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康熙死因探秘
4306400000010

第10章 康熙年间大事难事(5)

这时,假大喇嘛也赶来了,一看刺客被杀,假作不知,装出一副咬牙切齿,痛恨贼人的样子。费扬古二话没说,上去就是一刀,把假大喇嘛突米契列儿也给砍了。康熙不知就里,见费扬古擅自杀死大喇嘛,还大动肝火,怒气冲冲地说:“费扬古,你的胆子也太大了,竟敢公然违抗朕的旨意,杀死住持,该当何罪?”费扬古赶快跪下,把事情原委讲了一遍,又找证人小喇嘛,康熙仍不相信,问道:“如果真大喇嘛被杀,那他的遗体现在何处?”小喇嘛忙说:“现在金佛像座龛下面。”“领朕看来。”小喇嘛引康熙到正殿,费扬古奋起神力,抬起佛龛,里面果然现出大喇嘛的遗体来。这时,众喇嘛也都闻讯赶来,个个痛哭流涕,感谢大清皇帝为寺院除了一害。康熙这才转怒为喜,表彰了费扬古的功绩,当即决定,将计就计,击鼓为令,纵火为号,引诱噶尔丹之军入清兵包围圈中,一举而歼之。

费扬古领旨传令,三军依计而行。噶尔丹见天山寺内火起,以为康熙已被俄人所刺,发兵前来。果然中了埋伏,几乎全军覆没,噶尔丹看着身旁都是士兵的尸体,派出去求和的使者回来告诉他,康熙皇帝已经不相信他的花招了。他挥手将使者逐出,马上像被人抽了筋骨一般瘫软在地,再也不能动弹。过了半晌,能蠕动了,又猛地跳了起来,乱蹦狂笑不止,完全成了一个疯子。本来噶尔丹已经衰弱不堪了,哪里经得起如此折腾,不久就跌倒了。等他再抬起头时,那一双鼓起的金鱼眼睛直瞪瞪盯着康熙所在的东南方向,冒出愈来愈恐惧的光,他双手在肮脏玻烂的羊裘里乱摸一阵,终于摸出一包羊皮包裹的乌黑药末,抖抖索索倒进一只银碗里面,端到嘴边,冲着东南方向哀鸣道:“我……死后也一定要索你……魂灵……”说罢,一狠心将那碗中黑药倒进口中,噶尔丹在众叛亲离下就这样服毒断送了自家性命。康熙帝第三次北征噶尔丹,就这样胜利地结束了。

从康熙三次亲征,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康熙的勇敢与治国之勤奋,也更清楚地认识到康熙当时的战略意图和部署,领略康熙作为一名军事家的伟大的一面。历时八年,噶尔丹叛乱被粉碎以后,喀尔喀蒙古各部又回到了原来的居住地。清政府设置将军和参赞大臣率兵驻守科布多和乌苏雅台等重镇,加强了对喀尔喀蒙古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第五节 用兵西藏,平藏之乱

康熙平藏时已近晚年,他虽不能御驾亲征,但任命皇十四子允禵为抚远大将军,统帅西北诸军平叛,实现了朝廷直接控制西藏地方政权。

噶尔丹死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成为准噶尔部的统治者。随着他的统治地位的巩固和地盘的不断扩大,又滋长了分裂割据的野心。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仍然野心勃勃,完全仿效噶尔丹,一心想吞并新疆与青海诸部。康熙三十七年,他以种种借口进攻哈萨克头克汗,占领了哈萨克所属的东南部。康熙三十九年,他又进攻噶什喀尔,夺取了新疆南部。康熙五十六年,他还派兵侵入西藏,在西藏大行屠杀,抢劫财物,毁坏非黄教寺院五百多所。拉藏汗奏书朝廷请求援助。

对清廷来说,准噶尔始终是心腹之患。清廷接到奏报后,即于康熙帝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五月,派侍卫色楞统率大军入藏,征剿准噶尔部。

康熙晚年对西藏问题也倾注了许多心血。清兵入关以前,蒙古势力就已进入西藏。为了孤立策妄阿拉布坦,康熙积极联合青海蒙古王公。凡是归顺朝廷的,都加官进爵,很多地方官员都纷纷归顺。

