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趣说万事由来
4303700000077

第77章 医药卫生篇(1)

药物药品

云南白药的由来

在我国,云南白药是家喻户晓的良药,其神奇的疗效深得百姓信赖。相传,云南白药是云南江川人曲焕章研制出来的。

曲焕章20岁时,开始在家乡独立行医。由于滇南地势险恶,常有人被猛兽伤害,于是他潜心钻研止血活络、接骨生肌的药物。在一位百岁老人的指引下,他找到一种专治刀枪伤的草药。

由于曲焕章平时善于观察和思考,他看到有些动物具有自我疗伤的本领,使他受到很大的启发。于是,他有意识地进一步去探索这方面的奥秘。

曲焕章曾见过断蛇吞食一种不知名的野草后,能将断端接上;受伤的老虎吃了一种野草后,伤口很快止住血。因此,他将这些草药采集回家,经过实验,发现治疗损伤效果奇佳。

后来,曲焕章经多方搜集和整理民间有效的草药,结合自己的经验,反复筛选配制,于1914年正式生产出“曲焕章白药”,当时也称“百宝丹”。现在,云南白药已经成为我国一家着名的股份公司,老店在新时代焕发了青春。

人丹的由来

康熙年间,苏州有个叫雷允上的郎中,用蟾酥、麝香等六味药制成药丸,声称是经神仙指点而制成的,故取名六神丸。

药丸精制成菜子大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治疗口疮等,疗效显着。顿时名传四方,随后,雷允上便在上海等地开了雷允上中药店。

六神丸传到日本后,日本商人见它的功效神奇,对之赞叹不已,便想求得此方。有一商人来到中国,想用重金购买配方。但雷允上不愿卖出此秘方,更不愿出让给东洋人。

无奈之下,日本商人便从药店的账房先生身上寻求突破口,使用重金贿赂,最终套出了六神丸配方的秘密。但具体的剂量和制造工艺却无从得之,虽经无数次的试验,但无法做到像六神丸那样大小,功效也无法和六神丸相比,日本商人也只得作罢。

随后,日本商人便以八字胡须为商标,名为“人丹”。好在那药丸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不久,日本的人丹也出名了,但总不及六神丸名震海内外。

万金油的由来

万金油与今天的清凉油相似,全称是“永安堂虎标万金油”,曾有一段辉煌的历史。

民国年间,原籍福建永安的华侨胡子钦,在缅甸仰光开设了一个中药铺,取名为“永安堂”。其次子胡文虎,14岁后,协助父亲经营中药铺。

胡文虎聪明好学,几年后便学得不少医术,善于对症下药。由于南洋的气候炎热,头晕病尤为常见。于是,文虎想寻求一种效快、价优、携带方便的大众化药品,来治疗头晕病。

为此,他到泰国、日本等国去了解制药业的工艺,并聘请相应的专家进行研究。经过精心筛选,终于制成了万金油。

由于胡文虎自身精通广告术,通过自办的《星岛日报》、《星洲日报》、《虎报》的广告宣传,使“万金油”一时扬名于天下。

1954年,胡文虎在美国檀香山溘然长逝。他死后30余年,风靡一时的万金油王国由于管理不善最终倒闭,被配料更为科学的清凉油取而代之。

青霉素的由来

进入20世纪以来,出现了好几项伟大发明,其中就包括青霉素的问世。自问世以来,青霉素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从死神手里夺回了数以万计的生命。

发现青霉素的科学家,是英国研究细菌学的学者——亚历山大·弗莱明。

1928年,弗莱明已经47岁了,在圣玛丽学院担任讲师的职务。当时,他正在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一天,他把含有葡萄球菌的液体装到装有明胶溶液的圆盘里,准备盖上盖子放到培养器里加温,以便研究细菌的繁殖情况。碰巧,他忘盖盖子了。等到第二天早晨,他再去观察时却发现盘上附着一层绿色的霉菌。

但是令弗莱明感到吃惊的是,在这种霉菌的近旁,竟没有葡萄球菌的踪影。由此弗莱明作出了一个推测:也许是这种霉菌产生出某种不明物质,杀死或抑制了细菌的生长。

为了查明真相,他小心地培养起这种绿霉花的细菌,再将培养液过滤,滴到葡萄球菌中去。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葡萄球菌就全部死亡,无一幸免。后来,他把溶液注入兔子血管里,结果兔子却毫发无伤,依旧活蹦乱跳。这个试验说明这种细菌具有无毒性。

1929年5月,弗莱明把这一发现写成学术论文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还把这种杀菌力强大的物质定名为“青霉素”。非常可惜,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难以制造出青霉素来,导致这项伟大的发现并没有对当时的医学产生影响。

在此后的十年中,一直没有人接触青霉素的研究领域。这种情况到1939年终于出现了转机。在这一年,出生于澳大利亚的霍华德·弗洛里和出生于德国的埃内斯特·钱恩,开始研究青霉素的提纯方法。他们进行了这样的分工:弗洛里负责培养青霉菌,钱恩则负责从培养液中提取青霉素。

