公司,但这些人并未因为这一开发项目的失败而被排除在英特尔之外。还有的高级职员离开英特尔去开创自己的公司,没有成功,英特尔依旧欢迎他重回公司工作。

现实生活并不像人们期待的那样灿烂辉煌,由此学会面对失败以及面对成功,可以使这两者都成为幸事,否则失败或成功都会变成灾难。因为不论觉得自己了不起,还是觉得自己没希望,都是人生的阻力。而成功或失败就像你看到的硬币两个不同的面,不管拿在手中的是哪一面都把它丢进储蓄罐里。有一天你会发现“零存整取”的惊喜。

尝试“失败”是人生重要的一课,国外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小孩子摔倒了、打架了、光着脚跑出去了,大人都不去管,让他们自己体验,他们才知道什么事应该怎样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中学生参加夏令营,父母也不帮孩子整理行装,该带什么东西,由孩子自己掌握。父母知道孩子应该带上手电和多加衣服,但建议没有被采纳,父母也不再坚持。孩子付出了一些代价后,学会了如何为外出做准备,如了解当地的天气,带上必要的物品等。另外,父母不对孩子期盼过高,更多地关注孩子生活得快乐、健康和幸福。而活得轻松、洒脱、自然的人,一般具有不过分看重功名的心态,他们反而容易成功。

失败并非全是坏事,成功并非全是好事。有人喜欢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昔日的成功,但一般效果不佳,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而有时述说自己以往的失败,甚至是难以启口的耻辱,却能引起人们的同情或尊敬。

谁都不会见到冬天的枯荷就说荷花不美,谁都知道残败之后会有新的艳丽。人的生命也是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孕育、成长、开花、结果,从一个过程走向另一个过程。这中间自然有失败、有挫折,有辛勤、有汗水,当然也有成功。重要的是人要有敢于正视失败的勇气,不害怕失败,宽容失败,允许失败。学走“路”摔摔跤,又有什么可怕,那不过是成长和学会过程中一个必然的新经历而已。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当教育一旦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时,人们对于成功与失败的看法也就不同了。如果一个人在他一生的教育过程中在一定年龄和一定阶段上失败了,他还会有别的机会。他再也不会终身被驱逐到失败的深渊中去了。”

有了这样的理念和心态,当失败降临的时候,我们应该享受失败,感谢失败,树立信心,迎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