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在科学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她是一个终身做事专心致志的人。
居里夫人,也就是玛丽,她从幼年时起就是一个学习专心的人,成绩单上总是门门第一。她的父亲是名教师,为了维持家用的开支,在家里收了10位寄宿学生。每天晚饭后,点上煤油灯,寄宿生们就开始大声地朗读和讨论,搞得屋里吵极了。玛丽就是在这样喧闹的环境中锻炼出了全神贯注的本事的。
一天晚上,玛丽用手指堵住耳朵,坐在桌旁看书,对屋里的噪声充耳不闻。几个学生搞恶作剧,在玛丽身边用几把椅子搭成一个“塔”,可玛丽却一点儿也没有察觉。过了一会儿,玛丽读完一章,她合上书站起来,“砰”的一声,“塔”倒了,几个淘气的孩子得意地跳着,叫着,而玛丽只是揉揉疼痛的左肩,因为她被一张椅子重重地砸着了。玛丽并没有发怒,只是平静地说了句“真无聊”,便又捡起书看了起来。
玛丽成年后,为了获取镭,她跟丈夫一道在一个四面漏风的小木棚改建成的实验室里,辛苦工作了4年,亲手炼成了8吨沥青铀矿残渣,从堆成小山似的矿物中提炼出了1克镭。
想一想,如果她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4年过去了,也许什么也做不成。
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就容易成功,如果一心二用,往往会一事无成。
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件事,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古时候,有一位百发百中的射箭名家。在当时,有一位想尽办法希望入门为弟子的年轻男子向他恳求。师傅说:“没有不容许入门的道理,不过先回去依照我说的训练好再说。”当年轻人问要训练什么时,“训练不眨眼的能力。”师傅这样回答。这个人开始思索,如何训练不眨眼的方法,他终于想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底下躺卧着,盯着不停地上下起落的脚踏板中间来训练不眨眼。经过两年的训练,拿着尖针向着他的眼睛尝试直刺一下,果真不眨眼,他很高兴地告诉师傅,这时师傅又讲话了:“还差得很远,需要训练凝视,凝视小的目标,练习到看成很大;再将模糊不清的目标,练习到可以看得很清楚为止。练成了再来这里。”回到家里,这个人拔一根牛尾巴上的毛,末端拴住一个小跳蚤,垂悬在窗边,每天就这样专心地凝视它,经过10天,目标渐渐地变大了起来,看来似乎有苍蝇那么大,再看下去,目标又大到扇子那么大,终于凝视到第三年,他已经能够把小跳蚤看到板车那么大,于是他又去向师傅汇报。这时师傅授予他特制的弓与箭,对着那个年轻人说:“试射那辆‘板车’看看。”年轻人终于如愿地成为射箭大师的弟子了。
这个故事既说明了专注的重要,同时也描绘了一种具体的训练专注力的方法。
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为搭公车而搭,为工作而工作,为了回家而回家。成大事者与不成大事者只差别在一些小小的动作:每天花5分钟阅读,多打一个电话,多努力一点,在适当时机的一个表示,表演上多费一点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实验室中多试验一次。在行动之前你自己就知道你是否足以胜任这一个任务。没有任何借口可以解释你为什么长时间仍然无法胜任一项工作。
不论你想追求的是什么,你必须强迫自己增强能力以实现目标。勤加练习、勤加练习,最后还是勤加练习!决不放弃学习,而且一定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如果大多数人集中精力专注于一项工作,他们都能把这项工作做得很好。最成大事者的商人是能够迅速而果断作出决定的人,他们总是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朝这个目标努力。
一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希望它成功,这样你的心里就不会感到筋疲力尽。
把你需要做的事想象成是一大排抽屉中的一个小抽屉。不要总想着所有的抽屉,而要将精力集中于你已经打开的那个抽屉。每个人做人办事的手段都是不一样的,可以讲,一个人就有一种手段,一个人就有一种靠自己手段获得成功的途径。无数事实表明,有些人就是太过于自信,认为自己确认的手段能够解决任何问题,但不知道其实往往是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他们离成功的目标不是越来越近,而实际上越来越远。
保持内心坚强,成功男人流血不流泪
成功的奥秘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虽然屡遭挫折,却能够坚强地百折不挠地挺住,这样就能成功。
一个男子汉至关重要的品质是敢做敢为。男人的哲学是行动哲学,男人要敢于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不能像瘸子打围——坐着喊;也不能像书生,只会纸上谈兵。敢为包括:敢想、敢讲、敢做、敢胜、敢败、敢爱、敢恨、敢于战斗,即“大丈夫敢做敢为”。
一个具有崇高生活理想和奋斗目标的人,毫无疑问会比一个根本没有目标的人更有作为和成就。中国古人早就说过:“取法上者得乎中,取法中者得乎下,取法下者得乎无。”
从前有两个人,他们都想到远方去,一个人想到日本,一个人想到美洲。他们同时从蓬莱出海,结果两人都没有到达目的地。但想到美洲去的人到达了日本,而想到日本去的人只到了朝鲜半岛。
那些志向远大、敢于想象的人,所取得的成就必定是远远超出起点的。一个理想高、目标大的人,即使没有实现最终的理想和目标,但其实际达到的目标,都要比理想低、目标小的人最终达到的目标还大。
因此,任何人要想获得成功,首先必须敢想才行,也就是要敢于想象自己的未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提升起来,而不要退缩在一个蹩脚的、狭小的角落。
可以肯定地说,卓越的人生都是崇高理想的产物。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是,只敢想而不敢做或不愿做的人,也不会拥有成功。
有个人曾经问著名思想家布莱克:“您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多思多想!”布莱克回答。
这个人如获至宝般地回到家中,开始整天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按照布莱克的指点进入“多思多想”的状态。
一个月后,那个人的妻子找到布莱克,愁眉苦脸地诉说道:“求你去看看我的丈夫吧,他从你这儿回去以后,就像中了魔一样,整天躺在床上苦思冥想!”
