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都是上上签
4307200000035

第35章 坚持完善自我,永远与世界同步(2)

我们应该时时注意身边的事物,随时随地的去学习,让自己知道更多,处处积累经验,把自己的工作、机构当做获得知识的场所。在我们社会中,每天都听到有人抱怨薪水太低,运气不好,怀才不遇,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其实正处在一所可以求得知识,积累经验的大学校里。日后一切可能的成功,都要看他们今日知道了多少。

我们知道有些业务员谈生意却往往被客户的问话问得吭哧半天,却不知怎么回答,有的人却能轻松的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可以难倒他们,很容易搞定客户。因为,是丰富的知识把客户折服了,客户提出的每一个难题,都给分析得头头是道,客户认为请到这样的人,是物有所值,是他们的荣幸。可以说,客户是被丰富的知识说服的,知识越丰富,说服的力度越大。

有一位客户非常认可的业务员,她拥有丰富的市场营销学的知识,是国内知名的整和营销顾问。她同样也了解平面设计的业务知识。她谈的客户,几乎每一个都把她视为专家顾问,不仅在平面设计上听从她的建议,而且还就企业的发展,市场的开拓等各方面的知识来请教她。

她是怎样谈客户的呢?接到一家客户咨询后,首先她会先看客户的网站,详细地了解公司的产品、规模、在行业上的位置。然后,会到行业网站、或者google查询一下客户所属行业的现状及竞争对手。根据这些情况,她从一个企业的生命周期、市场定位、消费者特性等方面,给客户一条条分析,企业的公司简介要表现什么样的风格,才能符合目前的市场定位;公司消费者的喜好是怎样的,所以公司简介要使用什么色彩;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怎样的,所以简介的封面要用什么图片来表示……往往这么分析一通,就立即把只从设计美感的角度进行沟通的普通设计公司给比下去了。

就能使自己更有说服力,得到客户的认可,他们进而认可了公司的实力,这就是知道的多的好处。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企业在面试时出的考题往往是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这意味着,对于应聘者来说,必须知道的很多,因为能马上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就能被留下,而不能解决的就会惨遭淘汰。所以知道的越多,挣得越多。

努力成为行业里的专家

有句话说的好“一招鲜,吃遍天”。这句话永远都不会过时,无论你是上九流之人还是下九流之辈,只要你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有所专长,精通脊髓,那么你肯定就是此行业的一代宗师了。

古时候有一个技艺超群的厨房伙计庖丁:这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

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美妙的舞女踩着节奏,翩翩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

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经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

原来宰牛也有学问。我们在感叹刨丁技术熟练的同时,不得不承认:“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开始的时候,庖丁也不了解牛的构造,是通过他的努力才把牛了解透彻,在宰牛这个行业如此专业。刨丁之所以让文惠君所惊讶,就因为他是宰牛的专家,让宰牛成为一种艺术,不单单是个残暴的屠杀。

很多艺人的成功也是得益于他们在行业里是专家,比如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他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戏曲艺术大师,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八岁开始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首次登台演出织女,14岁搭喜连成班演出。与此同时,他一面继续向吴菱仙学戏,一面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戏,并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练功等,还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为日后的艺术创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梅兰芳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梅兰芳可以把戏曲演绎的美轮美奂,同是对这个领域的细节也有自己独到的借鉴,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不愧是京剧界的专家。没有人的成功是天生掉下来的。真正热与成功的人,会努力让自己成为行业里的专家。人生如白驹过隙,锻炼自己,培养自己的时间非常短暂。所以我们应该把凡是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来打造自己,让自己成为行业里的专家,从而让自己更强大。

不要瞧不起小技艺,老想着做大事,做大事是可以的,比如当经理、从政做官、做科学家、理论家等。一是要有那份才能,也要有机会,二是就是要做大事,也常常离不开靠小技艺做小事打基础,更离不开我们的努力。

皮尔·卡丹就是通过不断努力,成为服装领域名副其实的专家,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牌。

