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千古中医养生
4302300000058

第58章 怡情(3)

崇尚古器的风气从汉魏晋唐起,到现在已经达到了极点。一百两银子买一个酒杯,几百两银子买一只鼎,还有人嫌它价格低廉工艺简陋而不满足。常常有人为了一个小小的古董,花费成千上万的金钱,或者赔上大片的良田地产,一点都不吝惜。

今人看重古物,并不是看重古董这件东西,而是看重它年代久远而没有损坏。看见古人制造和使用的东西,就像面对着古人一样感到满足快乐。如是这样,古人和古物之间是有距离的。

我曾经对人说:“最古老的东西,莫过于书,这是因为它符合了古人的心思面貌而流传。”读上古三代的书就像对着上古三代的人一样,读黄帝和虞舜时代的书就像对着黄帝、虞舜时代的人一样。除此之外,就都只是物品而已。

物品不能代替古人说话,更别说揭示古人的心思而再现出他们的面貌了。古物原本就有让人嗜好的地方,但它只适合富贵人家收藏,不适合贫贱的人家收藏。

这是因为富贵人家金银太多,无法收藏,不得不采用费长房的缩地法,缩丈为尺,缩尺为寸。正如“藏银不如藏金,藏金不如藏珠”的说法。东西越轻越小,就越便于收藏。

况且,金银太多,就会招来盗贼,把它换成了古董,穿墙打洞的贼不只不会要,即使误拿到手,也会丢掉。从这点来看,古董、金银价值的高低,应该加倍来计算。

而近来贫贱的人家,也效仿富贵的人家,见富贵的人崇尚穿绫罗绸缎,就觉得穿布做的衣服低贱,感觉羞耻,也一定要找绫罗绸缎来学得跟人家一样;见富贵的人只喜欢珠翠首饰,就鄙视金玉的首饰普通,而用假的珠翠来代替。

事事都这样,所以又因为富贵人家喜欢古物而贬低当代器具,于是生在现代却喜欢返回古代而不知不觉。有时一家人饭都吃不上了,还不关心眼前而忙着玩弄古董。自己生计都没有保障了,宁可舍弃妻子儿女也不肯卖古董。人心这样的变态,难道不是世道的危机吗?

事事都崇尚俭朴,不敢侈谈珍玩来为不良习俗推波助澜。《诗经》中说:“因为他有,所以才继承。”我生平不识古董,也只能借口维护风尚,来掩藏我的朴拙。

(清)李渔《闲情偶寄》

情趣难得

世人最难得到之物,唯有情趣。如山之色、水之味、花之艳、女之态,这些情趣即使是能说会道的人,也不能用语言来描绘,只有会心之人才能领悟。

如今的人倾慕情趣之名,追求情趣的表面形式,于是有谈论书画、涉猎古董,以求情趣的;寄意玄虚,远离尘世,以求情趣的,甚至还有像苏州烧香煮茶的,这些都是情趣的表面形式,哪一种又与神情有关呢?

情趣从自然中得来的显得深厚,从学问中得来的显得肤浅。还是孩子的时候,也许不知道还有情趣。然而,无论什么事情,不去做就没有什么乐趣了。

儿童从来没有端庄的容貌,专注的眼神,口中总是喃喃欲语,整天蹦蹦跳跳,这是人生一段最快乐的时光。孟子所说的“不失赤子”,老子所说的“能婴儿”,都是指这一童趣。

最上乘的情趣,是在事情经历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的。山林中人,无拘无束,能够自由自在地度日,虽然没有刻意求趣,但情趣自然亲近他。

愚昧不肖之徒的情趣,是一些没有品位的东西。品位越卑贱,所追求的情趣越庸俗,或者是酒肉,或者是声色歌伎。他们随心所欲,无所忌惮,自以为对世间已绝望,所以对待世间的事如果不是去讥笑它,连看都不会看一眼,这也是一趣。

随着年龄逐渐增加,官位逐步升高,地位渐渐提升,身体就好像桎梏,心好像被荆棘包裹,毛孔骨节都被所见所闻的东西束缚了。懂得的道理越深越多,趣味就相去越远了。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

读书是福事

苏东坡有诗说:“雨昏石砚寒云色,风动牙签乱叶声。”这是书斋中的好景致。

昔日魏拓跋珪问群臣:“天下哪种东西最有益于人的智慧?”

群臣答道:“只有书。”于是拓跋珪降旨在天下求书。

忘山先生说:“读书不仅能增加人的才智,还能使人得到幸福。如今的人与古人相隔千年,不能够相见,也不能与他们交谈,而读古人的书就如与古人相见,与古人谈话一般,这是何等幸福?我国与外国相隔万里,它们的政治习俗、风土人情又会是怎样呢?国民又怎样呢?都不知道。而书既然专事取悦于人,读书不是福事又是什么呢?”

