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医药科学探索发现全纪录
4322000000005

第5章 医药学家(5)

《外科学》问世后成为当时军医们的必读书和外科医生们的工作手册,被译成好几种文字,在欧洲各国流传。后来,巴雷的名声流传很广,曾历任四代法国国王的御医。

科学研究不问出身,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巴雷从一个“低等”的外科医生成长为近代外科学之父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研究与实践是发现真理的基本途径,只有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才会成为真正的学术权威,才会得到认可和尊重。

温病祖师叶天士

中医关于传染病、热性病有一专门的学问——温病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是有“天医星”之誉的我国清代名医叶天士。

叶天士生于公元1667年,是江苏吴县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名医,在家庭环境的熏染下,叶天士从小就喜欢医学。可惜的是,他十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为了维持生活,叶天士只好一面开始行医应诊,一面拜父亲的门生朱某为师,继续学医。不多久,叶天士在医学上的造诣,就超过了朱老师。但他毫不自满,仍然孜孜不倦,又去寻找别的老师求学去了。

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天士很想去学,只是苦于没人介绍。一天,恰巧有位姓赵的病人,是那位名医的外甥,因为舅舅没法治好他的病,便特地来找叶天士医治。叶天士专心诊治,给他服了几帖药就好了。姓赵的很感激,于是叶天士趁机请他介绍去拜姓刘的那个名医做老师。这个要求得到了允诺,于是叶天士就改名换姓去当姓刘的学生去了。他在姓刘的名医那里,每逢临症处方,都虚心谨慎地学习。一天,有人抬来一个神智昏迷的孕妇就诊。姓刘的医生候脉后,推辞不能治。叶天士仔细观察琢磨,发现孕妇因为临产,胎儿不能转胞,是痛得不省人事的。于是,取针在孕妇脐下刺了一下,就叫人马上抬回家去。到家,胎儿果然产下。姓刘的医生很惊奇,便详加询问,才知道这个徒弟原来是早已名震远近的叶天士。叶天士接着便把为何要向他学习的苦心如实说了出来。姓刘的很受感动,于是便把自己的针灸医术全部传授给他。

叶天士先后从师17人之多,加之他聪慧异常,治病神奇巧妙,往往出奇制胜,治好了许多大病重病。后来,叶天士的医名震动了朝野,妇孺皆知,民间传为神人,誉之为“天医星”。

清朝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集中,以及交通的日渐发达,传染病的流行开始呈上升趋势。严峻的现实,促使医家更多地关注、研究这一问题。清代乾隆以后,江浙地区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规,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由于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认为“温热病及瘟疫非伤寒”,故后人称其为“温病学派”。

有一年,苏州发生大瘟疫,叶天士救活了不少人。其中有个“打更”的人,全身浮肿,脸色又黄又白,病情十分严重。别的医生看了,都说没得救。叶天士经过细致诊察,只用两剂药就把他的病治好了。又有一个人患了一种慢性病,经常复发,十分苦恼。他找叶天士来诊治,叶天士开了一个方,嘱他按方服一百剂,就不会复发了。病人服了八十剂,病已好了一个多月,他就再不服药了。不料,事隔一年,病又复发。叶天士对他说:“我叫你服一百剂,你才服八十剂,当然复发了。从今天开始,你听我的,再服四十剂,病就永不复发了。”事实证明,果真如他说的一样。

作为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虽然文章不长,甚至没有记载任何具体的方剂,但全文言简意赅,对于临床常见的温热病的病状和其传染规律做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此外,他将温热病的发展过程,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表示病变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他还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

《温热论》后来成为了中医临床诊断热性疾病的重要依据,叶天士也因其巨大成就,被后世医家奉为中医治疗温病的祖师。

尊重师长,虚心求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有些认识是会过时的。如果只局限于听从师长,就可能削弱对于许多新事物、新知识的洞察和应变能力。叶天士之所以能够对中医进行创新,主要归功于他能在虚心求教的同时,对先贤著作进行透彻分析,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

现代牙科之父福夏尔

牙科医生是专科医生的一种,其任务为口腔疾患特别是牙及其支持组织疾患的预防和治疗。使牙科医学成为一种独立的医学专业而从大内、外科中分离出来的是被誉为“现代牙科之父”的法国医生福夏尔。

福夏尔1678年生于法国西海岸布列塔尼的一个外科医师家庭。成人后的福夏尔也成了外科医生并应募当了一名海军军医。在古代,人们对牙齿不太重视,一般都很粗鲁地对待牙齿,尤其是古代欧洲。那时的牙医给人看牙病时,动起手术来往往令病人痛苦万分,牙齿坏了只有拔掉而别无他法。当时牙医们拔牙根本不懂得用麻醉药,许多牙医都是走江湖的,甚至理发师和药剂师也替人拔牙。福夏尔看见患牙病的人越来越多,靠理发馆等进行治疗,一是不够及时,二是卫生条件差,致使很多的患者被感染,于是福夏尔退役后在家乡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家牙科诊所。福夏尔一改以前在痛苦的患者口腔中挥舞钳子或凿子的做法,采用手表制造工具,珠宝制造工具,甚至理发工具来做牙科手术。