法国少年皮尔从小就喜欢舞蹈,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可是,因为家境贫寒,父母不得不将他送去一家缝纫店当学徒工。皮尔苦闷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他认为,与其这样痛苦地活着,还不如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就在皮尔准备自杀的当晚,他突然想起了从小就崇拜的有着“芭蕾音乐之父”美誉的布德里,他决定给布德里写一封信,在信的最后,他写道,如果布德里不肯收他这个学生,他便只好为艺术献身跳河自尽了。很快,皮尔便收到了布德里的回信,谁知,布德里并没提收他做学生的事,而是讲了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布德里说他小时候很想当科学家,因为家境贫穷无法送他上学,他只得跟一个街头艺人过起了卖唱的日子……

最后,他说,人生在世,现实与理想总是有一定的距离,在理想与现实生活中,人首先要选择生存,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是不配谈艺术的……布德里的回信让皮尔猛然省悟。后来,他努力学习缝纫技术,对这个行业不断地熟悉,并发展起来,从23岁那年起,他在巴黎开始了自己的时装事业。

很快,他便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服装品牌。第二次大战一结束,23岁的卡丹便骑着自行车到巴黎去闯世界,应聘于一家名叫“帕坎”的时装店。凭着他的勤奋和灵巧,服装设计技术提高很快。为了进一步开阔视野,他一直在努力着后来又投奔由著名时装设计大师迪奥尔开设的“新貌”时装店。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步一步走向服装领域的顶峰。

人生在世,能有一技在身,起码有了安身吃饭的本钱,如果技艺精湛,就会更有作为。从现在开始努力,成为你所在行业的专家,就会在人生的舞台上表演的更出色。

经验不是万能的,万能的是学习力

学习力是一生的能力和你做事成事的方法!通过学习力可以增加你的学识,增强你的能力,使自己变的更有气度!更有自信,理性的自信!

哈佛大学校长这样说过:曾经有人给学习力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学习力,就是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总和。但我认为,如果非要给学习力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的话,它应该是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一个综合体。学习力的几大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叠加,互相促进,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人们自我学习、自我变革、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就像我在前面所说的:学习力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之所以这样重视学习力,是因为有些时候我们没有经验可依,同时经验也不是万能的。所以我们更要注重学习力。

一位电台主持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遭遇了十八次辞退,她的主持风格被人贬得一文不值。最早的时候,她想到美国大陆无线电台工作。但是,电台负责人认为她是一个女性,不能吸引听众,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她。

她来到了波多黎各,希望自己有个好运气。但是她不懂西班牙语,为了熟练语言,她花了三年的时间。但是,在波多黎各的日子里,她最重要的一次采访,只是有一家通讯社委托她到多米尼加共和国去采访暴乱,连差旅费也是自己出的。

在以后的几年里,她不停地工作,不停地被人辞退,有些电台指责她,根本不懂什么叫主持。

1981年,她来到了纽约的一家电台,但是很快被告知:她跟不上这个时代。为此,她失业了一年多。

有一次,她向一位国家广播公司的职员推销她的清谈节目策划,得到他的肯定。但是,那个人后来离开了广播公司。她再向另外一位职员推销她的策划,这位职员对此不感兴趣。她找到第二位职员,要求他雇用她。此人虽然同意了,但他却不同意搞清谈节目,而是让她搞一个政治主持节目。

她对政治一窍不通,但是她不想失去这份工作。她“恶补”政治知识……1982年的夏天,她的以政治为内容的节目开播了。凭着她娴熟的主持技巧和平易近人的风格。让听众打进电话讨论国家的政治活动,包括总统大选。

这在美国的电台史上是破先例的。她几乎在一夜之间成名,她的节目成为全美最受欢迎的政治节目。她叫莎莉·拉斐尔,现在的身份是美国一家自办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曾经两度获全美主持人大奖。每天有800万观众收录她主持的节目。