(宋)程颐《二程遗书》

吟诗宣畅精神

吟诵诗歌须面容整齐、心气平定、声音清朗,均要审察诗歌的节奏语调,不躁不急、不放纵不喧嚣、不丧气不胆怯。时间久了,就会使精神宣畅、心气平和。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钱书》

学书法得静中至乐

闲暇时学书法,不是追求技艺的精妙,只是因为它不像其他的事那样劳心。不寓心于物的人,是所谓的至人;寓心于有益事物的人,是君子;寓心于纵情妄为损害身体的人,是愚昧昏惑的人。学习书法也很辛劳,但它不伤害性情。要想得到静中最大的快乐,恐怕只有它了。

(宋)欧阳修《文忠集》

学画之趣

学画的人能以画寓意。在明亮的窗户下,洁净的桌几上,描绘景物,看到美丽的山水,胸中便生出山水的景象;看到花朵,就想到它形态绰约,枝梗转折,对日舒笑,迎风倾斜,含烟弄雨,初开残落。画出自笔端,却妙合天然之趣,自是一乐。

(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

书法之道

只有心和手都感觉不到笔的存在,这才算是懂得什么是书法。和畅不是机巧,淳古不是简朴,柔弱不是优美,强梁不是勇态。

在神气沐浴下,一点一横都蓄着血气,一顾一盼都饱含性情。没有笔墨的痕迹,机智的状态,刚柔的容貌,驰骋的气象,像黄帝之道一样浩荡,像君子一样肃穆。

所以,看到它的人心中快乐,神心冲和,心气融融。见到山就想到静止,见到水就想到波动,见到云就想到变幻,见到石就想到坚贞,这是人的常情。

(南唐)谭峭《化书》

藏画

藏画应用杉板匣子,匣内不可涂油漆或糊纸,那样反会引起霉烂变湿,还应当时常接触人的气息,或放到透风的空阁楼里,离地一丈多才好。

每到五月或八月之前,应将画展开观赏,让画卷透透风、晒晒太阳,然后收起,放入木匣内,用纸封住匣口,切不要让它通气,过两个季节才能打开,以避免发霉变白。

或者把名画张挂出来,多可三五天一换,换下后收起来,挂久了恐怕会被空气侵蚀而损坏画的质地。绢素画,尤其不能挂久了,用温阁藏画的方法最好。

古画不能卷得太紧,这样会损伤绢的质地。单条短轴,可以作个横面开关门扇的匣子,画直直地放进去,轴的顶端贴上签条,微微地打开某一幅画,就能很方便地取出来看。

(明)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

乐以适心

快乐有适宜的问题,心情也有适宜的问题。人的天性总是希望长寿而憎恶短命,希望安全而憎恶危险,希望荣誉而憎恶耻辱,希望安逸而憎恶辛劳。四种希望得以实现,四种憎恶得以摒弃,那心情就适宜了。

以上四种希望得到满足,在于遵循事物的机理。遵循事物的机理来修身养性,生命就能健全;生命得以健全,寿命就能长久。故心情适宜的关键在于遵循事物的机理。

音乐也有适宜的问题。声音过大会使心志振荡,以振荡之心去倾听巨大的声响,耳朵难以容纳,容纳不了就会充溢阻塞,充溢阻塞心志就会震撼。

声音过小会使心志得不到满足,以不满足的心去倾听微小的声音,耳朵就充塞不满,充塞不满就感到不够,不够心志就会感到欠缺。

声音过清会使心志高扬,以高扬的心去听轻清的音乐,耳朵就会空虚疲困,空虚疲困就会听不清楚,听不清楚则兴趣情致就会减退。

声音过于重浊会使心志低落,以低落的心听重浊的音乐,耳杂就拢不住音,拢不住音就凝聚不成完整的旋律,凝聚不成完整的旋律,就会动怒。

所以,音乐的声音过大、过小,过清、过浊都不适宜……以适宜的心情去听适宜的声音,才能达到和谐。音乐的各方面都较为适宜,就是平和。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适音》

以乐和性

所有的音乐都是发自内心。心情的变化是由外物引起的,当心情受到外物的刺激而出现变化,就会表现为“声”;各种“声”互相应和,产生变化,形成一定的规律,称之为“音”;按照曲调用乐器把“音”演奏出来,配合舞蹈,就成为“乐”。

