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顺治出家之谜
4306300000034

第34章 不堪重负的心灵(5)

董鄂妃的追封礼极为郑重:“礼部议奏皇贵妃薨逝,既奉皇太后谕上,追封为皇后,应撰玉册玉宝,并造香册香宝,所有谥号用黄绢裱册行钦天监择吉遣官一员,告祭奉先殿。是日,即行追封礼。先期鸿胪寺官设节册案于太和门东,设彩亭于协和门外。礼仪院官设节册案于梓宫前,节案居中,册案居左,设香案于节册案前。至期,正副使及执事各官,齐集于太和门外丹墀内。鸿胪寺官举节案、册案、置于正中。正副使诣拜位,赞礼官赞行三跪九叩头礼毕,鸿胪寺官举节册案前行,正副使随后。至协和门外,正使自案取节,副使自案取册,各置亭内。随行至景运门外、正使持.节,副使捧册,同礼部及执事等官、行至梓宫前。正副使各持节册,置于案毕,赞礼官赞就位,正使副使各就位,赞上香,正使向前立上讫,赞宣册。宣册官取册立,宣讫,将黄绢册焚于梓宫前赞。册封礼毕,正副使即公以上、祭一坛,镇国将军以下、奉恩将军以上、祭一坛,公主等祭一坛,郡主以下、乡君以上,祭一坛。内大臣、侍卫,祭一坛。在内官员,共祭一坛。所集文武官员,共祭一坛。应用祭品,送光禄寺恭行备办,祭文俱内阁撰拟。玉册、玉宝、香册、香宝、黄绢册、俱行御用监恭行制造,册宝文内阁撰拟。其告祭奉先殿祭品等物,应行礼仪院转行该衙门备办。祝文内阁撰拟,移梓宫权厝处应遣官一员,凡经过门桥奠酒、散纸钱。诸王以下、四品官员以上、暨公主王妃、并命妇等,俱应随往。是日,皇太后皇上皇后,应各遣祭一坛。和硕亲王以下、奉国将军以上,公主王妃郡主等以上、内大臣、侍卫、在内官员、并所集文武官员,各致祭与前同。从之。”

董鄂妃追封皇后的册文则说:“朕惟治隆内则,史称淑德之祥;化始深宫,诗诵徽音之嗣。历稽往牒,成有嘉谟。若夫睿质夙昭,允协符于坤极;荣名未备,宜追锡于瑶编。爰展哀惊,以彰惠问。尔皇贵妃董鄂氏,肃雍德茂,淑慎性成;克令克柔,安贞叶吉;惟勤惟俭,静正垂仪。孝养孔虔,愉婉顺慈闱之志;恪共弥劭,赞襄端椒寝之风。方期永式于璇房,讵意俄升夫仙驭。凡兹九(^禹),同深月掩之惊;矧余一人,益重鉴亡之痛。嗟掖庭之失助,伤令范之云遐。露泫风回,感凄清于素节;帏虚殿迥,怅窗邈于云程。不褒琬琰之章,曷著珩璜之度。是以慈怀殷眷,懿命重申。朕仰奉德音,特隆殊典。追封为皇后,锡之玉册玉宝。载加显号,用表遗徽。谥日: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呜呼。彤史徒馨,恫音容之遂隔;丹纶用贲,顾榆翟而增悲。荣衰之礼,斯崇轸悼之思逾切。弘兹宠制,贻厥芳型。宝文日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之宝。”

顺治皇帝在景山建水陆道场,大办丧事。在许多私人记述中还保留了一些官书上没有的资料,例如,从茆溪森和尚的《明道正觉行森禅师语录》中,可以知道董鄂氏生前是住在承乾宫,她死后,茆溪森曾多次应召到承乾官为她上堂或对灵小参。其中有一次,茆溪森念的偈语是:“几番拈起几番新,子期去后孰知音,天心有月门门照,大道人人放脚行。”这一偈触动了顺治的心事,他想起董鄂氏生前常参的话头,便以此问茆溪森:“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茆溪森和尚答:“谢皇上重重供养。”