1941年冬,正在试验阶段的青霉素先在一位48岁的警察身上试验,效果相当理想。接下来,这种注射剂又把一位15岁的男孩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到了1942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得了急性肺炎,如果任病情发展,势必会影响战局。医生们冒了一次险,给他用了青霉素。结果,他的病很快就痊愈了。这更使青霉素名声大噪。

1941~1943年间,弗洛里为躲避德国飞机的轰炸来到美国,与伊利诺伊州皮奥里亚美国农业部的员工们合作,一起研究生产青霉素的具体方法。到1943年,弗洛里的研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1943年,弗洛里带着青霉素样品进入突尼斯和西西里,用这种药品成功地救治了那里等待治疗的伤员。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由于对抗生素的发现和分离,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凡士林的由来

凡士林广泛地应用于医疗、保健以及许多的工业部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它的发现还要从美国的早期移民生活说起。

美国早期的移民生活很艰苦,经常会因劳作出现各种创伤。当地的印第安人无意中发现,将一些水面上蒙着的那层油涂于烧伤和创伤处,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于是,他们便将这些油装入瓶里,当药出售。那时,移民们将这种油称为“印第安油”。

此后,有个名叫乔治·毕索尔的英格兰年轻教师对这种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通过钻井方式来取得较浓的油,便和他的朋友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的泰特斯维尔附近打井。对这一行为,当地人难以理解,称之为“疯人之举”。万万没想到的是,当钻到25米左右时却意外地找到了石油。

发现石油的消息迅速传到纽约州,当时一位年轻的化学家鲍勃·奇斯布勒,正在致力于从煤里提取煤油的实验。至此,他的这个“大事业”自然告吹了。于是,他来到了泰特斯维尔。

在与钻井工人的接触中,善于观察的鲍勃发现,大型钻头上总附着一种像蜡一样的物质,而钻井工人每当划破了皮肤或烧伤时,总是将这些物质涂于伤口。他便将这种物质带回实验室,提取出一种干净的糊状油膏,具有较强的止痛、治疗刀伤、烧伤等功效。他立即向政府申请了专利权,并将它取名为凡士林。

麻醉术的由来

1844年,美国化学家考尔顿在研究了“笑气”(氧化亚氮)对人体的催眠作用后,带上“笑气”到各地做旅行、演讲,并做“笑气”催眠的示范表演。

一次在美国东北部哈特福德城进行表演时,表演者在吸入“笑气”后,突然从半昏睡中一跃而起,大叫大闹,神志错乱地跳过围栏去追逐观众。在追逐中又不幸划破了腿部,伤口出血不止,但是表演者却丝毫没有露出痛苦的表情。

现场观看表演的威尔斯医生对这一场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威尔斯是一位牙科医生,一直在为如何减轻病人拔牙时的疼痛而伤透脑筋。这一场“催眠”表演,立即引起了他对氧化亚氮可能具有麻醉作用的假想。

经过几次试验后,1845年1月,威尔斯在美国波士顿一家医院里公开表演在麻醉下进行无痛拔牙的手术。表演开始后,由于麻醉不足,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大喊疼痛,结果表演失败。

但是,年轻的助手默顿却仍然对麻醉的可能性深信不疑。他仔细分析了威尔斯整个试验的过程,认为氧化亚氮虽然有麻醉作用,但效力较小,要想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必须寻找更加有效的麻醉剂才行。

后来,默顿从化学家杰克逊那里得到启示,决定采用乙醚来进行麻醉,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获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默顿终于使这一设想成为了现实。

其实,早在东汉末年,我国已出现了麻醉药。当时称做“麻沸散”,是我国古代名医华佗研制出来的。只可惜,华佗去世后,“麻沸散”的配方就随之失传了。

鸦片的由来

鸦片是从罂粟花中提炼出来的。罂粟最先产于埃及。公元前5世纪左右,希腊人用罂粟花汁制药,用以安神止痛,多眠忘忧。

公元6世纪初,阿拉伯半岛上崛起了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很推崇希腊人的医学成就,掌握了其提炼罂粟汁的技术。

当时,希腊人称罂粟汁为“阿扁”,阿拉伯人把“扁”音发成了“芙蓉”。传到波斯后,波斯人又音变成“片”。于是“阿扁”又称为“阿芙蓉”和“阿片”。

后来,罂粟从印度等地传入中国,中国人把“阿”字发成“鸦”字音,才有“鸦片”二字的出现。

如今,这种危害人体健康的毒品,一直为世界各国所禁用。

海洛因的由来

1897年8月21日,法国拜尔公司的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在实验室中合成了一种叫做二乙酰吗啡的物质。他们认为,这种化合物可以替代具有成瘾性的止痛药吗啡。

对此,他们的老板喜出望外,梦想着为他带来巨额财富。他们开始用鱼、海马和猫做实验,未发现意外。随后,公司的家属包括孩子们也开始试着服用,没有毒死人,也没有人上瘾。于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未来得及进行彻底的临床试验的情况下,便将其上市销售。