“乐”是由“音”发展而来的,它的根源在于心受到外物的刺激。所以,悲哀的情感受外物的刺激而发动起来,发出的音就忧戚而急促;快乐的情感受外物刺激而发动起来,发出的声就舒缓;喜悦的情感受外物的刺激而发动起来,发出的音就开朗;愤怒的情感受外物的刺激而发动起来,发出的声就粗暴严厉;崇敬的情感受外物的刺激而发动起来,发出的声就正直庄重;爱慕的情感受外物的刺激而发动起来,发出的声就温和柔美。

以上六种乐声并不是人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心受到外物的刺激,使内在情感激动的结果。所以,先王非常注重那些能影响感情激动的因素,用礼来引导人民的意志,用乐来调和人民的性情。

《礼记·乐记·乐本》

歌以抒情

唱歌就是用来抒发自己的性情,表现自己的德性。唱得动情,以至感动了自己,天地就会应和,四时就能和顺,星辰按规律运行,万物就能生长繁殖。

歌声向上时昂扬有力,向下时沉着厚重,转折时干净利落,中止时像枯树一样稳定,回旋变化有一定规律,接连不断如一串明珠。唱歌就像说话,只不过是把声音拖长罢了。

思想需要表达,就说出来。平淡地说出来不足以表达,就拖长声音说。如果拖长声音也不足以表达,就加上感叹。如果加上感叹还不足以表达,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礼记·乐记·师乙》

临水弹琴

湍急的流水,飞泻的瀑布,凡是发出水声的地方,都不适宜弹琴。唯有澄净的池沼处适宜弹琴,它近在窗前,或在竹林边,微风吹拂,游鱼也出来倾听,其乐无穷。

(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琴辨》

垂钓之乐

世间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披着蓑衣在江上垂钓。垂钓用轮竿,竿用紫竹制成,轮不宜大,竿不宜长,只要丝线长就可以垂钓了。

南昌有一种丛竹,它的竹节又长又直,用它做钓竿最为合适。渔竿长约七八尺,敲针作钩,所谓的“一勾掣动沧浪月,钓出千秋万古心”就是使人心志快乐,本意不在鱼。

或者在红蓼滩头,或在青林古岸边,或迎着西风,或头冒飞雪,披上蓑衣,戴上斗笠,在烟波之中执着渔竿,俨然如在米芾所画的《寒江独钓图》之中。

河中置一小船,把它系在柳树的阴处。闲暇的时候,执竿垂钓,可以说是乐志在水。或在雪霁月明的晚上,或是桃红柳媚的时候,放舟中流,吹响竹笛使孤鹤乘风唳空,或击打船舷放声高歌,饱赏风月,然后摇船归来睡卧在松木窗下,如此逍遥的情趣是多么快乐啊!

(宋)沈括《洞天游录》

人生三乐

人生有三乐:有志气之乐,有形体之乐,还有性命之乐。事业、功名、权势、爵位这些东西,能使志气快乐;酒色、衣食、奴仆、车马这些东西,能使形体快乐;仁义、理智、忠信、孝悌这些德行,能使性命快乐。

然而,事业、功名、权势、爵位,只有得势的人才能拥有;酒色,衣食、奴仆、车马,只有富贵的人才具备。唯有仁义、礼智、忠信、孝悌,虽然我未得其时,也并不富贵,但我却拥有了它们,它们是贫穷的君子所拥有的。

现在,我既未得势而享受志气之乐,也不富贵而享受形体之乐,居住在荒山僻野之中,每天只靠粗茶淡饭度日,所享受的丝毫没有超过他人,如果我舍弃性命之乐又怎能快乐呢?

(金)刘祁《归潜志》

天伦之乐

仁爱之家,父子愉悦,夫妇和谐,兄弟和睦,童仆欢乐,一家气氛融洽;道义之家,父子严肃,夫妇严肃,兄弟间小心翼翼,童仆间也很严肃,一家气氛战战栗栗。

仁爱偏重思考,这种人懂得和谐且致力于和谐;道义偏重严格,这类人关系生疏且少于思考。所以,圣人治家,以仁为主,以义为辅,中和两者太和之气而求得安乐。只要不互相冲撞乱套,治家就成功了。

(明)吕坤《呻吟语》

兄弟情融

兄弟之间相差一两岁,或三四岁,先后出生,从骑竹为马开始,到鹤发驼背时,共同相处多的达七八十年。如果兄弟间情意融洽,不生猜忌,其中的快乐无限。

此前不久的周益公从太傅位上退休,他的哥哥乘成先生快作临丞了,但也退休下来,两位都年满八十,诗酒相娱为伴直到终生。章泉赵昌甫兄弟俩,也都隐居在玉山之下,白发苍颜,相伴游玩山水之间,都活到近九十岁。真是人间最快乐的事,也是人间稀有的事。

(清)张英《文端集》