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先贤教你学处世
4306000000050

第50章 张居正察人而用国家振兴

明朝著名宰相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明万历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他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政权人事,巩固社会基础,使奄奄一息的大明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可谓名臣。

张居正能将明王朝由衰败中起死回生,于他能提拔贤才,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他的用人方式,既实用而又富有特色。

张居正用人能重用循吏,慎用清流。所谓循吏,是指勤政利民,敢于任事的官员,但行事有时难免偏于严苛,刻薄寡恩,这类干部虽然人缘一般,但勇于开拓、甘当重任,属于中流砥柱型的人才。所谓清流,是指那些遇事不讲变通,一味寻章摘句的雕虫式人物,这些人讲求操守,敢与官场恶人抗抵,这些人往往人缘极好,但他们好名而无实,缺乏慷慨任事的大气,可以担任政工类职务。

张居正担任宰相的十年间,大胆起用戚继光、谭纶、李成梁、王崇右、方逢时等当时在群众中颇有争议的人物,而对于像清官海瑞这样的道德模范却不屑一顾。因为在他看来,治大国如烹小鲜,像海瑞这样的清流不仅难当重任,还会把鱼给烤糊了。

中国的老百姓,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海瑞抬着棺材给嘉靖皇帝上书的事。在那时,海瑞就已经成了一个清官形象的代言人。嘉靖皇帝看了海瑞的万言书,非常震怒。不过他没有处死海瑞,但也不放过他,就关在大牢里不闻不问。嘉靖皇帝死了以后,是徐王介把海瑞从监狱里放出来。

鉴于海瑞的名声,徐王介决定予以重用。他让海瑞到江南,当了应天府的巡抚,管南京周围几个最富的州府。海瑞在那两年期间,“当地的赋税减了三分之二,大户人家都跑了,没有了税源。”他自己非常清廉,八抬大轿也不坐,骑驴子上班。因为他是一把手,既然他骑驴子,那二把手能坐轿吗?因此都想办法调走。富人都很怕他,穷人和富人打官司,不管谁有理,肯定是富人输。海瑞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人物,但他对行政管理的确缺乏经验。工作搞不上去,海瑞气得骂“满天下都是妇人”,愤而辞职。

张居正当了首辅之后,让每一个三品以上的大臣都向朝廷推荐人才,其中有不少人写信推荐海瑞。当时的吏部尚书杨博就这个问题还专门找了张居正,希望他起用海瑞。但张居正就是不用他。为什么呢?他觉得海瑞是一个很好的人,道德、自律都很好,但好人不一定是好官。好官的标准是让朝廷放心,让苍生有福。海瑞做官有原则,但没器量;有操守,但缺乏灵活,因此有政德而无政绩。张居正不用他,还有一层原因:海瑞清名很高,如果起用,就得给他很高的职位,比他过去的职位还高,这才叫重用;如果比过去的职位还低,那就证明张居正不尊重人才。话又说回来,如果你给他更高的职位,他依然坚持他的那一套做法,岂不又要贻误一方?张居正想来想去,最后决定不用海瑞。

张居正有一同年叫汪伯昆,安徽人,和另一位同年王士祯一起成为当时诗坛两大领袖。汪伯昆在湖北当了几年巡抚,张居正当了首辅后,把他调到北京当兵部左侍郎,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国防部副部长。汪伯昆履任之后,张居正给他一个任务,巡视整个西北的军事设施。汪伯昆的巡边之旅,第一站就是蓟辽。当时的蓟辽总兵是大名鼎鼎的戚继光。汪伯昆到了之后,首先不是听汇报、探讨军事问题,而是和当地的文人在一起吟诗作赋。张居正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有点不满。汪伯昆回到北京,给皇上写了一份奏章,汇报他视察边境军事的情况。字斟句酌,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张居正看了奏章以后,批了八个字:“芝兰当道,不得不除”。兰花芝草,都是最好的花草,但它长得不是地方。既然长错了地方,就得铲掉。你汪伯昆是优秀的诗人,就到诗歌协会去,国防部是搞军事的地方,不是你吟诗的地方。就这样,他免了汪伯昆的官。