龋齿又叫虫牙,是牙齿硬组织逐渐被破坏的一种疾病。福夏尔对龋齿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分类,最终坚决否定了虫蛀学说。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虫牙实际上并不是牙里真有虫子,而是细菌在作怪,这种菌叫变形链球菌。若口内卫生不好,牙周有食物残渣,则变形链球菌会把食物残渣分解,产生酸腐蚀牙,牙齿就不像以前那么硬了,渐渐就会出现小洞洞,这就叫虫牙。若不及时治疗,洞会越来越大,这时凉热食物都会刺激牙内神经,感到疼痛,再不治,让细菌继续腐蚀牙,就会引起牙髓发炎,不吃东西也会疼,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虫牙牙疼了。对于龋齿的治疗,福夏尔使用刮器刮除龋齿的腐质后以铅、锡等材料填充龋洞。这种治疗方法至今仍在沿用。

牙周病也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是导致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福夏尔经过对该病的研究,认为刮除牙石就能够治愈牙周炎。现代研究证明,牙周病的病因主要是口腔卫生不良,微生物的腐蚀作用,牙石刺激等原因引起的。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的矿化的菌斑。根据其沉积部位和性质,牙石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两种,其中,齿龈下牙石对牙齿的危害性最大,是引起牙周病的罪魁祸首之一。

福夏尔生活的17世纪末期,欧洲居民对假牙情有独钟。一些赶时髦的有钱人,明明牙齿很好,却要用银、珍珠贝做一副假牙。由于早期的假牙容易掉下来,一些妇女就将牙床打穿,用钩子将假牙固定住。福夏尔对此进行了改进,发明了用钢丝弹簧固定成套假牙的方法。此外,福夏尔还用人牙、河马牙、象牙、牛骨等为修复材料,并用绢丝、金线等穿孔结扎、制造出了精致的假牙。

1728年,福夏尔积20多年的经验,写成了《牙外科》一书。该书全面地概述了近代牙科医学的全部内容,包括牙齿的解剖、生理、胚胎发育,列举了103种口腔疾病,对临床病例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和分析,被认为是牙科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兴趣爱好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推动力量,是调动人们钻研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因素,是一种极为可贵的探求新知识、改造旧事物的创造能力。福夏尔对牙科技术进行革新的例子,就证明了这个道理。

莫尔加尼与“病灶”

在医院里或是在一些科普文章中,人们可能经常会听到、看到一个名词——“病灶”。这个病灶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在医学上,一个具有病原微生物的病变组织,就称为病灶。它们就像“匪穴”一样,隐藏在体内的某一个角落,里面窝藏着致病的细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最早发现这个“匪穴”的是意大利医生莫尔加尼。

莫尔加尼1682年生于意大利,15岁时进入博洛尼亚大学学医。此后,他一直对解剖很感兴趣,在二十几岁时,有幸参加编写了一本有关解剖方面的书。这本书渗透着他对解剖的看法。他认为解剖病变器官组织比解剖健康器官组织更有价值。在30岁的时候,莫尔加尼进入了意大利著名的帕多瓦大学任教,在解剖教研室工作了56年之久。

在帕多瓦大学期间,莫尔加尼进行了大量的人体解剖,尤其对人体的病变器官做了细致和全面的研究。当时,医生们都是根据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解释疾病的原因。认为人体内存在四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疾病就是由于这四种体液的比例失常而引起的,比如一个人咳嗽、吐痰、咳血,用四体液来解释就是黏液增多了。但是莫尔加尼经过多年的解剖,特别是解剖那些生前他熟知的病人后发现,生前所诉咳嗽、吐痰、咳血的病人,通常他们的肺脏都有变化。因此莫尔加尼认为疾病的原因,不是黏液的改变,而是脏器上的变化——“病灶”引起的。此后,他经过对数百例尸体的解剖、观察,并将病例的临床表现、死亡原因和尸解发现进行比较,以充分的事实证明了疾病的症状与器官病变有密切的关系。

