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孙权乘蜀汉荆州守将关羽率军北攻襄阳、樊城,与曹魏大军激战不已,造成后方空虚之际,派遣大将吕蒙“白衣渡江”,袭占关羽的后方基地江陵。关羽闻讯后仓猝率军回救,结果兵败被杀,孙权遂占有了整个荆州。这样一来,孙、刘矛盾便全面激化,最终导致了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备决定大举攻吴,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魏文帝曹丕见到孙刘联盟内部分化瓦解,不胜高兴,并乘机煽风点火,多方寻找机会以加剧吴蜀之间的矛盾冲突,好坐收渔人之利。蜀汉方面的诸葛亮、赵云等绝大多数大臣、将领都看到了大举攻吴对蜀不利,因此再三规谏刘备不要出兵攻吴。但是,正在气头上的刘备丝毫也听不进这些意见。
至于孙权方面,在夺得了荆州之后,为了巩固既得利益,也不愿再加剧吴蜀之间的冲突,曾两次遣使主动向刘备求和,但均为刘备所断然拒绝。任东吴南郡太守的诸葛亮之兄诸葛谨也曾给刘备写信,向他陈说利害,希望刘备停止攻吴行动。刘备同样置之不理。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七十多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省巴东一带)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认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且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他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省宜都市)、猇亭(今湖北省宜都市北)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刘备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重庆市巫山县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后来刘备虽然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000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接下来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
此时正值农历六月的酷暑时节,江南暑气逼人,蜀军将士扎营而居,挤在一起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这是兵家大忌,再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并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省巴东县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白帝城中。
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
业之不精,不可强为,倒忙不如不帮
我们常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不单是指事情的道德性上面,也可以用在你适不适合,或者会不会做某一件事上,如果不适合,或者根本不会做,而身边的其他人却可以做得很好,那么我们又何必非要强为呢?
夷陵之战是刘备的最后一战,接近70万大军兵力,却大败于东吴陆逊数万兵力,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可以说,刘备伐吴是战略上的失策,而伐吴的失败,则是战术上的不懂装懂。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军事才能一般,并不擅长指挥大军作战,但他在关羽死后,内心已乱,完全不顾及别人的劝阻,自领大军前去攻打东吴,在取得了一些小胜之后,自以为也是军事天才,还想出了连营七百里这一“创举”,结果被东吴陆逊放火烧了个。
有关刘备军事能力的评价。《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傅子》中丞相掾赵戬说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在《三国志·陆逊传》中,陆逊对刘备的评价则为“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魏文帝曹丕更称之为“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擒’,此兵忌也。”种种所述,再加上刘备前半生亲自于曹操等对手战场交逢时的多次败迹,都表明刘备不是领兵打仗的材料。而他竟自领七十余万大军而出西川,实是极大的冒险。倘若他能遣诸葛替他一行,当不至于有此大败。
现代创业者也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在重大事情上,多数领导者往往不放心属下,即使自己不擅长做某些事,也往往要亲力亲为,结果有时便不免弄得一塌糊涂。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在一个粮食仓库里,有一只看门的狗和一只捉老鼠的猫,狗因个大力大,便经常欺负猫,让它为自己做这做那。这天,有一只老鼠去偷粮食吃,被猫发现了。猫去捉老鼠时,老鼠为活命,跑来跑去跑到了狗的面前,而猫是怕狗的,因此胆怯而不敢再捉。狗见猫跑了几圈没捉着,便嘲笑猫太笨,又想自己捉住老鼠,就朝老鼠扑了过去,无奈身子大不够灵巧,老鼠一下便从狗的胯下蹿出去逃掉了。
狗没捉着老鼠,觉得很没面子,心里也很生气,便拿猫撒气说:“你看你笨的,连个老鼠都捉不住,非得我亲自出马,我很久没锻炼过了,有些手生,看让老鼠跑了吧!”
猫知道狗是在为自己找理由,便也为自己争辩道:“我本来快要捉住了的,谁让你站在那里挡着道,妨碍我捉它,你要是能捉,你倒捉住它啊!捉不住老鼠反倒赖我,真不知羞!”
狗见猫竟敢跟自己这样顶嘴,很是生气,便要揍猫。而猫怕被狗打,只好逃出了粮库。
老鼠在洞里听了猫和狗的争吵,得意地笑道:“这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猫找狗斗,自讨苦吃。从此我可以高枕无忧喽!”
这个故事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情况在企业管理和职场上经常能得到体现,也给我们很好的启发。俗语常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其实不只是多管闲事,还有越权行事和捣乱的嫌疑。
在故事中,粮库就好比一个企业,狗是企业的领导者,猫是具有某些专长的下级管理者或职员,老鼠则是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工作中的问题本该是下级管理者或职员解决的,因为他们更了解这些问题,也更擅长解决这些问题。而这时若领导者突来兴致参与其中,则往往会让下层管理者或职员放不开手脚,这样问题反倒不好解决了。而若领导者不是工作上的专家,却嫌下层管理者工员工太笨而自己亲自去解决的话,问题往往会变得更糟。正如上文,捉老鼠是猫的工作,狗是看门的,若非要参与捉老鼠,就只能是捣乱,这样就更不易做到老鼠。
要知道,明智的领导者总是善于调动属下的积极性,也许属下常常感不到他的存在,但但却能放心地让属下把事情做好,而不僭越权力和分工,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美国哈林·克里夫兰著的《未来的行政首脑》一书的中文扉页上,写着《老子》第十七章中的话:“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克里夫兰把这句话解释为:好的领导者说话不多,当属下把工作任务完成时,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我自己干的”。这里向我们揭示的是领导者集权与分权的辩证法。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创始人、总经理威廉·杜兰特在创业成功后,转而用带有强烈个人专权色彩的办法治理公司,又使公司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斯隆接管了这家公司之后,一反杜兰特的做法,实行分权制,把公司的一部分权力分授给下属,但把有些大权仍揽在自己手里,通过协调做到了集权与分权的和谐,使通用汽车公司又兴盛起来。这是因为领导者没有必要频频过问属下的工作,要给属下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尽情地施展才能,以保持他们高涨的工作积极性。
而除了在管理和工作之外,我们在处世时也要注意这一点,当你做一件自己不擅长而别人擅长且较为重要的事情时,这时就要能放开人让别人做,而不要自己逞能强为,因为那样不但是自己浪费精力,也浪费了别人的才能,更有可能把事情搞砸,这可是很划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