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世界部落文化
4308400000041

第41章 世界部落文化(26)

从公元5世纪起,盎格鲁人和萨克森人就开始同化,并消灭了一部分不列颠岛上的凯尔特人,将另一部分凯尔特人驱赶到西南和西北部的山区。5世纪中叶,三支日耳曼部落:朱特人、撒克逊人和盎格鲁人经由北欧又不断侵入不列颠,这标志着不列颠岛上的盎格鲁—萨克逊时代开始了。9世纪,丹麦人对不列颠的侵略又促进了盎格鲁—萨克森人的形成。公元1066年,来自法国的诺曼人征服了不列颠,他们在英法百年战争后也融合在盎格鲁—萨克森人中。

可萨部落:欧洲草原的主宰者

历史发展与文化概况

可萨部落是一支突厥部落,其首领称为可汗或达干,也有人说他们是公元2世纪时西迁的西匈奴部落的一支。

西迁欧洲之后,这支部落曾一度被世人遗忘。公元626年,当他们的可汗札比尔应拜占庭皇帝希拉克洛的邀请在梯弗里斯会面时,他们已经是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了,他们曾借4万兵给拜占庭与波斯交战,希拉克洛就用这支援军将萨珊波斯的阿塞拜疆省夷为平地。

后来拜占庭人与可萨人之间的这一联盟又因多次的王室联姻而加强。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在流亡期间曾逃到可萨部落中避难,并与可汗的一位姊妹结婚,她就是后来的塞俄多拉皇后。到君士坦丁五世时,他于公元732年娶可萨可汗的女儿为妻,这个女人就是当时很有名的伊拉尼皇后。他们的儿子利奥四世皇帝,以“可萨人利奥(公元775—780年在位)”浑名而为世人所知。这种联姻方式维持了很长时间,在拜占庭反对阿拉伯人的战争中也是很有用的。当拜占庭军队在小亚细亚对阿拉伯人发动进攻时,可萨人则会在外高加索从后方进攻阿拉伯人,两相夹击之下,每每杀得阿拉伯人大败而归。

可萨部落最初似乎是以捷列克草原地区为中心发展的,可谓是欧洲草原一度的主宰者,还在捷列克河南部支流苏拉克河河源处建立了“都城”巴伦加尔。该城被阿拉伯人摧毁后,可萨部落的王室驻地又迁往被阿拉伯人称呼为“拜达(意为白城)”的城市。

可萨部落强盛时曾令西欧和阿拉伯人畏惧,但其势力于9世纪时开始走向衰落。他们被从咸海草原迁来的乌古思突厥人赶向西方。最终可萨人只保留了顿河下游、伏尔加河下游和高加索山脉之间的地区。

基辅的罗斯王公斯维雅托斯拉于公元965年进攻可萨部落,占领了他们建在顿河河曲上的沙克尔都城。但可萨汗国并没有消亡,它仍然保住了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库班河地区和达吉斯坦草原。公元1016年,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一世派出舰队,在罗斯军队的支持下攻击最后一批可萨部落。这支联军夺取了塔曼半岛和可萨部落在克里米亚的属地。到公元1030年,可萨部落作为一股政治势力已经消失。一些野蛮的游牧部落取代了可萨部落,夺得了黑海草原的控制权。

繁荣的商业和文化的汇聚

尽管可萨部落从未采取过定居或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然而他们已经建立起一个有秩序的国家,并因贸易而致富。可萨王国的城市都是繁荣的贸易中心。拜占庭、阿拉伯和犹太商人们都曾成群结队地到伊提尔和沙克尔等可萨部落属地收购从北方来的毛皮。

由于与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的广泛接触,他们也具有着相当发达的文化。随着商人们的到来,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在可萨国内找到了落脚处,可萨人也乐于接受这些宗教信仰。公元851—863年,拜占庭派基督教教士圣西利尔到可萨人中,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西利尔传记上记有他与犹太教教士在可汗宴会上的论战。在利奥六世统治期间,马他喀成了拜占庭的一个主教区的所在地,它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在可萨境内传播新约。伊斯兰教兴起时,可萨人中也有许多皈依者,从公元868年起,特别是在公元965年以后,伊斯兰教也成为该地区的一大宗教。犹太教也很受欢迎,据说可萨部落的可汗和贵族都拥护犹太教。

勃艮第部落:两度建国的蛮族部落

勃艮第部落原属于东日耳曼诸部落中的一支。最初可能是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移居到丹麦的勃恩霍姆岛的,勃艮第部落出现的具体时间并不清楚,在罗马人的历史中没有记载,包括塔西佗的著作中都没有提及勃艮第人的来历。勃恩霍姆岛在古丹麦语中称为勃艮第霍姆,就是勃艮第岛,因此人们称该部落为勃艮第部落。

