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医药科学探索发现全纪录
4322000000020

第20章 医药重大发明、发现(5)

我国规定满8个月的儿童就要开始接种麻疹疫苗。这是因为新生儿体内含有从母亲那里得到的麻疹抗体,可以保护婴儿不得麻疹。8个月后,从母亲那里得到的抗体逐渐消失。如果过早的接种疫苗,婴儿体内的母体抗体尚未消失,它就会杀死注射到儿童体内的麻疹疫苗,从而就不会产生抵抗麻疹病毒的免疫力。

“世纪瘟疫”艾滋病

正当人们为20世纪以来,生物学、医学的巨大发展而欢欣鼓舞时,一个可怕的幽灵——艾滋病正在向人们袭来,为此,生物学、医学界面临着一次严峻的考验,将迎接新的挑战。

1980年6月,加拿大人杜加斯在美国旧金山找到一家医院,要求做美容手术,以割除脸上新长出来的一个紫色肉疣。这种手术在平常是非常简单的,在技术高明、设备齐全的美国医院里,这不过是小菜一碟。盖尔坦手术后割下的疣子被送到化验室做例行的活体组织检查。10分钟后化验报告出来了,主刀医生被化验报告上的字样吓了一跳——这不是一般的肉疣,而是一种很罕见的皮肤癌卡波济肉瘤。三个月过去了。盖尔坦先生的癌症已全身广泛转移,他极度的衰弱,成天在痛苦中与死神搏斗。与此同时,他的两名同性恋伙伴也都出现了同样的紫色疣子,经医生诊断后也住进了医院。为了抢救这三位奇怪的病人,医生们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都没有效果,只能束手无策地看着他们在痛苦中挣扎,最后悲惨地死去。

1980年11月,刚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免疫学专家戈特利布在洛杉矶的医院也接受了一位病人,这病人是男性,31岁,喉头被大量念珠菌感染,几乎不能呼吸了。稍后,还发现病人肺部被卡氏肺囊虫感染,血液里缺乏一种免疫细胞T—助细胞。根据病人自述,他并非先天性免疫缺乏症者,也未进行过任何足以破坏免疫系统的治疗或工作。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怪病呢?戈特利布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他的目光落在病历上的一行字上“同性恋者”。不久,加利福尼亚的同性恋病专家韦曼将一位病人转给了戈特利布,这是一位同性恋倾向的男青年,同样也患有肺孢子虫病、后天免疫功能缺乏症。戈特利布与韦斯曼共同研究发现,在韦斯曼医生最近收治的病人中有20位男性同性恋病人的免疫系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于是他们敏感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难道这病与同性恋行为有关?

1981年7月,性病专家玛丽在美国一些大城市进行了调查,发现卡波济肉瘤和肺孢子虫病已经在同性恋者中蔓延开了。在华盛顿地区未患病的同性恋者中,有一半的人免疫系统都不正常,这就意味着他们也将患上同样的毛病。几位科学家合伙给这一现象取了个名字:同性恋致免疫缺乏症。

科学家们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又发现,这种“同性恋致免疫缺乏症”还可以通过吸毒者互换注射器、孕妇传染给胎儿、输血等途径传染。而最令人不安的是,它被证明能通过异性性行为而传播,这足以使每一个美国人都感觉到死亡的威胁。鉴于这些发现,1982年7月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专家给它重新命名为“后天免疫缺乏综合征”,简称“艾滋病”。

1983年,法国科学家西诺西和蒙塔尼开始从淋巴结肿大的同性恋艾滋病早期患者身上提取淋巴细胞。随后,他们很快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也就是如今人们熟知的艾滋病病毒。

被称为“世纪瘟疫”的艾滋病病毒被发现后,人们以为就像抗生素和牛痘疫苗的发明一样,人类可以很快找到对付这种病毒的有效药物,从而阻止它的蔓延。20世纪90年代中期,“鸡尾酒疗法”的出现令艾滋病从一种判了死刑的疾病变成可以控制的疾病。然而,直到今天,科学家还没有研制出艾滋病疫苗,而医学界在研制杀菌剂方面的努力同样遭到挫败,因为艾滋病病毒堪称人类迄今为止所遇到的最狡猾的“杀手”,它经常发生变异。

艾滋病毒是如何破坏人的免疫系统的呢?原来,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靠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发挥作用,特别是淋巴细胞,它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主力军。当一般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均被免疫系统所破坏、消灭和消除掉。但当艾滋病毒侵入人体碰到淋巴细胞时,淋巴细胞不仅不能消灭艾滋病毒,反而成了HIV的生长繁殖场所,然后将其淋巴细胞破坏掉。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将大量淋巴细胞破坏掉,甚至消灭了淋巴细胞。人体因此处于毫无抵抗力的境地,这就是所谓的免疫缺陷状态。由于人体缺乏免疫功能,各种各样的肿瘤和感染的机会随之发生。从感染艾滋病毒到出现状态,潜伏期相当长。大约6~10年,这样,为艾滋病的传播打开了绿灯。

