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经典音乐故事
4320600000034

第34章

肖邦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并不是纯粹的波兰人,但他把波兰当作自己的祖国,并有强烈的爱国热忱。他忧国忧民,以浪漫的爱国主义激情发掘民族音乐。在他一生中创作的二百多首音乐作品里,具有民族性格的占有很大比重。诗人密茨凯维奇经常到肖邦的寓所做客。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就像不能拒绝给病人服药,我从来也不拒绝给密茨凯维支和诺尔维德弹琴。他们中有一人来的时候,我就坐下弹琴,有时始终连一句话也不说。我的音乐不止一次引起他们流泪,这眼泪难道不是民族艺术家最高的十字架吗?”

肖邦与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支有特殊的友情,他的具有爱国主义热情的《g小调叙事曲》是受了密茨凯维支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示写成的。

肖邦一生共写过13首波洛涅兹舞曲。波洛涅兹是他的作品里民族精神体现得最强烈的体裁。他的波洛涅兹舞曲华丽典雅、刚毅豪放,艺术效果强烈,是这类体裁的典范之作。波洛涅兹是波兰民族舞曲,来源于16世纪贵族庆典活动中的隆重仪式,后来,转化成舞曲。波洛涅兹这一体式本身就具有波兰的民族性,所以,肖邦很喜欢借重它寄托自己的爱国热情。肖邦虽有一个柔弱多病的外表,内心世界却很高旷激越,他最着名的两首波洛涅兹——《A大调波罗涅兹》和《降A大调波罗涅兹》,气势雄浑、果敢刚毅,与他的夜曲、即兴曲等抒情性作品完全不同。其中,《降A大调波罗涅兹》最堪称道。

《降A大调波罗涅兹》写于1842年,是肖邦创作上的成熟期的作品。肖邦这个时期的作品以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降A大调波罗涅兹》是同类作品中性格最刚健、气势最宏伟的一首。音乐的主题热情豪放,伴随着沉稳刚毅的节奏,描绘出古代军队金戈铁马驰骋纵横的雄壮场面,用以表现民族英雄豪杰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寄托着作者心头澎湃的民族感情。

肖邦有一次对密茨凯维支谈起他写《降A大调波罗涅兹》的心理体验:那是一个安静的夜晚,没有客人打扰,肖邦独自一人在客厅的钢琴前一边试奏一边记谱。他为乐曲中段找到了一个模仿马蹄声的音型节奏,在马蹄声的伴随下,古代波兰骑士横扫战场,场面极为壮观。写到这里,客厅的门突然开了,一群身披甲胄的古代骑士涌进客厅。肖邦吓得惊慌失措,欲夺门而逃,盛装的骑士队伍又倏然而逝了,原来这是肖邦感情过于投入,被自己的音乐魇住,产生了幻觉。后来,密茨凯维支把这件轶事转述给一位画家,那位画家便根据这件轶闻作了一幅画,题目叫做《根据肖邦的故事》,画面上的肖邦张开双臂惊恐而逃。

肖邦的外表给人的印象与他的内心世界反差的确很大,以至很多人对他都有不准确的评价。乔治·桑与肖邦共同生活了许多年,可以说是除父母外最接近肖邦的人,也未能真正理解肖邦。她说:“肖邦是一朵玫瑰花的叶子,苍蝇的阴影挡住了射在玫瑰花上阳光,使肖邦呈病态、失血,以致身亡。”乔治·桑显然认为肖邦从躯壳到灵魂都是病态的,这也许是导致两人关系破裂的深层原因。令人不解的是,乔治·桑为什么不从肖邦的音乐里去真正理解肖邦、接近肖邦,而急于去充任情人兼母亲的角色呢?