美国的传媒界,她就是一座金矿,她无论到哪家电视台、电台,都会带来巨额的回报。她从开始的对政治一窍不通,到后来成为政治节目的主持人,她没有经验可依,凭借的是自己的学习力,不断自我超越,自我发展。

人们常说:当代城市之间、国际之间科技、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个“底”其实并非真正的底,真正的“底”是人才的学习力,包括全体市民、全体国民的学习力。套用裴多菲一句诗:人才诚可贵,学力价更高。

学习力乃一个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之总和。这也是动态衡量人才质量高低的真正尺度。好比两名同样大学毕业的人才,一名学习力一般,且踏上社会后不再继续刻苦学习了,三五年后他的知识已被折旧了一半;而另一名学习力较强,踏上社会后又能边工作边学习,则三五年后很可能已经事业有成。有鉴于此,国际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新理论,并在实践中汇成锐不可当的创造学习型组织的新潮流。解读“学习力”这一新观念,有助于我们把思想与学习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翁南道,颐高数码集团CEO,全国IT终端市场的王者。作为一个浙江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高学历企业家,他的超强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值得一提的。在这里,展示给大家的是成功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学习力。一个人超强的学习力是让你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的办公室位于杭州文三街的一栋22楼的空中花园般。也许由于计算机专业毕业,几乎所有的现在化的办公管理软件和系统他都会,所以他的工作效率非常高。

他身上具备很多成功的基因,比如,欲望,胆量,人脉,知识,共享,激情,自我反省,明势,创新等,然而他的学习能力是他的一大亮点。翁总有个特点:研究学习东西很快,二、三个晚上就可以搞通一件事物。他是有方法的,比如,要了解一个人,他有几步曲:1、网上查这个人的资料;2、其他途径找这个人的资料;3、这个人的竞争对手的资料;4、找人聊这个人;5、找从这个人的公司出来的人聊这个人。这样两天下来,他对这个人的方方面面的情况都很清楚了。由此类推,他说他学一门学科也很快,很快就可以学到这门学科的80分。现代的竞争与其说是商场的竞争,不如说是学习力的竞争。翁总的企业在短短八年间,开了40家IT大卖场,其间涉及到终端市场的所有服务。这和他的超强的学习力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学习力的首要方面就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我们更应认清这个形势,适应这个要求。在学习上必须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快速的而不是迟缓地感知变化的环境,全面的而不是片面地掌握最新的科技文化知识,批判的而不是盲目地获取有益于决策的有用信息和知识。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即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提供最好的决策依据。

只有升级才能成为全面的人

人们总说,活到老,学到老,这也说明了人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升级,才能成为一个全面的人。

当今社会,迅猛发展,升级已成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只有升级才能生存,只有自强才能致远。企业升级可以有很多方式方法,如果个人要升级,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一点一滴地积累,一步一步地提高。

大家都熟悉的避雷针的发明者,富兰克林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升级自己的全面人才。富兰克林七岁的时候,就开始自己读书,学习,他把父亲书架上的书几乎都读了一遍。他还能写出一些,短小的诗歌。

12岁的时候,由于家境困难,他中途缀学,到詹姆士的印刷所当了一名学徒,再次期间,富兰克林结识了一名书店的学徒,利用书店学徒的关系,就晚上借出自己喜欢的书,第二天早上归还。从此以后,他就开始夜夜苦读,学习。他阅读的范围很广,从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通俗读物到著名科学家的论文以及名作家的作品。他读的书越多,了解的东西越多,就越觉得自己知识上的贫乏,自然就想得到更多的知识。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他组织了一个读书俱乐部,其成员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建立一个小型图书馆,使大家都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之后富兰克林又创办了一个规模更大的费城公共图书馆,日后发展成为北美公共图书馆之母。

1736年,富兰克林当选为宾夕尼亚州议会秘书。1737年,任费城副邮务长。虽然工作越来越繁重,可是富兰克林每天仍然坚持学习。为了进一步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外国语,先后掌握了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及拉丁文。他广泛地接受了世界科学文化的先进成果。为自己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