八月二十七日,由八旗二三品官员轮流抬棺,将董鄂氏的梓官移至景山观德殿,并在寿椿殿(即永思殿)启建大道场。

茆溪森也曾有偈谈到景山道场的情形。当天是十月初八,顺治亲自到寿椿殿,请行森和尚为董鄂氏断七上堂。茆溪森拈香问答毕,说道:“景山启建大道场,忏坛、金刚坛、梵网坛、华严坛、水陆坛,一百八员僧,日里铙钵喧天,黄昏烧钱施食,厨房库房,香灯净素,大小官员,上下人等,打鼓吹笛,手忙脚乱,念兹在兹,至恭至敬,耑申供养董皇后,呵呵。”

董鄂氏本有“葬礼从简,不可虚靡奢侈”的临终嘱咐,福临却怕爱妻在另一世界受苦而全然不顾。他下令在棺椁中装满了珍宝为她殉葬,以致抬棺的数十名八旗大员都感到沉重得大不寻常。数百名能工巧匠应召为董鄂皇后日夜赶制两座金碧辉煌的冥宅,那是和她生前居住的承乾宫正殿、寝宫尺寸完全相等的木制模型,沉檀为骨架,屋顶刷金,窗棂雕银,富丽的云锦、西川锦装饰墙壁,还缀以珍贵的明珠宝石。董鄂皇后生前所用的一切床帐家具器皿和珍宝摆设,全照原样放在原处,所有这一切,都将随同董鄂皇后的遗体灵柩火化。

董鄂氏的梓棺于九月十日在景山火化,福临不顾茆溪森的劝阻,将宫中太监与宫女30人赐死殉葬,让他们在阴间侍候自己的爱妃。

顺治为董鄂氏办丧事的另一大逾制之处,是用蓝笔批答臣工奏事达四月有余,到当年年底才停止。这在清代历史上独一无二,依清朝制度,清代皇帝和太后之丧,蓝笔批答都仅以二十七日为限,皇后丧礼并无蓝笔批答之制。顺治这一破格之举,足以表明他的伤心与痛心。

为了纪念董鄂氏、彰显董鄂氏的美言、贤德、嘉行,顺治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顺治自己亲手饱含深情地撰写了饱含深情、长达四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来悼念爱妻,回忆了董鄂妃的种种往事。

痴情天子的深情与哀痛,也只能通过这些方式表达。清初诗人吴伟业的《清凉山赞佛诗》,对于董鄂氏葬礼之隆重作了生动的描述:

孔雀蒲桃锦,亲自红女织,殊方初云献,知破万家室;

瑟瑟大秦珠,珊瑚高八尺,割之施精蓝,千佛庄严饰;

持来付一炬,泉路谁能识?红颜尚焦土,百万无容惜。

小臣助长号,赐衣或一袭,只愁许史辈,急泪难时得。

从官进哀诔,黄纸抄名入,流涕卢郎才,咨嗟谢生笔。

不久之后,顺治皇帝也撒手离开了皇宫。离开之前,他留下一道遗诏,在遗诏中归纳了自己的十四条罪名,其中之一,便是董鄂妃葬礼逾制。只是,假如让他重新选择,他恐怕还是会这样做的。

2.寂寞如斯

皇太后依了顺治的意思,给董鄂妃无尽的哀荣。她一心期望着,这样盛大的丧仪,能让皇帝把心中的伤痛完全发泄出来,然后,恢复理智,重新担负起他的责任,意识到他还有一个偌大的国家,一群儿女妻妾,还有母亲。

但是,她的期望落空了。

董鄂妃的葬礼结束了,顺治皇帝心中的伤痛却并未愈合。

顺治皇帝一生,有很多无奈:皇父早逝;六岁即位不得不将正事交与野心勃勃的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还狂妄到娶自己的母亲当老婆的地步;他壮志难酬,治国理念得不到支持;他无力自主的婚姻,不能把自己最爱的人封为皇后……这些本身就都给予了他无限的伤感。董鄂妃的死,给了这个少年天子致命的打击。

他忽然发现,自己对一切都失去了热情,甚至母亲都无法再引起自己感情上的波动了。

而且,独处之时,与董鄂妃当初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的时候,他有没有从中发现一些异样?