勃艮第部落最早时从属于罗马帝国,但却享受优待。公元370年,西罗马帝国曾将勃艮第人列为可以资助的部落,以对付日耳曼蛮族阿拉曼尼人,但勃艮第人也很野蛮,他们并不受统一的指挥,并经常侵掠罗马帝国的高卢省。

公元5世纪初,勃艮第部落已经很强大,并建立了王国,势力竟凌驾于罗马帝国之上。公元411年,其国王还扶持了一个罗马傀儡皇帝乔维努斯,并以他的名义侵入莱茵河东岸。公元436年,他们被罗马军队联合匈奴人击垮,残存的勃艮第人迁移到日内瓦湖畔,开始向西发展,逐渐控制了现在法国境内的罗讷河和索恩河流域,建立起第二个勃艮第王国。

公元534年,该国被法兰克王国吞并,勃艮第人逐渐被融合,但勃艮第这个词被保留下来,成为法国西部的公爵领地,逐渐成为地名。以后人们所称的“勃艮第人”只是指这个地区的居民或勃艮第公国的臣民,并不是原来勃艮第部落的人,并且这一地区也渐成世界著名的葡萄酒产地。目前法国西部和瑞士法语区的人可能比较多地保留有勃艮第人的血统。

勃艮第人在风俗习惯上可能受到匈奴人很大的影响,匈奴人妇女在婴儿时期就把头束紧,以使头变长为美,在勃艮第人的墓穴考古中也发现匈奴人的饰物和头部变长的妇女骨骼。

在信仰上,勃艮第人对基督教情有独钟,在第二王国时期,其国王冈多巴德和威尼斯主教关系良好,他的儿子西吉斯蒙德还皈依了天主教,可能当时有许多勃艮第人都信奉了基督教。

法兰克部落:现代欧洲的制造者

法兰克部落也是日耳曼蛮族部落的一支,3世纪时居住在莱茵河下游和高卢北部。法兰克部落主要有萨利克与里普阿尔两大部族,处于原始氏族部落社会阶段。在民族大迁徙时,他们侵入罗马帝国,并结成政治和军事的统一体。

在5世纪的早期,法兰克人就开始沿着莱茵河扩展到罗马所控制的高卢。与其他的日耳曼部落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撤离故居,只不过是在老家以外扩张。法兰克人的酋长克洛维在高卢打败最后一支罗马军队,并在公元509年统一法兰克,成为西欧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在接下来的1000年里,这个法兰克人的王国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法国。

克洛维死后,其王国依据习俗由他的4个儿子继承并因此分为4部分,此举也导致了数个世纪的内战和王位争夺战。到了公元7世纪末期,梅罗文加王朝国王(克洛维的后裔)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在公元8世纪初期,铁锤查理为宫中的事务长,是王位背后的幕后统治者。他把法兰克的军队转型为骑兵部队,由于麾下军队的作战能力强大,敌人于是封给他一个外号“铁锤查理”。在公元732年的都尔战役中,法兰克的骑兵打败从西班牙往北推进的伊斯兰教入侵者,阻止了伊斯兰教势力从西南进犯欧洲。

铁锤查理的儿子丕平在教皇的加冕下成为法兰克的国王,藉以回报他大力对抗伦巴底人协助防卫意大利的功劳。丕平建立加洛林王朝,该王朝最伟大的统治者是查理大帝,一般称他为查理曼,统治时间为公元771—814年。他把法兰克王国扩张成一个帝国,在恢复西方文化和学术上有很大的贡献。

由于法兰克王室采取国王死后诸子平分领土的继承制度,使王国经常处于分裂、混战和再统一的反复过程中,同时又不断向外扩张。贵族与教会的土地、财富增加,而自由农民不断破产,被迫以放弃土地和人身自由等形式投靠教会和显贵,变为依附农民和农奴,与原有的隶农和奴隶处于类似地位。封建主势力的强大削弱了王权,王国权力逐步落入掌握宫廷事务的宫相之手。5世纪末至6世纪初编纂的《萨利克法典》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查理曼死后,他的帝国被孙子们瓜分,然后形成两个主要部分。帝国的西部成为法国,但后来的国王却逐渐失去对它的控制权。中央政权在内战、边境冲突和维京人的入侵等压力之下崩溃。假使国王想得到金钱和兵源,就只有跟地主作妥协。因此封地变成世袭,封地的持有人变成封建领主,并拥有自己的臣属。到了10世纪,法国就分裂成各个封建领地,每一个领地都像一个独立的国家。

在诸多日耳曼王国中。可以说法兰克王国对欧洲大陆的影响最大。但法兰克帝国貌似强大,其实外强中干。由于经济上、文化上和语言上没有统一的牢固基础,卡尔大帝死后.帝国开始分裂。公元843年签订的“凡尔登条约”和公元870年的“墨尔森条约”使法兰克帝国分裂成三个王国:莱茵河左岸操拉丁语的西法兰克王国、莱茵河右岸操日耳曼语的东法兰克王国和南部的意大利王国。法兰克帝国的分裂为以后欧洲诸民族国家(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称法兰克部落是现代欧洲的制造者。在第五世纪的早期,法兰克人就开始从老家南方沿着莱茵河扩展到罗马所控制的高卢(今天的法国)。与其他的日耳曼部落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撒离故居,只不过是在老家以外扩张。法兰克人的酋长克洛维在高卢打败最后一支罗马军队,并在509年统一法兰克,成为西欧大部份地区的统治者。在接下来的一千年里面,这个法兰克人的王国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法国。