明朝崇祯年间,西藏内部黄、白两派喇嘛教斗争激烈。黄教领袖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派人去青海,请求在那里游牧的蒙古和硕特部顾实汗支援。顾实汗率领兵骑进入西藏,肃清了白教势力,从此便留在拉萨。这样,蒙古和硕特部和达赖喇嘛、班禅喇嘛便一直共同掌管着西藏的政教大权,清朝政府统一全国以后,很注意团结达赖和班禅两位黄教活佛。顺治九年,福临邀请五世达赖喇嘛来到京城,盛情款待,册封五世达赖为“天下所有释教首领达赖喇嘛”。从此,历世达赖喇嘛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并成为一项制度。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康熙又册封五世班禅喇嘛为“班禅额尔德尼”,也规定以后历世斑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谕旨

达赖和班禅喇嘛并不亲自处理西藏政事,在达赖喇嘛之下设有第巴一职,总理全藏政务,西藏百姓称第巴作藏王。康熙年间,第巴桑结是一位很有野心,也很有能力的藏人。他修建拉萨布达拉宫,整理藏医、藏历,对西藏文化建设有过一定贡献。桑结不满意蒙古和硕特部长期占领西藏,干涉西藏事务。当时和硕特部首领已经是顾实汗的孙子拉藏汗了。拉藏汗效忠清朝,同清朝中央政府保持频繁的联系。桑结便转而采取反清立场。在准噶尔叛乱期间,桑结勾结噶尔丹,反对清朝政府,阴谋自立。康熙廿一年,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在拉萨布达拉宫圆寂,桑结为了控制局势,秘不发丧。时隔十四年以后,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亲征噶尔丹时,才从俘虏的西藏人口中知道此事。康熙异常震怒,致书桑结,严词责问。桑结迫不得已,才承认此事,并向清朝政府请罪。

康熙三十六年九月,第巴桑结为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治丧,并且宣布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已经找到。按照西藏制度,尚未即位的达赖或班禅,都要认请对方担任教师。新的达赖已在札什伦布寺接受五世班禅罗桑益喜的教育。桑结请求清朝政府承认和册封六世达赖。达赖在西藏人民和蒙古贵族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威望。康熙考虑当时清朝对西藏的统治还很薄弱,便同意了桑结的请求:敕封六世达赖。这年藏历的燃灯节(十月),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被迎到了布达拉宫,正式坐床(登位)。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实际上是桑结手中的一个傀儡,和硕特部拉藏汗不愿承认,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是一位才华出众、聪明颖悟的诗人,但却算不上虔诚的佛教徒。藏文史料描绘他:“身穿绸缎衣衫,手戴戒指,头蓄长发,终日醉心于歌舞游宴。仓央嘉措厌倦布达拉宫里的清教徒生活,一心追求放荡、自由的爱情。他甚至捧着僧帽僧服,跪在札什伦布寺外面,请求他的师父五世斑禅罗桑益喜让他还俗入世。仓央嘉措这种惊世骇俗的举动,给和硕特部拉藏汗造成口实,拉藏汗报告康熙皇帝,断定新达赖不是真正五世达赖转世,否定他的合法性。拉藏汗还在民间散布流言,说第巴桑结是五世达赖的私生子,借此打击桑结在西藏的威望。两人的仇恨愈结愈深,终于在康熙四十四年爆发了一场军事冲突,结果第巴桑结被迫退位。康熙四十四年,双方再度发生战争,桑结手下十三万藏兵被蒙古和硕特骑兵打败,桑结遇害。杀死桑结的才旺甲茂是拉藏汗的妻子,桑结旧日的情人。

蒙古和硕特部拉藏汗再次控制整个西藏,康熙本来就倾向拉藏汗,于是嘉奖了他。康熙命令将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解往北京听候处置。康熙四十五年五月,仓央嘉措在拉萨成千上万僧俗百姓依依不舍的相送下,离开了西藏,在途经青海湖畔时,这位年仅二十四岁的西藏杰出的诗人,终于被拉藏汗手下的人杀害了。不过,关于他的死,在西藏流传着许多种不同的说法。

