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趣说万事由来
4303700000078

第78章 医药卫生篇(2)

紧接着,该在人体上进行试验了,他选择了自己的亲生之子。结果,儿子接种牛痘后只受到极轻的感染,很快就没事了。为了证实种牛痘之后不会染上天花,琴纳又把大量的天花脓液安种到儿子身上,儿子不但没有成为天花病人,连稍微不适的现象都没出现。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种牛痘法公布以后,迎来的是一片反对之声。1798年,琴纳写了一本关于种痘的书,公开发表。一系列的实践反复证明,这一方法的效果很好,是解决天花的良方。后来,种牛痘法终于被全世界所接受。

由于琴纳对人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了对他进行表彰,英国政府于1802年奖给他一万英镑的重金。1806年又奖给他两万英镑。俄国皇帝为了感谢他,还赠送给他一个价格不菲的宝石戒指,作为永久的纪念。很快,安种牛痘传遍全球,成了最普遍的儿童防疫方法。

阿司匹林的由来

在19世纪,阿司匹林的发明称得上是一项伟大的成就。

阿司匹林一词,是英文Aspirin的汉译,该药品的学名叫做乙酰水杨酸。它对病人能产生止痛和退烧的作用,特别是去风湿热的效果非常好。时至今日,它仍是用途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19世纪的药剂师已经了解到,水杨酸这一物质能够产生缓解疼痛的作用。可是该物质太强烈,能烧坏喉咙,造成胃部的不适。1853年,法国药剂师查尔斯·热拉尔成功地合成了乙酰水杨酸。当时的人们把乙酰水杨酸当做麻醉替代品来使用。

而阿司匹林的出现则是费利克斯·霍夫曼的功劳。他于1879年对药物合成法进行改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897年,霍夫曼的父亲染上了风湿病,病情越来越严重。当时的霍夫曼作为一名药剂师,正在德国拜耳公司任职。对药品熟稔的他,首先想到了水杨酸。于是,他从柳树皮中提取出了一种水杨酸,把它拿来给父亲治病。这就是最早的阿司匹林。

1899年,赫尔曼·德雷瑟运用化学方法将阿司匹林合成出来,又将它引入医学研究领域。由于它是酸性的,人们往往在其中加入中性盐谷氨酸钙,使它具有稳定的效果。同年,拜耳公司在市场上销售了很多阿司匹林。

这个时候,德雷瑟向人们提出,如果将阿司匹林用于治疗,会产生极好的效果。于是,阿司匹林成了颇受欢迎的药品。

在“一战”结束之际,根据德国和协约国之间签订的赔偿协议,阿司匹林为双方所共有,大家都有开发的权利。这一协议的达成,使英国、美国的无数病人获益。

维生素的由来

维生素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三千多年前。当时,古埃及人发现一些食物可以治愈夜盲症,虽然他们并不清楚食物中什么物质起了医疗作用,但这是人类对维生素最早的朦胧认识。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远洋船队从南美洲东岸向太平洋进发。三个月后,有的船员牙床破了,有的船员流鼻血,有的船员浑身无力,等船到达目的地时,原来的200多人,只剩下35人。

1734年,在开往格陵兰的海船上,有一个船员得了严重的坏血病。当时,这种病还无法医治,其他船员只好把他抛弃在一个荒岛上。这名船员苏醒过来后,用野草充饥,几天后坏血病不治而愈了。而诸如此类的坏血病,曾夺去了英国几十万水手的生命。

1747年,英国海军军医林德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建议海军和远征船队的船员在远航时要多吃些柠檬。他的意见被采纳,人们从此未曾发生过坏血病。但那时还不知柠檬中的什么物质对坏血病有抵抗作用。

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时,人们逐渐认识到夜盲症和佝偻病与日常缺乏的某种食物有关。古希腊、罗马和阿拉伯人发现用肝脏可治疗夜盲症。同时,人们分别发现用云杉针提取物、橘子和柠檬可治疗坏血病。

1881年,科学家Lunin发现,仅含蛋白质(乳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食盐和水分的物质,还不能满足动物和人体的需要,他猜想动物和人体也许还需要某些少量未知物质。

19世纪末,日本海军军医发现脚气病与摄食过多大米有关,而用大麦代替大米,或者增加膳食中的肉和蔬菜可防治该病。此外,他们还发现用鱼肝油可治疗佝偻病。

为了更确切地知道某些营养物质对动物肌体(尤其是人类)的作用,很多研究人员在1890年开始利用动物进行实验,他们首先用去皮的大米作为鸡的主要食物,发现会诱发多神经炎(这种病与人的脚气病相似)。

如果喂没有去皮的稻米,或者用去皮稻米和米糠一起喂养动物,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且可以治疗该病。这个实验结果表明,在米糠中,有一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脚气病的病因就是缺乏这种营养物质。

1909年,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和动物需要微量附加营养因子(辅助生长因子)。当人体缺乏这些营养因子时,会引起某些疾病。

