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先贤教你学处世
4306000000001

第1章 姜子牙创造机会辅助周文王

姜子牙,世称姜太公,又名姜尚,字飞熊,生于商末周初时期。他是个很有学问的人,胸怀济世之才志,可是大半生怀才不遇,在穷困潦倒中度过。年轻时他曾经在商朝朝歌宰过牛,又在孟津卖过面。岁月无情,转眼已到了垂暮之年,两鬓白发苍苍,仍一事无成。心里也非常郁闷,便想找时机一展雄才。

当时的商纣王荒淫无道,残暴不仁,整天沉湎酒色而不问民生疾苦,使得奸臣当道,无辜的忠良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不过,这时身为商纣王之臣子的西伯候姬昌却胸怀大志,爱惜百姓与有志人才,他四处寻访智谋贤士,准备统一天下。

姜子牙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不但在内心清楚天下的形式,而且对周文王的为人与求贤谋业的心理了如指掌,他知道欲成大事者必是择尽天下良才,而渭河一带是周文王姬昌的管辖范围,于是他想为自己创造时机,便假借垂钓之名到渭水观望时局,希望能得到周文王的召见。

但姜子牙只是一介平民,姬昌是诸侯王,要见他是不太容易的,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还做了些不同常人的举动,他将鱼钩弄成直的,也没有放鱼饵,且离水面有三尺高。不但这样,他还一边垂钓一边悠闲地自语: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

有人见了,觉得他是个傻子,就走过来告诉他这样是钓不到鱼儿的。可姜子牙笑着说:不要心急,鱼儿自己会上钩的,老夫在此虽然是垂钓,但并非本意,该上钩的鱼儿自然会上钩。另外他还做了很多反应时局、预言形势和抒发自己志向的诗,如这样一首:“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人们听了他的诗大多不解,觉得他不是个傻子就是个圣人,就将他做的一些奇怪的事传述开来。不长时间,他的这种异于常人的垂钓,最终惊动了求贤若渴的姬昌,认为这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呢,就派人去请。没想到姜子牙看到来人是姬昌的手下,不理睬地继续钓鱼,嘴里还一边念着:“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来人只好空回报告。

文王姬昌是个有心人,他对这位垂钓老头儿的言行举止仔细地想了一番,终于恍然大悟:也许这个不同凡俗的怪老头正是自己苦苦寻求的天下奇士呢,自己应该亲自出马求教。

姬昌亲自去请姜子牙。他来到渭水河边,毕恭毕敬地施礼求教。这时,姜子牙纵论兴国大计,真是句句珠玑,滔滔不绝。顿时,使姬昌惊讶于这个天天以钓鱼为乐的穷老头,竟对天下大事如此明了,不由佩服得五体投地。

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姬昌还发现姜子牙对治国之策、经济之道及兵将调遣之法都有很深的学问。于是他认为这位老者正是自己最需要的人,便用最隆重的礼节款待他,让他坐上自己的马车,自己则在一边随从。终于,已经83岁的姜子牙出山当上了西周的大国师。

在姜子牙的大力辅助下,西周国力果然日渐昌盛起来,国力越来越强。姬昌死后,姜子牙辅助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起兵伐纣,终将商朝灭亡,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历时八百余年的周王朝。

审时度势创时机,识才善用成大业

机遇是成功的跳板,机遇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一个人若想获得机遇,就需要采取行动,把机遇创造出来。如果他等着别人用金盘子把机遇送到他面前,那他只有失望的份儿。因为聪明的人是不等待“好心人”送来机遇,而是主动扑向机遇,从机遇中打捞自己想要的“黄金”。

人们常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天上是不会掉馅饼,但上天可能会给某个人一个做事情的好时机,如果你想好好发现自己,那天若捡到个好时机,不也相当于接到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么?

人要有好的发展,往往还要趁好的时机,但时机不是时刻都有的,有的时机要等,有的时机则要靠自己去创造。科学家巴斯德说过:“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机遇就像小偷,来的时候悄无声息,当它离开时却让人损失惨重。只有时刻准备着,才能把握住机遇,此外,我们还应该主动地去创造机遇。所谓“有准备的头脑”,指的就是一个人的才能。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培养自己的才能,才能看到别人发现不了的机遇,才能把握住它。换句话讲,脑袋越大,天上掉下的馅饼击中你的概率越大。

姜子牙直钩“钓”文王的故事,其实也是一个为自己创造发展机遇的典型事例。可以说凡成功的人士或企业无不靠洞察世事或市场的变化,然后准确把握形势发展的方向,从而引领事物的发展潮流,抢占先机,才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

比如你要想创业,那么你是选择坐等机会还是要自己创造机会呢?有人说商界中有三等人:一等人会为自己创造机会,二等人机会来了会及时抓住,三等人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出手干一把。

成功的人,也都是善于创造机遇的人。他们在有机遇时抓住机遇,没有机遇时就去创造机遇。那么你是几等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