张居正不仅能做到用其才,考其素,还能做到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张居正在还是副宰相的时候,就向当时当宰相的高拱多次举荐殷正茂出任两广巡抚,但受到了高拱的抵制,理由是殷正茂和张居正是同学。当时主持两广工作的是高拱的学生李延。这个李延贪鄙成性,中饱私囊,不仅弄得人心大乱。张居正认为殷正茂处事果断,大有方略,乃栋梁之才,故不顾同学之嫌,极力举荐。最后终因李延案发,高拱丢车保帅,撤李换殷。殷正茂果然不负众望,很快就重振两广地区。

张居正任宰相后,曾公开表示“不以己之好恶决定用人取舍,而是依据才能推荐部院人选”。还说“为国家爱养人才,不敢以私意用舍。”张佳胤是当时有名的才子,也是有名的能臣,是宰相高拱任用的人才,并且两人关系相当密切。高拱离任后,张佳胤怕遭到张居正的报复,办事有些消极,张居正接连去过两次信劝慰,他才打消疑虑,认真为国家办事。

张居正敢于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偏见,不拘出身和资历,大胆起用人才,起用人才时,他主张“论其才,考其素”,对才能和品德进行全面考察。同时,他又注意到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被他选中的各级干部都在改革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万历四年十月,宋神宗审览了关于山东昌邑县官孙凤鸣贪赃枉法的报告后,问张居正:孙凤鸣本科出身,为何这样放肆呢?张居正说:孙凤鸣正是凭借他出身的资历,才敢这样放肆;以后用人,当视其才,不必问其资历。宋神宗表示赞同。

经过张居正十年的苦心经营,大明王朝终于重新振兴。

辨人而用,各伺其职,激发潜力

在创业或组织管理中,有了人才还不能说万事大吉,关键还要看如何运用。就像下棋的高手过招,就是看各自的棋子是否放在最有用的位置上,用人上也是。

任人惟贤与任人惟亲,是两条对立的用人路线。历史上各个朝代,用贤还是用亲,时有侧重,完全视帝王是明还是昏而定。在历史上,明君必任人惟贤,而昏君必任人惟亲。

如唐太宗李世民,他同父亲李渊举兵起事后,好多隐居有朝野市井的文臣武将纷纷向他投靠。李世民都能认请他们的才能和长处,让他们在合适的位置上各尽职守。

在收伏了瓦岗寨起义军之后,李世民也得到了不少的武将,那么如何用好他们呢?他在心理非常清楚,要想把这伙因占山为王而自由惯了的人才打造成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就得让他们各司其职,就得让他们能明确自己的身份和义务。为此,他还制订一系列文成武将的职责和义务,明确他们所应该做到的事情,让他们各司其职,人尽其才,这样这些人便都得到了很好的任用!

唐太宗在贞观初年曾对臣下说:“以天下之广,岂能独断一人之虑;朕方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为了能广选天下贤能之士,唐太宗不计亲疏、门第,广开才路。他还对臣下说:“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计,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要做到任人惟贤,不光是要反对任人惟亲,而且还要反对任人惟资、任人惟全等陈旧观念,不一定按资排辈,而要注重德才第一、资历第二;不能求全责备,而要用其所长。唐太宗手下的一些文武大臣中,有许多出身低贱的人,如尉迟敬德当过铁匠,秦叔宝原是个小军官,张亮出身于农夫,但都被唐太宗重用。由于太宗能够惟才是举,并能妥善地使用人才,所以他手下人才济济,文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武有李靖、李勣等,他们均为治国安邦的旷世英才。

历史也已证明:凡能做到惟才是举的领袖人物,几乎都成功地建立了丰功伟业。因此,创业者必须以事业的发展前景为目标,克服任人惟亲,或以德论才,以文论才的用人倾向,做到克己奉公,才能使人才各有所用。

美国柯达公司在生产照相感光材料时,工人需要在没有光线的暗室里操作,因此培训一个熟练工人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公司发现盲人可以在暗室里活动自如,只要稍加培训就能上岗,而且他们的工作要比正常人精细得多。柯达公司从此就大量招用盲人从事感光材料的制作,不但给盲人提供了岗位,而且也是公司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一个人的短处是可怕的,但如果利用好了,就成了长处!“容人之短,用人之长”,只要能达到改善管理、提高业绩的目的,只要不是极奸极滑,就要敢于任用!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扩大你的用人范围,才能发挥出你用人的最大功效!

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我们不能以一恶而忘其善,不能以小过而掩其功,功过分开,尽其所能。每个人智慧有长短,能力有大小,要对才能低的不委以重任,能力小的不予重职,对智慧者取其谋,愚笨者取其力,勇敢者取其威,胆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者兼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