《降A大调波罗涅兹》是由身披金甲贵胄的骑士组成的雄壮队列,行进在波兰的古堡广场上。这队伍象征着高贵尊严和雄健刚毅,这才是肖邦心向往之的波兰精神,这也是他性格中真实的一面。

比才:歌剧《卡门》

歌剧《卡门》代表着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歌剧的最高成就。在全世界各国歌剧舞台上长盛不衰,仅在当年首演的歌剧院里,至今已演出逾两千场。《卡门》里的《斗牛士之歌》、《哈巴涅拉》、《吉卜赛之歌》,凡知道一点音乐的人都能上口。在音乐史上所有的歌剧里,《卡门》的演出频率最高。一提到歌剧《卡门》,人们就会想到它的作者比才;而一提到比才,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卡门》。在一百多年时间里,比才的名字跟随着《卡门》走遍了世界。

歌剧《卡门》的文学模本是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同名中篇小说。女主人公卡门是一个美丽热情、放荡不羁的吉卜赛女郎。她酷爱自由,个性开放,不受任何约束,富有浪漫情调。小说《卡门》由于歌剧的演出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比才的歌剧《卡门》脚本由法国着名剧作家梅里亚克和阿列维改编,情节为适应舞台演出要求,做了戏剧化处理,与原作略有不同。

歌剧《卡门》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是一部喜歌剧,尽管它的故事情节是一部悲剧。喜歌剧是相对于题材正统、结构谨严的正歌剧而言的。喜歌剧具有喜剧因素,音乐较轻快,结局圆满。法国喜歌剧出现于18世纪,题材轻松,插入对白,有时用流行歌曲填词。到了19世纪,法国喜歌剧的含义已经扩大,内容不一定具有喜剧性,而仅指使用对白的歌剧,但音乐上仍是自由的。

比才的歌剧《卡门》是他的创作顶峰,也是法国19世纪歌剧的扛鼎之作。比才在这部歌剧里成功地运用色彩鲜明的音乐旋律刻画出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戏剧形象,音乐与剧情紧密相连,构成生动鲜明的舞台画面。比才的音乐风格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用以表现西班牙题材的剧情恰如其分。《卡门》中并没有大量使用西班牙音乐素材,只采用了三个西班牙民间曲调。但是,作者却能在整场音乐中把握住西班牙音乐最典型的特点,即“阳光下的阴影”。在热情奔放、充满阳刚之气中,又隐含着悲凉与伤感。在歌剧的结局中,群众的欢乐场面与卡门的悲剧结局形成强烈的对比。一边是热烈的人群对着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欢呼,一边是绝望的霍塞拔刀刺死卡门。英雄气概与走向毁灭的悲凉既有震撼人心的戏剧效果,又典型地运用了西班牙音乐风格。这一切都服务于对不羁的个性的尊崇。

歌剧《卡门》于1875年3月3日在巴黎上演,歌剧绚丽多彩的西班牙风格和生气勃勃的人物形象使巴黎观众耳目一新,强烈的戏剧效果扣人心弦,艺术价值是明显的。柴科夫斯基在看过演出之后说:“这部歌剧必将征服全世界”。然而,首演之后的反响却是冷淡的。观众们的耳朵听惯了正歌剧典雅浮丽的音乐,看惯了舞台上希腊文化背景的戏剧情节,对这部西班牙风格的歌剧一时还不知该做何反应。

音乐评论界的指责使比才非常沮丧。他们说《卡门》是“红酒烧洋葱”的歌剧,这无疑是说比才不该把卷烟女工、吉普赛人、士兵等等下里巴人的故事搬上舞台。尤其是女主角卡门独立自由、狂放不羁的性格,是向虚伪道德的大胆挑战,这引起上层社会的不快。他们评论这部歌剧说:“多么真实啊!但是又多么丑恶!”

比才写歌剧《卡门》时只有36岁,在他已有的十来部歌剧中,《卡门》的艺术价值最高。比才从幼年起就表现出良好的音乐天赋,9岁入巴黎音乐学院。19岁因创作大合唱《克洛维与克洛蒂尔德》获罗马大奖,并去意大利留学。回国后一直在歌剧创作上苦苦追寻,歌剧《卡门》是他倾注心血的得意之作,他对这部歌剧寄予厚望,希望借助这部歌剧摘取成功的果实,不料却遭到无理的责难。