拜占庭部落:千年帝国的守卫者

历史发展与文化概况

拜占庭部落生活在欧洲东南和小亚细亚一带,其地区和现在的土耳其差不多,但古代拜占庭人并不是现在土耳其人的纯粹祖先。简要来讲,拜占庭人是罗马人,也就是欧洲人,他们崇尚希腊文化,而现在的土耳其人则是亚洲人,据说是唐代来自中国西部的突厥部落的后裔。

拜占庭部落因来自拜占庭一地而得名,拜占庭是一个古希腊城市,位于连接黑海到爱琴海之间的战略水道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公元4世纪重新命名它为君士坦丁堡,并且让它成为罗马帝国的陪都。拜占庭位于罗马帝国东方的部分,比西方的另一部分多延续一千年,它保护欧洲不受来自东方的势力如波斯人、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的侵扰。

拜占庭部落之所以能够延续一千多年,是因为君士坦丁堡拥有坚固的城墙防卫,同时能够透过海路获得补给。在公元7世纪的鼎盛时期,拜占庭部落收复了大部分原来属于罗马帝国的版图,只有伊比利亚半岛、高卢和英国没有收复。拜占庭人曾一度占有中东,但是他们的帝国版图还是以巴尔干半岛和今天的土耳其为主要部分。

第一个伟大的拜占庭皇帝是查士丁尼一世。他的野心是恢复古罗马帝国,而且差一点就成功。查士丁尼一世的助手贝利沙鲁斯,是当时最伟大的将军,他率领帝国军队同时打败东方的波斯人、北非的汪达尔人、意大利的东哥特人、巴尔干的保加利亚人和斯拉夫人。除了军事行动之外,查士丁尼还建立一个有力的法律和管理制度,为帝国的未来奠定基础,并一直捍卫着基督教会。

在公元7—8世纪之间,阿拉伯人占领了埃及、中东、北非和西班牙,从拜占庭人的手上永久地夺去这些地区。公元1071年,土耳其人于曼奇克托取得胜利,导致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一带的粮食、牲畜、马匹和士兵等重要资源供应被切断。公元1204年,十字军诱使威尼斯的总督,利用背叛者得以洗劫君士坦丁堡。

14世纪时,土耳其人攻占亚得利亚堡,然后绕过君士坦丁堡侵略欧洲。公元1396年,他们在尼古博鲁斯打败大批的十字军,并安置了很多巴尔干半岛的居民。公元1453年5月,土耳其的苏丹麦哈穆二世在重型大炮的帮助之下,攻占了防卫虚弱的君士坦丁堡,这个城市的陷落也代表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拜占庭部落这一千年帝国的守卫者也退出了西亚和欧洲历史的舞台。

繁荣的经济和优秀的军事能力

数个世纪以来,拜占庭拥有欧洲最繁荣的经济,因为君士坦丁堡在亚洲、欧洲、黑海和爱琴海之间的贸易路线上占有最理想的位置,它是由中国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目的地。诺米西玛是拜占庭的金币,在800多年里一直是通行地中海的标准货币。不过君士坦丁堡的战略位置,最终也引起了意大利城邦国家的妒忌和仇视。

大体而言,拜占庭帝国强大的关键在于它优秀的军队。他们透过实战经验,融合了罗马、希腊、哥特和中东等国军事上的长处,其军队的核心是具冲击力的重骑兵,并以轻型步兵和重型步兵作为支援。军队被组编成各个部队,并施以战术和策略的训练,军官则会接受军事史和理论的教育。虽然他们常常要面对数目庞大但未受训练的敌军,却能依靠出色的战术和优秀的训练屡屡赢得胜利。拜占庭的军队常透过间谍网络和秘密特工提供有关敌军计划的资料,并且会以贿赂或其他方法引开侵略者。

拜占庭的海军保持海路的畅通,一方面从事贸易,一方面维持补给路线,让君士坦丁堡即便被包围,也不会因为资源枯竭而投降。在公元8世纪,由陆路和海路前来攻击的阿拉伯人被一种秘密武器——“希腊火”所打败。这是一种由液态易燃物制造出来的化学武器(其成份至今仍然不详),用一个空管把火喷出。阿拉伯的海军就是被“希腊火”所摧毁。

哥萨克部落:骠勇好斗的“战神”

拿破仑曾有一句名言:“给我2万哥萨克人,我将征服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这句话代表了人们对哥萨克人的基本认识——骠勇好战的“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