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5柳暗花明,哥伦比亚圆梦
李开复十分庆幸,能让亿万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因为自己的发明而改变生活,这给他的生命带来不同寻常的意义。然而,他可不是在某一个早上醒来就踏上这条道的,那是不断幻想、追求、尝试、改变自己的结果。
李开复的父亲是搞政治的,后来离开政治舞台在家里写书,但还在研究政治。虽然父亲从没有说过希望他做什么,但受母亲教育的影响,李开复觉得子承父业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在美国读中学时,他就希望日后能成为一个律师,他从未想过其他选择。
在美国接受教育的日子里,所有人都向他推荐哈佛大学。他听说哈佛的法律和数学专业是全美最好的,于是哈佛的光环一直引导他向前走,哈佛成了他的一个梦。中学毕业的时候,李开复毅然申请了哈佛大学,他认为如果法律专业申请不上,还可以读数学专业。他把学习数学当做他的“后备”。
让人遗憾的是,哈佛的一封拒绝信打破了他的美梦,他的SAT英语成绩太差了,只有550分。就这样,他与哈佛擦肩而过了。后来在与人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他还会幽默地说:“如果当时有新东方,可能就不是这个结局了。”
李开复不是一个悲观的人,哈佛的那封拒绝信打碎了他的梦,但是他相信天无绝人之路,总会柳暗花明的。于是他在老师的推荐下,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法律系和数学系也很有名。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发现哥大给学生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允许学生学习的课程范围很广。
大一的时候,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学美术、历史、音乐、哲学等专业的课程,接触了很多东西,他觉得这是找到自己兴趣的机会。直到今天,他还清楚地记得哲学系的一个老教授说的话:“知道什么是make a difference吗?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让两者的difference最大,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
除了根据兴趣学习这些课程外,李开复为了圆自己的梦,主要学“政治科学”,属于一种“法学博士预科”的专业。但是,上了几节“政治科学”课后,情况不像他想的那样好。他觉得上课提不起精神,成绩也不好,最让他沮丧的是,他感觉不到那股激情,甚至想把枯燥无味的课本扔到教授身上。在他对此失去兴趣的时候,桥牌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他每天要打好几个小时,有时候逃课出去参加比赛。那一年他的桥牌成绩比他法律课的学习成绩要好得多,他曾在美国大学生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还得到过一个“世界亚军”。
他就这样度过了大学一年级,学习成绩很差,也不在乎,因为他真的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他明白这里不是中学,政治也不再是写信检举老师那么简单的事情。他在这个领域没有什么出众之处,既没有那种炽烈的热爱,更没有献身的欲望,还很厌恶那些娴熟的政治技巧。“你走进这个世界,就不能再说实话。所以我到后来认定那不是一个好的事业。”于是他决定放弃政治学:“我并不为已经花费了一年的时间而懊悔。我认识到那不是我想从事的事业,我没有在那里用掉我的半生甚至毕生的时间,这是我的幸运。”
当李开复向家人提起学习法律的痛苦经历时,家人都鼓励他转系。他姐姐说:“你不是高中时就把大二的数学读完了,还得了全州数学冠军吗,怎么不转数学系?”但是,姐姐不知道李开复在大学的另一个苦恼。进入大学后,学校就安排他加入了一个“数学天才班”,那里集中了哥大所有的数学尖子,一个班只有七个人。很快,他就发现他的数学突然由“最好的”变成“最差的”了。这时他才意识到,虽然自己是“全州冠军”,但是他所在的州是被称为“乡下”的田纳西州,而当他遇到了这些来自加州或纽约的真正的“数学天才”时,他不但技不如人,而且连问问题时都胆怯了,生怕同学们看出他这个“全州冠军”的真正水平并不怎么样。这么一来,他就越来越落后,当他上完这门课后,深深地体会到那些“数学天才”都是因为“数学之美”而为它痴迷,但他并非如此。李开复很能认识自己,清楚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他既不是一个数学天才,也不会为了数学的“美”而痴迷,他不希望他一生的意义就是为了理解数学之美,这不是他想要的。
就这样,他与他向往的哈佛、选择的法律、自豪的数学一一挥别了。在山穷水尽的时候,他发现了自己对计算机的兴趣。
大一时,他就发现不用打卡片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让他更惊讶的是,这么好玩的东西也可以作为一个“专业”。于是,他毅然选修了一门计算机课程,也赢得了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A+”。除了赢得老师、同学的赞扬,他还感觉到一种震撼:未来这种技术能够思考吗?能够让人类更有效率吗?计算机可能有一天取代人脑吗?解决这样的问题才是一生的意义呀!
大一期末考试结束后,他在大学里找到一份工作,就是在计算机中心打工,他们会按时间付点钱给他作为酬劳,虽然不多,但也是一种鼓励。同学们有什么计算机方面的问题都会来找他解决,而且当时“会计算机”在学校里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太酷了。甚至那时候他的ID都跟别人不一样:一般人的ID都是“院系名+姓名”,比如学计算机的就是“cskaifulee”,学政治的就是“pskaifulee”,而他的是“cukaifulee”,cu代表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李开复,和校长一样,多牛啊!就这样,李开复在哥伦比亚大学找到了一生的最爱,为他以后成为计算机科学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