比如——当年,在废后风渡之前,母亲生的那场病。天寒地冻的时节,她为什么要出宫跑到南苑去?

董鄂妃产后不久,还在月子里落下了病根,为什么一定也要跟着去?曾经有一次,母亲去温泉游幸,董鄂妃正在病中不能去,自己曾以为这是婆婆慈爱、媳妇孝顺的表现,是董鄂妃极得太后喜爱的证明,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真的喜欢一个人,是会在她生病的时候让她安心休养,还是一定要拉她陪着自己出门旅行?

婆婆病了,儿媳自然要伺候,可是皇宫里有多少宫女太监,一定要她。白天晚上连轴转,事事亲力亲为,以致病倒吗?

她目不交睫伺候皇太后的时候,皇四子在哪里,由谁照料?皇四子究竟是怎么死的?

皇后为什么不去问候太后的病?是真的怨恨她宠爱董鄂妃吗?怨恨到失去理智,不惜得罪自己最后也是最大保护伞?

皇后这样无情无义、冷漠愚蠢,皇太后为什么对她的维护毫无动摇?她不觉得寒心吗?

为什么生了皇四子之后,董鄂妃如此盛宠却再无生育?

……

或许,当初不曾放在心上的事,会在寂静的暗夜悄悄涌上心头。

或许,他还会想起多年前的另一桩旧事:父亲皇太极曾经有一个至爱之人,那个人是母亲的姐姐、宸妃海兰珠。宸妃生了个儿子,父亲立为太子,为其大赦天下,后来,那个孩子不明不白地夭折,宸妃伤心而亡……

多么相似的往事,多么相似的命运。恐怕,念头转到这里的时候,福临根本不敢深想,甚至还会一遍又一遍对自己说:不不不,不要那么想,忘掉,没有那种事,不可能,母亲不是那样的人!

他或许能说服自己的理智,可是,能说服自己的潜意识吗?能压下心头涌上的寒意吗?

顺治惑觉与母亲之间的距离在悄悄拉远。隔在他们母子之间的,以前有多尔衮,有她对博尔济吉特家女子的维护,她对自己婚姻的把持,她与自己政治态度的分歧……

后来,经过那场御驾亲征的闹剧,他甚至不敢面对母后的目光,生怕从那里面读出轻蔑和怀疑;一想到自己在她面前表演出的两种极端形象。多么丑恶、卑微、虚伪,福临就无地自容,他还有什么脸面去跟母亲侈谈他的治国平天下?这件事成了顺治心理上一个极为敏感的创伤,一触即痛,而且痛苦不堪。他无处去诉说,也没有勇气向母亲解释和认错……

现在,又是董鄂妃和皇四子的死,顺治不敢去探究真相,却无法忽视那隐隐的黑暗感觉。对顺治皇帝来说,在他心目中,皇太后越来越不像一位温柔的、慈爱的、他可以全心信赖、在她面前任性纵情的母亲,而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政治家与慈母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他时刻感受到来自她的压力,但又不得不依靠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是两个最有力而又最无奈的对手。

看到儿子万念俱灰,不知皇太后有没有后悔过?或许,是她低估了董鄂妃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在她陪伴在皇帝身边的时候,顺治皇帝从未怠慢国事,他励精图治,安邦定国;反而是在董鄂妃死后,他才万念俱灰。董鄂妃不但是他的红颜知己,还是他的精神支柱。

她因此对董鄂妃的恨意更加深切,恨她活着的时候占有儿子全部的感情,死后居然还把他的心神一下子带走?