《卡门》演出的失败给比才带来沉重打击,他郁郁寡欢,十分伤心,不久就因为一场肺炎而突然去世,这时,他还不到37岁。比才去世的时候离《卡门》首演只有三个月,这时正演到第33场。在他去世之后,《卡门》的演出情况才逐渐好起来,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凡有歌剧的地方都有《卡门》。《简明牛津音乐辞典》称它是“有史以来最流行的一部歌剧”。

德国哲学家尼采称誉比才是“地中海艺术的太阳”,这话并不是仅指比才的歌剧艺术而言,他的器乐曲也都富于色彩、旋律鲜明,配器华丽巧妙。比才死后出版了生前就写好了的《卡门》组曲,他的另一部组曲《阿列城姑娘》与《卡门组曲》一样是音乐会经常性曲目。西班牙小提琴家萨拉萨蒂根据《卡门》改编的小提琴曲《卡门主题幻想曲》成为小提琴作品中的经典曲目,至今,仍是小提琴国际比赛曲目。这一切都是当初被失败感压迫而夭亡的比才所始料不及的。

莫扎特:第一奏鸣曲、第一交响曲

所有的音乐爱好者,甚至一些不大接近音乐的人都知道,莫扎特是一位早慧的音乐奇才。他四岁开始学琴,六岁开始作曲。不会拼读,先会识谱;不会造句,先会作曲。他仿佛只是为了音乐才降生到这个世界,西方人称他是“上帝派来的音乐使者”。有关音乐神童莫扎特的种种轶话和他的音乐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有些情节以今天的常识衡量,的确神乎其神,甚至难以置信。莫扎特毕竟是两个多世纪以前的人了,那个时候的趣闻轶事流传到今天,其中的真实成分还有多少,这使很多人将信将疑。

莫扎特成熟期以后的作品是大家经常可以听到的,童年期的音乐就很少有机会接触。因为,这些作品几乎没有人演奏,只有大的唱片公司编莫扎特全集时才会收录其中,以求其全。这才使我们今天还有机会听到莫扎特童年时代的音乐,能够从这些音乐里来判断一下莫扎特这个神童究竟有多么聪颖奇巧,通过音乐验证一下有关莫扎特童年时的小故事是否过于夸张。这里要谈的是莫扎特六岁时写的第一首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和八岁时写的第一部交响曲。

莫扎特的第一首奏鸣曲是为钢琴和小提琴写的,如今在莫扎特的作品编目里,被划入小提琴奏鸣曲一栏。但这首作品和他早期的同类作品一样,严格地讲算不上小提琴钢琴奏鸣曲,而只能算是有小提琴助奏的钢琴奏鸣曲。莫扎特开始写这首奏鸣曲时,虽然只有六岁,但听力上已经建立了绝对音高,任何金属碰击的声音他都要仔细辨听,指出这个声音的音高。他每天坐在钢琴前几个小时,只有小部分时间是在学习,大部分时间是在键盘上玩:做多种和声,玩转调游戏,兴致一高,还把即兴获得的音乐灵感涂鸦一般地记在谱纸上。所以,在他写第一首奏鸣曲之前,已经写过近十首用古钢琴演奏的小步舞曲和单曲。他的《C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断断续续用了一年多时间,在1764年写成。当时,莫扎特一家正在第一次欧洲之旅的途中,在巴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首奏鸣曲与另外三首一起在巴黎正式出版,这是莫扎特第一次有音符付梓。这一年他八岁,有了正式出版物,可以被称做“作曲者”了。这首奏鸣曲在寇氏莫扎特作品编目中被列为第六号。

《C大调奏鸣曲》规模并不大,体式却规整。它用了四个乐章,在传统的三个乐章中插入了小步舞曲的第三乐章。这显然是途经曼海姆时,从曼海姆乐派学来的做法。学习并吸收新的艺术经验是莫扎特一生都没有放弃的方法。奏鸣曲的四个乐章布局成快板-行板-小步舞曲-急板,这样的布置可以称得上是中规中矩。四个乐章全部演奏下来大约12分钟,音乐谨慎有度,旋律优雅,可以反映出当时巴黎的音乐生活风范。