1761年,79岁高龄的莫尔加尼发表他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疾病的位置与病因》。书中,莫尔加尼把对疾病的认识由症状推到了器官。他认为“病灶”是在某个或某些器官上,因此,通过解剖学观察器官上的变化,就可以判定疾病的性质和症状产生的原因。莫尔加尼的这个理论促进了近代临床诊断学的发展。此后,通过寻找病灶来诊断疾病成为西医诊断的一种基本思路。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人体中任何组织器官的病变都会成为病灶。如牙周病、骨髓炎、鼻窦炎、胆囊炎、慢性阑尾炎等,都是经常惹是生非的病灶。病灶里面虽然有病原体,但是平时仅能危害所在部位的组织。然而当人体抵抗能力下降的时候,它们就会兴风作浪,开始出击。它们出击的路线有两条:一是通过“水路运输”,即通过血液及淋巴液。病原体顺着血管和淋巴管“漂洋过海”,来到远隔的器官和组织,在那里“安营扎寨”,造成新的感染。二是“施放毒素”,这一招更厉害。病灶中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及代谢产物成为“抗原”,然后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反应也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损害。当然,治疗这些病灶可能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但是对于它已经惹下的祸端,治疗起来却并不容易。所以对于像牙痛、扁桃体发炎之类的疾病也不可掉以轻心。

如今,随着CT扫描、核磁共振等多种检测技术的出现,医生们寻找病灶以确定患者疾病的位置和原因已经变得不再困难。在盛赞医生们妙手回春的同时,人们不应该忘记,这其中也有300多年前的病理解剖学创始人——莫尔加尼的功劳。

病灶引发的常见疾病有亚急性心内膜炎、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多形红斑、慢性肾炎等。病灶除自身给人体造成损害外,还经常引发远隔器官的病变。例如,患有急性肾炎时,可能的起因是扁桃体发炎,所以医生在治疗急性肾炎的同时,也要给病人注射青霉素,控制咽喉附近的炎症,就是这个道理。

伟大的乡村医生琴纳

天花,曾是一种危害人类的可怕传染病。过去,因感染天花死亡的人成千上万。为了对付这种病魔,人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众所周知,现代人是通过接种牛痘的方法来抵御天花的。而接种牛痘的创始人正是18世纪的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琴纳。

琴纳1749年生于英国的格洛斯特,父亲是一个牧师。琴纳长大以后,立志学医。于是,他13岁那年,就被送到留德洛夫医师那里当学生。琴纳勤勉地工作着,帮助留德洛夫诊疗病人达7年之久。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故乡,并开设了一家医院。

防治天花是当时医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那时天花是人类疾病中最可怕的一种。天花患者的死亡率达10%,而幸存者也大都变成了麻子。如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在1751年患上天花,虽没有因此而丧生,却从此变成了麻子;177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死于天花。当时,许多人一谈到天花就谈虎色变。甚至认为与其变成麻脸,倒不如死去。事实上,在那时没有麻子的脸是很少见的。女人如果没有麻子,仅仅这一点,比起那些不幸的人们来,就被认为是美丽的了。

琴纳开设医院后不久,就对防治天花产生了兴趣。他曾听到过家乡格洛斯特广泛流传的一种说法:牛痘既可以传染给牛,也可以传染给人。那里的人们认为,牛痘和天花是不能同时并存的。琴纳细想,自古以来挤奶姑娘和牧牛姑娘漂亮,她们没有麻脸。那么,牛瘟和天花又有什么关系呢?牛痘果真能预防天花吗?

琴纳决心要解答这一连串的问题,他以顽强的精神对牛痘研究了二十多年。当时中国的种痘术已传到了欧洲,他仔细地阅读了有关种痘术的报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琴纳开始仔细地对家畜进行了观察,他观察了马的“水疵病”和牛的“牛痘”,最后得出结论。水疵病也好,牛痘也好,都是天花的一种。而且他也知道为什么得过一次天花而没有死去的病人,永远不再会得第二次天花的秘密了。原来只要患过一次天花不死,就能在身体内部获得永久对抗天花的防护力量。天花不仅危害人类,同样也袭击牛群,几乎所有的奶牛都出过天花。挤奶姑娘和牧牛姑娘在和牛打交道的过程中,因感染上牛痘而具有了抵抗天花的防疫力。牛瘟的秘密终于揭开了,琴纳决定给人们进行牛痘的人工接种来预防天花。

1796年5月17日,正是琴纳47岁的生日。这天,琴纳的候诊室里一清早就聚集了许多好奇的人,具有关键性的实验时刻来到了。琴纳怀着对自己理论的充分信心,亲自承担了令人毛骨悚然的风险和责任来进行人体实验。他从挤牛奶姑娘尼姆斯手上取出牛痘疮疹中的浆液,接种到一个8岁的小男孩菲普斯的身上。两个月后,他再一次给这个儿童接种,不过这次不是牛痘,而是真正的天花浆液。结果那个儿童没有感染上天花,他确实获得了免疫力。1797年,琴纳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送到了英国皇家学会。

英国皇家学会不相信一位来自穷乡僻壤的普通乡村医生能制服天花,他们把琴纳当做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的“骗子”,拒绝接受他的论著。格洛斯特医学会的同行们则攻击他践踏了希波克拉底的医生誓言,要开除他的会员资格。还有许多人认为,接种牛痘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像牛一样长出尾巴和犄角。教会则把他看做是“魔鬼的化身”,诅咒他应该下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