命名者认为,这种药物可以止痛,让人成功地忍受各种疼痛,使人具有英雄一般的斗志。于是,将其取名为海洛因,法文意为“英雄”。

因为海洛因在手术等过程中有好的表现,因此,一度获得了巨大成就,仅一年,拜尔公司便将海洛因销往20多个国家,成为医生们首选的止痛药。

但很快,人们便尝到了海洛因带来的痛苦。它不但具有成瘾性,还能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为人类所痛恨。因此,它由“英雄”转变成为白色的恶魔。

尼古丁名称的由来

尼古丁是外来的翻译词,原称烟碱,是一种有毒物质。它是香烟中危害身体健康的物质之一,香烟烟盒上都注明有烟碱的含量。

尼古丁本来是一个法国人的名字,他在葡萄牙当大使时,发现当地人常因吸食一种植物而生病,甚至死亡。对此,他感到非常奇怪。于是,他便把这种植物带回法国,进行研究。

经过研究后,发现这种植物的烟碱含量很高,能诱发呼吸道癌症,是导致气管炎、哮喘、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的有害物质。

由于他的发现,使人认识到这种物质的危害,这对维护人类健康是一大贡献。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便把烟碱改称为尼古丁。

卡介苗的由来

20世纪初,结核菌成为在全球横行的病菌,数以亿计的人受到感染,却无药可救。人们为了对付结核病,就在免疫系统方面想办法,试图像对付天花、狂犬病那样,使人自身产生抵抗结核菌的能力。法国细菌学家卡默德和介林知难而进,想要研制出一种对结核菌有免疫力的疫苗,造福于人类。

1908年,他们二人先从患结核病牛的牛奶中,分离出毒性很强的结核菌,将它接种到含有甘油、马铃薯和胆汁的培养基上,每隔2~3周进行一次移植,再利用检测手段了解它的毒性降低了没有。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到了第30次,结核菌的毒性基本消失了。

但是,他们两人还不放心。到了1919年,已经接种230次了,结核菌的毒性已经全部丧失。他们就先在牛、马、猴身上进行试验。实验证明:它不仅没有丝毫的毒性,而且被接种的动物都有抗结核菌的免疫力了。接下来,他们就决定把它应用到人体上,解除人们的痛苦。

在一般情况下,除新生儿外,在接种前,一定要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只要没有受到结核菌感染,就说明他体内已经具备结核菌免疫力,再接种这种特异疫苗就没有必要了。

在这两位科学家发明抗结核菌特异疫苗后,结核病发病率降低了80%~90%,尤其是使婴儿结核性脑膜炎和急性肺结核减少了95%。这真是不可思议!人们为了纪念卡默德和介林,便以他俩名字的首字母给这种疫苗命名,中文翻译成“卡介苗”。

卡介苗问世后,各种防病疫苗层出不穷,例如小儿麻痹症疫苗、麻疹疫苗、流行性脑炎疫苗等等。另外,这些活体疫苗,所用的培育方法与卡默德和介林的方法是一样的。

牛痘疫苗的由来

200多年前的欧洲,天花恶疾非常猖獗,人口大量死亡。因此病而弃世的人中,还包括荷兰国王威廉二世、奥地利皇帝约瑟、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俄国皇帝彼得二世等帝王。寻找防治天花的办法,成为一大世界性难题。

早在16世纪以前,中国人就发现,得过天花的人不会再感染这种疾病。所以,民间流行着一种防预方法,让幼儿及早得天花。

做法是:先将天花病人身上的水疱轻轻刺破,取出里面的液体,然后在接种的幼儿身体上划破皮肤,注入含有病原的液体,接种者就会受到轻微感染,身体因而产生抗体,对抗病原。病原消失以后,在一段时间之内,身体仍然有对抗天花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法,即使以后再遇上天花病原,接种过的人也不会被恶疾击倒。这种做法俗称“种花”。

后来,“种花”陆续传入波斯、土耳其和英国。那里的人见这种土办法如此有效,纷纷采用。可这种方法的危险性很强,不少人抵挡不住天花病原的攻击,白白丧失了性命。

1766年,英国人琴纳跟随一个医师学医,收留了了很多天花病人,对他们实施治疗。一次,有位农场挤奶女工到他那里求医,听到医生们在议论寻找防治天花的办法,就接上话茬儿说:“前些日子天花闹得很凶,可我们农场挤奶女工却没有任何人感染此病。有人说,这是我们常年接触奶牛,手上长了牛痘,这才免去了灾祸。”

琴纳当时正忙,对这话也没在意。一晃过了10年,天花恶疾依然肆虐。他突然想起了挤奶女工的话。于是,他特意赶到农场,对挤奶女工展开调查。结果了解到,这些挤奶女工都感染过牛痘,但也都没患过天花。她们无意间接触过患天花的奶牛的脓浆,使她们的手上长出了小脓疱,虽然身体受到一点影响,但很快脓疱就消失了,身体也没事了。

琴纳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个观点——牛痘和天花非常相似,人体中产生的抗牛痘能力也能够对天花恶疾进行预防。根据这一推断,琴纳先在动物身上做试验,效果非常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