西藏在和硕特部重新控制下的时间并不太长,因为蒙古准噶尔部策旺阿拉布坦一直窥伺着这块土地。为了笼络拉藏汗,策旺阿拉布坦娶了拉藏汗的姐姐为妻,又招了拉藏汗的儿子丹衷为婿。然而,康熙五十五年冬天,策旺阿拉布坦出其不意,命令他的弟弟大策凌敦多布,领着精兵六千,翻过闻南雪山,到达西藏。准噶尔的骑兵部队攻占了拉萨,包围了布达拉宫,杀死了拉藏汗夫妻。

策旺阿拉布坦给西藏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对清王朝也构成严重的威胁,眼看西部边陲分裂割据的烽火再次腾起。康熙这时已经年过花甲,亲征和出巡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然而他认识到事态的严重。康熙五十六年,康熙任命富宁安为西讨靖逆将军,从新疆巴里坤进攻乌鲁木齐,动摇策旺阿拉布坦的后方。康熙五十七年,康熙诏令西安将军额伦特、侍卫色伦,从青海西宁出兵西藏。但准噶尔兵佯败佯退,诱其深入;色伦有勇无谋,轻敌冒进,不知敌情,不适气候,遭遇伏兵,突围不成,相持月余,弹尽粮绝,于九月中全军覆没,色伦等阵亡。这次因轻敌又失败,为清军再次进藏,提供教训。

两次败北,给晚年的康熙打击很大。朝廷中有人提出退兵西藏的主张。康熙虽然已经进入老暮之年,但励精图治的精神并没有减退。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安定西藏地方,康熙五十七年,康熙任命皇十四子允禵为抚远大将军,驻军西宁,统帅西北诸军,待命进藏平叛。同时提升年羹尧为四川总督,驻军成都,以备接应。准备就绪以后,康熙五十九年(一七二零年)正月,康熙帝不顾一些人的反对,毅然决定:派皇十四子胤祯为抚远大将军,统率三路兵马,动员号称三十六万之众,进军青海,指向西藏,希望一举解决西藏问题。又着派川军护军统帅噶尔弼,自打箭炉出兵,由四川进攻西藏;着派西宁清军都统延信,自西宁出兵,由青海进攻西藏,迅速合围夹击大策凌敦多布统领的蒙古骑卒。清军兵锋强盛,川军中一位年轻的汉族将领岳钟琪,在战斗中表现得十分英勇顽强,他率领不多的绿营兵,从打箭炉打到巴塘,又从巴塘进兵察木多,最后直抵拉萨,准噶尔军势大衰,加上藏人对准部残虐的不满,策妄阿拉布坦所遣将领策零敦多布等力竭势穷、丧魂失魄,率领残军从原道狼狈逃回伊犁,西藏重新控制在清军手中。

《清圣祖实录》卷二九一记载当时拉萨僧俗欢迎清军到来的场景:“男女老幼,襁负来迎。见我大兵,群拥环绕,鼓奏各种乐器 ”。此后,清政府分兵驻藏,并任命康济鼐和颇罗鼐二人分理前后藏事务。

康熙五十九年九月十五日,清军都统延信遵照康熙旨意,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在拉萨布达拉宫,齐集满汉大臣、蒙古各部首领、西藏众喇嘛、贵族等,为七世达赖举行坐床大典仪式,册封其为“宏法觉众第七世达赖喇嘛”。七世达赖坐床这天,拉萨风和日丽,象征着西藏社会秩序又暂时获得了安宁。

接着,清廷对西藏进行了军政制度改革。在拉萨留下三千人的军队驻守。同时还在西藏通往准噶尔的各条要道上设置卡伦,每年夏季组织藏军巡逻。康熙六十年,清廷还在西藏设置了几名噶伦,即政务官员,共同执政,避免了权力过度集中,并对足忠于朝廷的官员授予官衔。同年九月,清廷在拉萨御制碑文,书写自清太宗以来西藏与大清的亲密关系,揭露策妄阿拉布坦的罪行,阐明朝廷驻兵西藏是为了保障人民安危。就这样,大清朝建立了由朝廷直接控制的西藏地方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