可以知道的是,董鄂妃的葬礼极为盛大,但是后来,她遭到冷遇,康熙帝仅上章字于嫡母、生母,并称章皇后,董鄂妃却不随世祖谥“章”字,灵位更是以皇贵妃礼供奉,祭祀也以皇贵妃礼;孝惠皇后、孝康皇后同祔太庙,董鄂妃则仅能于孝陵祭祀;她的生辰祭日,亦未派遣使节祭陵;董鄂妃的谥号,一直到清朝灭亡,始终是初上的那12个字,既没有加谥,也不满16个字的额数,是清朝皇后中谥号规格最低的;在清宫中保存着的帝后朝服像中,有标为端敬皇后的朝服画像,只是画像头部有轮廓,而五官是空白,是标准的无脸画像;……这其中,有没有孝庄太后的意思?

而孝庄太后可能对儿子也十分失望。为什么他这么不懂事,母亲一切都是为了他,为什么他从来都不能理解?他做了多少错事,母亲为他付出了多少心血,为什么他永远长不大?为什么直到今日,他还不明白该如何做一个皇帝?

福临对多尔衮的恨意,未必不令孝庄感到难堪;他对博尔济吉特女儿的冷漠与轻慢,伤害了她的自尊;他对董鄂妃的高调宠爱,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母亲权威的挑战;他的改革,其中有孝庄不赞同的地方;他的某些政治态度,与母亲存在莫大的分歧……

这是相依为命的母子,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他们生活在天下最复杂最黑暗的皇宫里,而且,儿子的任性敏感,母亲的功利世故,都在伤害彼此的感情。

顺治仍然对母亲有浓厚感情,他不会做任何伤害她的举动,但是,他对她已经无话可说。

在《清史稿·后妃传》里孝庄太后的传记中,有这样一个现象:传文共1139字,其中第一句29字写身世:“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接下来,有关她的丈夫皇太极的内容,只有两句:“天命十年二月,来归。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有关她的儿子顺治的内容,也不过“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顺治十一年,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为序以进。”而已,其后千余字,几乎都在讲述孝庄与康熙如何祖孙情深。

顺治十七年十二月,顺治皇帝的乳母李氏病故。对顺治而言,这位乳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母亲更亲近,他下旨礼部,说:“乳母李氏,当朕诞毓之年,入宫抚哺,尽心侍奉,进食必饥饱适宜,尚衣必寒温应候,啼笑之间曲意调和,期于中节,言动之际,相机善导,务合规程。诸凡襁褓慇懃,无不周详恳挚。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乳母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皇太后,惓念慈衷,赖以宽慰。即读书明理者,未必过是。此其贤德,今昔罕闻。乃一旦溘然长逝,深堪悯悼。追封恩恤,宜从优厚。尔部即详察典例,确议具奏。”

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苦。福临身边最亲近的人,爱子夭亡、爱妃早逝、与母后关系不洽、乳保去世……接踵而来,他在孤寂中辗转、被痛苦所折磨,身边有很多人,人人神色恭顺,可是,再没有人能走到他心里,安慰他心中的寒意。

这个世界如此冷漠,福临的心里,倦意丛生。这堂皇的宫殿、至尊至贵的皇家,其实全然不值得留恋。

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中不断发生变故、不断受到打击,顺治敏感而脆弱的心灵已经难以承受,他要寻求解脱。他的目光转向佛门,禅宗佛教那些圣洁的、超凡脱俗的境界,似乎可以带给他生命的解脱。

高僧们更教导他,要进入参禅悟道的境界,必须“于心无事,于事无心”,才能“虚而灵、寂而妙”,嘱咐“皇上但遇大小事务,不妨随时支应,事后仍然返回修炼参禅,念念不舍,自然事事无碍”。甚至进言说“皇上当谢绝诸缘,闭门静坐,饥来吃饭,困来打眠,如大死人相似”,方能领会禅机,得悟大道。

这个时候,他真的渴望自己能够做到,“于心无事,于事无心”,然后“谢绝诸缘”,“闭门静坐,饥来吃饭,困来打眠,如大死人相似”。

§§§第三节 悬崖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