直到1911年,波兰科学家丰克经过千百次的试验,才从米糠中提取出一种能够治疗坏血病的白色物质,同时他又发现,柠檬和酸橙中也含有这种能够治疗坏血病的白色物质,于是这种物质被丰克以字母C将其命名,后来被人们称为Vitamin C(维持生命的营养素C),也称维生素C,维生素的功能由此得到证实。维生素C是最早被发现可以治疗疾病的维生素。

1913年,瑞士科学家卡勒在牛肝和鱼肝油中分离出治疗眼部疾病的物质,这种物质的性质与维生素C截然不同,因为这种物质溶解于脂肪,而维生素C溶解于水,于是就把它命名为维他命A(VitaminA),也称维生素A(之所以被命名为A,据说是因为这种物质的作用最早被人们所知)。

1916年,英国科学家德拉蒙多从米糠及酵母中发现有效治疗脚气病的成分。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德拉蒙多发现这种物质与维生素A和维生素C并不相同,但与维生素C的性质有些相似——都溶解于水,然而又不能把它归为维生素C的门下,于是就称它为维生素B。

后来,又有科学家在米糠中发现,有一种物质耐热力很强,这种物质和维生素B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于是就将该物质叫做维生素B2。

随着科学的进步,科技的发达,人们渐渐地发现了一些新的营养素,于是就沿用维生素这个名词,来概括所有的有机微量营养素,再以罗马字母的顺序来为这些维持生命的营养素命名。

抗生素的由来

日本北里研究所的秦博士,是世界上最早从事抗生素研究的科学家。1950年,他在土壤的细菌中将一种抗生素分离出来,然后把它注射到患痛症的老鼠体内,结果老鼠的病情得到缓和,生存率提高了一倍。

这种抗生素的来源是丝状细菌,因此,秦博士为这种抗生素命名为“丝裂霉素”。

后来的实验逐渐证明,丝裂霉素这一物质是通过化学结构中的活性氧,来达到消灭癌细胞的作用的。可是,它的缺点是毒性非常强大,应用性差,一度在临床上试验时,效果并不理想。所以,科学家还得努力寻求别的抗癌的抗生素。

1966年,科学家经历了屡次失败以后,终于筛取了好几百种放线菌,得出一种抗生素——博莱霉素。该物质通过临床试验以后,证明它对治疗颈部癌症有特殊的效果。于是,日本东京大学药物研究所的范高博士,花了3年时间将它的化学结构研究清楚。

更重要的是,科学家们在1981年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将它制成产品。这一下,使博莱霉素的价格大大降低,并使它能够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科学家也通过合成方法,得到了高质量的博莱霉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还给它命名为“争光霉素”,就是表示为国争光之意。

自从发现抗生素以来,医学家通过医疗手段,极大地发挥了该物质灭菌、抗癌的功效,使很多病人获益。

胰岛素的由来

糖尿病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一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没有掌握根治它的方法。而糖尿病产生的原因,则是由于胰岛素的缺失。

胰岛素由胰腺所分泌,该物质能够对葡萄糖代谢进行控制,是一种对人体有相当益处的激素。它属于蛋白质,只有中等尺度大小,由C链和D链组成,两条链由硫原子连为一体。

尽管身心变化会使胰岛素的分泌情况受到影响,但最重要的因素却不在此,而是动脉中的葡萄糖含量。胰腺中充满了葡萄糖,葡萄糖水平的升高,会对胰岛素产生刺激,使它得到释放。相反,就会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速度,使之受到抑制。

胰岛素的活动会影响人体中的脂肪、肝脏组织和肌肉的新陈代谢。如果人缺少了胰岛素,就会产生糖尿病。

20世纪初,科学家认真地研究了内分泌腺体的分离、辨认和活动机理,并获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发现了许多胰岛素方面的秘密。几乎在一夜之间,那些不幸染上糖尿病、过去认为没有希望的人们,又重新点燃了希望之火。

早在1889年,德国生理学家从狗的身上分离出了胰腺。1901年,美国一位名叫欧派尔的病理学家,细致地描述了糖尿病人胰腺中细胞团的退化过程,推论胰腺中必定含有一种特殊的物质,该物质能对糖类的新陈代谢产生控制作用。

没过多久,美国多伦多大学的生理学家从胰腺中将这种物质分离出来。该物质被科学界命名为“胰岛素”。

非常可惜,现在胰岛素只能从动物的胰腺中提取。现在治疗过程中最大的弱点,是只能采取注射这一种方式。尽管人们已经开始研制口服药,但它只能收到微小的疗效。对于那些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说,要想恢复和保持健康,就不能停止胰岛素的注射。

医疗器械

医生白大褂的由来

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的医院仍然沿袭着中世纪的陋习,不讲卫生,不采取消毒措施。因此,医院内每年都有大量的病人因此而感染,甚至丧生。

后来,法国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发现,微生物是各种传染病的起因,并用消毒法成功地防止了啤酒变酸。