自从科学家给艾滋病定了名,并发现了艾滋病毒,美国和世界各地艾滋病患者的数量便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剧增,至今已在全球夺命2500万,另有3300万人受感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人体可以自动或被动产生有效的抗艾滋病毒的抗体,也没有发现任何个体可以免受艾滋病毒感染,这就是说,人人都是易感者,因此,保护易感人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全民进行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另外,切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也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人类目前仍然在积极对抗艾滋病,并没有丧失战胜它的希望。2009年,一个多国科学家和研究所联合组成的团队找到了艾滋病的“命门”:两种之前从未发现过的新抗体——PG9和PG16。新抗体对艾滋病病毒有广泛的克制作用,能够攻击多种艾滋病病毒毒株的薄弱环节,这给科学家们研制艾滋病疫苗带来了希望。

可怕的埃博拉病毒

有一位医学专家在30多年前就曾指出:在地球上,人类如果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战胜病毒,病毒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最危险敌人。这句话不幸地被言中了。正当人类为消灭天花、麻疹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大批凶狠的病毒已悄然扑向人类。在20世纪新发现的病毒中,有一种名叫埃博拉的可怕病毒,它是人类迄今发现的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病毒,感染埃博拉出血热的患者死亡率为50%~90%。

埃博拉出血热首次有记载是在1967年。当时,德国的马尔堡、法兰克福与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的三个研究中心,为了研制一种疫苗,从非洲乌干达进口了一批长尾绿猴。不久,接触过绿猴的实验室人员先后出现畏寒、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眼结膜充血、浑身出现红色斑疹等症状,一开始人们误认为是普通的感冒、麻疹或伤寒等疾病。然而,没过几天,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人体内外的各个脏器出血,血压急剧下降,心、肝、肾功能衰竭,甚至全身细小的毛孔中都渗出一颗颗不会凝固的血珠。原发病例共5人,后来又传染了医院中的医护人员,继发性感染了6人,死亡7人。当时,人们把这种前所未见的疾病叫做“马尔堡病毒”。由于这种疾病一闪而过,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1976年6月,苏丹努札拉镇的一名男性仓库管理员因突然发烧、头痛而入院,又因鼻、口腔与消化道大量出血而死亡。这一事件发生后,又逐渐发现死者周围的人发病,最后情况极为严重,共有284人发病,其中151人丧命。扎伊尔318例中有280人死亡。随着病人的死亡,医护人员被感染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一个一个地相继倒下,医院也瘫痪了,人人都战战兢兢地等待着厄运降临到自己的头上。直到这时,埃博拉病毒才引起了全世界医学界的普遍关注。当时人们根本不了解该病毒,故以患者最早出现地附近的河川命名,称为“埃博拉病毒”,所引起的病名称为“埃博拉出血热”。

1995年,埃博拉出血热再次暴发。第一个被发现的病人是个36岁的医院化验师,名叫金夫姆,他的工作是采集血样。当时他发病的症状是腹泻和发热,被诊断为痢疾,几天后发生出血并随即死亡。这时,人们才意识到,金夫姆患的根本不是痢疾,而是19年前猖獗一时的埃博拉病。后来相继发生了一批类似病人,其中包括与金夫姆密切接触的护理人员。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将病人的血样运往美国亚特兰大的疾病控制和防治中心化验,证实确是埃博拉病的再次暴发。

1995年4月中旬,埃博拉出血热在非洲扎伊尔蔓延。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扎伊尔发现了316个出血热病例,245人死亡,死亡率达77%。1996年2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证实,在加蓬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病,20名患者中已有13人死亡。这些患者以一死猩猩为食,在接触猩猩尸体的过程中染上了埃博拉病毒,该病毒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染。患者平均年龄为18岁。在13名死亡者中,12人已被证实直接接触了死猩猩的血液。这是非洲再一次埃博拉病的流行。

研究发现,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它传染极快,所有病人一旦被发现就必须立即被隔离,与病人接触过的人也必须接受定期检查。目前,全球医学界还没有找到预防这种病的疫苗和可以治愈这种疾病的药物。但只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严格隔离病发区,病毒的传染就能得到迅速遏制。

埃博拉病毒不通过空气传播,而以血液、尿液为媒介经由伤口侵入人体。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个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可在24小时内死亡。

