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经典音乐故事
4320600000055

第55章

勃拉姆斯在写这部五重奏时肯定是考虑过穆菲尔德的演奏风格,按照他的技术特点写这首曲子,所以这首名曲至少有穆菲尔德一半功劳。穆菲尔德此人可不是个等闲之辈,他本来是迈宁根管弦乐团的小提琴手,不知怎么的就迷上了单簧管。他试图把小提琴的表现方式移植到单簧管上,以拓展单簧管的表现力。看来他的努力是成功的,除了勃拉姆斯以外,还有当时的几位作曲家为他写过曲子,他对单簧管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能激发作曲家灵感的演奏者都不是凡夫俗子。当初令莫扎特对单簧管着迷的是施塔德勒,他的演奏技巧炉火纯青,他那个时代的单簧管还很简陋,但他凭着嘴上控制的超吹功夫解决了演奏难题。莫扎特与他结成莫逆之交,《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和《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降E大调单簧管三重奏》这几部不朽之作都是为他写的。施塔德勒在作曲方面也能雁过留痕,莫扎特有两部室内乐也由他完成。

韦伯一共为单簧管写过6部作品,都是为演奏家贝尔曼写的。贝尔曼不仅演奏技巧娴熟,音乐表现尤为出色,韦柏与他结识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贝尔曼也深得大作曲家梅耶贝尔和门德尔松赏识,都为他写过曲子。

在乐器家族里,单簧管属于浪漫派音乐。它华丽辉煌的音色、宽广的音域、丰富的表现力使它本身就富于浪漫色彩,它理应是浪漫派音乐家钟爱的乐器。单簧管是一件成熟较晚的乐器,1700年才出现很初级的管型,只有6个基本音孔、1个背面辅助音孔和两个音键,与现代乐手使用的25键单簧管有天壤之别,表现力受很大限制。单簧管音色华丽丰富,给乐队增加了色彩,很受作曲家和演奏者的器重。演奏者和乐器制造商不断改进单簧管,使它的性能不断增强。德国的曼海姆乐队最先采用了单簧管。1751年,曼海姆乐派的杰出人物约翰·施塔米茨为单簧管写了第一首协奏曲,可见单簧管作为独奏乐器没有很深的资历。单簧管音色圆润明朗,喜爱单簧管音乐的爱好者很多。但要是搜寻一下单簧管曲目,就会发现不是很多,不仅不能与小提琴、钢琴这样的主奏乐器比,就连木管乐器家族里的长笛、双簧管、大管也比单簧管曲目丰富得多。因为喜欢用管乐制造浑雄壮丽气氛的巴罗克音乐家还没来得及认识这种黑木做的小喇叭,古典时期单簧管刚刚在乐队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曲目也就不多。

单簧管在管乐器里音域最宽广,有三个半八度;音色最丰富,高、中、低三个音区的音色各不相同;它是硬簧片乐器,音的强弱幅度大,能吹出最强音和极弱音;它指法最复杂,吹奏时口唇控制难度也大,所以被称作“木管乐器之王”。

单簧管的华丽音色最受作曲家的器重,经常在乐队里担任旋律独奏和华丽的走句。浪漫气质的作曲家当然最爱用这件乐器:舒伯特在艺术歌曲《山岩上的牧羊人》里用单簧管为女高音助奏,获得过很好的艺术效果。莫扎特的单簧管五重奏一反自己的优美欢愉,表现出苍凉的内心世界,使人联想到他两年后的痛苦离世。韦柏的单簧管五重奏的慢乐章委婉流转,单簧管充分发挥音色纯美的特点,在宁静中表现浪漫精神。勃拉姆斯的五重奏更是在浪漫主义发展到全盛时期的作品,单簧管的华丽浪漫特性有充分的展现。单簧管在莫扎特到勃拉姆斯这一个世纪里才完全成熟起来,音乐家们给了单簧管辉煌的生命力,单簧管也为音乐家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天地。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仍然会有人把勃拉姆斯的单簧管五重奏称作“有单簧管的弦乐四重奏”,以表示对管乐器的轻慢。

贝多芬:最后的四重奏

贝多芬1827年去世,写于1824年到1826年的几部弦乐四重奏被音乐史专家喻为“贝多芬的音乐遗嘱”。从1824年首演的第九交响曲达到辉煌的顶峰之后,他不再写其他形式的音乐,只留下几部弦乐四重奏和钢琴音乐。贝多芬一生共写过16部弦乐四重奏,加上一部从《降B大调四重奏》分离出来独立成章的《大赋格》,一共是17部。这些四重奏,按照贝多芬的创作年代,被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属于晚期的有6部,这里着重谈的是作品第131号《升C小调四重奏》。