布莱克赶去一看,只见那个人已经变得骨瘦如柴。他拼命挣扎着爬起来,对布莱克说:“我最近一直都在思考,甚至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你看我离伟大的思想家还有多远?”
“你每天只想不做,那你都思考了些什么呢?”布莱克先生缓缓地问道。
那人回答说:“想的东西实在太多,我感觉脑子里都已经装不下了。”
“哦!我大概忘了提醒你一点:只想不做的人只能产生思想垃圾。成功像一把梯子,双手插在口袋里的人是永远爬不上去的。”
接着,布莱克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位满脑子都是智慧的教授和一位文盲相邻而居。尽管两人地位悬殊,知识、性格更是有着天渊之别,可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尽快发财致富。
每天,教授都翘着二郎腿在那里大谈特谈他的“致富经”,文盲则在旁边虔诚地洗耳恭听。他非常钦佩教授的学识和智慧,并且按照教授的致富设想去付诸实际行动。
几年后,文盲真的成了一位货真价实的百万富翁。而那位教授呢?他依然是囊空如洗,还在那里每天空谈他的致富理论。
成功在于意念,更在于行动。其实,相对于付诸行动来说,制定目标倒是更容易的。许多人都为自己制定了人生目标,从这一点上说似乎人人都像一个战略家。但是,相当多的人制定了目标之后却没有落实下去,不敢采取行动,结果到头来仍是一事无成。敢想和敢做,是促使人走向成功的一对孪生兄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事业是男人永恒的追求。但干任何一项事业有时都可能会失败。诚然,避免失败的唯一办法是绝不追求成功,宁可安分守己。不过你其实可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找出纰漏所在,设法纠正,那么,你就会有扭转乾坤的力量。
贝格大概是20世纪最杰出的剧作家了,但就连他那样成功的人,也会说:“我觉得失败是家常便饭,在失败的恶劣空气中深呼吸,精神会为之一振。”
成功不是男人的专利,百折不挠才是男人的真正本色。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一个初闯事业的人,他们的人生第一站往往遇到的就是失败。这并不奇怪,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这是人生的一部分。每一个人,不管是谁,都必须与失败相遇。要是能参透其中道理,能坦然处之,驾驭好自己,化解失败所可能带来的消极因素,就为今后回避和减少失败,接近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失败不可怕,失败之后不能将自己的经验升华,使它在你生命中具有新的价值,这才是最可怕的。生活往往借失败之手,迫使你进行一次次的探索和调整。然后才让你走向成功。
眼镜飞人胡凯谈及失败时说,“不知怎么,在我们心中输的感觉都比赢的感觉更强烈。任何一名运动员都明白这点,都必须搏击这种情绪。你可能跑好前90米,却在最后10米出现了失误,结果你记住的不是前90米,而是最后10米,当时的情形在你脑海里反复显现,心中也就越记越牢。我们都是把输看得比赢更重。诀窍是重新调整心中的事件,赋予它们同等重要的机会。”
危机不可怕,困境不可怕,只要你以坚强的态度去对待生活,机遇就会出现在你面前。
一个人,经历了几年的失败后,他决定创办一个全国性杂志增刊,专门讨论健康与心理的问题。为此他花掉了所有的积蓄,得到的却是无休止的挫折。正当他处于困境,设法解决下一步怎么办的时候,一家大报社提出愿意考虑他的设想,并提供资助。这个消息令他欣喜万分。但是,报社董事们在研究了两次杂志的样本,与他多次会晤,经过多方考虑方后,还是没有接受他。
但他不仅承受了这次失败,而且感谢报社董事们,是他们帮助他进行了一次艰难的选择,他认为:“当谈判失败时,一切都非常清爽,没有沮丧,因为我确信这是最佳机会,既然没有谈成功,我再也不抱希望在两三个月内实现梦想了。为了成功,我尽了全力,并且不抱怨什么,只是心中感到,办杂志的事就此结束了。”
他开始写求职简历,结果否定了他的杂志的那家报社任命他为专管销售和交际的副总裁。他们意识到:他具有罕见的热情和洞察力。他们虽然不要他的杂志,却要他本人。
他并不将花在办杂志上的两年视为失败,“我认为那两年相当于运动员用于训练的时间。我成了一个坚强的人,我不把事情都看作障碍”。
美国商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从未破产过,那他只是个小人物,如果破产过一次,他很可能是个失败者,如果破产过三次,那他就可以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