六岁的莫扎特头戴假发辫,向法国王后行吻手礼。

对《C大调奏鸣曲》这样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是否真的出自八岁孩子之手,是后人经常表示怀疑的。但是,当时的巴黎人却毫不怀疑这是莫扎特亲手所为,因为,他们有机会目睹过莫扎特的当场表演,完全有理由相信莫扎特的非凡才能。有一次在一位皇室宗亲的府邸,莫扎特为一位贵族小姐唱意大利歌曲做即兴伴奏。他从未听过这首歌,仅是凭着敏锐的音乐感觉当即找出伴奏音型。唱完一遍以后,莫扎特要求再唱一遍,这次,他就能弹出有旋律有和声的完整伴奏了。接着,他在钢琴上连续弹出十几种不同的变奏,令在场的人惊叹不已。在巴黎,为莫扎特策划操持多种表演的是一位叫格林的贵族,这个人是启蒙运动成员,百科全书派的活动家,与大思想家狄德罗是好朋友。格林还是巴黎最权威的音乐鉴赏家,他的评论足以左右舆论导向,在格林的举荐下莫扎特出版了《C大调奏鸣曲》。根据格林对莫扎特的种种叙述,如蒙目弹琴、即兴作曲等,莫扎特的音乐天赋的确不可思议。格林作为一个崇尚科学与理性的百科全书派成员,好像不会捏造事实,替一个孩子欺世盗名。

当巴黎对音乐神童莫扎特的兴趣开始减退的时候,莫扎特的父亲便适时地抽身而去,带领全家到伦敦去掀起一股新的热潮。在伦敦期间,莫扎特写了《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莫扎特一家于1764年4月到伦敦,此时的伦敦音乐界似乎很需要外国音乐家的统治,此时亨德尔已葬进西斯敏大教堂五年。伦敦正笼罩在约翰·克利斯蒂安·巴赫的光环里,他是“伟大的巴赫”的最小的儿子,史称“伦敦巴赫”。莫扎特很快就征服了伦敦,英王乔治三世和王后夏洛特都热爱音乐,莫扎特为夏洛特唱的咏叹调弹伴奏,在一旁的克利斯蒂安·巴赫对莫扎特的音乐才能赞赏有加,两个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在伦敦的一年多时间里,巴赫教莫扎特意大利歌剧和器乐作曲。莫扎特很喜欢巴赫的音乐,巴赫的每一部交响曲,他都能熟记于心。巴赫教给他意大利的如歌的快板风格,这种风格影响了莫扎特一生的创作。莫扎特优美精致的音乐里萌动着青春欢乐的气韵,这种莫扎特特有的风格里隐约闪动着克利斯蒂安·巴赫早期留下的痕迹。在宫廷里,贵族们饶有兴趣地看莫扎特和巴赫在钢琴上即兴表演,莫扎特坐在巴赫腿上,找到一个主题,两人轮流弹奏,一人几句地接续下去,便铺张成变化无穷的旋律。巴赫既是莫扎特的亲密的大朋友,又是他的老师和崇拜者。巴赫占据了他的心,他宣布,要模仿巴赫的风格写一首交响曲,这就是《降E大调交响曲》,编号K.16。莫扎特从八岁到九岁有四五部交响曲,这一部是最确实可靠由他自己创作的。

《降E大调交响曲》规模不大,分三个乐章,演奏下来大约11分钟。音乐风格明显地模仿巴赫,内容按照音乐行家的眼光看是粗浅的;甚至,只是把键盘音乐搬到了管弦乐队。但是,莫扎特毕竟照顾到了整个乐队,他用上了当时管弦乐团惯用的所有乐器,但没有用他宣称要用的小号和定音鼓。莫扎特小时候对小号有生理上的恐惧,有一次他父亲的一位吹小号的朋友给他表演小号,他竟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几乎要昏倒,幸亏有人把他抱起来了。

《降E大调交响曲》在伦敦曾演出过两次,以后就再也见不到演出的记录了。这部交响曲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交响曲相比,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但这是八岁孩子写的,这就足以令人吃惊。我们今天把这首曲子拿出来听听,当然也谈不上音乐欣赏,只是满足一下好奇心而已。看看二百多年以来一个无人能匹敌的音乐神童的音乐到底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