贝多芬晚期的弦乐四重奏一向被认为艰深难懂,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写出过第九交响曲那样辉煌的作品之后,贝多芬应该接着攀上更高的山峰。然而,在他最后的四重奏里,没有第九交响曲的辉煌壮丽,没有第五交响曲的愤世嫉俗;找不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昂扬气势,也听不到《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那山崩地裂的英雄气概。贯穿在贝多芬晚年的弦乐四重奏里的是宁静的沉思,是肃穆的参悟,安详的诉说代替了热烈的倾吐,理智超越了热情,更像是英雄暮年回首人生沧桑的慨叹。

用弦乐四重奏这一室内乐形式与交响性作品比较,也许难于做出令人信服的评价;单就四重奏这种音乐形式本身的艺术特质来观察,可能更容易接近贝多芬晚年的内心世界。

弦乐四重奏是室内乐方面最主要的音乐形式。作曲家们在管弦乐里以交响曲为最高艺术追求,而在室内乐里用以表达音乐思想的最高工具,则当属弦乐四重奏。几乎所有的音乐传记和通俗的音乐史里都会提到是弗朗茨·海顿“创造”了弦乐四重奏,而接着文章的作者又会修正一下这个说法,指出海顿完善并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的音乐形式和表达方式。凭着对海顿这位古典大师的崇敬,把“弦乐四重奏之父”这顶桂冠加在他头上也不失其过。在海顿之前,巴罗克作曲家的室内乐形式里已有四个声部的重奏奏鸣曲。科雷利的三重奏鸣曲是17世纪意大利室内乐的高峰。18世纪初,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和塔尔蒂尼使其发展,从而更近似完形的弦乐四重奏。海顿早期写过许多三重奏鸣曲,当他使大提琴摆脱了通奏低音成为独立的旋律乐器,又加入了中提琴声部,弦乐四重奏的演奏形式才开始固定下来。当然,更重要的是海顿使四重奏的四件乐器平等对话,没有主次之分,主题处理更加开阔,四个乐章的安排也更加精细、完美。

在海顿手里锤炼成型的弦乐四重奏具备18世纪古典派艺术家所追求的艺术境界的准则,即完整、严谨、条理分明,知识和理性诉诸完美的秩序。而在这个结构之内,又足以让丰富多样的情感自由地表现。所以,歌德把弦乐四重奏比喻作四位学识丰富有修养的人之间展开的谈话。在崇尚知识与理性的时代,作曲家们很自觉地采用弦乐四重奏来表达音乐思想,这虽然还算不上是一种风气,但这种做法影响了古典时期以后的作曲家。从浪漫主义时期的舒曼、勃拉姆斯,直到20世纪的勋伯格、欣德米特、肖斯塔科维奇,近两个世纪以来重要一点的作曲家都写过弦乐四重奏,他们在这里表达对经典音乐的理解与自己的音乐发现和创新。

贝多芬的一生几乎完全以音乐生涯贯穿。他不是莫扎特那样的随时呼唤灵感的神童,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开始得较晚,15岁才开始写正式完整的作品:一部钢琴四重奏。直到30岁,贝多芬出版了作品第18号——6部弦乐四重奏。音乐评论家认为30岁才是贝多芬真正严肃的音乐创作的开始。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被认为是与他的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同等重要的杰作,它们完全可以体现他一生的音乐追求。事实上,不仅他的第一部真正重要的作品是弦乐四重奏,他的一生都以弦乐四重奏贯穿,在他晚年既雄心勃勃想写更伟大作品,又感到来日无多力不从心的时候,他最后选择的还是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一生写过“三次”弦乐四重奏。在早期的作品第18号——6部四重奏之后,他有几年时间没有碰这种体裁。从35岁到40岁之间的几年里,他又发表了5部弦乐四重奏。在此之前,经历过了写“海立根遗嘱”的精神危机,还尝过了因身份地位引起的恋爱失败,这时期里他还写出了《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菲岱里奥》这些伟大作品,这是贝多芬雄心勃发的时期。在贝多芬生命的最后5年里,他又重操旧体,拿起了10年没有摸过的弦乐四重奏,此时,他所有惊世骇俗的伟大作品都已问世,包括《第九交响曲》。

《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是最后的5部四重奏中的最后一部。它完成于1826年,贝多芬于1827年去世,所以,有人说这部四重奏是他的音乐遗嘱。根据作品本身来看,说它是遗世之言,也有几分道理。这部四重奏与晚期的其他几部四重奏一样,深刻细致而又大胆创新。贝多芬全然不顾弦乐四重奏四个乐章的布局结构,一气写了7个乐章,而且,7个乐章一贯相连,中间没有停顿。乐章的篇幅随心所欲,长短不齐,最短的只有11小节;乐章内的速度变化也无章可循,自由变化。总之,意到笔随,不受章法限制,而在复调的运用上又复杂精细;有些段落做过许多修改,据说最后4个小节的音乐用总谱写了12次之多,足见刻画之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