维生素B1与脚气病

19世纪80年代,当时荷兰统治下的东印度群岛上的居民们长期受着脚气病的折磨,患这种病的人总觉得身体疲乏、胳膊和腿像瘫了似的,最后导致死亡。为解除这种病对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威胁,1886年,荷兰政府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开展研究防治脚气病的工作。

荷兰医生克里斯蒂安·埃克曼也参加了这个委员会的工作。当时科学家和医生们认为脚气病是一种多发性的神经炎,并从脚气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了一种细菌,便认为是这种细菌导致了脚气病的蔓延,它是一种传染病。然而埃克曼总感觉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这种病如何防治?是否真是传染病,这些问题都还未解决。他继续着这种病的研究工作,并担任了新成立的病理解剖学和细菌学的实验室主任。

1896年,就在他做实验的陆军医院里养的一些鸡病了,这些鸡得的就是“多发性神经炎”,发病症状和脚气病症状相同。这一发现使埃克曼很高兴,他决心从病鸡身上找出得病的真正原因。起先他想在病鸡身上查细菌。他给健康的鸡喂食从病鸡胃里取出的食物,也就是让健康的鸡“感染”脚气病菌,结果健康的鸡竟然全都安然无恙。这说明细菌并不是引起脚气病的原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就在埃克曼继续着他的实验的时候,医院里的鸡忽然一下子都好了。原来在鸡患病之前,负责喂鸡的人一直用医院病人吃剩的食物喂鸡,其中包括白米饭。后来,这个喂鸡的人调走了,接替他的人觉得用人吃的上好的食物来喂鸡太浪费了,便开始给鸡吃廉价的糙米。意想不到的是,鸡的病反而好了。

埃克曼分析:稻米生长的时候,谷粒外包裹着一层褐色的谷皮,这种带皮的米就是糙米。碾去谷皮,就露出白色的谷粒,这就是白米。这里的人喜欢吃白米饭,给鸡吃的剩饭也正是这种白米饭,结果一段时间后,就会得多发性神经炎。这样说来,很可能在谷皮中有一种重要的物质,人体一旦缺乏后,就会得多发性神经炎。考虑了这些情况后,埃克曼决定再做一番实验。他选出几只健康的鸡,开始用白米饭喂它们。过了一阵子,鸡果然患了多发性神经炎。他随即改用糙米来喂养,很快,这些鸡都痊愈了。埃克曼反复这样的实验,最后,他可以使鸡随时患病,随时复原。后来,埃克曼把糙米当作“药”,给许多得了脚气病的人吃,果然这种“药”医好了他们。

埃克曼虽然找到了治脚气病的方法,但并没有搞清米糠里含有什么物质。1911年,日本化学家铃木从稻米壳中提取了抗脚气病的白色晶体,取名叫维生素B1。同年,波兰科学家芬克在英国也从米糠中分解出一种药用物质。他把这种物质叫做“维他命”,并证明人体内如果缺少了它,就容易疲倦、食欲不振、浑身酸痛和患脚气病。芬克当年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芬克发现的维他命与铃木发现的维生素B1是相同的东西,但在欧洲,芬克比较有名,所以芬克被认做是维生素的发现者。

维生素B1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维生素,为了赞誉埃克曼医生发现维生素的先驱作用,1929年,他荣获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维生素B1主要存在于种子的外皮和胚芽中。维生素B1缺乏常常发生在谷类为主食的地区,其原因在于去除麸皮和糠的过程中,维生素B1的损失很大。另外,维生素B1在高温下,尤其在碱性溶液中非常容易被破坏,煮饭时加碱和丢弃米汤也会造成其严重丢失。

维生素C与坏血病

几百年前的欧洲,长期在海上航行的水手经常遭受坏血病的折磨,患者常常牙龈出血,甚至皮肤淤血和渗血,最后成批成批痛苦地死去,人们一直查不出病因,所以称坏血病为“海上瘟疫”。

当时,人们对这种可怕的疾病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治疗方法也是千奇百怪,例如用醋,稀硫酸和盐酸,含水银的药膏,当然也包括放血疗法来治疗此病。一些军医发现得病的士兵都很懒惰,所以干苦力也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显然这些军医没有搞清楚懒惰是患病的结果,不是原因,还有医生把得病的人埋到沙子里,当然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有效的。

1747年,英国皇家海军外科医生詹姆斯·林德在一条军舰上做军医,船出港不久,士兵们就陆续患上了坏血病,詹姆斯决定把患病的12名士兵分成6组,每组2人,他把这些患病情况类似的病人都集中到一起,吃的住的都一样,然后他对不同的组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第一组每天喝一杯苹果酒;第二组每次喝25滴稀硫酸,一天三次;第三组每次喝2勺醋,一天三次;第四组每天喝半杯海水;第五组每天吃用大蒜、芥末、萝卜根做的药膏;第六组每天吃1个柠檬和2个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