1868年,英国着名外科医生列斯特把“巴斯德消毒法”应用于医学,在他主持下的格拉斯哥医院进行了改革,医生、护士由原来的戴灰礼帽穿大礼服,改为戴白布瓜皮帽穿白大褂。由于此项改革的施行,医院的死亡率大为降低。

从此,医务人员便荣膺“白衣战士”的美誉。不过,在当时,法国医学界对这一变革嗤之以鼻。直到19世纪80年代,法国医生才真正地穿上了白大褂。

医院的由来

我国医院形式的出现,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黄河流域一带瘟疫流行,皇帝刘衍下令,腾出一些房屋,设置医生、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居民隔离医院。

此后,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设有“患坊”,用以收容贫困的残废人和乞丐;还有“疠人坊”,专门隔离及医治麻风病人。

宋代,医疗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医院组织渐趋周密。当时朝廷开设的医院叫做“安剂坊”,内有专职管理人员和医生,有病房,并有病历表。朝廷还会根据医生的医疗成绩给予适当的奖励。

欧洲最早创立医院的是法国的里昂和巴黎,分别于6世纪和8世纪创建的,晚于我国五六个世纪;英国伦敦是在7世纪建立医院的。

13世纪以后,办医院的风气大盛,许多皇帝贵族把办医院作为沽名钓誉的手段。因此,欧洲的许多城市都先后建立了医院。

我国建立现代形式的分科医院,是近百年的事。

太平天国末年,干王洪仁玕曾在天京(今南京)办了一个医院,由他亲自领导。

清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雇用“常胜军”,镇压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曾聘用外国医生在松江、昆山开设军医院。

国人创办的最早的现代化医院为北京中央医院,系1918年所建。

感冒的由来

南宋年间,馆阁(中央级学术机构)设有轮流值班制度,每晚安排一名阁员值宿。当时值班阁员开溜成风,每次开溜都得为自己找借口,由于约定俗成,值班登记簿上均写为“肠肚不安”。

有位名叫陈鹄的太学生,硬被拉去馆阁值宿。他开溜时,偏不循例照写“肠肚不安”,却标新立异,大书“感风”二字。

因为,很长时期内,中医对病因的表述都不规范明晰。南宋医学理论家陈无择首次将病因区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三大类;外因又分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反常气候变化。

显然,陈鹄对这种新学说有所了解。故而,在开溜时假借六淫之首“风”,并前缀以“感”——感者,受也。

陈鹄所创,为此后数世官场所袭用。直至清代,又发生了转变。

清朝,官员办毕公事,多会请假休息,例称请“感冒假”。“冒”,透出之意。“感冒假”即意为:本官在为该公务操劳之际,已感外淫,隐病而坚持至今,症状现已爆发出来,故而不得不请假休养。

从此,“感冒”就成为感受风寒等外感病的一个代名词。

癌字的由来

癌,古人称之为不治之症,类似于现在所指的肿瘤之类。虽然,癌这种疾病古已有之,但癌字到宋代才出现。

公元1264年,杨士瀛在《仁斋直指附遗方》中对癌作了如下描述:“痛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颈或肩或臂,外症令人昏迷。”这与现代临床诊断相符。

由于古人对癌的病理、转移等还不大了解,只知癌像岩石状,坚硬凹凸,有毒根深植于体内,难以根治,如同岩石一样顽固。于是,就将岩字加上病字头即成为“癌”字,且古时癌与岩通用。

至今,港台地区仍有将“癌”读为“yán”的习惯。

红十字会的由来

“红十字会”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援助组织,以救死扶伤为目标,开展各种医疗援助活动。

100多年以前,法国拿破仑三世和撒丁尼亚盟军一道,在意大利北方索尔费里诺小镇与奥地利军队发生了一场战斗。

据统计,双方军队共有6000人丧生,还留下4200名伤兵,其中绝大多数伤兵无人照顾。那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惨状,使偶然来这里的日内瓦商人亨利·杜纳特为之胆寒。他决定为救护这些伤兵出份力。

于是,杜纳特在小镇的教堂附近,组织了许多妇女,无偿地救护这些伤兵。事后,杜纳特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一本名为《沙法利诺回忆录》的书。

他在书中呼吁:“准予合法的组织志愿人员,以热心、慈爱为宗旨,到战时各地去救护伤兵。这种中立行动是受国际道义的支持,应得到保护,不受侵犯。”

他的书在1862年问世后,很快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864年,就交战双方伤兵救助问题,举行了第一次日内瓦会议,拟出草案。

草案在杜纳特建议的基础上,增加了设立野战医院和医疗救护的措施,并以“红底白十字”的瑞士国旗为参照,设计出“白底红十字”的标志。这就是红十字会的起源。

1880年,“救护伤兵国际委员会”改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此后,许多国家都成立了红十字会。1919年又诞生了各国红十字会联合组织——国际红十字会协会。

口罩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